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明風華》中,剛登基的朱高熾管不住兩個弟弟,歷史上朱高熾怎麼對他們的?

孤獨的愛影室


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時下正火,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子奪嫡之爭也頗為激烈,最終又胖又瘸的朱高熾繼位稱帝,登基後卻管不住兩個行事張狂的弟弟,歷史也確實是這樣,我們來看一下:

朱高煦、朱高燧叛逆之心由來已久

明成祖朱棣一共有四個皇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四子朱高爔(夭折)。

1.朱高煦為人兇悍,行為輕佻,恃功驕縱,,在朱元璋眾多孫子裡面是最讓朱元璋討厭的一個,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給他封了一個高陽郡王。不過朱高煦騎馬打仗倒是有一套,靖難之役時,多次救朱棣與危難之中,那段時間還是頗為受寵的,鑑於朱高煦的赫赫戰功,朱棣即位後曾一度想封其為太子,奈何這貨不爭氣,恃功驕縱,無惡不作,百官對其十分厭惡,所以最後選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地雲南。

朱高煦本以為太子之位是屬於自己的,結果卻旁落他人,所以當時非常憤怒“我有何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他不願意去偏遠荒寂的雲南,軟磨硬泡下,朱棣讓他留在了南京,之後他更加不安分,先是跟父皇朱棣要來護衛軍,常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逢人便說“你看我像不像李世民”,依仗靖難之役時的戰功,經常構陷太子朱高熾,致使支持太子的多人被殺。

這還沒完,朱棣第二次北伐時,這貨終於使“大招兒”了,朱高煦趁朱棣不在私自招募士兵,打算起兵,並且越級使用皇帝儀仗,朱棣回來後十分生氣,削去了他的王位,要將他貶為庶人,多虧宅心仁厚的太子朱高熾極力相勸,才保住王位。在朱棣的強硬要求下,朱高煦才去了自己的封地樂安,到樂安之後,這貨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繼續策劃準備時刻謀反。在朱棣第五次北伐時,朱高煦見父皇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就提前安排心腹進入北京,刺探消息,伺機叛亂。

2.朱高燧恃寵自傲,多次構陷太子。朱高燧作為老三,按照漢人的傳統,作為老小兒,是很受父母疼愛的,被封為趙王之後,朱棣給他的封地北京,並賜三衛軍隊,北京可是燕王經營多年的老巢,這對朱高燧來說是莫大的疼愛和機會,這畢竟是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

朱高燧為了搶奪太子之位,刻意拉攏與朱高熾關係較差的朱棣近伺太監黃儼,多次構陷太子,在朱棣晚年病重的時候,這貨更加張狂了居然夥同黃儼假造遺照,計劃毒死朱棣,廢除朱高熾太子之位,自己登基稱帝,結果呢事情敗露,朱棣知曉後,立刻將朱高煦及其同黨一舉抓獲,這時候朱高熾又出來說盡各種好話,朱高燧才算保住了王位。

帝曰:“豈應有此!”立捕賢,得為偽詔。賢等皆伏誅,陛瑜遼海衛千戶。帝顧高燧曰:“爾為之耶?”高燧大懼,不能言。太子力為之解曰:“此下人所為,高燧必不與知。”自是益斂戢。

朱高熾為人宅心仁厚,對兩個弟弟多有袒護,臨死囑託兒子宣宗朱瞻基善待他們

朱高熾繼位後,他自知兩個弟弟的本性,並沒有為難他們,反而,都給予高規格的待遇,賜予土地金銀財寶,給他們的孩子封王加爵,朱高熾這種寬仁之心,以德報怨的行事方法並沒有完全感化兩個弟弟。

朱高熾命不好,繼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臨死之前特意囑咐兒子朱瞻基要厚待自己的兩位弟弟,所以,朱瞻基繼位後又對二人進行了一輪大肆封賞,而朱高燧自從被朱棣處罰之後,已經有所收斂,主動交出自己的軍權,安心做個閒散王爺了。

