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醞釀當中的“宅經濟”


在醞釀當中的“宅經濟”

覺者看世界(恆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

新冠疫情下“宅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將倒逼創新推動新行業快速發展;不僅新聞媒體談了很多,資本市場也有所反應,甚至出現了“宅經濟概念股”。

什麼是宅經濟?

宅經濟是隨著網絡興起而出現的一個新詞,主要的意思是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職,在家中辦公或者在家中從事商務工作,同時在家中利用消費也是宅經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眾多市民吃飯叫外賣、購物叫快遞,催熱了“宅經濟”,只要能夠送貨上門,很多人願“宅”在家中,享受生活的“愜意”。

今天的宅經濟是居家生活、居家娛樂,還是居家辦公、居家工作,宅經濟的周圍,帶動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甚至帶動的是新商業模式的創新。

2020年,一次史無前例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經濟帶來衝擊。

疫情造成的挑戰主要集中在線下生產銷售困難、經營成本上升、資金週轉不暢、到期債務或還貸壓力繃緊、產業發展不景氣、經營預期悲觀等。

因為新冠肺炎的強傳染性,人們不得不居家隔離,因而線下業務遭受了很大的衝擊,不少線下行業甚至“停擺”。

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餐飲、旅遊和電影等行業。春節檔電影顆粒無收,餐飲業7天損失5000億元零售額,旅遊收入也同期相比銳減。

但從消費而言,很多需求並不是就此消失,只是延期了,等待疫情結束後自然會釋放(比如報復性消費)。

還有些消費則是轉變形式了,由線下轉到了線上,如停課不停學的,減少辦公室人員聚集的遠程辦公,無法親臨健身房轉而在家鍛鍊的網上健身,成為2020最強春節檔的,兩個月前還在遭受寒冬如今卻全民搶菜的,為幫助產品銷售再次火爆的直播……

每一次重大變故都是社會系統的自我升級,弱者一定會被淘汰,強者會變的更強,因此這次疫情就是一次加速淘汰的過程,也是一個加速創新的過程。

悶在家裡的抗疫,國內民眾宅在家裡的時間拉長很多,線上商業生態(各類APP+各類紅人大V)與用戶實現了空前廣泛的深度接觸。

不是各個平臺要培育消費市場、用戶習慣,而是民眾主動去適應線上的商業生態——幾乎所有網絡平臺的獲客成本空前降低。

強者愈強,弱者恆弱,是歷史不變的規律,是大自然不變的法則,也是人類系統的自我升級。

新冠疫情衝擊不少行業“宅經濟”逆勢上揚:

1、互聯網醫療行業

抗疫時期為安全起見,同時也為了緩解線下門診壓力,互聯網醫療成為了“戰疫先鋒”。2月3日,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勵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的獨特優勢,開展在線諮詢以及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及藥品配送服務,緩解線下門診壓力,降低交叉感染風險。遠程看病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2、生鮮電商行業

“民以食為天”,為防疫安全減少去菜場和超市之後,網上買菜引發了全民“搶菜”熱。春節防疫期間,生鮮電商交易量暴漲350%。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生鮮蔬菜,生鮮電商成為了“宅經濟時代”的最典型代表。

疫情突襲,宅經濟對於提供到家服務的生鮮電商來說,迎來了發展的機遇。預計未來幾年,其市場將持續被資本市場看好,並預測在2020年我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交易規模或將達到3470億元。

3、在線教育行業

隨著疫情持續,全國多地大中小學陸續宣佈延遲春季開學。與此同時,教育部也號召各地中小學校“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隨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爆發期,幾乎所有在線教育企業都加大了推廣力度,通過免費贈課方式拉新。同時,在線教育平臺,甚至與在線教育有關的電子設備銷售也帶出了一波高潮。

4、網遊行業

有關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下載量上升最快的50款app的前三類是休閒遊戲、視頻影音和醫藥相關類。

尤其是據中國證券網報道,大年30當天,騰訊旗下的《王者榮耀》流水是20億左右,去年同期是13億,王者榮耀官方隨後確認了上述數據。

5、智能家居行業

當在家“宅”的時間長了,可能會發現家裡或多或少缺少一些硬件,例如臥室缺少一臺電視,或者客廳缺少一套影音系統,或者缺少一臺具有兒童學習的智能音箱、兒童機器人等智能硬件。

