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獻公為何沒有傳位長公子贏虔,而是傳位於仲公子贏渠樑?

浩中一內


《孟子》中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放到秦獻公的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秦獻公名嬴師隰,時人都稱公子連,是秦靈公的兒子。秦靈公去逝後,他的叔叔(秦獻公的叔祖)公子悼奪得了君位,就是秦簡公,才十來歲的公子連被迫流亡到了魏國。秦簡公在位十六年,死後由他的兒子秦惠公繼位,秦惠公在位十三年,死後由兒子秦出公繼位。秦出公繼位時還很年幼,就由他的母親代為執掌朝政。秦出公的母親執政不利,至使秦國內部矛盾重重,國力衰微。

而此時的公子連已經在魏國流亡了二十九年,嚐盡了艱辛,同時他也看到了魏國的強盛。這給了公子連很大的感觸,想著自己一定要回國奪回君位,變法強國。秦出公繼位後的國內矛盾讓公子連看到了機會,他在魏武侯的幫助和秦國內部公族的支持下,回國自立為秦獻公,並殺了秦出公和他的母親。

秦獻公雖然奪得了君位但這卻是一個濫攤子。此時的秦國國土狹小,原本的河西之地被魏國佔領,國庫虧空,人口稀少。又與魏國、楚國兩大強國相鄰,生存壓力很大,而中原各國也視秦國為蠻夷,在諸侯國中地位低下。可歷經過諸多挫折的秦獻公卻並沒被嚇倒,他剛登位就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就是廢除活人殉葬的制度,挽救了很多勞動力。其次,他把秦國的都城從雍城遷到了櫟陽,以遠離奴隸主而支持地主經濟。他還厲精圖志,至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在繼位快二十年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於是他便把注意力由國內轉移到外圍,多次發動收復河西的戰役。



秦獻公有三個兒子,嬴虔、嬴渠梁、嬴季昌。長子嬴虔能征善戰,跟秦獻公非常像,很得軍人的擁戴,並且很得秦國老氏族的支持。次子嬴渠梁精於政務,性格內斂持重。三子嬴季昌是嬴渠梁的同母弟弟,兩人都是嫡子,而嬴虔是庶子,那麼該讓誰做繼承人呢?

其實當時對秦獻公來說嫡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個兒子繼位對秦國最有力。史書對三子季昌並沒有太多描述,他應該是資質平平,不在秦獻公的考慮範圍內。秦獻公考慮的只有公子虔和公子渠梁誰更合適。他很喜歡長子嬴虔,嬴虔也很優秀,得到很多人的擁戴。但是嬴虔性格太過剛直,又不通政務,而且他很受老氏族的支持,秦獻公不想下一任君主再像他一樣受到老氏族的制約,所以他更想讓嬴渠梁繼位。並且為了防止以後出現兄弟相殘的局面,他還逼著嬴虔和各大臣都明確表態支持嬴渠梁。


事實也證明秦獻公的這個決定非常正確,嬴渠梁繼位後厲精圖志,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邁上了強國之路。


孔六十三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這裡說的“六世”,是從秦孝公開始的。

但實際上,在秦孝公之前,秦國還有一個君王的作用是被忽視了的,他就是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

(秦獻公劇照)

實際上,秦國的改革,是從秦獻公開始的,至少他實行了改革的預熱。由於他勵精圖治,經過一系列的變革後,秦國羸弱的國力,得到極大發展,同時軍事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秦獻公除了在秦國改革上的預熱外,還有一個貢獻,就是他發現了秦孝公。可以說,沒有秦孝公,也就沒有“商鞅變法”。沒有“商鞅變法”,也就沒有秦國後來的快速發展。

秦獻公本來年富力強,可惜,他在向外發動戰爭時,受了傷,後來因傷不治而亡。

在去世之前,秦獻公面臨這傳位的問題。當時,長公子嬴虔能征善戰,在軍中很有威望。按說,他正是理想的繼承人。可秦獻公在臨終時,卻把國君之位傳給了次子公子嬴,也就是後來的秦孝公。這是怎麼回事呢?

