03.04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皇位與喋血政變

歷朝歷代,關於皇位繼承,或多或少都會伴隨著紛爭博弈,譬如“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爭論,譬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合理性。

站在皇帝的角度,無論他英明還是昏聵,他都希望江山永固,國祚代代傳承,帝國綿延不絕。可世事難料,為爭奪無上的權力,他的皇子皇孫們卻親情淡漠,道德淪喪,禍起蕭牆,同室操戈

爭奪皇位的殘酷,莫過於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九子奪嫡”,兄弟反目成仇,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你方唱罷我方唱。而善於偽裝、隱忍不發的四阿哥胤禛笑到最後。

還有北宋時期的“

燭影斧聲”,宋太祖生病,單獨招來弟弟趙光義議事,他們交談的內容也無人得知。有人遠遠看到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好像在躲避,又聽見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宋太祖當夜離世,趙光義繼位。是否殺兄奪位,至今成謎。

縱觀歷史,即使是最英明神武的君王,在挑選皇位繼承人的時候都不免犯錯。以致在權力更迭的過程中引發腥風血雨,輕則家毀,重則國滅。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明君曾犯下大錯呢?他們又有怎樣的故事?且來看看!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1.齊桓公:公子紛爭

齊桓公在奪取王位以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富國強兵,齊國逐漸強盛,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中原的諸侯。

齊桓公晚年卻越來越昏庸,尤其是管仲死後,他不再選用賢能,而是寵信易牙、豎刁、開方等人。他有多個兒子,卻沒有吸取自己早年的教訓,未能早點明確繼承人。

齊桓公病重以後,被易牙、豎刁等人關進小屋子裡,他的兒子們都忙著爭奪皇位,互相攻伐,所以無人關心和料理他的生活,齊桓公就這樣活活餓死(病死),他死後屍體還無人理會,停放在床上六十七日,以致腐敗生蛆,蛆蟲爬得到處都是。實在慘不忍睹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2.趙武靈王:國無二主

戰國中後期的趙武靈王趙雍,他以“胡服騎射”及一系列的改革強國的政策而聞名於世。他繼位之初,趙國積貧積弱,強敵環伺。經過改革國家逐漸強盛,滅掉中山國,擊敗林胡、樓煩等強敵,開闢三郡,大會諸侯。

可是,功成名就以後,趙武靈王卻昏招頻出,他先是自封為“主父”,傳位給自己寵愛的小兒子趙何(趙惠文王);然後他又覺得愧對大兒子趙章,所以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分出一個代國,由趙章統治。此舉遭到趙惠文王和大臣們的抵制,也激發了趙章的野心。

公元前296年,沙丘之亂爆發,趙惠文王派人包圍沙丘宮,殺死謀反的趙章。更將趙武靈王困在其中,斷水斷糧三個月,趙武靈王最終被活活餓死。諡法曰“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是為“趙武靈王”。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3.秦始皇:不立太子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舉滅亡山東六國,使天下歸一。在位期間,他施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卻匈奴七百餘里”,南征百越,興修靈渠等等,可謂“千古一帝”。

然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他卻犯下一個大錯,那就是不立太子!儘管朝廷內外都認為公子扶蘇賢德,秦始皇也有意栽培他,可畢竟“無名無分”,以致於他在沙丘突然去世以後,群龍無首,讓趙高、李斯和胡亥鑽了空子,篡改遺詔,改變秦朝的走向。

在沙丘這個不祥之地,主謀趙高,幫兇李斯,貪婪的糊塗蛋胡亥,他們一起葬送了大秦帝國的萬世基業。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4.漢武帝:巫蠱之禍

漢武帝劉徹文治武功,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施行推恩令弱化藩王勢力,又東並朝鮮,打通西域,南吞百越、北擊匈奴,所建立的功業世所罕見。

但是他在晚年窮兵黷武,導致國庫空虛,民怨頗深,不得已下“罪己詔”來自責。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巫蠱之禍”成為他人生最大的汙點。

太子劉據賢明而仁厚,是眾望所歸的儲君。可漢武帝聽信寵臣江充的誣陷,認為太子詛咒自己,派兵去捉拿。而太子方面以為皇帝被挾持,想起兵去勤王;結果雙方由於信息不對稱,加上都所託非人,以致太子兵敗被殺,株連甚廣。

劉據死後,漢武帝挑選只有幾歲的幼子劉弗陵繼位,幸而有能臣霍光輔政,否則不堪設想。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5.漢宣帝:故劍情深

