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說到明十三陵,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無論是它的規模還是建築的完整度,都給去過這個明朝帝王陵群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京有明帝王十三陵,西安也有個明藩王十三陵!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北京十三陵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的封建帝王陵墓群,而西安的陵墓群同樣是“皇家”陵寢,這個規模浩大的藩王陵群,即愍王朱樉、隱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懷王朱志鈞、康王朱志、惠王朱公錫、簡王朱誠泳、昭王朱秉、定王朱惟焯、宣王朱懷埢、靖王朱敬鎔、敬王朱誼澏、肅王朱誼漶,除第15位秦王朱存極被殺于山西外,其他的歷代明秦王皆長眠於此,因還有世子朱敬珍的墓葬,故又有十四陵之稱。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明藩王陵距西安市區較近,北依少陵、鴻固、鳳棲諸塬,南望終南山,東南溝壑縱橫,丘陵起伏,西南一馬平川,長安秀色盡收眼底,實為“萬年吉壤”的風水寶地。年代從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即愍王朱樉葬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即宣王朱懷埢葬時),歷時166年。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少陵塬

墓群佔地面廣,排列整齊,若以第一代秦藩王朱樉墓為中心,墓與墓之間相距不到3公里。墓冢封土多在,均坐北面南。神道兩旁多分佈大型石雕,有望柱(華表)、石麒麟、石虎、石獅、石羊、石馬、石文官、石武官像等,地面100餘件大型石刻可謂巧奪天工,有的神道前還保留著《神道碑》、《御祭碑》和《記墓碑》。同時地下文物豐富,僅簡王墓就出土文物320餘件,現陳列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朱樉墓神道旁的石雕

明朝的藩王墓葬在全國有很多,但是西安的秦藩王陵卻是獨一無二。由於第一代秦王為朱元璋次子朱樉,在當時的諸位藩王中年齡最長,兵權最重,又擔負著拱衛西北邊疆的重任,所謂“首藩者,宗盟之長”也,故秦藩國被稱為“天下第一藩”。同時,秦王朱樉其後二百多年間,除藩王外,還有16位王妃和38位郡王,先後下葬共68座陵墓散落在少陵、鳳棲塬上,各陵墓建築宏偉,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園,可謂規模空前。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新城廣場旁的明秦王府城牆遺址

明制規定,藩王、諸王出生後兩歲,便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由於諱避墓,所以稱為"井"。當時每"井"有兩營兵把守,後來九井共十八寨均發展為村莊,所謂"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每個"井"就是一處藩王家室陵。今天,我們就來盤點這十四座明朝秦藩王陵的歷史和現狀。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一位秦王:愍王朱樉(shǎng)墓

該墓位於長安區韋曲街辦大府井村東北。朱樉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子,洪武三年(1370)被封為秦王,1378年就藩於西安,鎮守關中和西北,1395年薨。此墓坐落在鴻固原的最高處,其他藩王墓環拱周圍,封土呈圓錐形,周長187米、高約20米。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朱樉陵園建築豪華,今已蕩然無存,惟有黃藍諸色琉璃瓦殘片散於陵前,園門西南,神道直北,旁列華表,麒麟、虎、羊、馬、獅、人等石雕,原華表上的蹲獸已不知去向,有一具石羊和武官也沒了蹤影,墓碑已蕩然無存,只剩下駝碑的大龜,且已殘缺。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據說現存的石制香爐,當年曾被村民拿回家喂牲口,也因為如此得以流傳至今。更有趣的是,這裡由於後來種植櫻花,成了每年市民觀賞櫻花的“網紅打卡聖地”。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二位秦王:隱王朱尚炳墓

該墓位於長安區大兆街辦東伍村。朱尚炳是朱樉之子,在朱樉墓東北約1公里,今東伍村北有大墓1座,高約20米,周圍約100多米,東西各有小墓1座,因地面無任何實物,估計可能是朱尚炳及妃劉氏、夫人王氏墓。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朱尚炳墓文保碑

墓南神道兩旁,現存大型石雕12件,由南向北依次為石麒麟1對、石馬4匹、石人4個、文官2人此墓石刻與其他各明藩王墓都不相同,無石虎和石羊,石獅,亦可能埋入土中,而石馬較其他墓都多,且與石人間隔排列。因修建杜陵的時候把其劃歸在了杜陵文管所內,因此石刻大多保存較為完好。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三位秦王:僖王朱志堩(gèng)墓

