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哪些有強烈哲理意味的中國詩詞?

用戶69331504


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提的非常非常好,可是要想回答起來很費事的哦。因此上我推薦三首我個人認為最具有哲理意義的詩詞。

第一首當屬於近代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以自然環境的優雅美麗的景觀來抒發個人的一種博大的胸懷大志。

第二首唐朝李白的一首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告訴我們後人一定要學會(吾日吾自三省其身)的人生修煉哲理。

第三首我個人認為是我寫的一首詩叫做(喻志),數九寒天雪茫茫,唯有紅梅意志強。傲然挺立風雪中,誰敢與之爭短長。其實這首詩的深遠含義就是告訴我們世人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法則從而學會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更好的生存下去方為人間正道而已。也是一種以物喻人的哲理意境而已。

當然了見仁見智而已。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而已。如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大可以發表意見。因為我們在問題與意見中方能成長起來啦!


生命力提升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這是“十朝元老”馮道的一首《天道》詩,馮道的功過是非我們在此不做探討,僅就這一首詩談談其中蘊含的哲理。

人生在世,窮富貴賤皆由命定,何必對人為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唉聲嘆氣呢?只管積功累行,謹慎修持,不要管前路如何,因為這不是人能左右的。冬去春來,積雪冰凍自然會融化,花草也會破土而出,這便是天地間的規律,不勞人去費心。

這首詩蘊含的哲理告訴我們對於人生要隨緣自在,“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如此面對人生,自然灑脫從容。




無兩書房


蘇軾有哲理的詞句摘錄:

1.人間有味是清歡。

2.也無風雨也無晴。

3.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4.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6.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搖兀。

7.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8.天涯何處無芳草。

9.多情卻被無情惱。

1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閒雲一片之每文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可以讀讀詩詞。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惑,可以讀讀詩詞。詩詞中有故事,詩詞中有人生,詩詞中有哲理。一首好詩,一段人生。讀中國詩詞,品人生哲理。

一、蘊含哲理:知行合一 代表作:《冬夜讀書示子聿》

《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寫於1199年,是陸游寫給小兒子聿的。陸游一共有七個兒子,子聿是陸游的第七子。詩人在寒冷的冬夜發奮讀書,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勉勵兒子。詩中陸游真情的告誡兒子:要趁著年少努力學習,珍惜美好時光,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讚揚了古人學習的刻苦,說明要想有一番成就,必須要刻苦的學習積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側重點,努力學習很重要,但還要去躬行,做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人。

這首教子詩,言語平實,在簡單的話語中透露出了哲理:讀書要持之以恆,孜孜不倦;不但要掌握書本的知識,也要通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二、蘊含哲理:腳踏實地,真才實學最重要 代表作:《答章孝標》

《答章孝標》唐代:李紳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這首詩是李紳除《憫農》的另一首代表作。只有假的東西才需要用真金包裝,如果是真實的,怎麼還需要那些華麗的外表。十年苦讀就為了高中狀元,與其去想那些遠大的志向,還不如先把知識積累好。

這首詩意義深刻,頗具哲思。詩中告誡我們:真才實學最重要,不要靠包裝去迷惑別人,假的終歸是假的。我們做任何事,不要空想,腳踏實地才是根本。

三、蘊含哲理:更新換代的自然法則 代表作:《與諸子登峴山》

《與諸子登峴山》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這首詩是孟浩然在家鄉隱居讀書期間,跟朋友登峴山,憑弔羊公碑,有感而作。全詩借古詠懷,感情真摯,於平淡中見哲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從朝代興替,到家族興衰、生老病死,社會和人類總在不停的變化,歲月不會停留,只會一直朝前走。古往今來,寒來暑往,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推陳出新是自然的法則,誰也阻擋不了。

人生如詩,詩如人生。如果你遇到挫折,那就讀詩吧。在詩中,跟古人交流;在詩中,品味哲思;在詩中,找回自己。


大志讀書


提到蘊含哲理的詩詞,首當其衝的便是張若虛的《春江花夜月》。

《春江花夜月》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夜月》融情景理一於體,哲理深奧,令人沉思。這裡挑其中一句進行賞析。“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我們初見明月已不知是何時,明月第一次照應我們也無從追究,人類啊一代一代的繁衍傳承,而那江邊明月年復一年都沒有變化。


這句詩沒有具體的寫景沒有刻意的表現手法,而是通過最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加以聯繫,傳遞出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恆觀念:人生的短暫和時光長河的無盡。