而朱高煦卻並沒有收手,反而在朱瞻基繼位路上設伏截殺,結果失敗,朱瞻基繼位後並未責罰朱高煦,反而給予恩裳,這也是遵守父親朱高熾的遺照,同時也是想感化朱高煦,可朱高煦就是這麼執著,死心不改,最終還是起兵造反了,剛開始他想拉攏趙王朱高燧一起,朱高燧給回絕了,結果呢,一聽朱瞻基親征,他就慫了,扔下親信部下,自己投降了。然後被朱瞻基抓到了京城,囚禁了起來,有一次朱瞻基好心去探望自己這個叔叔,誰知這個二貨居然從牢裡伸腿給朱瞻基絆倒了,朱瞻基龍顏大怒,立刻命人用一口三百多斤的大缸給扣住了,可是朱高煦天生神力,居然給頂了起來,朱瞻基見狀就命人在大缸四周點火將其活活給烤死了。

白居易在《後宮詞》裡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對於朱高煦來說他是一個無情的人,對於朱高熾來說,確是一個非常有情有義的人。


古曲古風


歷史上的朱高熾在登基十個月後就溘然長逝,其實還沒有來得及決定如何收拾兩個不省心的弟弟。

真正對朱高煦、朱高燧二人痛下殺手鐧的,其實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所以在靖難之役後被朱棣封為皇太子。

然而,他這皇太子的地位可不穩,兩個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在挑戰他的地位。其中,朱高煦有軍功,所以得到朱棣的喜愛;朱高燧是因為年齡小,也得到朱棣的恩寵。

這兩個兄弟經常聯手,在父親面前誣陷太子朱高熾,但最後都被逐一化解。

永樂十四年(1416),朱高煦的奪嫡計劃徹底失敗,被父親朱棣打發到山東樂安州的封地。

永樂二十一年(1423),朱高燧原本想要勾結太監造反,但正所謂爛泥扶不上牆,這些計劃也破產了。

明成祖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承皇位,他就是在位僅10個月的明仁宗。

朱高熾手握權柄的日子很短,還沒想好怎麼收拾這兩個不省心的弟弟,就駕鶴西去了。最終,這個歷史使命由明宣宗朱瞻基來完成。

在朱高熾突然去世時,朱高煦想趁機發動叛亂,結果被朱瞻基乾脆利落地給平定了,還把朱高煦押到北京監禁。

但由於被監禁的朱高煦還不老實,朱瞻基乾脆派士兵把這個叔叔罩在一個大銅缸內,外面堆上木柴,點火加熱,把他活活給燙死了。

看到朱高煦的慘狀,朱高燧被嚇老實了,知道朱瞻基這個侄子會跟他們動真格的,於是安安靜靜地交出一切護衛,只想做個順民保命。

這就是朱高熾兩個弟弟的最後結局。


HuiNanHistory


《大明風華》畢竟不是歷史教科書,只是一部反應明朝歷史的電視劇,其歷史情節並不完全符合史實。

劇中為了突出人物的碰撞,故意把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皇太子)朱高熾(1378~1425)塑造成一個窩窩囊囊的人物,目的就是反襯二弟(漢王)朱高煦和三弟(趙王)朱高燧的狡猾和冷酷無情。

朱高熾的二弟、三弟確實不是省油的燈,二人從小跟著老爸南征北戰,和老爸一樣都是冷酷無情的人。

老二和老三類父,我認為是強大的基因所致,想當年朱棣不是冷酷無情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了嗎?

老二和老三在劇中的表現接近史實,而真實歷史上的朱高熾並不窩囊。

在朱棣還是燕王時,由於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棣於燕王府(今北京)發動了“靖難之役”。

朱棣要率軍進攻朱允炆的南京城,當時只有20歲的朱高熾留守大本營,在沒有帶兵經驗下,朱高熾竟然率城中僅萬人抵擋住了李景隆(朱允炆手下的大將)50萬大軍的攻城,為老爸保住了老巢。朱棣可以進可攻退可守。

講真這戰績二弟三弟無法企及。難能可貴的是,在老爸南征過程中並不一帆風順,但朱高熾始終站在父親這一邊,抵禦住了朱允炆數次的誘惑,他對朱允炆的封官旨意嗤之以鼻,始終不為所動。

