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故宮600年,閉館了,事還沒完

故宮600年,閉館了,事還沒完

2020年,建成於1420年的紫禁城,迎來了她的600歲生日。

然而生日之年並不安生,先是權貴女將奔馳開進了這個連外國領導人來訪都限制進入的領地。然後就是躲避不了的新型肺炎。

這是一則發佈在1月23日21:08分的通知: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為避免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故宮博物院決定,自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起閉館,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這個春節,註定成為故宮歷史上特別的一個春節。而故宮歷史上的春節,還有一個已經載入史冊——87年前的春節期間,1933年的2月5日,13427箱故宮文物的精華被迫運離北平。

故宮600年,閉館了,事還沒完

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1931年”九一八”爆發後,離東北只有二百多公里的北平處於危險之中,自然包括故宮文物。當時的國民政府為此制定了周密的文物搶運計劃,決定轉移故宮以及其它的北平文物至內地保存。

由於國寶的遷移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搶運計劃一經提出,便引起各方爭議,直至1933年初文物搶運計劃仍未能正式實施。此時,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一直在進行整理、挑選、裝箱的工作。

“南遷”之前,故宮人對每一件運出的文物,全部重新清點、核對、編號、造冊。由專家、行政人員和領導組成5~6人小組,按照青銅、瓷器、書畫、玉器等門類分頭進行,記錄人、審核人、唱票人、監理人都要簽字。據說從北平出來的時候,每個箱子都有編號。

故宮600年,閉館了,事還沒完

文物在點查、提集及裝箱時均有軍警在場監視,南遷時更是如此

打包就花了半年,一共打出13427箱,文物包裝至少有四層:紙、棉花、稻草、木箱……保證不論翻車、進水,損失微乎其微。一萬多箱文物,幾乎都是由故宮裡的文物專家、老職工,包括當時的“領導”親自動手,每一件、每一箱都非常嚴密。

在當時的運輸和存放條件下,“敵人”不僅有日軍、土匪和炮火,還有潮溼、白蟻和鼠患,1.3萬多箱文物中,除了個別幾件外,竟都完好無損,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些“繁複過度”的包裝,才幫助這些中華文化瑰寶度過幾次“劫難”。

1937年“八·一三”事變之後,首都南京有不保之虞,中央政府決定西遷,1萬餘件南遷文物也分三路追隨。為保證一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文物雖有政府軍隊護運,但所有車輛上,均配有故宮人全程直接押送。

來回兩萬公里路程,沒意外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樂山、峨眉,就有守衛不小心槍走火、汽車在馬路上翻車這樣的事故。但由於包裝“瓷實”,有時箱子落水了,因為有油紙隔著,書畫最多邊角受潮;有時瓷器箱摔了,裂縫也被減到最小。這些損失,途中故宮都有專人一一記錄下來。

最終,文物“南遷”順利完成。這些文物先至南京,後“分流”到貴州、四川,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聚首,又重返南京,路途漫漫,戰火紛飛,輾轉流離,跨越兩萬裡、14年光陰、1場戰爭,但重返故都時再次清點,幾乎無一損毀、遺失,堪稱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奇蹟。

此後,故宮一直受到 妥善管理。這次肺炎疫情的影響到底會導致故宮什麼時候才能重新開放,誰也還說了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