說到國君之位,秦獻公是深有感觸的。當年,他的父親秦靈公去世時,他才不過5歲光景。本來,他的叔父悼子,答應了他的父親,要好好地輔佐他成為一名合格的國君。但等秦靈公一死,悼子便奪了他的國君之位,並把他驅逐出了秦國,害得他在魏國流亡了29年。

悼子去世後,讓2歲的兒子出子繼承國君之位。結果子少母壯,一時外戚當道,惹得秦國朝臣百姓怨聲載道。也就這樣,秦獻公在大家的擁戴下,回國奪位,得以復辟,成為秦國國君。

吃盡了苦頭的秦獻公,深知國君之爭,不光會讓宗室相殘,還會引發內亂,最終導致國力衰弱。所以,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奪權之變,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他異常謹慎。

(嬴虔劇照)

秦獻公子嗣不豐,他一生只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庶長子公子虔;另一個是嫡子公子嬴渠梁。

說起來這兩個兒子都很優秀。

公子虔英勇善戰,剛毅果敢,許多地方都很像秦獻公,因此很得秦獻公的疼愛。而且,公子虔不光有戰功,在軍中也有極高的威望。同時,秦朝的貴族對他也很支持。

嬴渠梁則沉穩謹慎,遇事往往能深謀遠慮,政治上能力上,顯得出類拔萃。

按古代“嫡長子制”的規矩,其實秦獻公就應該選王后所生的秦渠梁。

但是,秦獻公知道,選對繼承人,才能使秦國得以穩定富強,才能繼續他的改革,讓秦國脫胎換骨。所以他一直在猶豫。

除此外,他還擔心兩個兒子到時候為了爭奪國君之位,拼得你死我活。這樣,秦國又將陷入內亂。總之,他不光要立太子,還要使兩個兒子仍舊親密無間

秦獻公思來想去,沒有對策,所以他準備問問別人的想法。

他先問了王后,接著又問了朝臣,再接著又詢問老百姓。為此,他甚至還徵求了公子虔和秦渠梁的意見。等到大家的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後,他最終才確定立秦渠梁為世子。

(秦孝公劇照)

實際上,或許秦獻公心中早就有答案。他不過是採用這個辦法,在全國人心中搞一次宣傳,表明這個秦渠梁是你們選擇的,你們必須要好好支持他,不能造反,這也有點民選的味道。顯然,秦獻公這一招是成功的。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因舊傷發作而死,秦渠梁順利地繼承了帝位,是為秦孝公。

果然,在秦孝公繼位後,公子虔對他非常支持。

當時,衛國的庶公子商鞅由於在衛國不得志,於是改投到秦國,推行變法。

儘管秦孝公很支持變法,但法令推出後一再不被大家重視,

正在這時,太子嬴駟犯了法。

按理,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由於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便施以刑罰,所以商鞅就處理了嬴駟的老師公子虔。

公子虔雖說並不贊成變法,但為了使秦孝公的變法能夠成功,還是接受了商鞅的懲罰,無怨無悔。

既然公子虔都得接受懲罰,百姓還有什麼說的呢?於是變法得以順利進行。

由此可見,秦獻公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實在是很高明的。

(參考史料:《東周列國志》《史記》)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國的先世是殷商貴族,商末戰亂中西遷,秦人來自於東方而成就於西方,是華夏族的一支。

西周孝王時秦人非子居犬丘,因為養馬的特殊才能,孝王分其土使為附庸,賜姓嬴,邑之秦,並從此以“秦嬴”為號。西周末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封襄公為諸侯,將西岐賜給秦。

春秋時秦穆公稱霸,之後秦國開始衰落,內部屢發王位爭奪戰,戰國初期秦國又被魏國壓制。秦靈公時因為去世後其子師隰年幼,於是“靈公季父”也就是秦靈公的叔父“悼子”奪位而自立,之後公子師隰不得不流亡在外二十九年。


四十歲的師隰回國繼位就是秦獻公,秦獻公時與魏爭奪河西屢屢得勝。最終秦獻公在少梁之戰後去世,他的兒子嬴渠梁繼位,就是任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