我所要表達意思是:歷史上的朱高熾仁慈寬厚不假,但絕不是窩囊,由於身體過於肥胖,不能隨父親南征北戰,這影響了戰功,但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很濃厚,和當初的大爺朱標(朱棣的大哥)很類似。

無形之中就為以後處理二弟三弟謀權篡位的問題打下了基調,即朱高熾不會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兄弟相殘。

真實歷史上朱高熾對兩個弟弟太仁慈寬厚了。

永樂二年(1404年),26歲的朱高熾被老爸立為皇太子,當時的二弟不服氣,於是在背後搞事,想像李世民一樣幹掉大哥幸虧朱棣還算明白人,加上大臣們都忠於太子,在第一輪交鋒中漢王失敗,由於太子仁慈不想痛打落水狗,在他的求情下,漢王被父親從輕發落,離開京城去了封地。

老二剛消停,老三就冒了出來,老三覺得出頭的機會來了,他想乘老爸病重期間,效仿隋煬帝楊廣那樣殺死父親,然後矯詔即位,結果被手下告發失敗。

又是在太子求情下,老三和老二一樣被從輕發落,離開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看到了吧?老二老三下的都是毒手,為了皇位不顧父子兄弟之情,但都被朱高熾的仁慈對待。

雖然避免了手足相殘,但也埋下了深深隱患,“對惡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犯罪”,這話沒毛病。

老二老三一直就沒有對大哥的感恩之情。親們想想看朱棣活著老三都敢行謀反之事,所以當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後,大臣只好秘不發喪運回了朱棣屍體,目的就是防止老二老三蠢蠢欲動。

由於大臣們嚴密封鎖消息,朱高熾得以平穩接過了皇權。

朱高熾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七日稱帝,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即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就死了,滿打滿算做了七個月的皇帝,和二弟、三弟的矛盾還沒有爆發就去世了,只好把這些棘手的問題留給了兒子朱瞻基來處理了。

朱瞻基即位的當年(1426年),二叔朱高煦起兵造反,隨後被朱瞻基打敗投降,被廢庶人,後與諸子相繼被殺。

朱高燧還算識趣沒有謀反,看在老爸的面子上,朱瞻基沒有為難三叔,朱高燧在48歲時死於封地。


秉燭讀春秋


歷史上的朱高熾是一個非常寬厚的皇帝。他的性格早在他父親朱棣發動靖難戰爭的時候就能看出來,朱棣派他在大後方堅守大本營,敵人來攻,朱棣在前方同建文帝的軍隊作戰,分不出兵支援朱高熾。他在這種敵強我弱情況下,毫無畏懼,組織僅有的兵力,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做後勤的在中國古代軍事戰爭中一直是出力不討好的差事,但朱高熾一直任勞任怨,從無怨言。 至於朱高熾和他弟弟關係是有矛盾的,而且製造矛盾的或著說加劇他們之間矛盾的正是他們的父親朱棣,朱高熾有一個弟弟特別能打仗,在靖難戰爭中,有一次戰局緊張,朱棣為了鼓勵朱高熾的弟弟更加英勇的作戰,曾暗示朱高熾的弟弟說,靖難成功之後讓他當太子。朱高熾的弟弟聽到他父親的話非常非常高興,果然不出朱棣所料,打仗更加英勇了,戰爭形勢好轉,捷報頻傳。並贏的了戰爭的勝利。 在戰爭勝利後,朱棣登基稱帝后並沒有封朱高熾的弟弟做太子。而是選擇了穩當的朱高熾做太子。從這一刻起,他們兄弟的樑子就算結下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加重。在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位。而他的弟弟卻選擇了造反。但造反並沒有成功,結局很慘!


