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英國為什麼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凝祥聚瑞


日不落帝國指國家的疆域廣闊,全球都有分佈!凡是太陽照到的疆土,都有帝國的疆土。自從1801年,英國合併了愛爾蘭後,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大英帝國的疆域變為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時期的英國,統治下的人口大約4到5億,佔到當時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打敗了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及軍事實力,在全球佔領了無數的殖民地!但隨著殖民地反殖民鬥爭的興起,殖民地一個個的獨立,還有在一戰二戰中的實力的消耗,以及戰後美國的興起!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黃昏到了!其實力逐漸衰落到二流發達國家!


lupins


英國之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是因為他有廣闊的殖民地,廣闊道,一天24個小時都能有陽光照耀在他們的領地上。

當然這也許有誇張的成分。

但是他它間接的表明了,英國在進行工業革命以後所擁有的稱霸世界的力量,有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氣概。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

分享一下英國的殖民地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新西蘭,瓦努阿圖,圖瓦盧,所羅門群島,薩摩亞,瑙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盧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尼日利亞,喀麥隆,萊索托,博茨瓦納,加納,馬拉維,坦桑尼亞,津巴布韋,斯威士蘭,贊比亞,烏干達,湯加塞舌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岡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伯利茲,圭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林納達,巴哈馬,安提瓜和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緬甸,文萊,民主也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浦路斯,馬耳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

注: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津巴布韋,民 主也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格魯吉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英國的領土可謂是十分的寬廣,但我認為日不落帝國的叫法更多的是對其軍事經濟力量的肯定。

但是歷史的車輪終究是要向前的,英國由於尾大不掉沒能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其日不落帝國光輝也變得越來越暗淡。經過世界大戰,他們的實力也進一步衰弱,再也沒有什麼日不落帝國了。


王建國xxy


18-19世紀中葉,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這個時期,英國就是強權的標誌、實力的象徵,因太陽無論什麼時候都會照在英國的國土上,所以又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麼在西方殖民時期,並非英國一家發展海外殖民地,為何英國能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先進的政治體制造就強大的經濟實力

1640年,在英國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史稱光榮革命),在英國新舊勢力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較量後,在1688年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專政。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前提。

光榮革命後,英國又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使國內資金主義發展突飛猛進。這讓英國工業處於了世界領先地位,英國的機器、機床、機車等不斷銷往世界各地。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個時期英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木材造船改為金屬造成的國家,造船業十分發達,其船廠為世界各國建造船隻,壟斷了國際航運業。

工業的飛速發展和海上運輸業的獨特優勢,保證了英國商品在世界上的壟斷地位。

二、強大的經濟勢力造就雄厚的軍事實力

英國經濟飛速的發展為其壯大軍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憑藉著對國際航運業的壟斷以及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制海權”,在當時英國的軍事實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之抗衡。並與19世紀中期軍事實力達到頂峰。


1840年對中國發動第一次侵略戰爭——鴉片戰爭;1851年,入侵澳洲1856年為保護東方航道參加了克里木戰爭;1856年聯合法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同時期一併發動了對波斯的侵略戰爭;1857年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把整個印度變成了殖民地,並向緬甸等地侵入;

三、獨有的資本剝削

英國在殖民地的發展靠的是資本剝削,為配合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早期英國在暴力掠奪資源的同時,更多的是把殖民地當做為一個生產基地,生產國內所需要的原料。並鼓勵殖民地之間貿易往來等經濟交流,形成了一個為母國(英國)所服務的網絡,不同的殖民地在不同的方面為英國做貢獻。

第二階段,大力發展自由資本主義。這個階段,英國各個殖民地就成為了本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從殖民地把源源不斷的原料運輸到英國,在英國加工成產品又返銷會殖民地。商品的大量銷售,使得資金可以快速回籠國內,對於英國而來,如此的良性循環,使其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成為了“世界工廠”。

第三階段,壟斷資本主義。此階段英國的主要剝削手段為資本輸出,主要是在殖民地建工廠、辦種植園、修鐵路、開礦井等,充分利用殖民地所有的資源和勞動力進行生產,生產的產品在當地銷售,節省了大量運輸資本,資金回籠週期進一步縮短,利潤更是在瘋狂增長。這樣可促使英國國內的經濟產業擴大再生產,可促進英國國內工業向多領域、高層次發展。