朱志堩是朱尚炳之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薨。《咸寧縣誌》載:“墓在大府井村東北,朱樉墓旁”,今朱樉墓東南有墓4座,除其中已證明為昭王朱秉欆及妃蕭氏墓外,其餘3座不知哪個是僖王墓,墓前無任何遺物。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四位秦王:懷王朱志均

朱志均是朱志堩的庶兄,宣德元年(1426)薨,據《咸寧縣誌》載:“陪葬朱樉墓旁,妃張氏未婚,入宮守服,其墓當在今朱樉墓東南4冢之中。”

第五位秦王:康王朱志壜(tán)

該墓位於大兆街辦康王井村,原有墓冢三座,東邊墓冢1960年左右被平掉,西邊墓冢只留西北一角,東西長20米、南北寬16米、斜高17米,頂為圓形,1979年取土暴露墓室,為磚券墓。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中間墓冢距西邊墓冢40米,保存較好,封土南北20米、東西18米、斜高12米,神道在封土南側正中,現存龜座二塊、石獅、石人、石馬各一對。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六位秦王:惠王朱公錫墓

該墓位於大兆街辦龐留井村東北,原有墓冢三座,“八”字形排列。西邊墓1970年左右塌陷,墓內出土木俑,中間和東邊的墓相距23米,封土保存較好。東邊封土四邊各長19米、斜高12米。中間封土四邊各長20米、斜高15米,圓錐形頂。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神道在其南側正中,長約500米,自北而南有“皇明秦惠王及妃王氏合葬墓碑”、“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各一通,石翁仲、石馬各兩對,石麒麟、石羊、石虎、石幢各一對。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七位秦王:簡王朱誠泳

該墓位於韋曲街辦簡王井村北,現存封土周長117米、斜高23米。神道在其南側,現存石翁仲、石馬各二對,石麒麟一對,原有石經幢被移用。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1989年墓室被盜,出土彩繪儀仗俑、陶馬等321件,後經公安部門追回,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八位秦王:昭王朱秉欆(shuāng)

朱秉欆是簡王從弟,弘治十四年(1501)薨,縣誌記載該墓在洪固原朱樉墓旁,另根據出土次妃蕭氏壙志銘載,“嘉靖九年初四日薨,葬於咸寧縣韋曲裡之鴻固原昭王墓左”,證明昭王陪葬朱樉墓左基本屬實。

第九位秦王:定王朱惟焯(zhuō)

朱惟焯是昭王朱秉欆之子,喜歡刻書,署名“鑑抑道人”,刻有《史記集解索引正義》《天原微發》《蔡沉至書》等,紙墨精良,校讎精細,都是著名的善本書,其無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薨,有葬於簡王井村北、康王井村北、大府井村等說法,至今未有定論。

第十位秦王:宣王朱懷埢(quán)

朱懷埢是定王再從子,嘉靖四十五年(1566)薨。該墓在韋曲街辦三府井村東北,北臨航天大道,路邊現存一座明顯的封土堆,與南側的石刻不僅距離遠封土堆高約9米,周長60米,座北面南。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神道兩旁,由南向北,依次有華表1對、石踞虎1對、盤角石羊1對、牽馬石人1對、文官石像兩個。在諸秦藩王墓中,惟此墓有牽馬人,但無石麒麟、石獅、武官,也可能埋入土中或被毀。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第十一位秦王:靖王朱敬鎔

第十二位秦王:敬王朱誼澏(hàn)

第十三位秦王:肅王朱誼漶(huàn)

朱敬鎔是宣王之子,萬曆四年(1576)薨;朱誼澏是靖王之子,萬曆十四年(1586)薨;朱誼漶是敬王之弟,據記載和調查得知,這三座墓均在今三府井村東,但墓冢及地面文物都不存在,均未找到。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世子:朱敬珍墓

該墓位於世子井村東北,墓冢已平毀,現存石碑一通和石馬、石麒麟各一對,地面文物另有墓碑一座,現存於杜公祠中,碑高3.4米,寬1.11米,厚0.3米,圓首龜座,碑額篆書“賜世子敬珍墓”六字,墓碑記敬珍為明秦王世子,元妃所生,自幼聰敏,因早逝,父痛以王禮葬之。明秦王世子,元妃所生,自幼聰敏,因早逝,父痛以王禮葬之。

埋藏在地下的明朝通史: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的西安藩王十三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