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顏丶顏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齎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太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

《明太宗實錄》是朱高熾繼位後,將朱棣在位時期的為政舉措登記在案的一部當代史書,雖說年代離得比較近,但該書記載的許多史料並不符合歷史的真相,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因此,關於上述記載,我認為可信度不高,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朱棣篡改了歷史。


清人修訂的《明史》並沒有採用這種說法,因為朱棣撒的這個謊根本就沒人信,《明史》中這樣記載: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繼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昭乃止。

這兩個記載的最大區別在於,朱元璋臨死前究竟有沒有迴光返照想到過朱棣,是否下達過召見燕王的詔書。而在我看來,相比較於《太宗實錄》,顯然《明史》的可信度更高。

因為在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了踐行自己親自設立的“嫡長子制度”,也為了對培養了30多年太子的一絲安慰,從一開始,朱元璋就沒有考慮過朱棣,在朱元璋的眼裡,太孫朱允炆雖然文弱,但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一旦傳位給朱棣,必將引起其他兒子的不服,若後世都效仿自己傳位給庶子(雖然朱棣標榜自己是馬皇后親生,但我認為可信度存疑),皇位的繼承順序必定大亂,而且無章可循。


可以想到,朱元璋在臨死之前,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皇位的和平過渡,既然早已確立了接班人,為何還要把朱棣叫來南京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朱元璋在遺詔中說的也很清楚,藩王駐守本地,不得奔喪,而且三年之內不得入京,他在給朱允炆站穩腳跟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朱棣登基後沒有否認遺詔,他否認的則是遺詔的合法性,他想把這封“不讓盡孝”的髒水通通潑到朱允炆的身上,是朱允炆矯詔不讓諸王進京,而且朱元璋曾三次呼喚自己都被“奸臣”充耳不聞,自己萬不得已才發動了“清君側”的靖難之役,實在有難言的苦衷。

問了三遍燕王來否,然而朱元璋並沒有說明原因,朱棣還不至於愚蠢到在篡改歷史的時候,直接寫朱元璋要傳位給自己,因為這個謊估計他自己撒起來都會臉紅。這樣一來,就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死前召見,有點智商的人也能腦補出來這段話的含義。


因此,關於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雖然歷史上有過記載,但實際上是朱棣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實在是欲蓋彌彰。

不過,誰讓朱允炆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的稀爛呢?要是自己能夠殺伐再果斷一點,哪裡還輪的上朱棣篡改歷史,但反過來說,朱棣繼承了朱元璋治國平天下的優良基因,在朱元璋的後代中,也只有他能挑的起大明這份重擔吧。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