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如今的社會,父母投入大,孩子才有可能成才”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父母投入多不一定就收穫大,讀書講天份,沒有天分不管付出多少代價還是沒有不行,我朋友就是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精力,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付出,總以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的孩子玩耍,她不讓自己孩子去,就陪孩子去上小提琴班,鋼琴班,繪畫班,整天都很忙,媽媽自己沒有時間玩,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讀小學開始都是去讀雙語班,讀高中去省城陪讀美術班,找各種關係都要擠進去!後來兒子讀大學也是美術,現在出來工作了,對他的工作沒有什麼幫助,也不見得比我們普通人的孩子有多麼優秀。我的兩個孩子,小時候該玩就玩,有正常的社交,讓他們順其自然的成長,我不見得我的孩子不優秀!教育孩子只要他們品德不壞,做事認真負責任就行啦!我養孩子沒有別人那麼操心,只在他們成長的路上偶爾指導一下就好了。不讓他們走彎路或少走彎路,把他們培養成獨立,自主,品質優秀的人就好!


馬藍4


不認同!

我一個親侄子、三個親外甥都是大學生,另外兩個親外甥是大專生,他們的父母即我的兄弟姐妹,在培養他們時並沒有投入太多,他們當時也沒有多少錢來培養。現在,這些下一代都成家立業了,在外的名聲都不差,都是正能量,也從不啃老(父母也沒有什麼錢)。他們之所以成為國家有用之才,主體上還是家族風氣的薰陶。


探索者Kcarl


如今的社會,父母投入大,孩子才有可能成才,對於這個觀點我認同一部分。

父母投入大,孩子成才的概率大,父母投入少,孩子成才概率小。這樣表述相對準確一些。

當然,有的家庭幾乎除了養孩子,其他沒有投入孩子也很出類拔萃,這是個別現象,少之又少,這樣的孩子和大多數孩子存在個體差異。

我們通常說的父母投入是指廣義的投入:

其一,經濟投入。比如給孩子選擇好點的學校,使他基礎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基礎教育很重要,我小時候在偏僻的農村上學,老師都教錯了很多,至今我糾正不過來,平舌音捲舌音不分。認的字也少,我孩子一天到晚糾正我的錯誤。對於我這是不可彌補的損失(這個彌字當年教我是ni的音)。如果我能在城市上小學初中,那一會好很多。

其二,潛能投入。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興趣和優勢,往往是在三歲以後或更早就顯露出來,如果父母能夠在這方面細緻入微觀察,並且找準方向去培養孩子,那對孩子未來的路很重要。有多少孩子的家長做不到,或者沒有認知,或者經濟條件不允許。都會埋沒人才。我小的時候,沒有任何條件可言,長大後沒有特長,別說唱歌,畫畫,跳舞,就是聽音樂有時候都煩躁,就是小時候沒聽過音樂。

其三,方法投入。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思考問題方法,勞動方法,處理問題方法,解決問題方法,和他人相處方法……。這對孩子成長及其有利,往往會讓孩子事半功倍。這是教孩子規律,帶有哲理性,孩子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避免死讀書,讀死書。孩子的視野寬闊。

其四,教孩子做人。

這個過程,身教重於言教,家長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孩子正義,有擔當,與人為善,正確的三觀灌輸給孩子。在是非面前讓孩子判斷對錯,如果出現偏差要糾正並講清道理。孩子之間有差異,培養可能不成才,但是不可以不成人。有才無德沒用。厚德載物。

其五,親情陪伴。

孩子在幼小的時期,非常膽怯,對父母特別依戀,工作之餘一定少看手機,多多陪伴孩子,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孩子樂觀積極的成長對孩子一生及其重要。孩子長大後一般不會偏激,不會鑽牛角尖。性格也會樂觀積極豁達。

其六,教會孩子愛。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愛不是溺愛,也要讓孩子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教會孩子去幫助那些該幫助的弱勢群體。《老人與海》那裡的男孩叫我感動到流淚,他的胸懷像海一樣博大。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愛社會,愛國家,愛自己,愛親人……。

總之,父母投入的多,孩子成功概率大。

希望天下父母為孩子盡心盡力,負起責任。

希望天下孩子健康成長!


