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史記 金庸列傳

史記 金庸列傳

金庸

金庸,固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甲子年(1924)年生。父曰樞卿,母曰徐祿,徐祿者,志摩父之堂妹也。

庸先雲升,書法一絕,康熙稱之曰善。其子孫俱亦善讀書,俱有名望,為江南大族。及庸出世,家道猶達,有良田千餘畝,文風猶厲。

幼穎悟過人,讀書輒能記誦。鄰里同年皆嬉戲,獨庸嗜學甚篤,每得新書,常於案几細讀,惟恐品之不盡。

父恐其迂滯,持紙鳶至書房,數目牖外,庸假出戶,甫繞屋取書,乃至案下竊觀。

父苦笑而謂內曰:“兒痴若此,為之奈何?”

庸母哂之曰:“此查氏之幸也,君勿復言。兒之成,可以待矣。”

史記 金庸列傳

▲金庸第一任妻子:杜冶芬

迨事中學,庸學業益精,且與同窗合編教輔,付梓發行。

庸素率性而不羈,好任俠之舉,常直言無蔽。時訓導發文而攜私志,庸以賣國者諷之,訓導怒不可遏,遂逐之。

未幾,庸以進士出身入陪都國子監,治外交。其間數陳校風之不振,學生會之不善,祭酒以維穩故,反斥其非,再逐之。

史記 金庸列傳

▲喬峰,是《天龍八部》中的經典角色

丙午(1946)歲,入東吳學堂,未幾,遷《大公報》,為執刀筆。

居二三年,《新晚報》始創,庸任副編。當是時也,陳公羽生同案而坐,常於休憩間神遊,已而如有靈助,為武俠書《龍虎鬥京華》。

是書銷之港臺,名利雙收,總編乃告庸曰:“隋唐傳奇,明清演義,今新世已開,而文言始沒,公可效陳公之行,為新派武俠,自成一家。”

庸固生於書香之戶,且錢塘自古風華,奇聞異事亦繁複不絕,乃引乾隆身世之事,為《書劍恩仇錄》。

且析“鏞”為二,定筆名金庸,竟爾攜佳作爆得名聲,由是金庸共羽生立於武俠之壇,巋然不動,至於數十載。

其後迭出佳作,凡十五部,納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皆廣為流傳,庸因獲利無算,蜚聲中外。

於是

道呼金庸之名,行人無不佇立顧視。

史記 金庸列傳

▲金庸說:俠之大者,金石為開

壬子(1972)年,庸放言天下曰:“餘自創作以來,兢兢業業,未嘗有粗作庸書,今志在廟堂,決意為民請事,故告封筆。”

乃自創《明報》以發時代先聲,談商議政,經天緯地,有蘇子之志

其文往往痛陳時弊,用筆犀利,極盡經綸之才。

有左史問曰:“公何以棄武俠之業,而入報刊之流?”

庸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當是時,庸並匡、霑、瀾為香江四傑,尤以庸為稱,何也?

庸文如其人,故常有驚天之論、動世之言,百姓或能善見,而群蠹皆怨望無計。

於是暗伏兵甲,直言殺之,庸乃遠遁西歐,臨行之際私告倪匡曰:“吾書《天龍》未成,請為代筆。唯有一言,勿死阿紫。

然匡繼書之中,益惡阿紫,乃自語曰:“庸言不能死之,眇之可也。”

期月還,庸視阿紫雙目盡眇,雖有不怏,然讀之不失為善,遂宥之。

史記 金庸列傳

▲夏夢,是金庸追求終身的女神。

庸入耳順之年,每於燭下沉思,推己及人,頗多潸然淚下,傷文士之悲,哀百姓之難,於是專注報業更篤,常於議會爭發民生之論。

既屆耄耋,往赴英邦求學,就讀劍橋,或博士之位。人或謂曰:“人生於世,何以自處?”

庸曰:“大鬧一場,悄然去也。”

雖在戊戌季秋,庸薨於香江。計國朝六年(1955)以來,港臺先知其名,庸始得人心,其後大陸苛禁漸開,好之者益加,至今粉絲以億計。

上迄耄耋亦聽其評,下以沖齡猶好其書,於是百歲之後,名流碩士無不泣下沾襟,市井小民亦發悲聲。

有自為庸傳弟子者六神磊磊,為文以寄哀思,曰:“金庸者,吾倚而生。查公既歿,吾其痛失靠山矣。”

史記 金庸列傳

▲金庸將他的十餘部作品巧妙地連成了一副字: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太史曰:

庸之為人,既有文人之志,故為佳作十餘部,更有濟世之懷,敢為天下先者,可謂與東坡同流也。

且夫庸生於江南,在士人家族,雖錦衣玉食,而斯文元氣俱存,此查氏百年興旺之由焉。

吾聞年入耄耋之名世者,其行或有不檢,名聲或有敗壞,而庸獨以言行鑑之,晚節如此,豈非名人碩士效之邪?

史記 金庸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