菏澤小趙


用《大明風華》裡,用朱棣評價朱高熾的話說,朱高熾開口仁義道德,閉口道德仁義,這恰恰是朱高熾的厲害之處。老朱家造反起家,卻冒出你一個聖人君子,就像陰溝裡冒出個棉花球。


歷史上,朱高熾是否的確如梁冠華所演的那樣,不可考。但是正史對朱高熾的評價卻異乎尋常的高,也可見其仁義道德甚至影響了整個明朝後續的發展。

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義的影響在以後整整一個世紀中仍能感覺得到。

在朱棣時代,朱高熾雖然時太子監國,但是對於兩個弟弟,在朱棣的眼裡,都是要優於朱高熾的。所以朱高熾並不能實質性地對兩個弟弟產生任何制約。相反一度因為朱棣重信朱高煦,而懷疑朱高熾,導致太子府的很多屬官、幕僚甚至被關進了詔獄。而朱高煦的儀仗禮節甚至可以與朱高熾看齊。


雖然兩個弟弟巴不得朱高熾早點死掉,但是朱高熾隊兩個弟弟可謂仁至義盡。

不過後來朱高燧謀反洩露之後,朱棣要殺了他,確是朱高熾求情免於以死;而朱高煦在青州的封地後也暗中招募死士,縱容爪牙燒殺搶掠,殘害百姓,甚至以私刑處決朝廷命官,後被朱棣得知,抓到京城問罪,也是朱高熾予以求情,最終削減親衛,改封樂安州了事。

朱棣死後,朱高熾即位後不久。就下令增加了漢王朱高煦的俸祿,另賞賜寶物數以萬計;增加趙王朱高燧歲祿二萬石;並授予他們的幾個兒子爵位。


朱高燧逐步認清形勢,人也變得溫和起來;飯跟可惜的是,朱高煦卻連一個歉都未道,一個恩都未謝。

十個月後,朱高熾駕崩。朱高煦準備在路上劫殺朱瞻基。未果後,又起兵謀反,兵敗被囚。最終朱瞻基不是朱高熾,在若干年後,把朱瞻基烤成了叫花雞。


炒米視角


《大明風華》熱播,在這部劇的前半段,朱棣在世的期間,他們三兄弟明爭暗鬥,甚是有趣。朱高熾明明是太子,卻表現的非常的窩囊,總是被弟弟“欺負”,在父親朱棣面前,更是怕得連話都說不清楚,表現的十分委屈,總是靠兒子朱瞻基替他解圍,導致連朱瞻基都有些輕視他了。與漢王的軍功赫赫,盛氣凌人,更加襯托的朱高熾懦弱無能,讓觀眾覺得太子連二個弟弟都壓不住。但是歷史上真的是這樣的麼?

歷史上的朱高熾,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明朝有三大盛世,其中之一就是“仁宣之治”,說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兩位皇帝在位期間出現的盛世局面。由此可見,朱高熾絕非是等閒之輩。

朱高熾之所以在電視劇中表現的這麼窩囊,實在是因為形勢不同了。他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父親,自然不會有一個鋒芒畢露的太子。如果你表現的太突出,這風頭不是蓋過了皇帝麼?就像《琅琊榜》中的祁王。

歷史上的朱高熾,在漢王造反的時候,他一味地忍讓,表現的很懦弱。實則他是在做二手準備。他深知漢王很恨于謙、楊士奇,所以明面上他答應漢王的要求,貶太子、罷於謙、楊士奇。還開出豐厚的條件,只要他們退兵,就藩,還說出把北京讓給他們的話。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低漢王的防備心,第二可以讓天下百姓看清楚,到底是誰在造反。失去了民心,你再怎麼折騰也是徒勞。

所以不是朱高熾管不住他二個弟弟,他只是覺得都是一家人,靖難之役朱家人的血已經流的夠多了,不想在看到朱家人自相殘殺。在他駕崩之前留給朱瞻基的話就是別再看見朱家自家人的血,說白了就是讓他放過二位叔叔。


8090看看


我的天,只能說《大明風華》的影響力太大了。不得不說《大明風華》確實是一部良心的影視劇,其很多細節做到了歷史的還原。但,不得不說,雖說《大明風華》大部分按照歷史的走向再走,但也確實有一些脫離了原本的歷史。

就如題主所說的,朱高熾管不住自己的兩個弟弟,這隻出現在影視劇中,真實的歷史完全不是這樣的!但,歷史上的朱高熾也和大明風華中所演繹的那樣,寬厚仁慈對待自己的兩個弟弟更是好到了極點!

