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家喜歡中國畫裡的山水、人物還是花鳥呢?最喜歡的是哪幅畫呢?

國畫熱


山水畫一般指中國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餘年。隋唐時始獨立。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在沒有哪一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

隋·展子虔《遊春圖》


中國花鳥畫不是僅僅為了準確地描繪現實中的花卉禽鳥,而是集中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生物的審美關係,是畫家藉以抒發自己情感,間接反映社會生活並體現一定的社會精神。花鳥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唐代已相當成熟,經五代直至宋元,花鳥畫與山水畫一樣,逐漸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中國花鳥畫在長期發展中也形成了多種繪畫技法和多種繪畫風格。

花鳥畫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就是以寫生為基礎,借物抒情,託物言志,來表達畫家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受。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的通稱,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為早。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的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

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相比于山水,人物,花鳥這三大類,我還是最喜歡山水畫。因為我喜歡遊山玩水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置身於這些景點之中,可以使我的心情得到放鬆舒暢。山水可以調養我的心情,可以愉悅我的心情,寄託我的情懷。閒暇時候,去遊山玩水,大自然中的一澗溪水,兩三聲鳥鳴,幾縷嫋嫋漂浮的煙雲,都會使我心曠神怡,暫時忘卻凡塵俗事

我比較喜歡張大千的山水畫。他的畫有宏大的場面,又有精微傳神的細節,每每欣賞大千的山水畫都能使我身臨其境!


蕊烽書畫


喜歡那裡的畫及山水,心中有有愛到那都很美,不信你試試,如果心裡每天都想著怎樣發財呀怎樣把別人的錢怎樣弄在自己手裡呀在美的風景都不會覺得美,對金錢看淡點。我就是走到那裡就覺得都美,我的家鄉我也覺得美,第二故鄉也很美,自己的小花園也美,我是四川人,八八年我到過四川的青城山,到九寨溝,黃龍,真是太美了,那裡水碧綠,那裡的山秀麗,特別是黃龍海子別提多美了,要是現在就不知要拍多少照片,不過上次回家鄉拍的視頻朋友也說是第二個九寨溝,我喜歡四川的熊貓,喜歡的美食,喜歡我的兩個故鄉。











楊周52


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代表作!

中國畫的成熟期應該是在宋代,唐朝只能算是發育階段,還記得唐詩著名畫家閻立本有這樣一個故事:

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們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賞景,看到池中有奇異的怪鳥在水面上隨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欄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們當場賦詩讚詠,又命令隨侍的宮人宣召閻立本前來將怪鳥畫下來。宮人們當即向岸上傳呼道:“召畫師閻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見皇上!”當時,閻立本任主爵郎中。聽到傳召後,他急忙跑步趕來,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邊揮筆繪畫起來。而且,滿面羞愧不堪。事後,閻立本告戒他的兒子說:“我小時候愛好讀書,值得慶幸的是我還不是個不學無術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發才寫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寫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象奴僕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

別人都寫詩,我像個下人一樣去畫別人詩中的畫,我的主爵郎中官位也不小呀!並告訴孩子今後可不敢學畫,丟人。說明當時畫只能算個配角,還沒有給拾到“文人”的籃子裡。

從閻立本的幾個流傳下來的國寶中,如《步輦圖》,《昭陵六陵》,《歷代帝王圖》,可以想象閻當時就像個記者,看到好看的鳥拍下來,文成公主出嫁拍個步輦情景,朕的幾匹馬來個紀念照,把歷史上幾個著名的帝王存個檔吧。

喜歡一個人因為他有故事,喜歡一部作品也因為它有故事,所以我喜歡在這些故事背景下產生的藝術,它是真實的,有內涵的,給人無限無垠的想象空間,也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當然,到後來成熟期的大宋朝就有了文人色彩濃厚的文人畫,一大批如趙子昂蘇軾等人的文人大家誕生,他們同樣也是詩書畫同修。

這裡也很喜歡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獨特之處是詩、書、畫三絕。因為,畫中有趙佶獨創瘦金體書法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典雅而不失富貴氣,書畫俱佳,詩配畫令畫的內容更加豐富完美,將畫的意境提高到了全新的境界。

不禁感嘆:佳作是‘為愛而畫’,絕不是‘為畫而畫’。



宣187921437


花鳥怡情,山水抒情,人物敘情,中國畫的美,情感融於畫作中才有內涵!

