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鋪旺三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物資匱乏、商品缺乏的原因,不管是工廠產品還是日常所需,對於商品的需求量呈現“爆發”驟增的狀態。在當時,沿街店面成為了“搶手貨”,更有“搶到即是賺到”“一鋪富三代”之稱。當然,這也得益於特殊的時代,日常生活需求量驟增的背景。特別是生意人,沒有一間店面,很難妥善經營自己的生意往來。原來購買商品,不管是批發還是零售,購買者要自己親自去店面購買,要麼就給請人幫忙購買。所以,在那個年代,人口聚集地點、客流量最大的地點,商鋪的價值也就越大,甚至一年就能夠賺回一間商鋪。所以,在巨大的生意利潤面前才有了“一鋪旺三代”的說法。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一切卻發生了改變。互聯網深入每家每戶,而電商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與認知,“足不出戶買遍全國”成為了焦點。電商深入人們的生活,店鋪生意開始從“頂峰”回落,生意逐漸被電商所分攤。而這種網購的方式,也逐漸被人們所喜歡,甚至弄出來一個“雙十一”購物節。單身節變成了剁手節。

在電商“足不出戶買遍全國”甚至現在發展為“買遍全球”的背景下,店鋪的實際價值、作用性越來越低。原來的“一鋪旺三代”,也逐漸的被投資商鋪的投資者改為了“一鋪坑三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商鋪關門已成事實!從2014年開始,實體店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一直到2019年還是如此跡象,大街小巷的商鋪再也找不到曾經人頭攢動的時候了。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隨著網絡購物的日漸流行,它給實體店所帶來的衝擊和壓力也在日益顯現,“抄號族”和“試衣群”的湧現成為這種壓力的真實寫照。儘管實體店堅持自己在品牌質量和可觀性方面有著網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正視網店所帶來的衝擊。在矛盾加劇的背景下,網店和實體店走向“統一”,在未來或許並非不能成為現實。

1.瘋狂“抄號族 ”

在閔行區一家連鎖餐飲店上班的王娟(化名)和“閨蜜”遊走於商場的各大品牌專櫃之間。幾個小時下來,王娟試穿了十幾套衣服,卻沒有掏一次錢包。在她本子上面,記了十幾件衣服的品牌和貨號。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網購便宜,像一款耐克的外套,專賣店價格800多元,網上報價僅398元。” 王娟解釋,趁試衣服的空擋,把衣服貨號記下,再從網上購買,不僅衣服一樣,價格還便宜。“加郵費,相當於商場6折左右,相當划算。”

“網上很大的缺點是網店的產品只能看照片、簡介,但無法試穿、試戴。”王娟說,尤其是買衣服,照片和實物不一定相符,這讓“網購族”經常在貪圖便宜的同時心裡沒底。

為了避免上述麻煩的出現,商場“抄號族”應運而生,並且不斷髮展壯大。

2.“鬥智鬥勇”

面對愈來愈壯大的“試衣族”,實體店不可避免的受到衝擊。讓他們感受最明顯的一個現象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只試衣服而不買。”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以前只是聽說,但現在來店裡來試衣服的年輕人很多是為抄號而來。”一位品牌服裝銷售人員表示,客流量與銷售收入是成正比,來店裡的人越多,銷售業績越好。但這一規律彷彿已經被打破,近期,顧客數量成倍增長,銷售業績增長卻並不明顯。

為了應對日益瘋狂的“抄號族”,精明的商家也開始採取一些手段進行防範。“最直接的方法是進行適當的制止。”七莘路上一位品牌服裝店的店主稱。據瞭解,在閔行區的部分商場裡,已經禁止顧客抄貨號、拍 照。

大部分實體店對“抄號族”,更多的是無奈。“客人試衣服,我們不能阻止,也不可能跟到試衣間。”上述品牌店主無奈地表示。“把貨號摘下來很有效,但這會給貨物入庫、銷售統計帶來麻煩,並且也難以有效阻止用手機或相機拍照片的顧客。”上述人士稱。

3.衝擊與堅持

價格便宜是網店相較於實體店最大優勢,以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生為主的消費群體成為網店和實體店重點爭奪的對象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一些品牌代購店的進貨渠道很優越,來自廠家的自聘營銷員,通常能夠以‘內部價’拿到該產品最優惠的折扣,之後開網店低於商場價銷售。還有生產廠家直接上網開店,價格自然比商場便宜。另外,網店不需交稅且節省攤位、人員等費用,價格比實體店有著明顯的優勢。”上述網店店主接受採訪時表示。

