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蜀地自古以來出吃貨,其中又以文人墨客居多。

他們不僅能吃會吃好吃,還將易牙之術融入到自己的作品裡,讓人看了垂涎三尺,恨不得跟隨其大快朵頤,一飽口福。

久遠一點的代表人物有大名鼎鼎的蘇軾,一個自創了“東坡系“菜譜的頂級吃貨,至今其自創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羹仍廣泛流傳,為食客津津樂道。

近一點的代表人物則有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李劼人。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李劼人故居里的半身雕像

李劼人何許人也?

李劼人是中國現代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大師之一,也是中國現代重要的法國文學翻譯家,新文學長篇歷史小說的"開山祖師",著有“大河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其中《死水微瀾》一出版,即轟動一時。他被巴金稱為“魯迅、茅盾之後第一人”,被同窗郭沫若盛讚為“中國的左拉”。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死水微瀾》被再版多次

我想比起上面一長串的頭銜,李劼人先生應該更願意被稱為“中國的布里亞·薩瓦蘭”。(法國傳奇美食家,著有《廚房裡的哲學家》)。

李劼人是知名作家,也是知名廚子。他不僅是文豪,也是少有的文化美食家。

關於李劼人的美食趣聞有很多,在當時的文壇和美食界都留下了不少佳話。我們就擇選幾件有名的趣聞,一起來了解一下李劼人先生關於吃的真性情。

01 李劼人的幼時經歷

一個人養成一個習慣,一定是有前因後果的,一定是有大環境影響的。李劼人之所以有很多美食趣聞,和他年少時候的經歷密不可分。李劼人年少時候生活坎坷,親眼見證了一個大家族的衰落。

李劼人1891年生於四川華陽(今屬成都)。根據其父親李家“正大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排輩,取名為李家祥。14歲時,他將自己名字改為李劼人。

李劼人的父親李傳芳是醫生兼塾師,靠兜售祖傳藥丸為生。李傳芳變賣家產,捐了個“典史指分”的小官。後來李傳芳被後配到江西南昌做官。在這裡,李劼人的母親突發重病,3個月後右腿殘廢,從此不能行走。在母親生病期間,李劼人端茶倒水,洗衣煮飯,侍奉母親。李劼人的廚藝大多來自此時母親的傳授。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青年時期的李劼人

李劼人的父親後來被調往江西撫州任官。此時李劼人只有14歲,被父親送去當排字工。這也是他後來始終和報社、造紙廠打交道的誘因。

三個月後,李劼人的父親因病去世,此時家中窮困到僅剩兩元錢,幸好得到同鄉幫助,李劼人和母親才能搭運米的船回到其母親孃家。

李家三代單傳沒有其他親戚,但是李劼人母親楊家卻是當地有名的大族。李劼人有舅父輩20人,姨母輩30人,楊家大宅佔了大半條街。但到李劼人舅父們這一代時候,楊家已衰落。

李劼人曾說過:“曾見過外家的小康之世,一直親眼見其衰落,若能得曹雪芹什一之才,將其詳細寫出,真可算是一部社會組織和社會經濟的變化小史了”。

02 在法國靠廚藝招來徐悲鴻

1918 年,周太玄、張尚齡、雷寶菁等人籌建了“少年中國學會“,這是一個五四運動時期社團組織。組織於1919 年正式成立,李大釗被邀請參與活動並列為發起人之一。不久以後,李劼人的中學同學、已留學法國的周太玄李璜來信說,他們在巴黎辦了個通訊社。通訊社的業務很好,但人手不夠,希望李劼人能過去幫忙。

在國內不如意的李劼人,拿出了積蓄,加上親朋好友的贈款,勉強湊夠了車馬費。哪知道那個年代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等他到了巴黎之後,通訊社已經倒閉。無奈之下,李劼人只好靠給國內報刊翻譯寫稿維生。

為了省錢,邀李劼人來巴黎的周太玄、李璜和他搭夥做飯。

對於李劼人的廚藝,後來李璜在回憶錄裡寫道:“其寡母能做一手川菜,有名於其族戚中。故劼人觀摩有素,從選料、持刀、調味以及下鍋用鏟的分寸與掌握火候,均操練甚熟。”

由於李璜的法語在幾個人裡面是最好的,所以他負責採買。那個年代的巴黎人都是不吃辣椒。市場上的辣椒都是從西班牙進口,用來裝飾電燈。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五四運動時期的李劼人

李劼人善於做川菜,所以要李璜一次買一兩斤辣椒。據說賣辣椒的小販聽到了大驚道:“你家為何安這麼多電燈?“有一次李劼人要李璜去買花生,可當時法國市場上沒有賣的。李璜又不知花生的法語名稱,只好畫了花生的圖,一直跑到郊外的吉普賽人市場才買到。

李劼人的廚藝精湛,在圈內十分有名。後來徐悲鴻留學法國巴黎時,聽說有餐會主廚是李劼人,寧可不去盧浮宮臨畫也要來參加。

李劼人在法國待了4年零10個月,直到有法國遠東輪船公司為學生提供半價票才回到國內。

03 教授不當開飯館

1930年,李劼人因為支持被軍閥排擠的校長張瀾,從成都大學了辭職,找朋友借了300銀元在指揮街118號開了一家“小雅”餐館。餐館由著名學者吳虞命名,最初定為為“小雅軒”三字,後來只用了“小雅”二字。

餐館的面積很小,只擺得下四張八仙桌。菜品則只賣家常菜和麵食。在店內牆上貼著:“概不出售酒飯,堂倌絕不喊堂”。

餐館由李劼人的夫人掌勺,但做法都是李劼人手把手教的。餐館每週要換六樣菜品。據說李劼人做菜從不用茴香、八角等調料調味,用了顯不出家常燒的功夫來,此外他炒菜時候也不打明油、不用味精,以去“館味”。

“小雅”的菜譜上也都是些家常菜,主打菜是青筍燒雞、乾燒牛肉、粉蒸苕菜、宮保雞丁等,但最受歡迎的是李劼人獨創的“厚皮菜燒豬蹄“。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厚皮菜又叫牛皮菜,川西多用來餵豬(圖據網絡)

“厚皮菜燒豬蹄“這道菜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

據說餐館剛開業不久,有一個賣菜的農民挑著賣剩下的五六棵厚皮菜在門口徘徊。跑堂的師大學生鍾朗華問農民是不是要吃飯。

賣菜的農民說:“我身上沒有錢,可不可以用這幾棵厚皮菜換一碗乾飯?”

