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有哪些明明就要輸,但一番騷操作後局勢逆轉的戰爭?

首席鏟史官


如果歷史上有這樣的戰爭,那非毛主席指揮的中央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莫屬。雖然說,毛主席說四渡赤水是他的“神來之筆”,但就我看來,第三次反圍剿的險情比起“四渡赤水”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毛主席,如果換成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扭轉乾坤的能力。

1931年6月21日,蔣介石親自來到南昌,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這一次,蔣介石將自己的嫡系部隊五個師十萬人調入江西,彙集其他軍隊共計三十萬人。這次圍剿,蔣介石制訂了“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方針,企圖一舉蕩平我中央根據地。

當時,我軍剛剛結束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中的損失還沒有得到補充,實力下降到三萬人。而由於對蔣介石急於發動第三次反圍剿的認識不足,所有的軍隊還在進行這原定的計劃,在閩西北進行著分兵發動群眾的工作。

7月初,蔣介石發動對我中央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蔣軍兵分三路,趁我主力不在,大舉進入我根據地,企圖壓迫我軍於贛江邊予以殲滅。

當時,我軍得知蔣軍發動圍剿的情況後,緊急收攏部隊,從閩西北出發,繞道千里,回到根據地群眾條件較好的興國西北的高興圩集結。當時的紅軍極度疲勞,形勢對紅軍不利。

更加重了這個不利形勢的是,蔣介石發現紅軍回師興國後,將大部分主力對興國進行包圍前進。毛主席為首的總前委決定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向敵人後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讓敵人的主力陷入我根據地置於無用之地。

但是,在計劃執行時,出現了意外情況。敵人發覺了我軍的行動,提前重兵佔領富田。紅軍被迫折回。

在這個時候,紅軍處於極為危險的境地。紅軍西臨贛江,其他各個方向被敵人重兵包圍,自己只有高興圩一個圩場和周圍的幾十方里的地區可以容身。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鎮定自若,他指揮紅軍從敵人兩個師之間的一個四十華里的空虛地帶穿過去,到達蓮塘。並抓住戰機,出敵不意,獲得了蓮塘、良村大捷。接著又直撲黃陂,又取得黃陂大捷。三戰三捷,繳槍逾萬。

接下來,國民黨調整部署,再次以重兵將紅軍包圍於君埠以東地區。毛主席再次指揮紅軍,出其不意的從敵人重兵間的一個二十華里的大山穿越過去,跳出敵人包圍,轉到興國境內山區休整。並派一部分兵力冒充主力,領著國民黨軍漫山遍野的大遊行。

當國民黨軍發現紅軍主力的動向時,已經是兵疲意沮,無力再戰,最後被迫全線撤退。紅軍趁機對敵人進行追擊,又取得了方石嶺大捷,勝利的結束了第三次反圍剿。

在這次反圍剿作戰中,在毛主席的卓越指揮下,紅軍先後擊潰敵人七個師,殲敵十七個團,斃傷俘敵三萬多人,繳槍兩萬多支,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事後,蔣介石在南昌對自己的部下訓話時說,“我們十個人不能當一個人用,我們三十萬兵打不過他們三萬兵。”

第三次反圍剿,充分體現了毛主席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當時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紅軍不在根據地內,分散部署,倉促應敵。後被敵人密集包圍,兵力懸殊,形勢極端危急。但是在毛主席的指揮下,紅軍和根據地不但轉危為安,還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當時紅軍也有一個類似的戰例,那就是鄂豫皖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幾乎兩者的情況一模一樣。鄂豫皖蘇區就沒有能夠打破蔣軍的圍剿,被迫轉移,蘇區陷入敵手。

從各個方面比較,不管怎樣高的評價毛主席,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中的指揮,都是不過分的。也只有毛主席,才能指揮出這樣出色的戰役。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東北聯軍初到東北,在與國軍爭地盤的混戰中,逐漸落了下風,讓人家一路給打到松花江邊,敗跡己現,可是在關鍵時刻,經過將帥們的一番佈局,又逐漸恢復了元氣,慢慢的轉守為攻,反敗為勝,最終通過“遼瀋戰役”一舉解放東北全境。