面對神秘而深邃的夜空,作者超脫了景物和個人思緒,世界是那樣廣闊無盡,時間是那樣奔流不息,小小的人兒不過是一粒塵埃,一個漂泊的過客,轉瞬即逝,消失在宇宙中,沒有人知道你曾來過,也沒有人知道你終逝去,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自然界春夏秋冬循環往復,那江河湖海,那柳綠花紅,那皎皎孤月都依稀不變,變的只有小小的人兒,我們的生命終究太過於短暫,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所以啊,作者通過時間的無盡和世界的浩大,對比出人生光陰的短促和個人的渺小,來警醒我們,莫要爭名逐利,拼個你死我活,為了心中的慾望而煩惱而發狂,在世不易,為人不易,應當心平氣和享受在世的時光,縱你再功績輝煌,名垂千古,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也不值一提,會湮滅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珍惜人生,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人,才不枉來世間一遭。


王維被稱為“詩佛”,他的很多詩作也富含哲理。

《終南別業》

終南別業

唐代: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中歲頗好道”王維中年以後喜歡修禪,他的詩詞中不乏蘊含哲理之作,《終南別業》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詩篇裡面的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講的是王維乘船順著河道逆流而上,觀看兩邊風景,誰知一不小心就到了河流源頭,無路可走陷入困境,該怎麼辦呢,這時就要轉換思維,抬起頭看看風起雲湧的天空吧,那是新的一條路。


看似平淡無奇的寥寥描寫,其實蘊含了深奧的哲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中有畫,畫中有理。

近人俞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

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思維,“水窮”象徵了人生中一切阻礙困境,在我們的一生之中,不論成長,學業,工作,愛情,家庭,也許剛開始一往無前,一馬平川,可到後來發現一有一堵圍牆讓我們無路可走,陷入絕境,頗有些山窮水盡的悲涼,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哪裡呢,往周圍瞧一瞧都是圍牆,來時的路已經不能後退,如此處境王維給出了一條路“雲起”,那就往上看看,抬起頭顱望著天空,這時一個新的世界,一條沒有發現的路。


是啊,往往我們陷入一個困難處境,就會焦慮而不知所措。其實當一條路走到盡頭,卻是新的開始,走到絕境,卻有新的生機。正所謂生命的盡頭是死亡,而死亡的開始又是生命,一條路到頭了,不要悲傷不要氣餒,這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窮途末路之中總有一線生機,我們的心寬廣深遠,才能飛出去,遨遊天空。此為第一點。


第二層哲理,那便是永不放棄心懷希望,“行到水窮處”是一個絕境,可同時相伴而來的還有機遇與挑戰。既然這裡是水的源頭,那麼必然經常降雨,我只需等待,不斷地降雨會導致水漲船高,把我送到另一處境地,絕境不攻自破,全憑我沉著冷靜,耐心等待。


蘇軾更是大哲理家,他的詩詞賦作,不少都蘊含哲理。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題西林壁》我們都太熟悉不過了,在小學的時候就是朗朗上口的詩句,那時候太小讀不懂,現在讀來另有一番意境。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不單單是山,可以引申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國家,一個規律,小到一本書,一幅畫,一處景,一首歌,由於具有主觀意識的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導致我們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道理你覺得對我就覺得錯,這首歌我認為好聽你就認為不好聽,這個東西我喜歡而你就討厭,大千世界包含了形形色色,不關乎誰是誰非,我的不一定就比你的好,你也不一定比我高明。因為我們經歷,認知和觀察角度不同,產生的觀點也不同,這些觀點沒有高下之分,只有求同存異,正是因為多元化世界才如此五彩繽紛,倘若只有一種思想一種認識,豈不單調至極沒有活力生機,死氣沉沉一片那才可怕。


作者第一點是要告訴我們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會有不同結果。第二點,是要告訴我們,面對不同結果,我們不要爭而要求同存異,相互尊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就有點像盲人摸象,我們每個人都只是看到冰山一角,很小的一部分。所以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對待事物不要武斷得出結論,尤其是自己處於事件的中心,受到主觀情緒影響非常之大,很難客觀的得出結論並作出決判。這時我們就要像周圍人虛心請教,身為旁觀者不受事件影響自然看的更清,能夠發現問題所在,給予我們合理解決的措施。


芬芳杜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這句境界極高的佛家偈語,其中蘊藏深厚的哲理。引用專家的賞析:

前一句: 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芸芸眾生,只要他有心向佛,他便會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水,它就會有明月。

後一句: 天空有云,雲上是天。只要萬里天空都無雲,那麼,萬里天上便是青天。天可視為佛心,雲可視為物慾和煩惱。煩惱、物慾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