還有時刻監測室內的環境情況智能設備,如CO₂、溫溼度、PM2.5、VOC等,並自主啟動相應設備調節光線、溫溼度,讓居家環境始終處於最舒適狀態。

各種智能設備撐起的智能家居生活,助力宅經濟發展的一股中堅力量。

智能家居產品通過智能終端將家裡的各種設備聯繫到一起(比如照明系統、安全系統、音樂播放等等),從而給人們“宅”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如歐瑞博的MixPad S,已經先進到具有“AI感知”功能,當你說“太熱了”,它就會自動打開空調,並調節到合適的溫度。

動動手指,或者說一聲就可以對家庭各種設備進行操控,甚至達到“無感”化服務體驗。

同時,智能家居覆蓋生活方方面面,跨設備、跨平臺生態體系相互獨立制約用戶智能家居體驗。

與“宅”切實相關的智能家居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時代,同時也是撐起宅經濟迅猛發展的重要基石。

6、視頻娛樂行業

除了電影《囧媽》已經在1月25日上線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抖音火山版和歡喜首映APP,均為免費獨播。

各家視頻平臺在春節期間也都有所行動,比如愛奇藝放出6部免費電影及熱門獨播劇《愛情公寓5》《絕代雙驕》《大主宰》;芒果TV開放春節期間的免費會員,用戶可以免費獲得芒果TV的付費內容權益和免費去廣告權益;騰訊視頻主要推出熱門獨播劇《三生三世枕上書》和《將夜》來吸引用戶。

7、烘焙行業

根據美團發佈的《2020春節宅經濟大數據》,今年春節因居家防疫不出門,美團外賣上烘焙類商品的搜索量增長了100倍,並帶動酵母/酒麴商品銷量增長近40倍,餃子皮銷量增長了7倍多。很多人在假期“宅”在家中蒸饅頭、烤麵包、包餃子,包括還有在朋友圈裡的各種“電飯鍋蛋糕”。

表面看來,這幾乎只是一次無聊打發時間的全民大廚熱,但也無意中激發了大家動手體驗的樂趣,而且在它的背後,帶動的將是烘焙課程、小家電等一系列周邊產品的增長。若能因勢利導,即便疫情結束,生活迴歸平常,或許這種樂趣還會延續,由短期的爆發轉變為長期的愛好和對生活的調節。

8、外賣行業

春節期間,為了滿足人們對外賣和生鮮方面的配送需求,美團外賣、盒馬鮮生、餓了麼、京東到家、每日優鮮、便利蜂等平臺均宣佈配送服務不打烊,為被迫“宅生活”的市民輸血。

其中,每日優鮮數千名配送員堅守一線,用戶更是自發通過APP對配送員進行打賞,打賞金額也將全部給到配送員本人。

9、物流行業

國家郵政局組織中國郵政、京東、順豐等13家企業,開通救援物資綠色通道,全力保障對武漢等重點地區的救援及生活物資的運輸寄遞。

很長時間,APP和物流都會是大眾商業的唯一安全出口。

10、居家辦公成新模式

疫情之下,成千上萬的企業開啟居家辦公,帶火了居家辦公新模式。比如,一些開發“雲會議”等APP的企業,進入大規模客戶“收穫期”,進一步促進了相關行業的迅猛發展。同時,隨著居家辦公相關產品的需求提升,也會進一步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11、大型平臺要肩負社會責任

阿里巴巴在全球採購的醫療物資陸續集結,正在源源不斷運回國內。

美團宣佈啟動七項商戶幫扶措施,包括針對武漢地區商家推出免除佣金、延長年費、給予特殊保障金措施等。

這既是一場應對大環境變化的組織動員,也是一次適應宅經濟新生態的大練兵,考驗了線上商業生態的效率和韌性。

12、倒逼創新推動新行業等發展

一邊是宅經濟帶來的火爆訂單導致生鮮電商企業人手緊缺,一邊是疫情下無奈關門的餐飲業員工空閒。

2月3日,盒馬與雲海餚、新世紀青年飲食有限公司(即青年餐廳)等達成合作,疫情期間,雲海餚和青年餐廳部分休業員工經過面試、培訓、體檢和確認勞務合同後,進入盒馬各地門店,參與打包、分揀、上架和餐飲等服務。由此,“共享員工”這一原本根本不可能的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在疫情時期誕生了。

疫情下的宅經濟還加快了非接觸式快遞外賣服務的改進,無人機、快遞櫃、智能配送機器人等概念也在抗疫的特殊時期“火”了起來。

必須承認,與以往的“主動宅”不同,這次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無奈“被動宅”,宅經濟是非常時期的應急之舉。因而也不免擔心,疫情結束,生活如常,宅經濟是否還能持續下去?能否從爆發的需求轉為長期的需求?