記者從淘寶等網站了解到,與實體店價格相比,即使國內外知名品牌如香奈兒、依戀、李寧、阿迪達斯、喬丹等比實體店價格優惠30%-50%。據一些品牌服裝實體店的店主表示,僅實體店所承擔的稅費等費用就使得實體店在成本方面處於劣勢。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據瞭解,關於對網店經營徵稅問題,已爭論多年,但沒有實施。北京市工商局曾發佈一項名為《關於貫徹落實〈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加強電子商務監督管理的意見》的地方性規定。該項措施被認為是北京將要對網店進行徵稅的前兆,但好多年過去,從中央到地方,均未出臺對網店徵稅的政策。包括一些人大代表之內的大多人對網店收稅表示反對,稱此舉將是“作繭自縛”。

儘管面臨價格壓力,實體店仍堅持自己的優勢。“商品消費者可以實實在在看到,對高檔消費者來說,還是更喜歡逛商場,可以體現身份和檔次。我們會推出打折和優惠,吸引中低端消費者。”中春路一品牌服裝經銷商稱。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多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感化客戶,服務在整個銷售體系中影響很大,可適當彌補價格上的劣勢。”上述經銷商稱。

網絡化時代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無所不及,尤其是這兩年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使得網購的規模空前高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201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41.16萬億元,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約為10.63萬億元,佔比約為20.7%。網購的崛起必然衝擊著實體店的業績,在當下網購風靡的時代,眾多的實體店都面臨著空前的危機,“錢”途迷茫。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實體店蕭條,網購蓬勃發展,這正應了那句話創新是創造,亦是毀滅,國際名詞就叫做“創造性毀滅”。就是當一種新的模式出現之後肯定就會淘汰一些舊的,而舊的一些行業就此就毀滅消亡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程,被淘汰消亡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之前的報社出版,都是靠檢字工人檢字,然後排版,後來有了激光照排以後就淘汰了之前的檢字排版,檢字工人失業,這就是典型的創造性毀滅。

隨著科技的更新,每出現一個新產物就一定會毀掉一個行當,這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那麼現在實體店在面臨網店的衝擊,很多實體店的生意大不如以前,甚至很多幹脆選擇了關門,那麼是不是以後實體店就都不存在了呢?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不是那樣,雖然網購幾乎滲透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網購畢竟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其中通過的媒介依然是個虛擬的互聯網,這和實體店是有著根本性的差別的,所以,實體店不可能完全被網店所取代。

我們要知道,每一樣東西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合理必要性,那麼什麼樣的實體店要被淘汰呢?很簡單,用不著體驗的,比如說你買個梳子,買個臉盆、買本書等,這類東西的質量都是恆定的,而且普及性非常之高,這種實體店被淘汰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這類東西太多不細說。

我們重點說下哪些東西是不容易被淘汰的?

那就是強調體驗的行業了,最典型的比如說餐館,有人說,我可以叫外賣啊,你叫外賣那是草草了事,或者說吃個便飯,你要想有氛圍不管你是談生意、論朋友還是親戚同事之間,那一定還是去餐館裡面,熱熱鬧鬧的有氣氛,而且還新鮮,更能體驗這個店的口味。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還有傢俱店裡的高檔大宗傢俱一般很難淘汰,因為傢俱是一個特別講究體驗的東西,尤其是中高端傢俱,你看某個傢俱的樣式挺好,比如說沙發我坐著舒服不舒服,跟周圍傢俱配合協不協調等,這都需要客觀感受的,正因為其高度的強調體驗所以受網絡的衝擊較小。

再比如賣車,買車總得進車裡感受感受,試試駕駛體會等,所以儘管網店衝擊4S點挺厲害但是並沒有影響這個行業的銷售。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買黃金珠寶類、服務類等行業受網絡的衝擊都比較小,被淘汰的風險也是最低的。總的來說,強調體驗的實體店一般都不會被淘汰,相反那些沒有什麼體驗可言的、產品質量恆定沒多大區別的這類實體店遲早會被淘汰掉。

眾多實體店堅持阿不下去的原因除了網店的衝擊力,其實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現在實體店高昂的租金費用,現在商品住房的價格都高的讓人買不起了,門面價格可是商品住房的幾倍高,買著那麼貴租金能便宜嗎,這些都是影響實體店運行越來越困難的因素。

