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脱贫一线书写“初心”彰显党员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许多党员干部离开家人,带着组织的嘱托,怀着一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心,从机关大院走向田间地头,带领困难群众向贫穷发起总攻。

不忘初心 赢得民心

脱贫一线书写“初心”彰显党员担当

近期,记者穿行于瓜州县各乡镇采访脱贫攻坚,总是遇到村民们对党员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这些“领路人”做得好。

跟随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三墩村第一书记周友泉走在村里的乡间小道上,不时有村民热情地招呼“老周,快进屋来歇歇脚,喝口茶再走……”

2017年,市文旅局响应市委号召,选派周友泉入驻瓜州县腰站子镇开展帮扶工作。两年多来,他坚持吃住在村,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困难、发展产业。今年4月初,周友泉又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三墩村继续开展帮扶工作。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村里的情况,每天清晨,周友泉都会去村子里转一圈,看到谁家在干活都会上前帮一把;每天下午农户收工时他也会帮忙卸农具、搬物资,了解地里的种植情况……“要融入群众中,把自己看作村民中的一员,这样群众才会接纳你,才能发出最真实的声音,从而让驻村干部更好地帮助贫困村民脱贫。”周友泉奔田头、走农家,充分发挥自己干实事的特长,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村里的情况,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底有数。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改起。我通过入户调查,发现村里路灯不亮的问题就是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修好村里的108盏路灯,预算要8万元,为了最低限度地降低预算,周友泉多方联系到路灯制造厂家以21000元的价格进来了全部配件,为了省下修理费用,他带着村干部、党员爬上电杆自己动手开始修理。

“老周都50岁了,还爬高上低的,实在看不过眼去了,我们便都跟着他学着一起修。”村民孟海军说。看到这些党员们夜里12点还在修路灯,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了进来,一盏、两盏、三盏……一个月的时间,108盏路灯重新亮了起来,周友泉与三墩村村民的心也越来越近。

三墩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羊,可是村里的集中养殖小区内却早已杂草丛生,废弃已久。周友泉一边发动村干部一起动手整修养殖小区,一边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解释。“散养户进入养殖小区,可以集中消毒、集中防疫、减少疫情,更能有效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在周友泉的努力下,现在已经有5户群众家的200多只羊进入了养殖小区。“养殖小区重新修整后,面积也大,可以扩大养殖,今年7月份进入养殖小区后,我家的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50多只了。今年的羊价很高,不怕挣不上钱。”养殖户黎锐充满信心地说。

为群众干一件实事,群众就会真心给你一个赞;你把群众当作“心上人”,群众自然把你视为“知音”。现在,村里人都对“老周”刮目相看。周友泉觉得,人与人交心的路最远其实也最近,和村民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交心,心顺了,脱贫攻坚的路也就通了。

有人问周友泉,是什么让他在扶贫一线坚守了3年?他说:“组织上信任我,把我派到一线开展扶贫工作,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村民就是我的亲人,我必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土专家”趟出致富路

脱贫一线书写“初心”彰显党员担当

10月份,枸杞已经摘完,双塔镇成片的枸杞地里已鲜有人烟。杜会明瘦弱的身躯在广阔无限地枸杞地里显得异常坚毅挺拔。“今年,这一片百亩党员‘覆膜沟灌’试验田算是实验成功了,明年推广后,我们的村民不但能省一半电费,还能多一茬西瓜收入。我是党员又是村支书,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想办法让群众增收,让全村人都能脱贫致富!”双塔镇古城村党总支书记杜会明说。

提起杜会明,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说他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是全村群众的“贴心人”。51岁的他用永不服输的劲头带领着全村2843名群众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13年前,古城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1万亩耕地75%以上盐碱板结。建村之初,土地条件差、产出效益低是全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当时,大家都种小麦,几乎颗粒无收,麦苗刚发芽就死了。”杜会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外出考察“访医问药”,最终将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但如何说服群众跟着自己干,考验着扶贫一线党员干部的耐心和毅力。刚开始群众不认可,甚至有抵触情绪,杜会明决定自家先试种,摸索出种植方法和经验再推广给大家。当看到他家的枸杞枝头挂满了小红果时,村民们心动了,纷纷提出要种枸杞。在杜会明的带动下,全村群众种植枸杞达到了7000亩,群众毛收入一亩地近万元。