飛飛539


這個觀點我不太贊成,說的太絕對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例說明我剛師範畢業的時候,學校安排實習,我去了甘肅省會寧縣大溝鄉山區的一所小學,這裡很貧困,一共幾十戶人家吧,條件很艱苦,但是這裡的孩子們卻是非常努力學習的,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他們不可能像城市裡的孩子一樣去上各種補習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這裡的孩子是我十幾年來,見過最努力學習的學生。會寧縣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縣更是有名的貧困縣,這裡有很多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農村,實現了人生理想。這些孩子用事實告訴我們,不是父母投入,上多少補習班,孩子才能成材。

當然,如果家庭條件優越,對孩子教育的投資是最值得的。

總而言之,孩子成不成才,主要還在於孩子本身,他是學習的主體,如果他自己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都起不了太大作用。


美麗到永遠


不贊同,我小時候父母對我學習投入很多。補課,買學習用品,別人沒有的學習用品,我這裡有,別人沒有的書籍,我有。可我呢,還不是就這樣。我在高中時父母為我付出很多,可自己那時卻不學好,逃課打籃球,上網,父母對我的關心只有多沒有少,但是,我還是那鳥樣。

響鼓無需重錘敲,是金子會發光的。


奮鬥的小舒


有人說“如今的社會,父母投入大,孩子才有可能成才”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一個孩子的成才,既要有先天的聰慧,又得有後天的努力和家庭的投入,正所謂聰明加勤奮。

在以上三個因素中,我認為排序為:1、先天的聰慧2、後天的努力3、家庭的投入。

我們學校有個孩子,家長的期望值非常高(當然,這也不是壞事),家裡最好吃的給他,最漂亮的衣服給他,母親為了他,幾乎放棄打工,專門服侍他,每天都到學校向各科老師諮詢孩子在校的表現及各科成績,清早騎著三輪車送他上學,中午做點好吃的送到學校,晚上下自習已經九點半了,媽媽準時接回家,無論烈日當頭,還是天寒地凍,從不間斷。

可這個孩子呢?對於知識的接收能力比較差,悟性一般般,同時學習的自覺性很差,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佈置的作業也只是用胡差事的方法解決,可想而知,學習成績很糟糕。各科老師曾無數次找他談心,瞭解內心,發現問題,補缺補差,可收效甚微。

後來,作為老師,看到他母親如此辛苦,又無多大成效,旁敲側擊的跟告訴他的媽媽,天下路有千萬條,讀書不是唯一出路,只要孩子遵紀守法,健健康康成人,照樣能在社會立足,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他的媽媽似乎聽出老實話的言外之意,諮詢老師的機會少了些,但對孩子的關心沒改變,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會更嚴格。

我們都曾讀過書,我們也都是孩子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的良好心願,無可厚非,但有的時候,我們必須面對現實,靜下心來,冷靜思考,不能一條巷子走到底,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長,成為真人,您就是一位合格的父母!


王洵785


“投入”與“ 成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無論從“質”與“量”這兩大概念去分析;還是從目前的前因、後果去說明;從邏輯思維去判斷;還是用歸納法去探討;還是用遞進關係去觀察。“投入”與“成才”並不存在有較大的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繫,沒有較大的關聯性。也就是說, “投入”與“成才”在現實中並不能夠形成一定的或者與之相適應的正比比例。因為它是不能與工業生產中的投入與產出所形成的正比這一概念相提並論的。

“投入”與“成才”在自然界中,在現實社會中,他們都各自保持著,或者形成了相對的而並非絕對的,並且以各自相對的獨立體的方式或者形式存在於當代整個社會之中。

從一般意義上去講,“投入”是外在因素,“成才”是內因。“投入”這個外在因素,是否對“成才”這個作為內因因素的“質”所起到的、作為人們認知領域、或感知領域的預期,及預期值、預期效果的問題,所起的變化與否,那最終還是需要內因來決定。

事實上,自從出生那天起,人的大腦皮層,神經元的數量已基本形成。並貫穿於人的一生的自始至終。對於人後天的生長髮育,大腦發育,也只能說是營養基的外延與拓展,和大腦皮層面積的放大與擴展。人的大腦的發育,只能說在“量”的意義上有所增加,使人腦的介質有所增長。相對於人的大腦的“質”的變化並沒有顯著的增長。所以,對於外界的物質供應,對其是否“成才”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所以,針對一般家庭而言,作為父母的要根據自身經濟實力,投其所好,知其冷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作為父母對於未來寄予的厚望,因為人們都是在希望中生存,在夢想之中成長。希望是否可以通過夢想得以實現?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完整體現?那還要受到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所侷限、所影響。因此,對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均以平常之心益之,並以坦然之心面對,切不可過於偏頗。所以說,以平常的心態待人接物,以坦然之心解決現實問題,順其自然,豈不更好?




