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洛陽應天門是哪座皇宮的門?

中國史研究


應天門是洛陽紫微宮正南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又稱五鳳樓。五代、北宋相繼沿用,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上舉行,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群,門上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城門東西長達137米,大於紫禁城午門(120米)。其中兩側闕高120尺,按1唐尺為29.4釐米來算,這座恢弘的城樓高約35.3米,有今天的十三層樓高,比北京天安門(34米)還要高。

洛陽皇宮紫微城應天門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兩重觀”、“天子三出闕”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唯一一座三出闕城門遺址,這種建制對北宋汴梁的宣德門和明清故宮的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神都第一閒人


洛陽應天門是哪座皇宮的門,怎麼樣?

洛陽應天門是紫微城的正南門,始建隋大業元年(605年)原來叫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因避武則天名諱改稱應天門,又名五鳳樓。

五代、北宋相繼沿用,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以及接見外國使節及來賓的重要場所。

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都在應天門上舉行,它的功能類似於北京的午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的具大建築群,門上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如空中樓閣。

城門東西長達137米,大於紫禁城午門(120米)。

其中兩側闕高120尺,按唐1尺為29.4釐米來換算,這座宏偉的城樓高約35.3米,和今天的十三層樓一樣高,比北京“天安門(34米)還要高。

洛陽皇宮紫微城應天門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

“兩重觀”、“天子三出闕“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

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三出闕城門遺址,這種建築風格北宋汴梁的宣德門和明清故宮的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與風互語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群。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16]應天門下部臺基的範圍東西達137米,南北達60米,城門進深25米,在這樣的臺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門,其雄偉壯觀是不難想象的。[3]

應天門考古發掘數據

應天門址大致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門址約當盛唐時期,殘存遺蹟主要有墩臺、門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朵樓、東西兩闕。除了墩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1米,南北殘寬23米,臺體殘高0.3-0.5米。晚期城門約當晚唐五代北宋這個時期,即文獻所載的五鳳樓遺址。門址直接坐在早期門址之上,殘存遺蹟有墩臺、門道、東西飛廊、東西朵樓、東西兩闕以及東西馬道,除此之外,在東闕的東西兩側還發現有宋代的建築基址。應天門遺址的東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復原長55.2米,南北殘寬25.2米。

兩重觀

門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其建築形式直接影響到北宋汴梁的丹鳳門和明清北京故宮的午門。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雙向三出闕

闕樓是城門前兩邊的望樓,有單闕、二出闕、三出闕之分。三出闕等級最高,一般是在母闕外延(或後方)附有兩出子闕,規模依次縮小。目前考古發現的三出闕都是隋唐及以後的,形制都基本定型 。紫微城應天門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 ,不同的是其城闕為雙向三出,結構更復雜,闕樓與城門間以飛廊和垛樓連接。

  

應天門雙向三出闕

據遺址考察推斷,隋朝應天門(則天門)為單向三出闕,而唐朝重建時改作雙向三出闕,其母闕的外延(東西向)和後方(南北向)都附有兩出子闕,共六闕。而應天門東西兩邊皆置雙向三出闕,共計十二闕,是闕樓中等級最高、最複雜的一類。此舉開創了歷史上宮城正門為雙向三出闕的先河,對後代宮城正門的形制產生深遠影響。[3]應天門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隋唐以後宋元時期的宮城正門城闕無一不是此種形制 。明清時期是我國城闕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闕已經退化成方亭 。[16]

三門道

應天門遺址早、晚兩期門址皆為3個門道。早期門址3個門道東西各寬5米,3 個門道之間的隔牆東西各寬5米 。晚期門址3個門道破壞嚴重,目前僅發掘出東門道東壁及其相關遺蹟。僅就殘跡可知,晚期門址整體向東平移3.25米。

排水溝

新發掘出的這處應天門遺址遺蹟,位於紫微城內軸線西側。該遺蹟的北側有兩排立磚,立磚南面有用小鵝卵石砌成的一段十三四米長的排水溝。在立磚和排水溝的東頭,有一石制柱礎。另外還出土隋五銖銅錢一枚。據考古工作者推測,小排水溝可能是隋唐時期用以排洩建築物上雨水所用。[6]

象徵意義

紫微城南正門“應天門”,取名寓意對應天上的“天門”星座。天門,為天帝所居住紫微宮的正門[17],也曰閶闔,即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宿為東方七宿之首,有兩顆星如蒼龍的兩角,為黃道經過的地方。正所謂“上合天門入明堂。[18]”

應天門與“角宿”星座

應天門不像定鼎門那樣,有一個整齊的門臉。應天門遺址平面呈“凹”字形,地面上的部分由臺基、門樓、垛樓、東西闕樓及其廊廡組成,“凹進去”的那部分空間很大,恰好形成一個門前廣場,作為集會或慶典的會場是挺寬綽的。