看到群众有了稳定的增收产业,腰包逐渐鼓起来,杜会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帮助群众增收,他经过多方联系与宁夏枸杞研究所合作,对枸杞进行品种改良。通过品种改良,古城村枸杞产量由每亩14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每亩增收2100元。

“种植枸杞,最重要的就是浇水。而大家最发愁的事就是枸杞采摘季轮到浇水。现在的浇水方式大田漫灌,轮到水,要么得在浇水之前摘完枸杞,导致枸杞提前采摘,太生;要么等地干了再摘,烂果率会增加很多。”今年年初,杜会明就研究起了“覆膜沟灌”技术,他联合村里3名党员,在这3名党员家的连片枸杞地尝试采取覆膜沟灌种植技术,并套种西瓜,形成立体种植新模式。新模式的优势在于浇水不影响采摘,第一年陇上可种植西瓜,当年就可以有收入,也减少了灌水量,节约了水费。“明年,我们会全面推广‘覆膜沟灌’,促进群众增收。”杜会明说,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他既要收西瓜也要捡芝麻,借助国家的好政策以及乡村振兴的好契机,通过产业带动,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党员领航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一线书写“初心”彰显党员担当

见到陈少柏时,他正在兔舍挨个为母兔摸胎。只见他熟练的抱起一只母兔,抚摸几秒钟后笃定地说:“这只母兔怀有9只小兔子。”陈少柏告诉记者,几年前他还是贫困户,现在能建起5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年收入10万元以上,都离不开党的关怀。

2014年春天,是陈少柏最为难忘的日子。“从老家迁至广至乡洮砚村时,家里的6亩地板结严重没有一点收成,全家靠我一人外出打零工糊口,从来没想过这样家境贫寒、没什么学历的我也能成为共产党员。”当年,陈少柏自发在家门口种树想以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环境,几名村干部看到后,认为这个年轻人觉悟比较高,就介绍他入了党。

“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我每天都在思索怎样才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2015年,陈少柏在网上学习了一些养殖技术后,在家中尝试养兔子,从5只养到100只时,兔子突然开始莫名死亡,一死就是87只。“全家人都骂我不务正业,但是我不想放弃,我想搞清楚为什么我的兔子会死。”抱着永不言弃的信念,陈少柏借路费外出专门找大型兔场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辗转兰州、河南、武威等地,学到了养殖技术后,他又回家乡发展养殖业。

看到家中闲置的温室,陈少柏心里有了主意。2017年1月,他从外地引进280只比利时种兔开始温室养殖。由于日光温室的温度更有利于兔子养殖,陈少柏的兔子繁殖快,肉质好。很快,他的兔子繁殖到了2000只,并以每只100元的市场平均价出栏,收入了近10万元。

陈少柏养的兔子远近闻名,销路很好,供不应求。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他琢磨起了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事。“养兔让我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村里还有许多贫困户,我当过贫困户,也知道被称为贫困户的滋味并不好受。村里大部分贫困户都是老人,丧失了劳动能力,我想带着他们养兔子,总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陈少柏带头在村上成立了合作社,探索建立了“代养”与“带贫”相结合的扶贫发展新模式。一是农户提供养殖场地,合作社进行设施技术配套,先行赊欠种兔给农户,农户按照养殖规程操作,合作社派出技术员全程指导,农户按照合作社的生产规范进行养殖,出栏后农户仅需向合作社交回种兔及一半兔崽,剩余兔崽由农户自行养殖或售卖;合作社也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回收。二是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到养殖场进行务工,在获取收益的基础上学习标准化养殖技术,不断拓宽贫困户的增收途径。

在销售方面,陈少柏选择优先销售散户的兔子,散户的兔子数量不够,再销售自家的兔子。目前,四川、新疆、兰州都设有销售点,带动本村及周边乡镇130多家养殖户。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我时常回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陈少柏指着桌上那本《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说,成为党员,学习了,我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

记者手记:

一名党员一面旗。最艰难的路,总有人在默默地走着,脱贫攻坚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英雄。他们做着多数人不以为意或者无法坚持的工作,默默奉献着。还有像周友泉、杜会明、陈少柏一样的千千万万名党员干部正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发动、带动群众发展产业,用汗水铺就着贫困群众的脱贫路。

记者王丽君 通讯员魏金龙 马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