姚培凡


這句話我不太贊成。作為師範畢業做過多年教育工作的黃老師來說,投入不等於產出,付出也不等於收穫。

先對投入做兩個方面的劃分:一個是經濟上的,一個是時間精力上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不在討論中。

首先談談經濟上的投入。先表明,必要的經濟基礎是孩子成才的良好條件。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過多的投入不僅是負擔,還容易養成孩子的嬌驕之氣。

現在,孩子各種教育費用成了每個家庭支出上的剛需,補課費,興趣班,學習資料,保健品,營養品,估計只有我想不到的,沒有家長們考慮不周的。看看周圍,似乎沒有那個家庭敢讓孩子不上補習班,不參加興趣班的。十多年的這種教育風尚效果如何,有過評估嗎?到現在就沒有一個家庭敢為自己至愛的孩子質疑一下嗎?各級教育管理部門三申五令的“學生減負”難道只是泛泛之言嗎?

先不討論“窮養男富養女”的真正內涵,我們也不說“寒門出孝子,白屋出公卿”的社會侷限。但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養兒育女經驗就一點道理都沒有了嗎?

二是時間精力上的投入。家長的言傳身教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黃老師認為,這方面的投入,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我認為家教修養永遠是決定孩子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的起源和養分。大家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學校和社會的話,真的是捨本逐末了。

但要檢討一下,我們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什麼地方了。如果是放在陪伴成長,解疑答難方面,絕對是正確的。但如果放在事事包辦,全面代替勞作方面的話,就剝奪了孩子成長時期所必須經歷的體驗和磨練,結果會得不償失。

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和民族都不得不高度重視的問題,孩子的成才與否,關係到家庭和民族的興衰,怎麼樣重視都不過分。但一味強調投入,不考慮實際效果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

這個問題永遠都不可能有一個精準的答案,只能在一些理論和方向性的問題上談談看法。錯失之處,請大家指正。

圖片來自互聯網


黃老師雜說


雖然不是絕對,但是,父母投資了比不投資不去管理和愛護孩子要強過千培萬倍!

一,當父母對孩子學習投資了,說明你真心實意的關愛孩子的未來了,投資收益至於多大,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孩子的將來成功與不成功,但做父母的對孩子無愧疚和虧欠了。

二,只要父母在孩子學習身上下大投資,就說明了對孩子的愛,一般會投入自身心血與孩子一起幹,讓孩子有好心情和學習的習慣和動力,絕大部分孩子會成為優秀的孩子。

三,世界也是有異類的。有的父母有的就是錢!錢對他們不算啥。

1.只知給孩子花錢,不願陪孩子共同學習。

2.也有的是工作時間太忙,確實顧不了孩子,把孩子交給不稱職的教育機構後,就不管不問了,結果把孩子當誤了。。

3.更有那些騙錢的貴族學校就是詐騙犯罪團伙。收了孩子們高額費用時打了保票讓孩子能上清華北大,而後來孩子從那學校出來時連個一般學校都沒考上。


教好孩子是幸福


首先,我們得明白什麼叫成才。個人認為,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其次是對生活的熱愛,有良好的興趣和學習習慣,最後才是知識能力水平。

健全的人格、對生活的熱愛、良好的興趣習慣的培養,基本與金錢無關。

金錢,可以為孩子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但不是學習的動力。環境永遠是外力,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內因。

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內動力,促進孩子向內求。練好內功,成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靜等花開。

練好內功,家長首先要率先垂範,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家長不愛學習,一般來說,孩子好不到哪去。

其次,家長要修身養性,做好人,方方面面嚴格要求自己。

三是要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長。

如果能做到這些,孩子讀書基本不需要用多少錢了。相反,花錢再多,環境再好,而內動力不夠,則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如果執著於金錢對教育的力量,相信金錢萬能,忽視孩子人格習慣興趣責任感的培養,還會有大麻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