搶佔東北是一步好棋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都把眼睛盯上了東北,這片地大物博、戰略位置極為特殊的地區,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先下手為強,佔得先機,但我軍在東北有地方武裝,所以還是先國軍一步從蘇聯軍隊管制的地盤上獲得了一些武器和物資。

在我10萬大軍陸續趕往東北之時,我軍的林總從8月24日以延安出發,一路輾轉,坐飛機,步行,騎馬,騎驢,拖家帶口到達瀋陽時已是10月29日,東北聯軍終於有了軍事主官。



國軍的兵運速度我們比不了,海運、空運,數天內大批軍隊說到就到,而且藉著雙方高層正在進行停戰談判,佔領了不少城市。當然我軍也不甘示弱,相繼搶佔了四平、本溪、長春、哈爾濱等不少城市,這讓蔣校長大為不滿,他連忙的把養病的杜聿明調回東北,開始動手搶。

一退再退陷入了困境

杜聿明回來後,果然效果顯著,雙方撕破臉皮開打後,國軍從攻下本溪開始,節節勝利,特別在四平保衛戰中,東北聯軍元氣大傷,緊接著再丟掉長春,一路敗退而去,國軍乘勝追擊,用機械化部隊將東北聯軍追得相當不好看,人腿怎麼也比不過汽車輪子。



一路上逃亡、叛變事情的不斷髮生,造成了東北聯軍的大量減員。林總走到距離哈爾濱100公里的五常縣堅決不走了,他實在丟不起人了,高層一再讓他守住四平、長春,他卻無力迴天,一路敗退千里,折損1.5萬餘人,不僅元氣大傷,而且高層在停戰談判中也陷於被動,他還摸不準是否會受到處分,所以他不能再退了,否則他真沒臉見人了。

精心佈局能反敗為勝

形勢一片大好,蔣校長親自到東北視察,並準備再調兩個軍來,一舉殲滅東北聯軍,但我們主席高瞻遠矚,洞察了他的企圖,命令山東陳毅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逼蔣校長改變計劃。果然,這兩個軍被迫調往山東。



林總收到了東北局書記、東北聯軍總司令兼政委的任命,懸著的一顆心也放了下來,這才在東北高層領導的陪同下,回到哈爾濱重整旗鼓,他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國共雙方談判最終破裂,而利用停戰期間的寶貴時間,東北聯軍臥薪嚐膽,開始整軍運動,深入農村建立根據地,全面實行土改,大力剿匪,偵察英雄楊子榮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


在幾個月的休整中,雙方都在招兵買馬,尋找戰機,這次林總主動出擊,他要一雪前恥。隨即兩方又大打出手,戰成一團。東北聯軍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後,殲滅了大批國軍的有生力量,已基本上扭轉了東北的戰局。

此時,東北聯軍經過轟轟烈烈的剿匪鬥爭和土改,已經有了比較鞏固的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己與初來乍到時有天壤之別,地方組織和後方基地也已趨於穩定,部隊的人員和裝備都得到了補充,在與國軍的兵力對比上,也已不落下風,憑著這些睿智精心的佈局成果,現在已經有能力與國軍一較高下了。

此後,東北聯軍雖然又經歷了“三戰四平”之痛,雖然杜聿明、陳誠、衛立煌輪番上陣,可東北聯軍的日益壯大已不可阻擋,最後的結果是:國軍除了在營口跑了1萬餘人的部隊之外,有近50萬人馬被殲,東北全境解放。東北聯軍也由初入東北的10餘萬人壯大為百萬雄師。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四渡赤水,就是如此。當時我軍已經處於特別危險的境地,眼看著革命就要面臨潰敗了。面對工農紅軍和中國革命面臨覆滅的危險局面,毛澤東的一番神操作之後,硬是扭轉了戰局,讓我黨我軍渡過了危機。毛澤東通過指揮這場四渡赤水行動,挽救了紅軍和革命,使得紅軍轉危為安,更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中央紅軍長征至湖南境內時,為了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紅軍發起了湘江戰役,但是由於博古、李德戰略、戰術的嚴重失誤,導致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從八萬人銳減到三萬人。我黨和紅軍走到了生死存亡危急關頭。