四、因地制宜的統治方式

隨著英國殖民地越來越多,為了更好的統治殖民地,英國採取了不同的統治方式,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區別統治。英國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從人種上來分有白色人種殖民地和有色人種殖民地;從勢力上看,有強大的有弱小的。另還牽扯有宗教之分,如此繁雜,整齊劃一的統治方式顯然是不行的。為此,英國殖民者就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統治方式,具體表現為:對於白色人種殖民地承認其為英國臣民,給予了部分的憲政權利;對於有色人種殖民地,認為其不開化,控制十分嚴密;利用強大的殖民地來控制弱小的殖民地(如在非洲利用埃及控制蘇丹,在亞洲利用印度控制緬甸)。

2、不再一味鎮壓。隨著英國殖民地的不斷擴大,英國殖民者認識到即便再強的軍事力量也不能一味的鎮壓維持殖民地的統治,因此他們從政治上找到了一種適宜的辦法,即逐步實行一些帶有資產階級民族色彩的政治改革。這一點在印度應用最為典型。

具體表現為:(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定各種法典、法令;(2)建立教育體系;(3)允許辦報,允許自由言論;(4)將英國文官制度搬到了印度;(5)實行由大選產生的責任政府制,建立憲政政府。

3、捆綁一體。英國為進一步掠奪資源和本國經濟的發展,把自己殖民地建成了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利益共同體。其目的就是逐步模糊、淡化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縮小雙方之間的距離,加強雙方之間的親情,以便於英國的管理和統治。

總結:英國在18-19世紀中葉,憑藉小小的英倫三島,變成歐洲強國,進而成為世界霸主,其崛起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難逃歷史的宿命,在外部和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雙重壓力下,轟然倒塌。

現在,似乎也只有當下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英語能印證英國曾經的國際影響力了吧!


歷史長河緩緩淌


因為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很多,遍佈範圍很廣,這邊太陽落山,那邊太陽昇起,意思就是太陽永遠不會在英國落下,所以稱為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 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日不落帝國地圖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367萬平方公里,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 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當時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奉史為師


這個是航海時代帶來的殖民地效果帶來的。早期有葡萄牙殖民時代,接著的西班牙殖民時代在全盛時期同樣稱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它的殖民地遍佈全球。至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稱呼為啥這麼深入人心,主要是英國在全球殖民的同時又帶領西方進行了工業革命,為全世界樹立了現代文明,再加上它的殖民地比西班牙殖民的全盛時期的範圍更廣闊。即便今天,還有英聯邦這個龐大的組織,它們同樣遍佈全球,都是英語系國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發達國家,甚至還有超級強國美國也是英國下出來的崽,雖然稱日不落帝國有點誇張,但這個稱呼實際上在以前也是比較準確的。



海南土地資訊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稱呼“日不落帝國”。不落帝國是指照耀在部分領土上的太陽落下而另一部分領土上的太陽仍然高掛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要想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需要足夠的繁榮強盛,並且能在全世界均擁有大量領土並掌握當時全球性霸權。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衰弱後,因為新航路開闢後的殖民擴張和遼闊的版圖,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並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在17-18世紀的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於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並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


趙小三與戰神們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衰弱後,因為新航路開闢後的殖民擴張和遼闊的版圖,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並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在17-18世紀的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於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並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帝國主義”早已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日不落帝國”多半是春秋大夢。而對於如今的英國來說,脫歐後的未來,正如泰晤士河上的星光一樣令人迷惘。





阿狸阿


因為近代殖民主義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佈全球,無論何時都能在某個殖民地看見太陽,所以稱為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語: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歷史上一共有兩個國家先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們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

英國殖民歷史: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範圍。

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丘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



孤獨的修路郎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俄國、法國和英國。但是,16世紀葡萄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東西航路一條線,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羅馬教皇聖諭的“光”,為時不長。17世紀荷蘭的殖民霸權靠轉運貿易起家的,也是曇花一現。至於16、17世紀俄國的殖民侵略,屬於區域性的陸地蠶食。法國的霸業,目標在於歐洲大陸,儘管它到處侵略擴張,在海外也佔領過廣大的殖民地,但卻處於配角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殖民地範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英國是怎樣佔領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

大英殖民帝國的發家史實際上是走過了一條火與血的路程,豎著三個路標: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就依靠商業冒險家、遠征隊到各地建立“貿易據點”。比較早的殖民據點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愛爾蘭的一些地區。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從問世紀末到18世紀中,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1756—1763年英法的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範圍。這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至19世紀60年代,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它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種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為它向外擴張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從60年代至80年代是鞏固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紀初佔領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國之所以能佔領最多的殖民地,不僅因為它當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且還因為是世界上最強的海軍強國。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必須以海軍來保衛它的領土,而侵略它國更不能缺乏海軍。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海軍建設。伊麗莎白時代,曾打敗了當時一流海軍強國西班牙。17世紀克倫威爾又與荷蘭開戰,結果當時的海軍強國荷蘭戰敗。至此,海上霸權完全落入英國之手。英國首先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海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首先用鋼鐵船代替木帆船,並裝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爭奪殖民地中無法同英國抗衡。

