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衡水故事 |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冀州區官道李鎮衡尚營村李樹堂家的“李氏古宅”。張輝/攝

在冀州區官道李鎮衡尚營村,有一座據說已經傳承了六代、近500年的民間古宅。筆者見到古宅主人李樹堂時,他正在衡尚營村的當街裡曬太陽。說明來意後,老人手拄柺杖、步履蹣跚的領我們去參觀他的老宅子,“你走的快,不用等我,家裡沒鎖門,你先去拍照片吧”老人對我的攝影同事說。“最近來了好幾撥照相的了,我這老宅子從沒有這麼熱鬧過!”言談舉止間,對於自家老宅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攙扶著老人,從主街穿過一條南北走向深長的衚衕,再向右拐入一個狹長的短巷,就到了李樹堂的家門口。

衡水故事 |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抬眼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略顯破損的榆木大門,由於多年的風雨洗刷,以前噴塗的漆料已經黯淡無光,但木質依舊結實,絲毫沒有被蟲蛀過的痕跡。在大門正上方,依稀可以看見曾經鑲嵌過牌匾的烙印。“俺家祖上世代是郎中,當年大門口懸掛著一大牌匾,是行醫的招牌,已經丟失多年,寫的什麼也記不清了,只記得是三個字,最後一個字是個‘堂’字!”李樹堂指著門框上方的掛匾痕跡說。濟世堂?郎中堂?百草堂?……我們也只能根據老人的描述做這樣的猜想了。在門口兩側,還立著兩個小石獅子,基座雖已經嚴重破損,但石獅神態可掬、雙目炯炯有神,像兩個忠誠的衛士,守衛著這個傳承了近500年的 “六世古宅”。


衡水故事 |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衡水故事 |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跟隨老人穿過大門口,進入當院裡。偌大的院子,東西耳房早已拆除且沒有其他建築,因此光禿禿的略顯空曠,唯一吸引我們眼球的也只有北屋正房了。抬眼望去,房子坐北朝南、周正敦實,雖年久失修,顯得有些破舊不堪,但還是頗有氣場,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走近房子跟前,四根粗大的榆木粗梁宛若四位壯碩的彪形大漢,支撐著房簷的橫樑。由於風雨的洗禮,大梁部分已經開裂泛白,但敲起來木質依舊堅硬無比,“體格硬朗”。順著大梁往上看,每個大梁的頂端都鑲嵌著兩個形狀規則、對稱的木雕花紋,由於在屋簷下面,很好的避免了雨水的侵蝕,因此保存相當完整,觀之素靜典雅、頗有古韻。東西頭兩根樹樑緊挨著東西山牆,山牆的正面上方,分別是兩個造型別致的藝術雕刻,格外醒目。藝術雕刻在基座的分割下,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雕刻著一團盛開的花朵,枝繁葉茂、花團錦簇,寓意“花開富貴”;中層雕刻著一隻活靈活現的鯉魚、魚頭傲然朝上,寓意“年年有魚”;下層雕刻的意境稍感朦朧,貌似一朵荷花,又似幾片祥雲,大概也是一種吉祥美好的寓意吧……


衡水故事 |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跟隨老人緩慢的腳步,我們推開了北屋房門。房門是老式木質四扇門結構,其中兩扇固定在門框兩側,另外兩扇裝有合頁,可以自由開閉。房門的下半部分是木質案板,上半部分是曲折有致的條紋木框鏤空結構,冬天訂的塑料布還沒來得及扯下來。走進老人的屋子裡,由於沒有幾件像樣的傢俱,屋子裡顯得很空曠。抬頭望去,2米多高的屋頂上一根根筆直的檁條清晰可見,四梁八柱拔地而起,牢牢的支撐著這個“百年老屋”。外間屋和東屋中間,有個木質結構的“雨柵”把兩個房間隔開了,老人說“雨柵”還可以拆下來,從而使外間屋更寬敞。再往裡走,東里間屋和西里間屋的格局基本一樣,西屋裡一個睡覺的大土炕,老人晚上就睡在西屋裡。東屋和西屋的窗臺均為四扇窗,都是老式的“木格子”結構,八縱七橫的木條把窗戶分割的長寬周正,為了保溫,鏤空的部分同樣用塑料布釘住了。


衡水故事 |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衡水故事 | 冀州“李氏古宅”風雨五百年屹立不倒


參觀完了老人的裡屋,李樹堂老人招呼我們到外面的門臺上坐下說話,我忙給老人搬來凳子扶他坐了下來。據李樹堂回憶,以前老宅的房頂是“起脊”結構的大瓦房,1966年地震的時候,屋頂的瓦片大量脫落,索性掀去瓦片改成了平頂房,這多年下來,屋子竟一次也沒漏過雨。除了這個院子,緊挨著老宅的東側,還有一個格局一模一樣的老宅,曾經是李樹堂的哥哥李樹銀的老宅,哥哥去世後老宅轉讓給了外姓人家。“當年父親李洪序就和哥哥住在一起,早年開過藥鋪,一度生意興隆……”門口屋簷下,暖意融融、春風習習,滄桑古宅倍感靜謐安詳,聽著老人的深情回憶,彷彿呼吸也慢了下來。


文:樊加偉 韓勝輝 源自:冀州融媒、直播衡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