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他是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在“巫蠱之禍”中倖存,長年流落民間,後來被霍光擁立成皇帝。他在位期間整飭吏治,輕徭薄賦,降服匈奴和西羌,設置西域都護府,成就很大。

但是他的繼承人也沒選好。劉奭(漢元帝)是漢宣帝的結髮妻子許平君所生。漢宣帝與許平君有“故劍情深”和“南園遺愛”的恩愛故事。許平君被霍家害死以後,漢宣帝感到自責和難過。因此,漢宣帝雖然感嘆:“亂我家者,太子也!”卻還是傳位給他。

漢元帝性格軟弱,缺乏主見,朝廷裡儒臣、宦官、外戚三種勢力相互傾軋,他卻無可奈何。後來宦官(石顯)掌握大權,禍亂朝廷,吏治癒加腐敗,民不聊生,為西漢滅亡埋下大患。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6.隋文帝:所託非人

隋文帝楊堅在奪取北周政權以後,一路氣勢如虹,統一天下,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數百年動亂。他在位期間,對外擊破強敵,對內發展文化和經濟,建立“三省六部制”和“

科舉制度”使隋朝疆域遼闊,百姓安居樂業,成就“開皇之治”的偉業。

隋文帝的指定繼承人本來是長子楊勇,可楊勇後來卻有“品德不修,驕奢淫逸”的表現。加上楊廣和楊素的構陷汙衊,獨孤皇后又從中作梗,最終楊勇被廢,楊廣被立為太子。史書記載,隋文帝臨終前得知楊廣與宣華夫人之事,大怒而想改立楊勇,未能實現就駕崩了。

隋煬帝楊廣起初確實有明君氣象,為政大刀闊斧,興修運河,發揚科舉制度,征討吐谷渾和高句麗。但是步子邁得太大,耗費龐雜,百姓疲憊,民怨很深,以致天下大亂,身死國滅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7.唐太宗:偏愛弱者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他早年四處征戰,為建立大唐立下赫赫戰功;依靠“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以後,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開創貞觀之治,四海鹹服。

皇位繼承人,太子李承乾(嫡長子)與四皇子李泰希望最大。李承乾早年很有聲望,後來卻逐漸聲色犬馬,對皇帝陽奉陰違,甚至還公然造反,所以他遭到廢除和流放。

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最受唐太宗寵愛。可是他急於取代李承乾,在朝廷裡煽動輿論支持自己,脅迫李治退出競爭,更在唐太宗面前亂表忠心:等自己臨死前,要殺死所有兒子,傳位給九弟李治。

這件事引起唐太宗的警覺,他認為這個兒子太過陰險毒辣,又回想起當年玄武門的刀光劍影,害怕以後其他兒子也遭到毒手。所以他選擇性格仁厚(懦弱,平庸)的

李治。導致後來皇帝大權旁落,武則天垂簾聽政,臨朝稱制,代李唐建立武周,差點葬送唐朝江山。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8.明太祖:隔代傳位

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建立大明王朝。他在位期間,廢除元朝暴政,打擊豪強貪官,恢復百姓生產,開創“洪武之治”。

朱元璋選定的繼承人朱標是眾望所歸的,他仁厚而堅毅,友愛孝悌,深受朝廷內外的頌揚。然而朱標不幸英年早逝,讓朱元璋的精心培養付諸東流。

朱元璋就將皇位傳給皇孫朱允炆(朱標之子),隔代傳位,這讓其他的兒子們情何以堪?朱允炆登基以後,削藩急於求成,又婦人之仁,不肯對叔叔們痛下殺手。最終讓朱棣抓住機會,發起靖難之役,篡奪皇位。朱允炆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所幸江山還是老朱家的。

歷代王朝的困境:關於皇位繼承問題,這些千古明君都曾犯下達大錯


蓋棺定論

古人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蓋棺始論定

即使是再遠見卓識的君王,他都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他也無法完全看透人心,畢竟古代好多政治人物都是“影帝”,精於表演,善於逢迎,比如禮賢下士的王莽。只有在悠悠的歷史長河裡,才能看清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縱觀這些失敗的教訓,有些是因為沒有早做打算,有些是因為內部鬥爭無法調和,有些是因為繼承人本身的變故,有些是因為所託非人不堪大任,有些甚至是

蝴蝶效應導致的巧合結局。有些可以避免,有些卻避無可避。

所以,選定繼承人,這是一個歷史性難題,甚至可以說,有時候取決於運氣。

江城讀史】靜候您的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