城門樓在中間,高35米。城門樓的兩邊,一前一後有闕樓、垛樓,均有12層樓房那麼高。兩闕之間相距83米(比中州路還寬23米), 闕上建有兩重飛簷,狀如鳳翼,展翅欲飛。兩闕向北通過17米寬的城牆與城門主體相連, 整個城門樓、兩垛樓、兩闕樓,體量宏大,渾然一體,莊嚴肅穆,讓人膜拜。在這座雄偉的城樓上,隋煬帝俯視過他的都城,李世民下達過焚城令,唐高宗過問了“韓國政事”,武則天發表了登基演說,唐高宗下詔釋放百濟扶余王,唐玄宗接見了日本遣唐使。[19]

天子三出闕應天門

文物價值

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應天門遺址進行勘察;20世紀80年代發掘出應天門門道基石、城門洞與城臺墩基;20世紀90年代探明應天門的闕形制為三出闕。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應天門是以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並向南伸出闕樓,中間有廊廡連接的建築群。

  應天門遺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東西長約130米以上,南北寬約60米,城門進深約25米。在這樣的墩基上建起高約35米的城門,其雄偉程度讓人歎為觀止。考古人員發掘發現,應天門城門遺址大致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城門遺址殘存有墩臺、門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等遺蹟;晚期城門遺址即文獻所記載的五鳳樓遺址,殘存有墩臺、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及東西馬道等遺蹟。

  在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內軸線西側,考古人員還發現應天門遺址北側有兩排立磚,立磚南部有用小鵝卵石砌成的長約13米的排水溝,立磚和排水溝東面還有一石制柱礎。

  考古人員據此推測,隋唐時期的應天門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應天門上還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 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丹鳳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搞笑一鍋


洛陽應天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隋朝隋煬帝年間,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朝的洛陽皇宮紫薇城正式開始興建,紫薇城的正南門當時被稱為“則天門”,則天門是一座呈現“凹”字形的巨大建築群,它是由門樓、垛樓、東西闕樓以及下面四周廊屋連為一體。

當時則天門作為隋朝皇宮的正南門,地位是非常高的,朝廷重要的大事基本上都在則天門舉行,例如新皇登基、改元、大赦、接見外賓、舉行宴會等,這個重要的皇室習慣一直沿用至北宋年間。

到了唐代神龍元年,為了避武則天的名諱而改稱應天門,也叫五鳳樓。據歷史記載,公元690年,67歲高齡的武則天自立為皇帝,棄用國號“唐”,改國號為“周”,定都城在洛陽,稱為“神都”,史稱“武周”。

洛陽應天門在歷史上名字的變更

公元619年,王世充在洛陽稱帝,改國號為“鄭”,把則天門還名為順天門。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則天門為了避“則天大聖皇帝”的尊號而改名應天門。同年十一月,為了避唐中宗尊號“應天皇帝”而改名神龍門。之後沒多久又複名為應天門,從此應天門一直沿用至今。

洛陽應天門的建築形式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皇宮修建

洛陽應天門當時的格局構造是為“凹”字形的巨大建築群。單單就是應天門下部的臺基東西範圍就發到了137米,南北方向60米,城門進深25米,然後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建起了一座高達35米的城門,其規模及壯觀程度不言而喻。

應天門有兩重觀,上面寫著三個大字“紫薇觀”。應天門上的闕樓是採用三出闕形式,闕樓就是城門前的望樓,三出闕是闕樓中等級最高的。考古學家經過遺址考察推斷,唐朝之前的應天門為單向三出闕,而到了唐朝重建應天門時改為雙向三出闕。

應天門天下三出闕就成了以後中國古代禮制最高的都城門,這種皇帝享用的最高禮制一直被沿用至元朝時期,到了明清時期,皇宮城門闕樓已經有所衰退,已經沒有三出闕這樣高等級的闕樓出現。

應天門的建築群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對後面歷朝歷代的皇宮建設有著直接影響,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有多地方就是參照應天門而修建的。

應天門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紫薇城正南的應天門,取名的寓意就是為了對應天上的“天門”星座。天門,是天上帝王所居住地紫薇宮的正門,也被稱之為閶闔,在七十二星宿中,為東方七宿之首角宿,因為天上有兩顆星猶如蒼龍的兩個角而得名,古人認為是黃道經過的地方。這才有了“上合天門入明堂”的說法。所以古代帝王為了讓天下人認可,就連皇宮都要牽扯上神話中的事和物。

《隋書卷二○·志第一五·天文中》:“東方。角二星,為天闕,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故黃道經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觀景說史


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是整個宮城的正南門,它南與皇城正門端門、郭城正門定鼎門,北與明堂、玄武門及龍光門等構成整個隋唐洛陽城的南北軸線,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


老伍房車遊


應天門為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其中闋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釐米來計算,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層樓高。洛陽城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目前僅洛陽一地發現有三出闕的城門。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東都,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重建於唐高宗顯慶元年。應天門為宮城的正南門。唐宋年間相繼沿用。應天門是當時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


清甜雅琦


看起來很(神氣)!缺少人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