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有人說不能大幅提高糧食價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呢?

加油建業


糧食價格政府可以操控,這與其它工業產品的政府調控是一樣的,但通過政府操控的價格一般來說屬於一種保護性的政策。在現代市場經濟過程中,糧食產品的價格卻是依據市場來調控的,所以糧食價格不是你我或者政府可以說了算的,而是要從產業格局的高度來考量的。

一、糧食價格的來源

糧食價格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國內關聯市場;一種是國際交易市場。這兩種價格來源,都是依據市場來運行的,但其中也有期貨的因素。這就與政治、氣候、種植面積、人民生活需求等因素有關係了。

1、國內關聯市場

糧食生產出來,都是要被吃的,一種是直接被加工成食物供公民消費,一種是加工成半成品或者成分初級原材料供關聯企業生產其它產品。而糧食價格就會與這些關聯企業有關了。

比如玉米生產出來以後,一部分直接被人食用,這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對市場的價格影響也會比較小;但被澱粉廠加工、被酒精廠收購、被飼料廠收購,這個量會是比較大的,其價格就會與澱粉價格、酒精價格、飼料價格有相當大的關係了,比如飼料市場會隨著家畜的價格而變動,比如豬飼料會隨著豬肉價格的提高而提高,玉米價格也會往上攀升。據講近來豬飼料價格就普漲200元左右每噸,那麼玉米價格肯定會比之前價格要漲,這是一定的。

2、國際交易市場

糧食價格一定是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除非此國家政策是閉關自守的。而糧食價格與國際接軌的直接手段就是糧食期貨,糧食期貨也是在專業人士深入分析近幾年來的價格趨勢,再根據近一年來的種植面積、作物結構、消費需求等因素後,預測性地購買將來一定時間的糧食價格,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而且國際現貨交易價格也是與期貨相關聯的,所以,國際糧食價格能主導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價格。因為國內相關聯企業糧食原材料一定是購買同質量下價格最低的產品。這是除政治因素外誰都不能左右的。

二、影響糧食價格的可能因素

當我們懂得糧食價格如何通過國內、國外市場化操作來運行的原理後,就不會盲目地認為我們現在的糧食價格低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對於糧食的價格補貼還是相對比較高的,近些年來,通過產業調整、種植結構調整、價格補貼、生產工具補貼、生產資料補貼、最低保護價等各種形式,對糧食價格進行了干預,都是要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所以我們說,不要再怪怨糧食價格低了,認為價格低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原因。

1、生產集約連片化

說句不好聽的話,老百姓總認為自己的糧食便宜,實際上與國際價格比下來,我們一般有補貼的農產品價格並不低。只是差別在於人家一畝能打1000斤,咱的能打700斤,這個差距一直補不起來。關鍵在於糧食生產的連片化打不開。我們也有一些農產品在國際上有市場競爭力,比如一些小雜糧,穀子呀、紅芸豆呀,在國際上非常搶手,穀子連穀穗都收購了,紅芸豆一生產出來就裝般外運了,價格都不低,這個的主因是質量好,再一個是產量高,有市場。糧食作物生產的連片化,集約化一定是提升價格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2、質量提高

有人說從國外進來的玉米有好多是轉基因的,產量高,所以有競爭力。我對這方面研究不多,即使是轉基因的,那麼我們是否也有種植轉基因玉米的呢?產量高了,是否有競爭力呢?不見得吧。所以,質量還是競爭主因,如果因外玉米拿轉基因產品來和國內非轉基因的比,質量能一樣嗎?所以,如果是轉基因產品不讓在國內生產,那麼國外的轉基因玉米也一定進不了國門。在同等質量前提下,玉米價格一定是國外的便宜,這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

3、機械化程度

近兩年來,國外的農業機械向國內引進的比較多了,主要是我們一些地區實現了連片種植。當機械化水平越高的時候,其生產成本相對就會降低,那麼即使一樣的價格其利潤一定是提高 的。所以,我們總把糧食價格不高當成不增收的理由 是站不住腳的,實實在在地實現種植機械化才是王道。當然農業機械化並不是一個農民說了算的,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這也是我們農民朋友疑惑的地方,為什麼人家機械化水平高,我們就不行呢?這是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的,必竟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需要一個時間段來做調整,肯定是越來越好。

4、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的調整

有些農民朋友不注重或者根本不理睬國家種植結構調整政策,比如前幾年的玉米鐮刀彎政策,一些地區政策上並不允許種植玉米了,農民還在種,當然地是農民自己的,你要種政府也不好管,但政府的支持就沒有了,你的總收入肯定會降低。所以,結構性調整我們一定要理解,這真的關乎糧食價格。

三、如何實實在在地提高農民收入

我們不要進入一個誤區,就是隻有糧食價格高了,農民的收入才會增加。 這幾年一直不是有人叫增產不增收嘛,這是為什麼?有人把原因歸結到價格不高,還有人計算了一下,什麼幾十年來,工人工資增加了多少倍,糧食才增加了幾倍,這本身就是農業的一個特性,而這一特性並不是政府有意所為,真的是市場調節的,如果真按市場運行的話,糧食價格還會更低,這是事實。

農民收入不高的主因還在於小農經濟比較普遍,自家庭聯產承包以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每個國民的平均耕地大約1.4畝,每個農民的平均耕地也不會超過4畝,這樣的耕地情況並達不到國際平均水平,所以,即使產量提高,質量提升,因為沒有地可種,其總體利潤水平肯定上不來,這就是農民收入不高的真正原因。

而為什麼國家一直在做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人員結構調整,就是要分流一部分農民做第二、第三產業,然後留下來的農民做第一產業,這樣,配合著農機化的提高 、技術的提升、連片化種植、高端農業的投入等,才能真正使農民的綜合收入提高 ,這是真的一條實際增收道路。

我們還委屈了似的,農民總是收入不高,其實是沒看懂中國的實情,沒了解好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拿小家來衡量大家的規劃,這在思想上已經走偏了。

增加農民的路有很多,農民現在可以做任何產業,也可以自己創業,所以,種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了,可以讓少部分人去做,而把更多的人分流做其它相關行業或者不相關行業,通過行業結構調整來實現農民增收是真正的致富路。如果就是說糧食價格不高,那麼只能說您還是以為國家就該給你補貼一樣,補貼越多人越懶,越不會理解,而當農民投身到市場中時,就會發現我們的糧食價格並不是那麼的低,只是地不夠而已。那種認為國家地大物博的思想,如果站在14億人口的高度看,顯然耕地是貧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