《史記*秦本紀》的記載說“獻公卒,子孝公立”,應該是正常繼位,也就是說秦孝公嬴渠梁是秦獻公自己選擇的繼承人。可以肯定的是孝公嬴渠梁是秦獻公的兒子無疑。

秦獻公有幾個兒子?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答案。有幾種不同的觀點:或認為秦獻公只有兩個兒子:嬴渠梁和嬴季昌。還有一種看法就是秦獻公有三個兒子:嬴虔、嬴渠梁和嬴季昌。如果秦獻公只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嬴渠梁和嬴季昌,那麼獻公選擇公子渠梁繼位可能是因為這是他的嫡長子,而且也沒有太多選擇,關於公子季昌的記載很少也有可能是因為政治能力有限。從孝公後來的表現來看,也有可能是因為秦獻公看中了他的政治才能,而不僅限於是否嫡子或長子。

“公子虔”的身份有點模糊,身份是“公子”無疑,但是哪位“公”之“子”?這似乎沒有明確的記載,也有可能是秦獻公之子,當然也有很大可能不是。如果公子虔是秦獻公之子,卻沒有能繼位,從後來他的政治表現來看,可能是因為秦獻公覺得他有點保守,秦獻公和秦孝公一樣都是開拓進取之君。基實秦國可不是從孝公任用商鞅才開始變法,早在獻公時期就已經有革新的舉措了。如果公子虔根本就不是秦獻公的兒子,那就不用說了肯定獻公不會放著兩個親生兒子不用而讓宗族公子繼位。但公子虔是“公子”,不是“公孫”,肯定不會是遠支宗室。


沅汰


因為嬴渠梁會繼續改革,增強秦國實力,帶領秦國走向強盛,而贏虔不會支持改革


博影全集


秦乃西夷,不遵守東方的嫡子繼承製

雖然秦國王室是東夷,而且秦國又是東周所冊封的諸侯國,但周文化的影響只是在秦國貴族,更多的是東夷和西戎的文化影響。

翻開《史記 秦本紀》,你會發現秦國就從來沒有嫡子即位的傳統:

1、秦國一脈本來就不是嫡系,大駱的嫡子成一脈是在犬丘,非子作為庶子被封於秦,如果不是嫡子成一脈被西戎殺死,就沒有非子一脈的秦國。

2、秦國的第四任國君公伯,從”伯“字,應該是長子,但是否嫡子就不清楚;第五任國君秦仲,仲字說明秦仲不是長子,而是次子;

3、第六任國家秦莊公是長子;

4、第七任國君秦襄公是次子,長子世父自願放棄成為儲君,只想和西戎作戰;

5、第八任國家秦文公、第九任國君秦靜公、第十任國家秦憲公長次不明,第11任秦出子是秦憲公少子;

6、秦憲公兒子的即位次序是:少子秦出子——長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

7、秦德公兒子的即位次序是: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

8、秦厲共公子孫的即位次序是:兒子秦躁公(長次不明)——秦懷公(秦躁公弟弟)——秦靈公(秦厲共公曾孫、秦懷公孫子)——秦簡公(秦厲共公孫子,秦懷公兒子,秦靈公叔叔)。

9、秦獻公是秦靈公兒子,和秦出公是堂兄弟。

10、《史記》只有公子虔這個稱呼,並沒有說公子虔就是秦獻公長子,甚至都不能明確公子虔是秦獻公的兒子。公子虔是秦獻公長子的說法,只是小說《大秦帝國》的說法,並無史實支持。

11、秦武王是秦惠王的嫡子,是惠文後的兒子。但秦昭王確實是庶子,和公子庸、公子壯、公子惲等秦惠王兒子一樣都是庶子。

12、子傒和秦莊襄王異人一樣都是秦孝文王20多個庶子的其中二個。

13、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時,秦莊襄王已經22歲——早就已經娶妻,而生育秦始皇的趙姬的身份當時不過是一個妾室身份,因此秦始皇本來就是庶子。

總結下秦國明確記錄是非嫡子的國君:

非子、秦仲(秦老二)、秦襄公、秦出子、秦德公、秦成公、秦穆公、秦懷公、秦昭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11人。

明確是長子身份的國家有:

公伯、秦莊公、秦武公、秦宣公、秦武王等5人。

兄弟叔侄繼承的有:

秦襄公、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懷公、秦靈公、秦簡公、秦獻公、秦昭王等11人。

這裡可以看出,秦國並非長子繼承製,而是強賢者繼承製。非嫡子(長子)即位11人,兄弟叔侄繼承11人。只有5人是明確的長子即位。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秦獻公傳位給了仲公子贏渠梁,而沒有傳位給贏虔。表面看起來是因為這個繼承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度。

贏虔雖然是長子,更關鍵的是他是秦國的一員猛將,在軍中資歷深厚。但即便如此因為他是庶出長子,因此在王位的繼承上,並不比贏渠梁有優勢。贏渠梁雖然是仲公子,但他卻是嫡子。因此名分早定,贏渠梁是躺贏的。

但內在邏輯其實更為複雜,這個選擇實際上和魏國有著深刻的聯繫。

秦獻公本人就是靠奪自己的侄子之位上位的,秦獻公本人的身後異國勢力就是魏國,他曾經在魏國流亡了27年,娶的正妻也是魏國的公主。而且身後留下的殘局,比歷來更為兇險。秦國在在少梁與魏國一戰,喪師失地,引發國際危機、國內矛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所以與魏國的關係在當時對秦國而言,甚至關乎秦國的存亡。

所以這個時候選擇繼承人,對於秦獻公而言,是需要非常謹慎的,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秦國的存亡。很多人以為這個時候,選擇一個強有力的接班人,領導秦國度過危機,實際上贏虔是有著非常大的優勢的,因為他不但性格剛烈,好勇善戰,而且無論在軍中威望,還是與秦國老士族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融洽。反而是贏渠梁性格沉穩謹慎,對任何事情看不出明確的態度,為人處世內斂不張揚。

如果一般選嫡目光來講,贏虔似乎比贏渠梁是更為合適的人選。但是怎奈形勢不同,贏虔的剛烈此刻正是他最大的弊端。

因為他不懂得示弱,所以他若繼位,則很有可能為了贏回失去的地盤和榮譽,繼續與魏國的戰爭,而此刻的秦國國困民貧,實際上已經經不起繼續戰爭了。於是左右為難之際,秦獻公就問了自己的王后意見。其實這是白問,因為王后肯定選自己的兒子贏渠梁,這不單單是禮法因素,更關鍵的這涉及到自己的養老待遇。

可以說秦獻公選嫡的方式堪稱教科書,因為秦獻公把選了儲君和確定接下來的國策——向魏國服軟圖存進行了捆綁,讓秦國人達成共識,團結成一塊。

秦獻公就又面向朝臣們“議立儲君人選”。所以這事不是在《雍正王朝》裡,康熙的發明啊,而是兩千年前秦獻公就已經這麼幹過了。但結果出來之後,一時爭執不開,因為這表面上是事關立儲,實際上爭執的是秦國未來的國策。因為那個時候王權的力量並不大,真正的權力大部分實際上還是握在士族族長的手裡。

這裡面有為了未來國家命運考慮的,也有為了自己利益考慮的。但是主流都選擇贏渠梁。原因在於一個國君過於強硬,會壓縮士族的權力。贏渠梁悶聲悶氣的,自然更適合做共主。

更關鍵的事,這些年打仗是真打怕了,打不起了,士族對這個事情感觸最深,因為當時秦國的軍隊實際上是控制在士族手裡的。有肉吃,大家都熱衷於參與;沒肉吃還捱打,誰願意參與?