但是湘江戰役的慘敗,並未喚醒博、李等人,他們仍然堅持走城市路線,要求紅軍繼續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澤東提出反對,同時他提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在隨後的遵義會議中,毛澤東作為黨內核心領導人的地位得以確定,於是他立刻著手安排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

毛澤東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渡赤水行動。從1935年1月到1935年5月,我軍以赤水河為中心,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原則,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的紅軍,在川、黔、滇交界處的廣大地區機動作戰,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戰法,和人多勢眾的國民黨軍隊鬥智鬥勇,最終贏得了勝利。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順利完成預定作戰目標。

四渡赤水行動意義巨大,它使得黨中央和紅軍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毛澤東自己都說,四渡赤水是他人生中的得意之筆。


袁衛宇


在歷史上偉大的轉折,要數毛澤東領導中央紅軍跳出蔣介石的圍剿包圍圈,順利完成長征的故事。

之所以這說這次轉折偉大,不光是他在當時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而且也影響了後來的中國社會發展,直接到影響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1934年,由於毛澤東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在第5次反圍剿,戰爭中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離開瑞金,進行戰略轉移。

在湖南由於受到湖南軍閥河間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在渡過湘江時遭遇重大犧牲,渡江之前8萬多人渡江之後,中央紅軍只剩下3萬多人。

此時的中央紅軍可謂人困馬乏,彈盡糧絕,士氣低落。一時之間,革命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是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北上湘西與賀龍指揮的二六軍團會合,還是向西進入貴州,中共中央內部出現爭執。

蔣介石早已帶湖南埋下重兵,如果按照既定方案北上湘西,中央紅軍必然全軍覆沒。

經過討論,中共中央採取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向西進入貴州,由於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實力比較弱,中央紅軍在貴州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得以喘息。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同志的軍事領導地位。

在毛澤東同志的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強度北盤江,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在貴州四川雲南,湖南之間來回行軍。終於跳出了蔣介石的包圍圈。順利北上,完成了長征偉大的勝利。

這次長征的勝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直接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走向,為中國革命保留了火種,導致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歷史上的偉人,毛澤東同志永垂不朽。


熱愛生活的男人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

歷史上的長征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就遭遇了巨大挫折,幾乎陷入絕境,如果不作出轉變,後果不堪設想。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8.6萬餘人從江西的蘇區向西轉移,開啟了長征之路。11月中旬,紅軍到達湘江準備過江,與湘西的紅軍匯合,在湘西開闢根據地。而桂系軍閥白崇禧和湖南軍閥何健重重佈防,意圖將紅軍消滅於湘江之上。

11月底,湘江戰役打響,12月1日中央紅軍成功渡過湘江。但戰役結束後,紅軍將士由出發前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遭受了重創。其中紅八軍團損失殆盡,番號甚至被撤銷。

與慘重的人員損失相比,紅軍上下士氣極度低落,他們對李德、博古等人錯誤指揮的不滿達到頂點。博古在得知傷亡數字後,一度瀕於崩潰,他拿出手槍準備自殺,被手下發現阻止。

按照原計劃,中央紅軍要與湘西紅軍匯合,但這是明擺的事情,蔣介石早已料到,而且已經做出了圍剿部署。如果此時紅軍再不做出改變,無異於自投羅網。但李德、博古等人還是堅持按原計劃執行。

這時,毛主席站了出來。他指出中央紅軍應向國民黨勢力最弱小的貴州進發,在貴州站穩腳跟,最終和四川的紅四方面軍匯合,但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12中旬,在攻佔貴州黎平後,中央最終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決定全力進兵貴州。