英國掠奪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利用自己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賤價收買落後民族的領土,或進行經濟滲透,或採取借貸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對不願意打開商業大門的國家則用大炮轟開閉關自守國家的大門,然後在控制這些國家經濟命脈的 。

基礎上實行軍事佔領。有些地方則是直接派海軍打敗弱國,強行佔為己有的。

總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所走過的是一條火與血的道路,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


多爾袞愛新覺羅


18世紀被稱為英國人的世紀,英國一舉取代荷蘭馬車伕,成為當時的世界新霸主。在六大洲上均有殖民地,人口達到上億,擁有世界當時1/4的人口。擁有強大的科技能力和軍事能力,製造出一套世界遊戲規則,被世人稱為日不落帝國,那英國為什麼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請待我分析。

日不落的含義,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很多,擁有六大洲上的部分領土,除南極洲之外,當時的領土達到了驚人的3360多萬平方公里,擁有的當時1/4的人口。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太陽雖然在西半球領土落下,但是卻在東半球升起,這個國傢什麼時候都能夠看到太陽,故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一個原因,當時英國在六大洲上均有殖民地人口達到上億,這為英國人的貨物傾銷有了更廣闊的市場,這是英國人的經濟動力。

  1. 經過新航路的開闢,英國人也加入到殖民貿易的行列中,並且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這使得英國完成了最初的財富的積累,並朝著更高的社會文明邁進,那當時英國人是如何做的呢?
  2. 當時經濟學家文傑斯在1865年,曾經這樣表述過,北美和俄國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少年時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產茶區,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和香料的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已經將全球貿易整合,而英國是凌駕於這些地方之上,進行倒賣,從中賺取差價,或者作為產品傾銷地。

  1. 舉個例子,當時歐洲有喝茶的習慣,從而導致歐洲茶葉價格很貴,而當時只有中國才產茶,從而促使中國獲得了大量的利潤。英國人就心裡不平衡了,所以他們將中國的茶種和種茶技術偷到了印度,讓印度發展成第二個種茶區,從而使英國獲得了高額的利潤。
  2. 反過來印度又成為英國的剩餘產品的傾銷地,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工廠採用大機器生產,從而能生產出大量的產品,比如棉紡織業,英國利用工廠產生出大量的棉紡織物,這些東西在歐洲或者是英國本土賣不了,他們便會以較低的價格賣向印度,從而導致印度的自然經濟崩潰。



第二個原因,英國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

從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的開始,英國慢慢的接過了海洋軍事霸權的地位,我就從英國艦隊擁有海戰思維,和擁有強大的先進武器,進行維護著廣大殖民地,進行分析。

  • 英國艦隊擁有海戰思維,英國與西班牙艦隊進行海戰,當時的英國是擁有海戰思維和一些高素質的水手,當時英國軍隊中擁有大量的水手。而西班牙軍隊中還是運用以陸軍步兵為主,並且西班牙軍隊中的海軍是什麼?是一些划船的,而作戰的全靠步兵,所以西班牙軍隊中作戰便會有一種思想,兩軍開打時,總是想用鉤子將英國的船艦給勾過來,再上去進行肉拼。反觀英國,軍隊中的水手,一般是由什麼人組成的呢?他們是一群海盜,他們的海戰經驗非常豐富,並最終將這種海戰思維傳遞到海英國海軍之中,最終使得英國擁有強大的戰鬥力,這邊是一個原因。



  • 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既然英國能稱得上日不落帝國,那他的軍事能力一定得很強,英國的海軍能力在當時是獨樹一幟,比如在1790年,英國的海軍總噸位為48.6萬噸,當時英國海軍將領認為要想超越其他的歐洲各國軍事能力,那麼英國海軍就得擁有其他國家三倍到四倍的軍事能力,能經得起英國在各處的征戰。再加上當時英國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擁有當時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擁有鍊鋼的完整的技術,可以製造出大量配置軍艦的武器,如各種大炮和士兵們使用的火槍等等。



總結

綜上所述,英國擁有廣闊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這些地區物產豐饒,市場廣闊,為英國的貿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擁強大的軍事能力和強大的軍隊素質,保證了廣闊的領土的安全和保護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些原因才使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