對於這個選擇,秦獻公又將討論進一步擴大範圍,甚至針對了國人這個階層。那個時候的國人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國民,而是自由人的意思。打不贏的仗,自然沒人願意繼續下去。所以選贏渠梁就成了整個秦國的意見了。

在確定了所有大方向之後,秦獻公又找來贏虔和贏渠梁,分別徵求了他們自己的意見。說是徵求意見,實際上就是要贏虔表態自己必須無條件支持贏渠梁,否則人神共憤,天人共誅。

果然事實證明秦獻公的選擇是對的,他選出來的是一個懂得隱忍更懂得奮發圖強的有為之君。

嬴渠梁繼位之後,忍氣吞聲,向魏國割地求和,安定邊境。但同時也休養生息,求賢納才,力挺商鞅改革,獎勵耕戰,積蓄國力,最終在孝公8年到24年之間,多次發動對魏國的戰爭,欲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更關鍵的是秦孝公對秦國的貢獻選不止於此,而在於他對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制度基礎。




炒米視角


嬴虔,秦獻公的大兒子,也是一員猛將,也吃夠了魏國欺負的苦,也想讓秦國強大,那麼為什麼秦獻公沒有把君位傳給他呢?

第一點就是:嬴虔是庶子,不是嫡長子!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的君位和皇位的傳承過程中是首先是傳嫡不傳庶。然後是傳長子不傳幼子,在後面就是傳最賢明的兒子!

第二點就是,嬴渠梁相比與嬴虔,更是一個會用人,會治國的君主,而不是像嬴虔不會用人!差不多可以這麼說嬴虔很像曹彰這樣的人,是個適合做將軍的人!而嬴渠梁更像曹丕是個適合做君主的人!更會用人!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嬴渠梁就是後來的秦孝公,發佈求賢令,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脫胎換骨,為秦國的強大打下了制度上的基礎!


鵬程日誌


從周朝以來的傳統帝位繼承思想是立位以嫡不以賢,立長不以德。

那麼為什麼作為中國五千年曆史上的第一個封建帝國的開創者秦國並沒有遵守這個規矩,而是在秦始皇的七代祖秦獻公的時候就已經越過規矩把秦君之位傳給了仲公子贏渠梁而非長公子贏虔。

秦國作為殷商貴族之後,不奉行周禮中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是自有一套家法規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因為商朝開創者是上古歷史中的一個意外,殷商貴族大部分是出自東方夷族,這使得他們風氣與中原夏地有很大不同,殷商貴族傳承帝位基本上是傳子和傳親戚相結合。這和在他前後的夏朝和周朝有很大不同。這種方式更能在統一的角度維持帝國命運,這也是殷商為什麼傳承六百年而沒有斷代和分層的重要原因。

而採用單獨傳子孫為帝的二個朝代都有斷層和分裂。其中夏朝開國不到三代就被后羿篡位,周朝中間也因為蠻夷入侵而分層為東西二週。

秦國祖先在殷商之季也是顯赫一時的大諸侯,憑藉力氣而受到末世殷帝的重視,因為親近的緣故,秦國族人很多習俗都是接近殷商而非周朝。秦獻公的時候就是這樣,他們對國家採用國法進行管理,對自己公族則設置大族長進行家法限制。長子贏渠梁在當時憑藉武力出名,但並不是一定能夠繼承君位,而且他自己也沒產生過這種想法。其實在基層民眾中更獲得民心的是贏渠梁而非長公子。但是中上層貴族支持的都是贏虔。

那個時候的秦國君還是擁有東方諸侯所不具備的君主權利的,在東方諸侯君主都被架空的時候,秦國君主只要願意管事就沒有那個地方貴族或者大家族能夠阻礙,秦獻公就是在這種基礎上力排眾議,選定仲公子贏渠梁為君位繼承人的。

少梁大戰雖勝尤敗使得秦國需要休養生息而不是繼續戰鬥下去。

熟悉秦史或者看過大秦帝國的人都知道,在秦獻公時期發生了一場中要戰役,那就是少梁大戰,當時的秦國為了收復函谷關在全國拉起了二十萬人馬和強大的魏國進行單兵廝殺。結果是持平,秦公中毒箭,魏國丞相也被俘虜了。