遺書召至,增歲祿,賜賚萬計,仍命歸藩。封其長子為世子,餘皆郡王。


對於朱高煦與朱高燧這兩個弟弟,朱高熾還是知道的。他們也在朱棣死後,便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特別是漢王朱高煦。

面對自己弟弟的反心,朱高熾對待他們的處理方式,顯得特別的仁慈。對朱高煦先是召回京城,然後增其俸祿,賞其無數財物,並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封為郡王。但,這並不是說朱高熾如《大明風華》中所演繹的那樣窩囊,朱高熾的仁慈恰恰是一把鋒利的刀。



首先,朱高煦是自己的親弟弟而且有造反之心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畢竟朱高熾時期朱高煦並沒有真的造反,如果朱高熾貿貿然處置朱高煦對於朱高熾仁君的形象不符,所以說不如選擇厚待朱高煦,這樣來打消朱高煦謀反的念頭。

其次,此舉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朱高煦的戒心,朱高熾如此厚待朱高煦,可以很大程度讓朱高煦放鬆警惕。以獲取一定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做好軍師上的準備,以防朱高煦真的造反。朱高熾駕崩後朱高煦造反這件事上朱瞻基的軍師部署,就可以看出朱高熾老早就做好了準備。



再者,朱高熾如此高調的厚待朱高煦、朱高燧,此舉也可以將他們推至議論的高點。如果他們那天真的造反了,天下的人民只會想皇上對漢王他們那麼好,為何他們還要造反。他們找不到一個合理的理由起兵,如果真的起兵了,也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


而,反觀朱高熾所謂的厚待,其實也只不過是加俸進爵,說白了不過了多浪費一些錢財和有名無實的爵位罷了,朱高熾作為皇帝最不缺的就是這些。最重要的是沒有增加封地、權力,反而按照藩王的規定限制朱高煦的權力。而沒有了封地、權力,朱高煦也沒辦法壯大自己,一個沒權的藩王構不成任何威脅。


像素說


1. 朱高煦的條件比朱高熾要好很多,相對於朱高煦,朱高熾雄才大略沒有,大肚子到是有一個。他連走兩步都得人扶著,這點上,朱高熾完全擔不起。而且朱高熾登基的環境也不安穩,朱高煦對這個位置一直是虎視眈眈,更是小動作不斷。但就算如此,朱高熾最應該感謝的人還是朱高煦。

2. 對此會有人說最應該感謝不應該是朱棣嗎,要不是他起兵翻盤,把皇帝的位置給搶過來了,能輪到朱高熾當皇帝嗎?別說皇帝估計連王爺都不能做。對此,小編表示這根本無關緊要,因為事實就是事實朱棣奪位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自然不能成為感恩的理由。而且朱棣還很不待見朱高熾。數次想換下他給朱高煦上去。其實這很容易理解。朱棣是個喜歡打仗的人,他看著我朱高熾那肥胖又不愛動的身體和性格,想讓朱棣喜愛起來很難。而朱高煦就很有朱棣的風采了。不喜歡都不行。因此多次動了要立朱高熙為帝的念頭。但最終還是被朱高熾熬過來了。

3. 可能會有人說他應該感謝他兒子朱瞻基,要不是他的存在,也就沒有朱高熾什麼事了。畢竟那一句“好聖孫”是十分關鍵的。不過看著好像很有道理,事實上跟朱瞻基一點干係都沒有,為何我要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鬥爭中,不管是幫朱高熾說話還是幫朱高煦說話的,都是以他兩為主心骨來進行鬥爭的。而所涉及到人物事件,都是為了兩兄弟的最終勝利而拿來鋪墊的。朱瞻基裡面最多算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是鋒利的武器,但也就僅此而已。


喵喵驚悚密信


朱棣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仁宗皇帝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四子因為早夭的原因沒有獲得爵位。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同父同母,母親皆是徐皇后,可謂真正的親兄弟。朱高熾仁慈,對於朱高煦、朱高燧兩位弟弟的奪位之舉,沒有下狠手誅滅,只是將他們趕出京城,限制在他們的封地內生活。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兒童時代,他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 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 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朱高煦英武霸氣,十分像朱棣,因此朱棣有過立二子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只不過嫡長子繼承製是祖訓,不好更改而已。

