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之下,你必須具備的3種“免疫力”

疫情之下,你必須具備的3種“免疫力”

  • 文/五月海子

武漢封城已經過去一個月了,疫情仍在持續,這場疫情的到來,讓大部分人都被困在家,無法過上正常步調的生活。

  • 以前的急促和匆忙,變成了現在的葛優躺;
  • 以前的爭分奪秒搞工作,變成了現在的無所事事;
  • 以前嚴以律己的生物鐘,變成了現在的黑白顛倒。

在自我的混亂之下,一場場考驗正在不斷上演,時間猶如細菌,在這場考驗裡逐漸甄別出那些更強、更好的人。

而作為被考驗的我們,唯有在疫情之下,具備以下3種“免疫力”,才能在疫情過後,快速步入正軌,脫穎而出。

1、焦慮之下的調整力

朋友小楷,最近總是憂心忡忡,前幾天給我打電話,訴說了他最近這段時間焦慮的感受。

去年國慶之前,因為和上司有了矛盾,就想著辭職。

但是周圍朋友都勸說他,等拿完年終獎再走,而且過完春節回來那陣正是找工作的好時候,於是小楷,聽了朋友這一勸,便多待了幾個月。

這一待,年終獎是拿到了,工作也爽快地辭掉了,但是到春節前,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他陷入了困境。

本來計劃春節過後,就立馬返程,開始找工作。現在,卻不得不待在家裡,每天都坐立難安。

頻繁盯著手機,刷著疫情的新聞,刷著行業的信息,想到自己爽快辭職的場景,再看看自己銀行卡里所剩不多的餘額,琢磨著疫情過後,找工作也不是那般容易,就越想越不安。

的確,很多人在這個時期非常焦慮,充斥在眼前的,是持續的信息流。

這些信息裡,每一件壞事,每一次的不幸,都被社交網絡的運行機制給無限放大,他們在這些信息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慮感。

適當的焦慮是一種促進我們努力的動力,而過度的焦慮,卻演變成搜刮我們正向能量的刀斧。

這時,我們可以迴歸當下,好好利用這段看似無所事事的日子。

  • 陪陪家人,多和家人嘮嘮嗑,講講自己在大城市生活的趣聞;
  • 給父母做做飯,討論一下當下的時光,讓愛來淹沒你內心的焦躁不安;
  • 看看許久未翻的書,從焦灼中抽離出慌忙的靈魂,於書中汲取寧靜和愜意;
  • 練就一份好廚藝,在煙火繚繞的廚房裡,給自己和家人帶去一份溫暖的撫慰;
  • 適當合理的室內運動,用身體的辛苦給壓抑的情緒製造出口,同時增強抵抗病毒的能力。

在焦慮之中,唯有好好調整自己,才能靜下來享受當下,不為尚未發生的焦慮,不為已經發生的慌張,唯有過好現在的時光,才能有好質量的明天。

用明媚驅散焦慮,用酣暢面對未來,你藏在疫情之下的調整力,終會成為你迴歸自由後的強大底氣。

2、慢下來的錨定力

在外面忙習慣的我們,隨著疫情的到來,對於藏在時間顆粒感裡的細微掌控,也停了下來。

  • 沒有急促起床的鬧鈴;
  • 沒有趕赴公司路上草率的自我果腹;
  • 沒有在公司裡全力以赴的疲憊;
  • 更沒有了回到家,倒頭就睡的安穩。

日子慢了下來,時間慢了下來,生活也慢了下來。而我們的心卻沒有同步慢下來。

導致我們對突然擁有大把自由處置的日子,無所適從,因為無所適從,而心力交瘁。

你發現你疲憊不堪,你應付著這些慢下來的時間,時間也同樣應付你。

這個時候,關鍵是你要學會找到你的目標,發揮出你的錨定力,深深沉浸於其中。

演員袁泉,就是一個能在慢時光裡,錨定一個目標去深耕的人。

她曾憑藉《春天的狂想》、《藍色愛情》、《美麗的大腳》、《小魚兒和花無缺》等熱播劇獲獎無數,但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卻銷聲匿跡了。