在那個沒有選定繼承人的時候,秦獻公一旦病故,秦國就又會陷入無限的內亂之中,就像秦穆公死後的格局,將再次沉淪百年,坐看東方諸侯爭霸。

這個時候的秦獻公比誰都清楚,他自己經歷了那個時代,真正明白秦國百姓需要的是什麼,是一場真真正正的休息和變革,而自己當年主持的新政還是太虎頭蛇尾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秦國的弊端,這個時候秦國未來的引路人就十分重要了,他當然知道長公子贏虔不如仲公子贏渠梁,但是長公子背後所代表的東方仿周勢力是不能小視的,因此他直白的把想法告訴了二個人,所幸的是贏虔有自知之明,心中也是以秦國大業為主,並沒有重蹈內鬥的歷史。

血緣親疏關係影響秦獻公決策,使得贏虔與君位失之交臂。

三千年後的今天尚且講究血緣親近和人情關係,這種外國人不明白的差序格局已經深入到了中國人的骨子裡面,當時的秦國更是如此。

秦獻公臨危之季,為君位的繼承問題可以說是傷透了腦筋,一方面不想因為傳位給自己親身兒子而讓贏虔產生偏心的想法,從而使得秦國內亂,一方面又想為秦國挑選一個英明的君主帶領秦國走出困境。

後來傳位給贏渠梁也是做出了一番深思熟慮的,但是如果說百分百的為國家考慮而忽視血緣親梳關係那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是人就會有利益糾紛與解決辦法,中國從古代開始就是先公後私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能在私的基礎上把公的問題合理化那就最好不過了,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沒人不懂,而秦獻公的傳位就帶著那麼一點這種色彩。


無根樹花正孤


公子虔是庶出,是長子,而渠梁是嫡出,是嫡長子,就這個原因就足夠了。虔的名分從出生就決定了,只是個公子,而渠梁從出生就決定了是儲君。

很多事並沒那麼複雜,都是後人自以為是。所謂秦獻公傳位的故事到底是來於史實,還是後人的杜撰附會?亦或小說戲劇之言?


雁77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對於秦獻公為何傳位於老二嬴渠梁,有了比較詳細的回答。當時秦獻公在臨死前,先後召集了老大嬴虔,老二嬴渠梁會見。

對於老大的評價,秦獻公是八個字,即:“臨難不亂,臨危不懼”;而對於老二,秦獻公也是八個字,即“錚錚鐵骨,定國柱石”。

從老父親對於兩個兒子的評價,我們應該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出為何選擇老二做國君。畢竟處理問題能夠鎮定自若,臨危不懼,這才是一國之君該有的品質。

國君要保護的是一個天下,尤其是當時秦國還比較貧弱,面對強大的魏國虎視眈眈,尤其需要一個臨危不亂的人出來撐場子,這個人只能是老二嬴渠梁。老大剛烈、勇猛,他只能做一個有威懾力的將軍,輔助君王穩定秩序的人,而不是君王。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是這樣,但在真實歷史上是不是這樣就很難說了。

在真實歷史上,他沒有列傳,因此戲份並不多,只是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出現。

大體故事如下:

公子虔在秦孝公時期,是太子嬴駟的右傅。當時正處商鞅變法,太子犯了法,依新法處罰太子。而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

後他又犯了新法,受到了劓刑,即挖去鼻樑。受刑後的他,感覺商鞅在針對自己,於是自此閉門不出八年。孝公死後,他聯合老世族告商鞅,秦惠王將商鞅處死。


自此沒有了記載。

從這稀疏的記載我們看不到他為何沒能繼位,但可以管中窺豹看到公子虔性格,他給人的感覺是有些跋扈,這也是當君王的大忌。

而《史記》中記載,秦孝公在繼位後是一個有恩德的君王,他廣施恩德、救濟貧苦,還頒佈求賢令以求人才,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十分謙遜、仁慈。

身為人父,這兩人的性格,他應該最清楚,所以選誰繼位最合適,自然是一目瞭然。

其實還有一個十分現實原因,那就是受當時嫡長子繼承製影響。公子虔是庶長子,即庶妻所生,而嬴渠梁雖然是二兒子,但卻是嫡妻所生。立嫡不立長,嬴渠梁繼位實屬名正言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