當疫情過後,人們的消費習慣培養,有助於改善消費模式,從而培養出一個新的“宅”經濟新業態,有望推動“宅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

其實,宅經濟的真正驅動引擎不是這個,即使沒有這次疫情的影響,新世代消費者、科技和商業創新,也將驅動宅經濟的大趨勢。

宅經濟是一個大趨勢,不論是不是特殊時期。

正是因為有全民的參與,有數字化打下的基礎,有各行各業的滲透,還有一批這些年來全場景佈局的企業,能夠迅速洞察消費趨勢,協調雙線業態比重,重點發力線上場景,同時協同線下業態,所以中國“宅經濟”的面並不“窄”,中國宅經濟在抗疫中走出了自己的“寬廣”之路,也讓數字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特殊時期展現出了強勁的活力。

在舉國努力之下,目前疫情蔓延勢頭已得到一定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雖然整個經濟運行受到了顯著影響,但基於體制優勢、大國優勢的承壓能力,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1、孤宅社會,是宅經濟背後的社會學因素

一輩子的孤單,還是一個人的精彩?

單身青年過兩億。

從90後開始,單身和孤獨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政府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比例大概是118.23:100,其中男生783萬,女生662萬,男生比女生多121萬。

此後幾年,男女比例一直在120:100左右,這一數字遠超90後水平(110:100)。

00後人口當中男生比女生多了將近1300萬。可見。單身和孤獨的比例會有多高。

所以,包括單身公寓、一人迷你傢俱、智能家居、寵物經濟、泛娛樂內容產業、社交商業等等,都將成為這種人口結構(新世代消費者)的受益者。

而且,高房價、工作不穩定,都將成為年輕人交往的障礙。

習慣性的單身生活並不會帶來孤獨與寂寞,反而更能讓人適應且充滿樂趣。

最終似乎是喜歡兩性關係的人,戀愛不斷。喜歡獨立的人,單身持久,這無非是不同的人願意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罷了。

各種難以拆解的城市病,加劇了孤宅社會的現狀,是宅經濟的源動力。

2、科技商業創新,是宅經濟的長期催化劑

技術是驅動“宅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應用打破物理空間界限,使得距離不再是問題。藉助VR、AR及傳感技術,人們在家可以享受美景和運動的快樂。醫療、理財、教育在線化成為大勢所趨,智能手機、智能音箱、家庭陪伴式機器人功不可沒。

沒有5G、雲計算、視頻會議、在線協作技術以及各種在線應用,遠程辦公可能還停留在小眾階段。技術與產業相互作用,巨大的需求催生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產業變革,產業的發展則進一步促進技術優化和成熟。

新世代消費者往往宅在家裡,責任輕,更注重自身感受,特別享受APP解決一切的孤樂主義。

過去20年的互聯網流量,主要源於“擊中人性弱點”或者“擊中用戶的癮”。

你想想看,遊戲、直播、短視頻何以會讓人沉迷,微博讓人充分體驗八卦的樂趣,外賣、網約車使人變得更懶……

未來更長遠的宅經濟生態,不是靠“順著人性弱點”,而是靠“擊中人們最微妙的心理需求”。

曾經,沒多少人在手機APP上買東西,界面都顯示不全;在手機上玩遊戲不夠爽,顯示效果太差。

但是過去5年,增長最快的幾大平臺(包括騰訊、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其實就是解決了這兩個痛點。

2020春節特殊時期,又有兩個痛點充分暴露出來——線上教育,學生自制力太差(影響學習效果);線上辦公,員工儀式感太差(影響工作效率)。

未來新的巨頭,很可能就是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超越同行而上位。

對於一些傳統產業而言,“宅經濟”是一種“破壞式創新”。曾經人頭攢動的傳統零售、餐飲、旅遊、健身、教育等行業壓力日增。然而人們的消費需求並沒有被壓制,而是重塑了消費和生活方式。

這種轉變為企業轉型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零售企業經過數字化轉型,從線下單一渠道轉變為全渠道模式,從以產品為中心轉變到以消費者為中心。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興產業發展更是駛入快車道。

不過,“宅經濟”的發展也面臨挑戰:

1、企業需要平衡用戶體驗和效率之間的矛盾,使消費者在家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務,員工遠程辦公時也能協作順暢。同時企業還要考慮商業的效率和價值。

2、企業需要避免因協同不足導致效率降低。零售或電商企業前端的快速配送和交付,需要後端的供應鏈和生產環節同步配合。個人居家辦公,需要部門、公司、合作伙伴等協同支持。物理空間的分割和大範圍的分佈,對“宅經濟”後端的鏈式體系提出了更嚴苛的協同要求。