1935年1月攻佔貴州重鎮遵義後召開了遵義會議,中央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權,這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此後經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等戰役,擺脫了國民黨的重重封鎖,最終成功到達陝北,長征勝利結束。

試想,如果毛主席在湘江戰役後沒有站出來發表不同意見,或是他的意見被無視和否決,那麼就沒有後來的長征了,中國革命的火種也許就永遠停留在了湘西一隅。


石頭說歷史



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下半年之後,國軍雖然損兵折將,甚至連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七十四師都在孟良崮之戰種被華野全殲,全面進攻已經因為兵力不足,無力繼續,只能改為重點進攻,但從戰略上看,國軍前面兩年也並不是一無所得。

首先是國軍在解放戰爭之初就實現了中心突破,也就是一舉迫使原本兵力最強的中原軍區不得不突圍而去,放棄了大別山根據地。因為大別山根據地的失守,國軍在中原戰場上佔據了優勢,而且將幾個戰區的解放軍完全割裂開來,無法進行戰役性的協同,只能各自為戰。

其次是不斷壓縮華東解放區,迫使解放軍先是放棄了蘇北和蘇中根據地,退入山東,接著是在重點進攻中迫使華野不斷縮小根據地,大幅壓縮華東解放區的面積,解放軍方面無論是兵源,還是糧食,戰爭資源都在減少。而國軍還有能力在山東繼續對殘餘解放區施壓。


這個局面如果發展下去,那麼就很有可能實現國軍統帥部的戰略目標,也就是將華東解放軍繼續向北壓迫,迫使華東解放軍最終不得不退過黃河,放棄山東,從而將整個華東解放區都完全消滅。在華野分兵之後,國軍仍然能夠追著解放軍打,內線作戰的壓力也沒有減輕多少。

這個局面現在一般戰史上都認為是雙方處於戰略相持階段的膠著狀態,實際上並不完全是,而是一個很危險的時期。只要解放軍一著不慎,整個關內戰局就有可能出現崩潰性的失敗局面。華北解放軍並不佔優勢,如果被迫退過黃河以北,國軍再全線壓上去,關內解放軍就不得不在華北被動與國軍進行戰略決戰。

正是在這個局面下,中央經過反覆考慮後,下決心主動求變,改變戰略上的不利態勢。這就是陳粟,中野和陳謝大軍兵出中原的基本背景。中央正是因為意識到了全軍退過黃河的危險所在,才決心進行戰略反攻,以進攻對進攻,把戰爭推進到中原去,逐鹿中原,打亂國軍的戰略部署。


三路大軍兵出中原之初,確實並沒有馬上改變被動局面,而且,中野進入大別山地區後,也沒有站住腳,在千里轉進過程中,又損失嚴重,部隊減員,重武器幾乎全部丟掉,差不多已經喪失了圍殲敵人一個整編師的能力。華野分兵後也是被敵人攆著走,局面也很被動,山東解放區的壓力依然山大。

但僅過了半年,到1948年初,這個戰略佈局的調整就開始展現出其重要意義了。正是因為三路大軍逐鹿中原,迫使國軍在中原戰場無法集結兵力進行有利條件下的決戰,而只能被迫分點防禦,在中原戰場上反而變成了被動防禦的態勢。尤其是中野在中原大地上兜圈子,為華野尋找有利戰機提供了機會。


沙土集戰役中華野扭轉頹勢,開始嘗試進行反攻,到豫東戰役一舉殲敵九萬多人,戰略反攻的紅利開始完全顯現出來了。之後,華野又以圍點打援的態勢打了濟南戰役,山東全部解放,國軍華北和華東戰場反而被分割開來了,迫使國軍最後不得不戰略性的放棄了鄭州,開封等重要據點,將兵力向華東集結,準備進行戰略決戰。

