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開導別人頭頭是道,卻總是勸不了自己?

衰上尼的船


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遇事要冷靜,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問題便可認識事情的真相。


遇見慧慧2020


⭐️就算世界有24個你,遇見事情的時候依然要自己去面對。

🍀我們總是在勸別人的時候頭頭是道,到了自己身上卻無法釋然。根本原因是沒有親身經歷。

🌟旁觀者永遠無法體會當事人的局勢,難處和心酸。道理大家都會講,可是遇事還是要自己去面對。

🍄還發洩發洩,不要憋著。只要把情緒發洩出來,才能釋然的快一點。

🧀二字開頭的自己,家庭遭受變故。我沒有跟別人說自己有多麼難受,因為我知道,別人沒有辦法替我面對。別人的安慰不如自己痛痛快快哭一場來的爽。

🍒有陽光的時候多曬曬陽光,陽光真的會帶來好心情。告訴自己,事情總會一件一件做完。生活需要一點一點的過!

🍬加油,向前看並珍惜現在✨





ALucky小Gril


《後會無期》裡有句話: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時候對別人勸慰總是頭頭是道,對自己總是過不去那道坎,那是多了一道自我認知障礙。

會安慰人 更要理解自己

在生活裡可能我們往往充當著別人解語花的角色,別人一有什麼事,就會想到找你幫忙;

一有什麼話,就想找你訴衷腸,你總是那位貼心的傾聽者,聽完他所有的抱怨和不滿後安慰他沒事的,一切會好起來的。

對於自己,深陷困擾時,其實道理誰都懂,我們總是在勸別人不要撞南牆,但往往自己撞了南牆都不知道要喊疼。

與自己對話 不必想太多

對於自己而言,可能大多時候時間才是解藥。

不必再裝作堅強,太壓抑自己的情緒,做人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別總是什麼事都捱著,別總是什麼話都不說。

人生本來就很短暫,好好過唄。


刻蝕心者


其實,常用“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來定性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錯誤的。不論從語言邏輯上,還是從情感上都難以解釋。

首先:開導別人的那個人真懂他自己說的大道理嗎?

別人會說,你這不是廢話嗎?自己不懂怎麼勸別人。

對,我就是想說開導別人的那個人當然懂他自己所說的道理,既然他自己明白,他作為當局者時又怎麼能迷呢?所以,“當局者迷”在邏輯上是不對的,他之所以不能勸自己是別有原因。

其次: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個體的遭遇不可複製或想完全相同,只是基於人的共同屬性會產生類似的情感和感受。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也不可能兩次跨過同一條河流。這是很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因為遭受痛苦的主體不一樣,所以同樣的道理或法則在適用於不同的人時會一定不同。就像你勸剛失去親人的人儘快釋然一樣,被開導的人難道不知逝者已矣的道理嗎?他只是不願接受這樣的現狀,不願這麼快從悲傷裡走出來而已。可是,作為開導別人的你根本就不可能有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你只是出於友情或禮節性而做的一絲安慰罷。

再次:“勸不了自己”實際是帶有主觀的抗拒心理

不是勸不了自己,而是不願意勸自己。人在失去獨屬於自己的珍貴東西時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修復情感,“勸不了自己”正是人們給自己留的“情感恢復期”,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狀態。實際上,在這期間,他們心理上是抗拒開導的,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

綜上來看,“為什麼開導別人頭頭是道,卻總是勸不了自己?”不是勸不了,而是人的情感自我保護機制在“作祟”。


我是85後老生,如是同道中人,如若喜歡我的文字,可關注@斐塵書屋,與您一起觸摸人生。


斐塵書屋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己在開導別人的時候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安撫他人的。那時候的自己沒辦法深切體會到當事人的痛苦或煩惱。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會有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的衝擊。自己當時可以做到平靜有序的給他人建議或幫助。網上有句很🔥的話好像是這麼說的:請不要隨便評價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是思想獨立的個體,都是有靈魂的,任何人都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古語云: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當我們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別人需要幫助和開導時,我們都能保持自己內心的平和,開導別人頭頭是道。但是當事情發生到自己身上時,根據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對待事情的處理方法不一樣,結果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自己內心不會像勸別人時那般的風輕雲淡了。這時候我們內心正接受的心裡壓力或煩惱與別人無關。所以我們要提高自身的修養,讓自己內心變的更強大。

有句特喜歡的話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激勵自我,讓鬥志昂揚,鼓舞自我,讓信心堅挺,完善自我,讓能力發揮,努力自我,讓夢想實現,拼搏自我,讓生活幸福,超越自我,讓未來精彩!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加油!致努力中的你和我!


熱愛生活的小螞蟻


可能事不關己,旁觀者清


智善美樂


因為自己也會


阿強


說明自己活在講道理中,人不是靠講道理活著,天若有情天亦老



西安新農民


因為你無法設身處地想。


跳舞的阿拉深


縱觀古今,大部分的中國人都喜歡好為人師,都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周圍的人,因為這樣顯得高大上,那顯得自己比別人要強一點,能展示自己的價值。那麼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有很強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其實從現在的電影你就可以反應的出來。你看那些講述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是格外的暢銷,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就是因為每個人都喜歡往自己喜歡的方面去發展去做走

中國有句俗話就是醫者不能自醫,在這個社會上也是一個很明顯的特例。都說改變別人要從改變自己開始可是這句話運用在自己身上又不是很容易做到。這也恰恰是個人英雄主義所導致的。因為自己碰到什麼事情都喜歡以自己的想法為主,把客觀意見看得微不足道,甚至是聽不進去。都喜歡按自己的想法做。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不是很明智的話,自己之前開導別人的話,那些言之有理的大道理,卻運用不起來。

所以說我們今後碰到問題,要理智要冷靜思考,多聽取客觀意見。不要自以為是。這樣能使我們少碰到一些窘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