朱棣起兵靖難期間,命朱高熾留守北京,鎮守大後方。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朱棣鐘意自己的二兒子,他曾對朱高煦說: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後來因為群臣勸諫,加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因此最終立了朱高熾為太子。

漢王朱高煦並沒有放棄對皇位的爭奪,他滯留京城遲遲不肯就藩,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趙王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朱棣,然後矯詔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朱棣總算沒有再追究。

朱高熾對自己的兩位弟弟仁慈,保住了兩位弟弟的性命和封地,可謂仁義之君。朱高熾當了七個月皇帝就駕崩了,朱瞻基即位為帝。漢王朱高煦趁機起兵叛亂,被朱瞻基擊敗,貶為平民,囚禁在西安門內,後來與諸子相繼被殺。朱高燧就藩後,再沒有叛亂過,得到侄兒朱瞻基的優待,最終壽終正寢。

《明史》帝曰:"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


大秦鐵鷹劍士


從歷史上看,朱高熾對於兩個弟弟始終是仁慈的,並沒有把他們怎麼樣。而且朱高熾登基繼位也就是九個月,時間很短,也沒有精力前去處理朱高煦和朱高燧。

首先朱棣的只有四個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這三個是朱棣的妻子徐氏所生。還有一個兒子朱高爔,但是生母不詳,出生一個月就去世了。所以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嫡子,但是朱高熾是嫡長子,從禮法上講只有朱高熾是唯一合法繼承人。而且朱棣繼位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合法,恢復洪武舊制,甚至連建文帝的建文年號都給廢除了,改建文紀年為洪武紀年。所以朱棣面對朱元璋敕封的燕王世子朱高熾,是一定要立為太子的,以此顯示合法性。但是朱棣的二子朱高煦有戰功,在靖難之役後的軍隊中有威望,而且面對朱高熾會有優越感,於是想要圖謀作亂。從一定意義上講,朱高煦對於當時太子朱高熾的打擊,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明成祖的縱容,因為明成祖長期征戰在外,明朝是太子監國,為了防止太子權利過大,於是縱容朱高煦攻擊太子,以此形成對於太子朱高熾的牽制,以免太子威脅到皇帝。

朱高熾和朱高煦矛盾的由來。

朱高煦的野心的膨脹是在靖難之役裡面滋生的,其實最開始朱高熾和朱高煦兩人之間還是有感情的。在建文帝在位的時候,當時明太祖去世一週年的祭禮上,朱棣讓朱高熾和朱高煦,朱高煦前去南京祭拜,朱棣派他們去之後就後悔了,萬一建文帝把兩個兒子扣押作為人質就使得朱棣很被動,建文帝雖然當時有遣返三人的想法,但是朱高煦當機立斷,偷了舅舅徐輝祖馬廄裡面的馬,帶著兩個兄弟直接渡過長江回到北方的北平。

但是接下來是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朱高煦在這個過程裡跟隨朱棣征戰,而朱高熾留守後方的北平,在朱棣兵敗東昌的時候,朱高煦帥兵趕至擊退了南軍解救了朱棣,而後在靈璧之戰中朱棣被何福大敗,又是朱高煦出現,擊敗了何福使得朱棣轉危為安,可謂是勞苦功高。在江上之戰時,朱棣和朱高煦說了一句話。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朱棣的這句話無疑是朱高煦野心的催化劑。在朱棣登基稱帝之後,朱高煦被安排在開平領兵,當時商議建立太子的事情,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結交朱高煦,稱朱高煦可以作為太子。但是朱棣下了結論,他說

“居守功高於扈從,儲貳分定於嫡長。且元子仁賢,又太祖所立,真社稷主,汝等勿復言。”

這句話記載於《明史紀事本末》,大概意思是朱高熾留守後方的北平功勞是要高於朱高煦的跟隨朱棣的作戰功勞,太子之位由嫡長子朱高熾繼承,並且長子朱高熾仁德賢厚,又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立,是社稷之主,你們不要再說了。