很多人都覺得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之後,國軍的崩潰似乎很突然,其實在軍事上看,並不突然,三路大軍挺進中原,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的局面就完全被扭轉了,國軍從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防禦,解放軍則從被動轉變成了主動。沒有中野的戰略性付出和犧牲,解放戰爭也不會這樣快就結束。

在這個意義上,在被動局面下解放軍突然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堪稱解放戰爭中的一次神操作,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基本走勢。


蕭武


國軍頭號王牌折戟孟良崮,張靈甫居功至偉,三大神操作自取滅亡

按照國軍的魯中作戰計劃,國軍各部齊頭並進泰山壓頂,以華野的兵力,根本無法抵擋,可是就在這臨門一腳的時刻,張靈甫出么蛾子了。


不過分地說,要不是張靈甫的神操作,74師不會全軍覆沒,甚至魯中作戰計劃極有可能去的戰果,全殲華野不一定,但擠壓山東野戰軍生存空間,逼著華野打消耗戰陣地戰是大概率事件。

張靈甫究竟做了什麼,讓國軍對山東的魯中作戰計劃功虧一簣?

1,越過縱隊,兵團和陸總,試圖改變整體作戰計劃。

作為軍人,第一要義便是令行禁止,堅決完成作戰任務。可是張靈甫74師是跋扈的頭號主力師,必須在戰鬥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張靈甫這一想法,是他兵敗身死的根本原因。

張靈甫是整編74師師長,上面是第一縱隊司令李天霞,李天霞上面是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湯恩伯上面還有陸軍總司令徐州指揮所的顧祝同。張靈甫的理解是,我上面只有委座,沒有別人。這一點,讓委座很受用。

張靈甫急於建功立業,對於原定計劃中“爛葡萄夾硬核桃”的戰術很不屑,他認為,必須快速找到華野主力進行決戰,因此就有了他一個師獨立行動,並且要求其他各部做配合的奇葩行為。

令人奇怪的是,委座竟然認同了這種打亂原計劃的擅作主張。並且要求全軍拋棄原計劃,一起配合張靈甫打一場“中間開花”的戰役。

後來的淮海戰役,國軍也有徐蚌會戰計劃,說白了就是放棄徐州轉進蚌埠依託淮河進行抵抗。可是,因為黃百韜顧祝同等人的不同意見,這個計劃基本就沒有實行過。至於徐州集團30萬人南下的路線,也是多次變更。

國軍戰術上的死搬硬套是改不了的,因為沒有一支部隊能做到靈活指揮。按照原定計劃擠壓解放軍活動空間,靠著實力去碾壓對方,還有一線勝利可能。可是,這一切都因為張靈甫的擅作主張而改變了。

2,孤軍冒進,反而告黑狀說友軍畏縮不前。

張靈甫的孤軍冒進,給國軍45萬大軍都帶來了很大風險,可是對於張靈甫來說,這是出風頭立大功的好機會。所以,當頂頭上司李天霞意識到風險,好心勸他時,張靈甫直接狀告委座,說李天霞貪生怕死,並且請求調撥到黃百韜第四縱隊去。

李天霞在抗日戰場上,從來沒有慫過,抗日戰功也比張靈甫大得多。平白無故被告了黑狀,無處伸冤。現在換成了黃百韜,黃百韜讓他不要大張旗鼓修路,可是張靈甫一句話懟回來“就怕八路,不來,來了讓他們有來無回。”

黃百韜的25師是日械部隊,本來就在張靈甫面前低人一等,被懟了以後,更不敢說啥了。

黃百韜的第四縱隊和李天霞的第二縱隊,都屬於湯恩伯的第一兵團的指揮序列。第一兵團有9個整編師,湯恩伯唯獨指揮不動這個張靈甫。張靈甫在坦埠的行動有風險,湯恩伯派兵團副司令李延年去幫忙,李延年愣是不敢去!

