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溫馨牆、八段錦 他們在集中醫學觀察點的心路歷程

溫馨牆、八段錦 他們在集中醫學觀察點的心路歷程

圖說:閔行區吳涇集中醫學觀察點的溫馨牆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自上海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以來,閔行區率先在全市設立了集中醫學觀察點,對重點地區來滬返滬人員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接待、詢問流行病史、每天兩次測溫、記錄隔離觀察報表、送餐、垃圾處理、消毒……這就是集中醫學觀察點醫護人員每天的主要工作。儘管繁瑣而枯燥,但不乏嚴謹和真情。對於留觀人員而言,從最初的牴觸、焦慮,到後來慢慢地理解、配合,直至臨別時的依依不捨,並留下感激話語,其間的心路歷程從以下幾則故事可見一斑。

“我需要N95口罩”

2020年2月2日是閔行區古美集中醫學觀察點啟用的第一天。晚上接收了一名小夥子,身邊還陪著兩名警察和一名醫生。那天當班的是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科護士侯麗鴻。登記完個人信息,簽字、宣教、測體溫、發放日用品,隨後一起送至房間。沒等侯麗鴻完全打開安全通道的鐵門,小夥子探頭看了一下,一條深深的過道,便下意識地往後轉身要走。侯麗鴻一看這情形,一邊走在前面引路一邊安慰他:“不用怕,跟我走,這裡是賓館,條件挺好的,這麼做是為了保護你也是為了保護別人。”侯麗鴻和警察把小夥子送進房間,準備離開時,他突然快速轉過身執意要回家,一會兒說要拿洗漱用品、一會兒要拿換洗衣物。雙方僵持了10多分鐘,經反覆勸說才勉強同意住下。

警察剛離去,小夥子又提出了要求:“姐姐我怕,我需要N95口罩。”此刻的侯麗鴻感覺得到對方的無助、恐懼,於是耐心和氣地說:“你看我戴N95口罩了嗎?看到接你的醫生和警察戴N95口罩了嗎?你目前沒有發熱,只是醫學觀察,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如果出現發熱等症狀,我們會給你提供相應防護物品的。放心吧!”最終他理解了,安心地留了下來。

“我現在很好,也會成為一名生活的鬥士”

2月17日,一位特殊的隔離觀察對象、新冠肺炎剛出院的姑娘入住閔行區浦錦集中醫學觀察點六樓。因為姑娘平時抵抗力較弱,有過甲減病史,伴有輕度心理焦慮。觀察點的醫護人員群策群力,盡力為她做好健康管理。得知這名姑娘之前一直服用中藥調理身體,中醫全科陳雙佳醫生根據她目前狀況,調整中藥處方,安排代煎送至住處。考慮到姑娘長時間在房間內,運動量小,且體質虛弱,又特地為她編排了一套簡易八段錦。“穿著隔離衣一對一教她練習八段錦,幫助她提升身體素質。”陳醫生一逢當班時間,就到六樓走廊裡教姑娘打八段錦。

“真的十分感謝,一場特殊的疾病,讓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我現在很好,也會成為一名生活的鬥士!”這是六樓的姑娘,給陳雙佳醫生回的信息。

溫馨牆、八段錦 他們在集中醫學觀察點的心路歷程

圖說:患者打八段錦

“我還會來上海看望周醫生”

在古美集中醫學觀察點,有一位名叫常遠的留觀人員,因患強直性脊柱炎,每月要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治療,而這兩天又到了該打針的日子。由於事發突然,隨身沒有備藥。獲悉此事,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科主任周美萍主動承擔起了配藥任務。在區衛健委的協調下,仁濟南院伸出了援手,開闢了綠色通道。第二天一早,周美萍冒著大雨驅車前往仁濟南院,半小時不到就為小常配到了藥品。因為還缺一個藥,不巧雨天醫藥公司配送車輛發生了故障,她又立馬趕過去與醫藥公司車輛匯合……2小時後,周美萍安全地把藥送到觀察點護士的手上,讓小常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治療。

隔離還在繼續。為了便於聯繫,周美萍加了小常的微信。因為是外鄉人,小常渴望吃帶有油包的辣泡麵,渴望著螺螄粉、辣椒醬,也渴望吃火鍋。於是他會在微信裡提些小要求,委託周美萍代買所需食品。

在解除隔離的倒數第二天,小常在朋友圈更新了這樣一條微信:“返滬隔離第13天,身體狀況良好,還有1天,後天早上就可以出去啦!我還會來上海看望周醫生。”

閔行區吳涇集中醫學觀察點至今已設立了一個月。再次走進這裡,人們發現,在醫護人員工作的清潔區域多了一面“牆”,一面由隻字片語“砌成”的溫馨牆。上面的內容,都是對醫護人員的感激之語,原來是陸續解除留觀的隔離人員留下的。

“感謝王醫生、陳醫生等工作人員……”“由衷地感謝所有醫護工作者,你們辛苦了!”“希望中國能夠早日戰勝疫情,辛苦了醫生護士們!”……雖然只有隻字片語,但是傳遞出的卻是所有留觀人員的真情實感,對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

期間,中心醫護人員24小時輪班在崗,悉心照看每位入住留觀人員的健康狀況,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盡心盡責。雖說彼此之間有著一層“隔離”,與醫護人員十多天的相處時間也不長,但每當解除留觀日子的來到,臨走前的他們都不忘寫下衷心感謝。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通訊員 吳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