宋元時期是傳統畫繁榮成熟的一個階段。山水首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其一,此畫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臺、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佈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歎為觀止。其二,這也是一幅歷經波折的作品!

現代畫家繼承發揚傳統畫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找新思路,青年畫家朱瀚的作品:



錦瀚藝術


中國畫從題材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這三種題材的畫我都喜歡,它們都是表達畫家對自然界物象的內心思想感情的表達,只是的描繪的對象不一樣。從繪畫技法上都是以書入畫線條的表達,用筆的方法有相同之處,只是形狀發生變化。

山水畫我最喜歡黃賓虹的《黃山湯口》,他一生經歷坎坷,命運多舛。不管處在一個什麼處境之下,他都一直在畫山水,一生中筆耕不輟,直至晚年,眼晴患了眼疾,幾近失明瞭還一直在畫。憑著一生對水墨山水的探究,畫出了他心中的山水。黃賓虹一生作品很多,但是很不被人認可,是因為他畫畫常用宿墨,外人看上去又黑又臭,無人收藏。直至去世後,一批畫無處安放,家人交於浙江省圖書館保存。黃賓虹先生生前預言自己死後五十年他的藝術價值才會被認可,果然現在應了他的話。前些年他的《黃山湯口》起拍價7200萬元,競價後以3.45億元成交。這就是黃賓虹給後世創造的藝術價值的影響。這就是喜歡黃賓虹先生山水畫作的原因。

花鳥畫中我最喜歡吳昌碩先生的《桃實圖》,吳昌碩先生的花鳥畫以金石入畫,畫氣不畫形,是後人學習大寫意花鳥畫不可繞過的畫家。齊白石先生很佩服吳昌碩先生的畫,其畫風吸收了很多吳派畫風。

人物畫中我最喜歡張大千的敦煌壁畫的《飛天》,作品中人物飾帶飛動飄逸,襯托出雲霧中臨風前行的妸娜體姿,神奇魅力。

圖中所展示圖片我最喜歡的這三幅作品,與朋友共賞!





劉老師書畫學堂


直接上圖,《容膝齋圖》

倪瓚一生的巔峰之作,一河兩岸構圖的巔峰之作,文人山水畫的巔峰之作,答主心中最好的山水畫作。嗯,這幅圖就是山水畫作極簡主義的代表作品。畫家把一切多餘的元素都刪減了,只留了一樹、一亭、一山、一水,就用了這四樣元素做出了經典至極的構圖和畫作。畫作給人以非常淡雅而寧靜的感覺,一言以決,返璞歸真。山體的刻畫甚至比黃公望更為疏薄,但同時也足夠立體,樹木的高度剛好能夠連接一河兩岸成為畫作上下部分的過渡,留亭而去人,使得觀畫者彷彿能自己代入畫中沉思禪境。構圖、筆法、意境均至大成。

關於審美:在我眼中,西方的抽象主義和極簡主義相比中國是較為簡單的,因為他們已經不追求形似了。比如蒙德里安的方格子,確實極為精彩而平衡,但是一般人看不懂。比如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一般人看了甚至會受到驚嚇,甚至就是較為原始的野獸派其大膽的用色也讓人心中不適。更不要說後來一眾走火入魔的畫家,畫幾條直線告訴你是極簡主義,然後售價上千萬,還有一眾捧臭腳的。可惜,中國的文人山水畫卻幾乎無人研究甚至欣賞。

是的,文人山水畫一直追求要有形。但畫家追求的不是形似自然,這些山水不是寫生,是自己造的,而且造完之後還要讓觀眾不明所以的以為這就是真實世界中出現的。這他媽太難了啊。你以為那些古人不會把樹畫成三角形,把山畫成正方形,把水畫成S形嗎?這多簡單啊!可是人家不屑於如此,他們要追求更高的一步,就是把樹變成三角形然後再變成樹(默唸三遍)。他們其實是在所謂的抽象主義和極簡主義裡又往前走了一步,這一步是致命的。