當時在四川這種厚皮菜主要用來餵豬,很少有館子用來炒菜。

鍾朗華答道:“這樣吧,我將就你這厚皮菜加上燉好的豬蹄,做一道菜。你的菜我收下了,就算你的飯錢。”

菜做好之後,香味充滿了整個餐館,立刻引起了其他食客的好奇,紛紛也要嘗一下這道菜。李劼人見這道菜受食客追捧,於是操刀將其做成了一道物美價廉的菜品。這道當時的“網紅菜“,後來也成為餐館的鎮店之寶。

餐館開業時,因為“教授不當開餐館”這一賣點名噪一時。成都幾家報紙登載新聞時候以《成大教授不當教授開酒館,師大學生不當學生當堂倌》為題,轟動一時。

據說後來一個連長以為李劼人開餐館發了大財,派人綁了其3歲兒子做“肉票”。李劼人東拼西湊借了1000元錢才將兒子贖回,這筆債務幾年後才還清。債務壓身,餐館維持不下去,李劼人只好去一所中學教書,一週上38小時,後來勞累成疾得了胃病。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04 要吃好豬肉自己喂,買黑市紅苕喂黑毛豬

關於李劼人的美食趣聞,除了“小雅“的故事,就以“自己喂黑毛豬”的趣聞流傳最為廣泛。

李劼人在1961年1月9日給兒子李遠岑的信中說:“後來半月,我等全用黑市紅苕作精飼料,每天5斤上下,以錢計之,在二元五角至三元之間。”

上世紀60年代初,正是國家物資最為匱乏的年代。李劼人當時以無黨派人士身份成為成都市副市長,每月工資有195元,絕對是那個年代的高薪。但是由於當時菱窠大院內有七八張嘴等著李劼人去喂,加之市面上物資稀缺,價格高昂,因此李劼人家裡也並不寬裕。即使這樣,李劼人對於年節殺豬卻仍然沒有絲毫馬虎。

李劼人為什麼要花費如此昂貴的帶價養年豬,我們可以從他寫給兒媳婦黃尚瑩的信中窺得一二。

“從舊曆初二起,天天有客來。直到上九(即二十三),但凡能夠來的親友,幾乎都來過了,雖然都帶有搭夥證或白米來,但地頭蔬菜和醃菜都已吃光(臘肉尚剩幾塊,如斯而已)。”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1957年5月8日在菱窠觀魚(圖據網絡)

李劼人在其代表作《死水微瀾》中寫川西壩子出產的黑毛肥豬有這樣一段描述

“起碼在四川全省,可算是頭一等好豬。豬種好,全身黑毛,毛根稀疏,矮腳,短嘴,皮薄,架子大,頂壯的可以長到三百斤上下;食料好,除了廚房內殘剩的米湯菜蔬成為臊水外,大部分的食料是酒糟、米糠,小部分的食料則是連許多瘠苦地方的人尚不容易到口的碎白米稀飯;餵養得乾淨,大凡養豬的,除了鄉場上一般窮苦人家,沒辦法只好放敞豬而外,其餘人家,都特修有豬圈,大都石板鋪地……餵豬的石槽,是窄窄的,只能容許它們僅僅把嘴巴放進去。最大的原則就是隻準它們吃了睡,睡了吃,絕對不許它們勞動。”

李劼人正是文章裡寫得要求來養年豬的。

他認為這樣養出來的肥豬“比任何地方的豬肉都要來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將它白煮到剛好,片成薄片,少蘸一點白醬油,放入口中細嚼,你就察得出它帶有一種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獨步。”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1957年李劼人於菱窠重寫《大波》(圖據網絡)

05 李劼人寫過的美食

據不完全統計,李劼人作品裡有關美食的內容超過30餘萬字,佔到其作品的二十分之一。從天回鎮的紅鍋飯店、正興園的魚翅席到枕江樓的醋溜魚和鮮醉蝦,從溫鴨子、活水魚、肉八碗、陳麻婆豆腐到宮保雞丁、夫妻肺片、叫花雞……

李劼人的作品裡,經常會出現接連幾頁描寫一道美食的情況。這種不加節制的描寫美食,讓人無法在深夜拜讀其作品,往往看到一半就不得去找吃的。

我們就用李劼人先生描寫婆婆豆腐的場景來結束關於他的美食趣聞吧。

李劼人:美食界裡的頂級作家,文學界裡的頂級美食家

“於是老闆娘發明了做法,將就油簍內的菜油在鍋裡大大煎熟一勺,而後一大把辣椒末放在滾油裡,接著便是豬肉片、豆腐塊,自然還有常備的蔥啦,蒜苗啦,隨手放了一些,一燴,一炒,加鹽加水,稍稍一煮,於是辣子紅油蓋了菜面,幾大土碗盛到桌上,臨吃時再放一把花椒末。勞動家一吃到口裡,那真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