也就是太子定為朱高熾,並且把朱高煦封為漢王,建國雲南;朱高燧封為趙王,建國彰德。朱高煦得知消息後,怏怏不樂,於是不肯就藩,還說:“我何罪,斥我萬里。”朱棣聽說後很不開心,朱高熾於是在朱棣面前說好話,朱高煦這才得以留在南京。朱高煦也在南京期間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先是把天策衛劃分為自己的護衛,隨後又請求增加兩個護衛隊,常常以唐太宗自詡,他先是說唐太宗當年是天策上將,我現在有天策衛,不也一樣嗎?隨後又說我這麼英武,不也和唐太宗一樣嗎?此後朱高煦就開始參與奪嫡。而在此期間朱高幫助了朱高煦。

朱高熾和朱高煦,朱高燧的明爭暗鬥

朱高煦先是攻擊支持太子朱高煦的解縉,最後解縉被殺。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回來,太子朱高熾迎駕遲到,朱高煦以此為藉口攻擊朱高熾,黃淮下獄。但是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被封在青州,趙王高燧封國於彰德,朱高煦不願意就藩,上奏願意侍衛在朱棣左右,但是被朱棣強行就藩,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高煦召集的軍隊,但是被朱棣強行解散。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意圖遷都,此時的朱高煦被遷徙在山東樂安州,朱高煦招納亡命,私募軍隊到達三千人,同時劫掠縱容軍隊在南京城劫掠殺人,甚至僭越使用皇帝的儀仗,朱高煦的意圖也很簡單,他想在朱棣遷都之後,控制南京城,以此為基地奪取皇位。朱棣回到南京後並沒有處理朱高煦,但是此後又聽聞朱高煦招納亡命之徒的消息,朱棣大怒,把朱高煦抓回來當面審問,並且剝奪朱高煦的衣冠,囚禁在西華門,最後是朱高熾力救朱高煦,朱高煦才得以保全。

在朱棣駕崩,遺體前往北京的時候,朱高煦當時留在北京的兒子朱瞻圻幫著朱高煦打探消息。當時的信使來往北京和樂安州一個日夜跑了六七個來回。但是在朱高熾和朱瞻基的安排下,朱高煦始終沒有作為。最後明仁宗朱高熾登基稱帝,給朱高煦增加歲祿,賞賜錢財萬計,讓他歸藩。封其長子為世子,其餘兒子皆為郡王。

朱高燧此人長年是和朱高煦勾結在一起的,《明史》記載:

高燧恃寵,多行不法,又與漢王高煦謀奪嫡,時時譖太子。

在永樂七年(1409年)被朱棣剝奪衣冠,最後是太子朱高熾勸解,朱棣才放過了朱高燧。但是朱高燧搞出了大案,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朱棣突然生病,護衛指揮孟賢等人暗中勾結欽天監官王射成,內侍楊慶養子造偽詔,密謀毒殺朱棣,等到朱棣去世,再從中宮下詔,廢太子朱高煦,立趙王朱高燧。總旗王瑜的親家高以正為孟賢等人畫謀,高以正把密謀告知了王瑜。王瑜卻把密謀告知朱棣。朱棣大怒,下令逮捕孟賢,居然真的找到了偽詔。孟賢等人都被殺害,王瑜高升為遼海衛千戶。最後朱高燧被逮到了朱棣面前,面對殺氣騰騰的朱棣,朱高燧一時之間不敢說話,最後是太子朱高燧說“這一定是下人所為,高燧肯定不知道事情。”就這樣朱棣放過了朱高燧,朱高燧此後收斂很多。明仁宗朱高熾登基稱帝,增加朱高燧的俸祿,朱高燧辭去常山左右二護衛。

可以說朱高熾對於兩個弟弟還是不錯的。在朱高熾繼位九個月去世之後,朱高煦意圖謀反,但是兵敗被抓回北京,最後被殺,朱高燧由於參與密謀。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沒有處罰朱高燧,之後百官抨擊朱高燧,朱高燧驚慌失措,辭去自己的護衛,安心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