最後分享一張曾經朋友圈發過關於倪瓚的一張畫像


畫癆小張


我只能說每個人對每幅畫的理解和感覺完全不同。不同的畫打動不同的人。人和人,人和畫之間,是有靈犀和默契的。所以不管是山水、人物、花鳥都有不同的感覺。

比如我喜歡自己的一幅《荷》首先它打動了我,然後我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它。背景有灰黑、灰藍、灰紅,灰黑代表暗夜,灰藍代表憂傷,灰紅代表複雜的喜悅,還有類似扎染效果的斑駁,代表滄桑。這些都是我們的經歷。荷花主體,是我們的靈魂。白色,純潔;舒展,姿態;獨立而驕傲。前一段時間,經常有句話闖入腦海: 明明生而高貴,偏偏活成了做牛做馬的樣子。但是凝視此畫,我知道,疲憊不堪的是軀殼,靈魂依然如故。



朱曉工筆畫


中國古代、近代的中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很喜歡,更甚是喜歡中國畫中的人物。中國畫中的人物畫內容多樣、題材廣泛,分為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仕女畫等。畫法上有工筆設色、白描減筆、潑墨寫意等。顧愷之、閻立本、吳道子、李公麟、唐寅、仇英、陳洪綬等歷代大師都在這一領域留下了各擅勝場、獨步古今的名家勝蹟,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面貌、風俗人情。隨便拿出一幅畫都能體會到中國畫的意境美。


123數學老師


我喜歡的是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這是幅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真實寫照的山水畫。

它描繪的是文徵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

半山碧松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於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該畫體現了文徵明早年山水畫細緻清麗、文雅雋秀的風格。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後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遊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文徵明文徵明惠山茶會圖捲紙本設色21.9x67m故宮博物院藏



墨白小叔叔


我本人是畫國畫的,我最喜歡國畫裡的山水畫。因為縱觀中國繪畫史,北宋時期是中國畫的巔峰時期尤其是中國山水畫,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三張鎮館都出自於這個時期,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和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這三張山水畫是被學術界公認的中國山水畫的代表作,地位之高無可撼動,乃至讓後世的山水畫家望塵莫及。這三幅畫畫的各有各的特色,不相伯仲,但要非讓我選一張最喜歡的,當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這張畫我臨摹過兩遍,對我學習山水畫的幫助非常巨大,我雖然沒有看過原作,但這張畫的畫冊有好幾本。

我十九歲的時候第一次在畫冊上看到這張畫就被深深的吸引住,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畫中巨大山峰撲面而來的那種壓迫感,及其雄壯,那種震撼真的很難形容,凝重又深沉,真是北派山水的扛鼎之作沒有之一。這張畫有三分之二的部分都描繪了這座豐碑似的巨大山峰,左右兩邊各有兩座比它稍矮點的山峰各露出了一半,還能看有條飛瀑從山腰直流而下,三座山峰都用濃墨勾勒,用頂頭皴皴出,突出了石壁的堅硬。所謂的頂頭皴也叫雨點皴或豆瓣皴,其實就是小斧劈的前身,這種皴發非常適合表現北方山水的堅硬雄渾。三座山峰頂端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叢,是用濃墨以圓形點,積墨點出,有著鬱鬱蔥蔥的質感。三座山峰巍然聳立,無比震撼,視覺衝擊力及其強勁。

下面三分之一的部分為近景和中遠景,畫家利用了深遠法。近景為幾塊巨石,也是濃墨勾勒,頂頭皴表現,看上去非常堅硬。後面緊跟著就是一條山路,山路上有兩個行人趕著四頭託著貨物的驢子,正在趕路,他們正好從最右邊的樹林走出來,生活氣息很濃。在往上是中景,兩邊各有山坡和樹林,山坡中間是條河流,河流在山坡中間逐漸深遠到瀑布和溪流上面的木橋,到這裡墨色漸漸變淺,推到了很遠的地方,能隱約的看到最遠處的溪流和瀑布,然後逐漸被霧氣遮擋住,左邊山坡上的山道上還有一個行腳僧,正好和右邊山坡上的寺廟關聯起來。全幅作品體勢錯綜,構思巧妙,可見畫家的用心構思。這張畫無論是經營位置還是精湛的表現技法,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看了之後真是叫人瞠目結舌。

這張畫的落款也是非常巧妙,畫家用了藏款的方式,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於1958年在畫作上右下角的樹叢處發現了“范寬”字款,確認此畫為范寬真跡。

這張畫是我最喜歡的中國畫,范寬是我最崇拜的山水畫大師,在這張畫面前,我只能跪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