3,被包圍後,死守孤山,坐以待斃。

張靈甫固執己見,改變作戰計劃,把自己變成了放在了風暴中心。可是他被解放軍包圍後,一點擔當都沒有,既沒有組織積極突圍,也沒有保持機動性在孟良崮山底平原佈置防線,更沒有按照友軍要求向他們靠近。張靈甫只會給委座拍電報“友軍不給力啊,這是要我死啊。我死了你一定要為我報仇啊!”

張靈甫的戰術是“中間開花”,完成這一設想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有裡應外合。如果張靈甫在孟良崮周邊保持機動性,或者展開部隊大幹一場,華野極有可能無法對他完成合圍,甚至有可能一部被擊潰。即便不能順利實現中間開花,突圍出去保持74師基本建制也是好的。

張靈甫在交戰前覺得自己天下無敵,被包圍後有畏首畏尾不敢果斷行動。這樣情緒化的將領,很難帶領萬人以上的部隊進行作戰。

張靈甫的失敗,不僅僅是74師被殲滅,更是讓國軍的山東戰場繼續糜爛,經過孟良崮戰役,國軍很少敢和華野硬碰硬來打仗了。

單純軍事上說,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要不是張靈甫的一系列神操作,國軍真的是穩操勝券的。


歷史知事


最有代表性的應是宋朝的踩石磯大捷。金兵一來,守將早跑了,城裡軍隊也跑的差不受了。朝庭卻派來大臣帶禮品慰問,慰問的文官一看,沒辦法,自己帶剩下的兵和老百性守城,沒成想卻打敗了金兵的入侵。


紅9九


這樣的戰力多了!那我就說一個比較冷門一點的吧!

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踐吧,我今天不講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事兒,我講講他之前的一場戰爭!在這之前臥薪嚐膽的是誰呢?吳王夫差,吳王夫差在他父親死了以後一直勵精圖治,並且不斷地訓練軍隊,每天早上還挑專門的人問他話,說你父親的仇要不要出去報,吳王夫差哭著回答就說一定要報仇!

吳王夫差他想報仇的對象是誰呢?就是越王勾踐,他之所以攻打下越國以後,雖然不殺越王勾踐,但是還是要羞辱他,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什麼?因為越王勾踐害死了吳王夫差的父親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在歷史上面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君王啊,他派出刺客刺殺上一任的吳王,並且成功繼位成為新一代的吳王,以後擊敗楚國任用兵聖孫武!爭霸天下沒有任何人敢擋其鋒芒,後來他聽說越國的國君去世了,越王勾踐剛剛上臺,所以他派出軍隊去攻打越國,結果越王勾踐把他給擊敗了!

照理來講,越國本身是一個小國,跟中原那些大國相比沒法比,而且越王剛剛死掉!越王勾踐剛剛繼位國際不穩,為什麼這個佔據天時地利的吳王闔閭,竟然沒有幹過一個毛頭小子呢?

這就要說到當時戰場上面所發生的一場騷操作!兩軍對壘戰爭立刻就進入白熱化,越王勾踐派出自己的軍隊兩次衝殺吳國的軍隊的陣營!但是就是打不穿對方的陣型,而且人家步步緊逼,在這麼下去就要被對手活活勒死的情況之下,越王勾踐派出了一對死侍,大概500多人!

這500多個人手持青銅劍身穿囚衣,然後,跑到了兩軍陣前,(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當時吳國的軍隊都搞不清楚越王勾踐為啥要派這500多個人不穿鎧甲只帶著武器來到掙錢的時候,這500多個人在吳國軍隊面前大喊說越王勾踐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得罪吳王,闔閭由此派我們前來卸!

500多個人分成三列,三個批次同時自殺!就這樣500多個人稀裡糊塗的就沒了,吳國的軍隊感到很奇怪,因此一個個想要出去看看情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軍官都沒有辦法制止,就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派出軍隊直接殺了對方人仰馬翻,而且在亂軍之中,重傷了吳王闔閭!