流年mingming1586


古詩流傳千古,其中集哲理與意境的句子不勝枚舉,比如: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
  •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
  •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游)
  •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小手手工坊


先秦文化裡研究天地自然蘊含哲理聖人作很多,老子,莊子等等,留下的哲理性著作很多。

近體詩裡含有哲理的詩句比比皆是:

我覺得最容易被忽視的哲理詩就是朱熹寫春光的詩《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詩表面寫是踏春泗水濱的勝景,其實朱熹一輩子都沒去過敵佔區泗水,這是詩人的想象,渴望。孔子曾在洙、泗講學,教授弟子。因此詩裡泗水,東風指的就是孔子儒學,萬紫千紅的春天就是孔子的教而無類,儒學的的豐富多彩,聖人之道催發萬物生機勃勃。

作為理學家的朱熹哲理詩比較多,我們熟知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蘊含了要不斷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哲理。

還有“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身輕”—藉助外部力量的重要性

最著名一首哲理詩非蘇軾的《題西林壁》莫屬,小學孩子們必學必背必考,耳熟能詳: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說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

蘇軾還有其他不少哲理詩: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逆旅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果關係,事物表面和本質關係

“博觀而約取,厚積薄發”—厚積薄發,量變引起質變

還有王國維關於求學的三中境界,從不畏孤獨求學到廢寢忘食到豁然開朗,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不費工夫的哲理: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他哲理詩欣賞:

1.張九齡“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萬物有靈,有性

2.王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新舊事物更替,新事物終將代替舊事物

3.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世事無常,青春易逝,光陰易逝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失去的還會回來,有失有得

5.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人曾照古時人。”—事物萬千變化,有些事物相對不變

6.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舊事物更替,事物不斷髮展的自然規律

7.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事物的矛盾對立統一

8.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得高,看得遠,探求無止境

9.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寶貴

10.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11.孟郊“人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實踐出真知,親自實踐,知行合一

12.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境蘊含希望,堅定開拓進取

13.陸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量變引起質變,實踐出真知,知行合一

14.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看得遠,志存高遠

15.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事物發展的兩重性

16.毛澤東“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靜止和運動都是相對的……





結綠


中國古詩詞博大精深,富有哲理的詩詞太多,比如: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看待一件事物或者事情的時候,不要以主觀的思想來判斷,那樣很容易被你看到的一個點的表象所迷惑,要想全面瞭解一個事物或事情的本質,就要客觀的、多角度的去觀察,不能學盲人摸象。

《琴詩》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注:這首詩的本意是說一首美妙的曲子,要琴、人合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世間的事,無不如此,要想做好一件事,都需要我們與手中的器物,或者與他人相互配合,相互成全,甚至是相互制約。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注: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山腳下的人永遠也無法欣賞到山頂上的風景,也永遠無法體會到“一覽眾山小”的氣勢和成就感。所以,人生就該努力,不斷的向上攀登,看不一樣的風景。

《登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可能會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斷的前行,以期望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完成目標。在前行的路上,我們會錯過很多美好的事物,可我們會為了目標而忘記了欣賞,等到我們到達終點想要欣賞時,這些美好的事物卻又要消失不見了。所以,在前行的人生路上,不要那麼著急的奔向終點,要學會為美好的事物暫停腳步,畢竟,沒有什麼比珍惜當下更重量。

《明日歌》 明.文嘉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晨昏滾滾水流東,今古悠悠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注:這首明日歌,現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上就有了。人生短短几萬日,除去睡覺的時間,真的不多,所以,珍惜吧。

《曉窗》 清.魏源

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

千古萬代人,消磨數聲裡。

注:少年時候,怎麼睡都不夠,除了生理原因,其實也有心理原因吧,總覺得自己還年輕,時間還多,不知道珍惜時間。而到了老年,守著一日不如一日的身體,才發現時間不多,得爭分奪秒啊。

最後一首,有點長,但卻句句哲理,讓人深思。

《破窯賦》 宋代.呂蒙正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蹠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週而復始焉。

注:人生無常,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持一個平常心待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凡事盡力就好,不可強求,亦不能為一已之私失了本心。


俞木榆


(1)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評:此詩道出了“不同的觀察角度,有不同的結論”以及“旁觀者清”的道理。

(2)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簡評:此詩道出了“活水水清,死水水濁”的道理。

(3)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簡評:此詩道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道理。

(4)飲酒·其五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簡評:此詩道出了美妙的體驗,“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道理。

(5)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