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奇葩說》:李誕,你欠黃執中一句“對不起”

李誕給黃執中上了毒標籤

李誕在《奇葩說》導師賽中的表現可以說是這季迄今為止最為精彩的辯論(此處可以不加“之一”)。

然而,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李誕在他的辯論中給黃執中挖了一個大坑。他在節目中是這麼說的:

有一個像黃執中這樣的人會告訴你們,這道題我們辯的是救畫還是救貓嗎?不是,我們辯的是你能不能識別遠方的哭聲!

《奇葩說》:李誕,你欠黃執中一句“對不起”

就這樣,他給黃執中的辯論貼了“上價值”的標籤。這個標籤有毒,會傳染。

在此後的節目中,黃執中“上價值”這個梗多次被提及。辯手陳璐甚至直接懟:“我又不是黃執中,簡單點,辯論的方式簡單點。”

“上價值”這事本身並無褒貶,往好了說是挖掘深層含義,往壞了說就是毒雞湯。進李誕這麼一調侃,黃執中就在無形中與毒雞湯掛上了鉤。

心靈雞湯原本廣受歡迎,可一旦變成了毒雞湯,大家就避之不及。自從李誕給黃執中貼了“上價值”的標籤,大家對黃執中就不那麼信服了。

我不敢說這對黃執中的影響有多大,但或多或少是有的。在最新一集《奇葩說》中,黃執中和蟲仔邱晨辯論,黃執中居然丟了38票。我看了倆人的辯論,都很精彩,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即便有輸贏,也不至於這麼大。

《奇葩說》:李誕,你欠黃執中一句“對不起”

或許,現場投票的觀眾多多少少受了這季黃執中喜歡“上價值”這個毒標籤的影響,畢竟是人都會被先入為主的情緒所操控。

我算是《奇葩說》的老粉絲了。剛開始那幾季辯論水平是真心高,後來就越來越綜藝了,講段子的辯手大行其道,圈粉無數。

剛開始時,我有點難以接受,可想想畢竟這是個綜藝節目,搞得太專業沒市場。這麼一想,就釋然了。

你看,同一個節目,當貼上“辯論”的標籤時,我難以接受。而當貼上“綜藝”的標籤時,我就坦然了。

這就是標籤的力量!

標籤的力量

貝科爾:“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貝科爾所說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介紹的六大原則裡,其中有一項是“

承諾和一致原理”。西奧迪尼認為每個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期待,因此“一旦作出了某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

這其實也是一種標籤效應。

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標籤,都具有導向性,這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自我認同作用下的影響。當某個人被貼上標籤的時候,往往會使得他在潛意識裡往標籤所暗示的方向發展,而本人可能渾然不知。

標籤效應聽起來似乎挺可怕,該怎麼破呢?

破除標籤效應

斯坦福大學的德韋克教授(一丹獎獲得者)對標籤的作用也研究頗深。她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把標籤分成肯定和否定兩類。

不要誤以為肯定標籤就能起正面作用,否定標籤就起負面作用,關鍵還是看這個人所擁有的思維模式。

《奇葩說》:李誕,你欠黃執中一句“對不起”

成長型思維VS固定型思維

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即便我們給他們貼上了聰明能幹的肯定標籤,當遇到挑戰性的任務時,他們往往選擇拒絕。這是因為他們不想接受那些可能暴露自己不足的任務,他們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肯定標籤。

當固定型思維的人遇到否定標籤時,麻煩更大。只要稍稍遇到挫折,他們就會以別人給予的標籤為藉口選擇退縮。當遇到挑戰時,他們更害怕失敗,因為一旦失敗便意味著那些標籤成了鐵板上的釘子。

固定型思維的人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一個充滿各色標籤的虛假世界。

與之相反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容易受標籤的影響,他們相信通過正確方式的努力是可以彌補差距,甚至是先天的不足。面對挑戰時,他們樂於接受,無所畏懼,把這當成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即使失敗了,他們也不會氣餒,而是吸取教訓,重頭再來。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擁有了成長型思維模式,那些有害的標籤效應就不攻自破了。

要想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首先得自信。江湖人稱全球第一的傳奇CEO韋爾奇認為,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氣敞開心扉去歡迎新的變化和想法,不管他們來自何方”。

建立自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成一件事,特別是與那些否定標籤相對立的事。只要你做成了,那麼這個標籤自然就不存在了。

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由外而內

卡特教練來到Richmond校隊,對那些一個賽季只贏了4場比賽的隊員們說:“從今天開始,你們要像一個勝利者一樣訓練、比賽。”

卡特堅信,只要能做到這點,球隊就能不斷取勝。在他的帶領下,球隊豪取17連勝,並奪得聯賽冠軍。

《奇葩說》:李誕,你欠黃執中一句“對不起”

影片中卡特教練所說的道理和伊貝拉在《能力陷阱》書中的核心觀點如出一轍。伊貝拉認為“成為一名優秀領導者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先表現得像一個領導者”。

如果我們想變得更加優秀,那麼就不能被標籤所束縛,而要學著去做那些能讓我們進步的事,去學習那些榜樣們的成功經驗。把自己想象成勝者,我們才能真正從勝者的角度考慮問題。

由外而內,就是通過外在表現的改變引發內心真正的變化。

達利歐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成長公式:

痛苦+反思=進步

可見,如果只有痛苦,沒有反思,那麼是無法取得進步的。

然而,我們當前的思維方式正是阻擋我們前進的絆腳石。只有擺脫標籤,以另一種身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才能有所突破。

如果我們不能迭代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方式,而是試圖用原先那一套方法,卻希望得到不同的結果,那我們可能是瘋了。

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那些標籤僅僅是別人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自己。這有助於我們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不受其影響,並能自信地去對抗這些標籤。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會有侷限性思維,更不會被別人的標籤所束縛。

成長型思維,讓每一個標籤都成為我們前進的助推劑!

《奇葩說》:李誕,你欠黃執中一句“對不起”

參考文獻:

-《影響力》,西奧迪尼;

-《終身成長》,德韋克;

-《能力陷阱》,伊貝拉;

-《原則》,達利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