也正是因此保住了越國,其實仔細想想的話,越王勾踐確實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啊,當然他創造過兩次奇蹟,前面一個奇蹟呢,知道的人不多,因為那是怡算是一個小翻盤兒,後面那個奇蹟呢比較大,所以大家g的人比較多,但是其實越王勾踐這一次小翻盤!我覺得也挺厲害!吳王闔閭如此厲害的一個人物,手底下慣戰之士,如此眾多,而且他不是說一個傭人,他可是爭霸天下的一位雄心大略的君主!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竟然被一個剛剛繼位的越王勾踐直接給擊敗了!我想當時的中原各國都快笑翻了!


漩渦鳴人yy


毛主席指揮的大部分戰役,都是死中求活,敗中取勝。

假如開局你發現自己有10個人族步兵,10個農民,1個基地,你會覺得hmmm……至少比5個農民開局強。

正當你四處探索準備打野時,你發現你的對手有200人口,100個3攻3防的步兵,半隊直升機還有10個基地,你會怒砸鍵盤:尼瑪這還打個毛線啊!

當然,真正的戰爭遠遠比打魔獸要複雜,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毛主席拿到的開局比這還差!


由於在針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第二次“圍剿”中遭到慘敗,蔣介石惱羞成怒,於1931年6月自任“剿匪”總司令,聘請了德國,日本,英國的軍事顧問,糾集了23個師的30萬兵力,在飛機配合下,發動了針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當時,紅軍剛剛結束第二次反“圍剿”作戰,還沒經過大的休整和補充,兵力也只有三萬多人,比第一次反“圍剿”的時候還少。由於國民黨軍吸取了前兩次失敗的教訓,步步為營,層層包圍,到1931年7月底,從閩西轉戰到贛南的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經被國民黨軍壓迫到贛州市興國縣高興圩周圍幾十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情勢十分危急。


但是,只要是包圍圈,就有薄弱環節,國民黨軍兵分兩路,這是最大的破綻。毛主席,朱總司令看準機會,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在8月5日晚出其不意地穿過國民黨左翼集團軍和右翼集團軍之間20公里的空隙,跳出了包圍圈。


國民黨軍發現撲了個空,已經來不及反應,被紅軍從背後發動猛烈進攻,一下子打垮了七八個團,損失7000多人。

毛主席的策略是,我的兵力不如你,裝備也不如你,但是我轉身比你靈活,我10個基本步兵打你兩三個3攻3防步兵可以基本無傷,打完就跑,這總可以吧,跑著跑著把仗打贏了,這就是最厲害的運動戰策略。


蔣介石急忙命令“剿共”軍主力掉頭向東追擊紅軍。一直追到贛江以東的吉安市君埠鄉,發現又撲了個空,誒,紅軍都是長翅膀的嗎?

原來8月16日夜,紅軍主力又從國民黨8個師的戰線空隙中間穿了過去,而且,我穿過去之後,就要跑去拆你防守空虛的老家了!

老蔣判斷紅軍有北上襲擊南昌企圖,不得不抽調一部分國軍北上回防他的“剿共”司令部所在地南昌,一部分往西追趕紅軍。結果北上的國軍趕到樂安,才發現中了毛主席的疑兵之計,這只是紅軍小股部隊,而且,真正的主力已經在蘇區休整半個多月了!

就這樣,三十萬國軍被紅軍牽著鼻子在蘇區“逛”了兩個多月,疲憊不堪,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這時候,李宗仁,白崇禧開始利用蔣介石調兵剿共,湖南空虛之際,派遣桂軍進入湖南搶奪地盤。


這是真正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不得已,老蔣於9月3日下令總退卻,鬥志全無的各路國軍紛紛撤退,沒想到被以逸待勞的紅軍攆著屁股打,從3日到15日,又損失了10個團,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取得全面勝利,共擊潰敵人七個師,殲敵十七個團,斃傷俘敵三萬餘人,繳槍1.5萬餘支,機槍175挺,迫擊炮55門,電臺6部。

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使得中央蘇區面積擴大到五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50多萬,並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正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