隨著雲計算、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日趨成熟,效率制約因素逐步消減,“宅經濟”也將更受歡迎。

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剛剛突破了一萬美元關口,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的方方面面,本來就在發生各種變化。只是近段時期的劇烈變化更加明顯,痛點也暴露得更加明顯。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無論是貿易摩擦帶來的風浪,還是新冠病毒掀起的狂飆,都無法掀翻中國經濟的大海。

疫情讓人不得不宅在家裡,而宅帶動了網絡經濟的火爆。

隨著寬帶基礎設施的完善,5G時代的到來,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宅生活”,正推動著“雲”生活模式的轉變,醫療、辦公、教育、電影,甚至汽車、旅遊、餐飲、娛樂業、售樓處,都有向雲端轉向的趨勢。

宅家抗疫,是對中國互聯網電商20餘年發展進行的一次大考,而作為閱卷人的全國老百姓,通過這次大考,看到的是宅在家裡的數字化生存已成為現實,看到了中國特色宅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正是這種在艱難時期表現出來的經濟韌性和活力,讓我們對疫後的經濟復甦有信心,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向好有信心。

中國經濟、中國企業有著驚人的韌性,這段特殊時期過後,必將是新一輪的“宅經濟紅利期”。應該更多去考慮如何提前佈局?

1、重構服務鏈,更加體系化、立體化。

如今世界變化太快了,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不如進化,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時刻都在學習,學習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習慣,只有不斷的學習,我們才能跟這個世界一起進化。

最近10年中國線下商業的中心地帶在哪裡?Shopping mall。

不錯,國內的餐飲、零售、休閒娛樂很多都是以Shopping mall為中心的。

中國的電商規模牢牢佔據世界第一,但國內70%~80%的零售市場還是在線下。

前幾年,馬雲和王健林之爭甚囂塵上。阿里巴巴似乎沒將京東商城、拼多多當作主要對手(相反,這些同行還在幫它培育市場)。

電商平臺的主要對手始終是線下商業,如同阿里巴巴要跟萬達地產賽跑。

所以,如何抓住宅經濟的長遠紅利期,你就看看阿里巴巴如何去開發新的技術、模式、消費場景,如何在線上替代Shopping mall的功能。

抓住“宅經濟紅利”,不是要你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而是建立更加成熟的服務鏈,將做過的事情更加體系化、立體化。

比如,通過手機APP從互聯網電商、物流、社區、傳媒、通信、食品、藥品和用品等配送的集合作為一個完整的服務鏈。

其中,京東到家打造便捷、小倉的物流及商家資源共享服務體系;名創優品快速反應,立即上線了“非接觸配送”,滿足大家日常所需的同時也確保接觸安全;家樂福、永輝超市、物美超市利用自身社區服務資源提升物流及倉儲週轉靈活性。

2、重構社群,深度滲透消費者心智。

當別人不懂的時候,你明白;當別人明白的時候,你在做;當別人在做的時候,你已經成功了!

2019年底,“錢大媽”宣佈完成10億元的D輪投資,計劃在2020年新增1000家店。“錢大媽”的核心武器就是網紅導購員。

每一個導購員就是一個“帶貨網紅”。

(1)每天晚上7點,準時發佈打折信息,尤其是“包場價”信息——即剩菜可被低價打包拿走。

(2)每天早上都有“超划算的爆款產品”用於鞏固鐵粉,用戶的復購率也因此提高;

(3)定時發問候紅包(現金+菜品折扣),用於培養用戶習慣。

(4)有意思的日常群運營,比如上午發天氣預報、本地新聞早報;中午飯點發做菜小視頻,美食等內容···

依靠網紅導購策略,消費者心智逐漸被錢大媽深度滲透。

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在這段特殊時期壓抑很久的消費需求,終將會集中爆發。

真正的英雄,一生必然經歷過兩個階段,第一個是逆境,第二個是絕境。逆境境讓人成長,絕境讓人醒悟。

人在絕境中,最容易徹悟,就是在你面對即將失去一切的那一瞬間,甚至是你在面對生死的那一瞬間,人往往最容易悟到真理,看透生死,從而變的非凡。

心的覺醒,是智慧!心的改變決定著命運的改變,心變了命就會變,心明瞭路才會開。一定要轉變自己的觀念,緊跟這個時代,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看似疫情之“危”下,“機”正在破土而出。這是疫情影響下,經濟運行出現的一個積極信號。新的風口(宅經濟紅利期)正在醞釀當中,就看你的眼光、格局、運籌和準備了。“非接觸式”熱潮甚至波及資本市場,引發市場共振。

2020年3月3日星期二

在醞釀當中的“宅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