針對百貨業的閉店潮,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曾在商務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伴隨網絡零售的高速增長,實體零售經營壓力加大,“關閉退租”現象有所增加。目前,百貨實體零售企業普遍進行轉型探索,有的推進自營和深度聯營,完善配套服務,改變了陳舊的商業模式;有的通過集成服務,整合供應鏈,打造自有品牌;還有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商品管理和客戶管理,嘗試全渠道經營。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既是我國零售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結果,也是零售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和網點佈局,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體現,對中國零售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圖變 購物中心進入體驗式時代

基於消費者消費習慣和行為的改變,業態相對單一的傳統百貨也正在積極尋求轉變。以體驗式為主的購物中心開始贏得更多的客流。縮減百貨,同時增加餐飲等體驗類租戶佔比,成為購物中心的主流趨勢。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2012年3月,永旺百貨撤出北京朝陽大悅城,朝陽大悅城此後經歷了多輪業態調整,除了增加了餐飲比例外,一大動作是將高位停車場改造為融合商業、藝術與自然的主題街區,同時繼續優化零售品牌組合,在時尚快銷、生活家居、熱門化妝品等品類方面進行突破。


“不止是賣東西,而是提供新的生活方式”,這已經成為商業地產面向未來發展的新理念。

就連被譽為全國最賺錢的百貨的新光天地(現名北京SKP),也在2014年迎來了大面積調整升級。不但新引進了大量的高端零售品牌,還加碼了餐飲品牌,包括中高端餐飲入駐商場六層,B1層則加碼了大眾餐飲,改造為美食街。

除了改善購物環境、調整經營業態以外,傳統商家也開始進行線下線上的動態結合

以萬達為代表所進行的電子商務試驗,2014年8月底,萬達宣佈聯合騰訊、百度共建電商平臺,並重金打造電商平臺非凡網。

跨界合作也成為部分企業的圖變方式之一。

2014年,紐約的優衣庫旗艦店首開風氣,成為全美第一家在店內引入星巴克咖啡店的服裝零售商。優衣庫在店內擺放了沙發、桌椅和iPad供顧客使用。

在優衣庫和星巴克的跨界合作中,兩家的產品和服務分別巧妙的融入了對方的品牌和產品體現。優衣庫的衣服廣告可以在星巴克杯身上搭配不同效果,購買兩家任一家產品均可獲贈另一家的優惠券。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服裝店裡賣咖啡其實早不是什麼新鮮事。Gap的概念店開始售賣第三方提供的雜誌、書籍等非服裝產品;Ralph Lauren公司旗下的Club Monaco把布魯克林地區當紅的Toby’s Estate咖啡館和紐約著名的The Strand書店請進自己的旗艦店;設計師品牌John Varvatos甚至在自己的店裡開設了酒吧。逛服裝店卻順便捎帶了杯咖啡出來,或許就是這類混搭店鋪想要達到的效果。只要能多留住顧客一會兒,就能增加他們在店內購物的幾率。而在未來,這樣的雜交店鋪還會更多。

此外,購物中心的開發商們也開始探索智能設備與房地產的結合。

據瞭解,包括萬達、龍湖、銀泰等企業在內,已經在其商場內和高德、智慧圖等國內室內地圖和定位技術的供應商展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通過大數據為購物中心帶來精準的客群分析。

傳統購物體驗仍不可替代

雖然網上購物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出門逛商場的購物形式,人們的消費模式也正在從線下向線上轉變。但這並不足以說明商業地產已有被看衰之勢。

事實上,一些體驗性較強的行業,是電商無法替代的。比如餐飲、KTV電影院、體育場館等體驗式消費。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電商衝擊的僅僅體現在提袋市場方面,而對於真正娛樂文化類消費並無影響。中國消費品市場總額超過40萬億,在這部分市場中,提袋消費不到11萬億。”

曾經“一鋪旺三代”淪為“一鋪坑三代”,實體店的“錢”途在哪裡

王健林指出,電子消費網上購物的發展速度在逐年下降。“2012年是100%,2013年是60%,2014是30%的增長,這種新鮮的事物也會遇到增長瓶頸,當然不可能永遠保持高增長。”據瞭解,萬達在多年前就定了一個原則:萬達廣場購物中心的提袋消費業態佔比要低於50%。萬達新的產品萬達茂,零售份額僅有20%,而剩下的80%是娛樂餐飲文化。非零售業的佔比越大,受到電商的影響越小。

對此,世邦魏理仕的觀點也認為,體驗業態仍將是需求的一大增長點,但業主需要尋求租戶組合及租金收益間的平衡。在個別餐飲業態競爭趨於激烈的市場,業主不妨將目光轉向多樣化的體驗業態,從家庭及娛樂型消費尋找突破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