原來,她在那段自己留給自己的慢時光裡,並沒有停下,而是選擇了通過小眾,低收入,演技要求高的話劇表演去磨礪自己的演技。

袁泉曾說:

“演員要絕對的自信,在臺上的每秒鐘都不能馬虎。而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做多了,反而做不好,舞臺劇最考驗演員演技的。”

所以袁泉選擇了舞臺劇,選擇了在那段自由而慢下來的日子裡,錨定演技這個目標,全力以赴。

後來,她參演的話劇《簡·愛》獲得中國戲劇界梅花獎。在30歲時,她又和曹禺等話劇大師一起入選了“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她的演技得到大家高度認可。

這幾年,再次回到熒屏的袁泉,她出演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稱精品,如《我的前半生》、《中國機長》等。

在慢下來的時光裡,我們何不學學袁泉,好好掌控慢下來的時間,錨定一個目標,一項能力,精磨它,專注它,最後才能被它所成就。

有人說:環境浮躁,慢只是奢侈品。

現在慢不再是奢侈品,它成了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的消費品。

你拿著這塊消耗品,你是決定白白讓其變質發黴,還是有所規劃地將它們一一用掉。

學著用掉吧,因為疫情過後,這份奢侈會被收走。

在慢下來的點滴光陰裡,不急不躁,錨定就是成長,成長就會破局。

慢下來才是生活的本質,突破源於專一,而錨定力,才是根基。

3、面對變化的認知力

疫情的猝不及防,讓多數人平常的生活節奏被打亂。有些人會顯得茫然無措,不知所以,而有些人,會在這段非常時期,變得異常充實。

為什麼不同的人對待疫情,會表現得不一樣?

原因就在於,有些人缺乏變化來臨時的應對力,而另外一些人卻能在變化來臨時,很好的轉變自己,適應隨之而來的變化。

他們之間的差別,在於看待變化的角度不一樣,也就是認知不一樣,導致了行為和思想上出現了不一樣。

曾經在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

有兩個老太太相遇了,一個來自中國,一個來自美國。

中國老太太說:

“我攢了30年錢,晚年終於買了一套大房子。”

美國老太太說:

“我住了30年大房子,晚年終於還清了貸款。”

同樣為住房打拼30年,因為觀念和認知上的差別,導致了他們為房子交付了不同的行為。

一個是貸款買了房,自己在心心念唸的房子裡住了30年,一個是攢錢買房,等到攢夠了錢才擁有自己夢寐以求的大房子,居無定所了30年。

張泉靈說過:

“對我而言,更大的恐懼來自於你明明知道世界在變,變得如此之快,變得如此無孔不入,進入你的方方面面,但是你卻並不知道它是怎麼變的。”

世界最無常的就是變化本身,面對變化,我們需要提升我們自己的認知力,看待世界的認知,看待未來的認知,看待變化本身的認知。

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疫情過後,對於我來說是危機還是機會,如果是機會,我現在應該積累什麼去抓住機會,如果是危機,我現在該未雨綢繆準備什麼去度過危機?”

變化之下,好好思考變化之後對你的影響,抓住該抓住的,面對逃不掉的。你的認知力,就在這一次次的思考背後成長起來了。

認知力上來了,你在面對疫情時,就不會突然慌亂,也不會突然茫然,你會看到疫情過後的機會和發展,明確自己的方向,你會有的放矢地去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從來沒有一條路能通往強大,疫情會過去,曾經的生活會重來,快的,忙碌的,焦慮的,燦爛的,你所創設的未來,都藏在你對這段時日的不捨棄裡。

牢牢把握這3種“免疫力”,不被疫情所裹挾,在焦慮之中調整心態,從慢速中體驗專注,在變化之上錘鍊認知,你的競爭力才會因此變強。

做好自己,強化自己,你才能更好的迴歸舞臺。

  • 本文由MBA智庫(Mbalib)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繫我們。作者:五月海子。體制內財經從業者,一邊工作,一邊寫作,一半湖水,一半熱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