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南方人物週刊》在評選“中國魅力50人”時,對他的評價是:“王立群是《百家講壇》中的一把慢火,溫和持久。”

但王立群卻風趣幽默地打趣道:

中央電視臺選《百家講壇》講師有兩個標準,一是要年紀老,二是要長得醜。

像我一張臉慘不忍睹,不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聽眾注意的是我講的內容。”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就是這樣一位幽默風趣的先生,以一己之力,為學生帶去如沐春風般的教育,也讓《史記》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文學與教育流淌在人們心間。

身患疾病、年過半百,依舊是講臺上“打不倒的小強”

河南大學學生說:“能在河南大學課堂上,天天聆聽他講課,那簡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王教授面對讚譽,有清醒的認識,他說:“教書育人是我一輩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講臺上侃侃而談是我的幸運和幸福。”

在河南大學從教30年,30年歲月滄桑,不變的是那顆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心。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2008年,年過半百的王立群教授,原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卻因為超負荷工作而生病住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心臟搭了6個支架。

生病期間,他仍牽掛著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畢業論文都是他在病床前指導完成的。出院之後,他立即走上講臺。

一身筆挺的深藍色西裝,白襯衣,莊重而得體,掃去疾病帶來的陰霾,王立群教授精神抖擻地站在講臺上。

他的課是幽默博學謙和而豁達的,講座的內容是隨意的。

從知識到理念,從個人到社會,從教書到育人……

3個小時,王教授沒有輔助課件,沒有講稿提綱,但他的思路清晰,表達清楚,常常還會用幽默的話語引得臺下掌聲不斷。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王教授是中華文化堅定的傳承者。

在他的課堂上,始終強調“愛國”“操守”和“自強”。“不光要學會科學的文化知識,也應具有強烈的愛國之心”

是王教授教學生涯貫徹的理念。

與許多教授不同的是,王教授不僅有高校學生,還有一群特殊的學生,那就是觀眾們。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慢條斯理地講述,觀眾有了帝王將相奔來眼底,歷史浮沉湧上心頭的體現。他讓《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立群先生對項羽有獨到見解,以《史記》為藍本,用現代視角為觀眾描繪了各類人物,比如:

具有曠世才能而又狂妄自大的項羽;

兇狠暴虐而又具有政治家風範的呂后;

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褒貶不一的秦始皇……

他將一個個歷史人物講述得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對待廣大的“學生們”,他有著自己的一套教育法則。同樣,他對教育認識有著獨到的見解,這與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有關。

童年時期險些無書可讀,為人師後把“做人”放在首位

別看如今的王立群教授,是人們公認的“大家”,在學術界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可他的童年卻也是不為人知的心酸。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13歲那年,王先生學習成績優異被保送,他在家滿心歡喜地期盼著初中生活。經歷了漫長的等待,現實給了他重重的一擊:他未被錄取。

王先生不甘心,現實的不公並不能阻擋一位少年對知識的追求。

他進入了一所私立學校,處於半工半讀的狀態,工作得到的錢要為學校買桌子、書本、粉筆……乾糧也需要自己備足。

他去拉車,到鋼鐵廠砸礦石,巨大的礦石要砸到雞蛋般的大小,稍稍一偏就會砸到自己手上,所以當時每個同學手上都長著膿包。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完成了3年學業。

原想著這糟糕的一切終於要結束了,不料歷史重演。在初升高時,他考了5個100分,心想這次應該穩了。

周圍的同學相繼得到錄取通知書,唯獨自己遲遲沒有拿到。

他明白了,不公平又一次發生了,只是因為自己出身不好。王先生沒有執著於考試,他開始在開封市當小學教師。

7年時間,他教了語文、數學、書法、美術、音樂,可謂全方位發展。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下定決心報考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當時他面對三大困難:缺少教材,沒有學過大學教程,工作繁忙。但最後他都一一克服,公平地考取河南大學。

在那之後,他愈加珍惜教學機會,也始終把“學會做人”放在教育之首。

不一樣的教育方法,王立群這麼說

1、勿讀死書,學校教育應將做人放在首位。

王立群先生說:“學校,書始終是最重要的。古代書院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政府支持看重育人功能,不是單純寫字讀書,首先要學會做人,然後才有專門知識。”

王立群在歷史知識的講解中,也是充滿著對人生的思考。

比如他對人生的參悟:

人生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接力賽,有時領先,有時落後,但是你只要在路上就有機會、

及時行樂,就像是一支興奮劑,它能點燃幸福的華章,也能加速生命的衰敗,所以人還是適當的一些節制。

2、用詩詞來進行家風家訓教育。

讓我們看看王立群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精彩點評,可謂是幽默風趣,充滿著現代化氣息。

《百家講壇》選講師的標準是啥?王立群:一要年紀大,二要長得醜

他認為王維是“終南山的佛系男神”,說李白的詩集是一部“狂人日記”,說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是北宋版“舌尖上的中國”,稱李商隱的《無題》寫的是一場“確認過眼神”的美麗遇見與迴腸蕩氣的無奈轉身。

他讓晦澀難懂的詩詞變得淺顯易懂、精彩紛呈。他也強調,用詩詞來進行家風家訓的教育,達到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如今的王立群,年近八旬依舊堅持學術,明明“紅透半邊天”依舊活得低調質樸。

莫嘆前人無聖賢,世間已有王立群,他的精神和他的教育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