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身處第N次浪潮:機械錶、電子錶和智能手錶

前言:第一次農業革命浪潮發生在八千到一萬年前,人類從原始漁獵時代進入農業社會;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發生在二百多年前,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經展開。夾雜在這三大浪潮裡的一次次湧動的小浪潮,將人類推向一個個新高度。讓我們用鍵盤記錄身處這些浪潮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對普通人行為和心理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變化。

小時候劉意守沒有戴過手錶。在70年代,結婚三大件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一個用來掌握時間,一個用來出行、帶人、駝貨,一個用來做衣服。可見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商品也不豐富,所以自行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衣服也是自己做的居多。

身處第N次浪潮:機械錶、電子錶和智能手錶

70年代的手錶都是機械錶,其中上海牌手錶是最有名的,走時準確,款式新穎,是公認的好手錶,成為結婚三大件的豪華組合的一部分。其實,那時候不僅是上海牌手錶受歡迎,好像所有的精品都來自於上海,小到火柴、肥皂,大到自行車都是上海生產的最好,人們認上海的品質,現在看來上海這個老輕工業基地是有一套自己的特點的。

身處第N次浪潮:機械錶、電子錶和智能手錶

其實劉意守對手錶興趣並不大,但為了掌握時間,初中時父母也給他買了一塊手錶,不過那時候買的已經不是機械錶了,而是一塊電子錶,這時候已經是80年代初。

身處第N次浪潮:機械錶、電子錶和智能手錶

劉意守清楚地記得那塊表的種種細節,特別是價格,10元,現在看起來很便宜,可當時的10元可真的不少。如果拿吃的做個比較,當時的包子一個0.1元,現在的包子1元一個,摺合到現在,那塊手錶至少100元。錶盤是長方形的,設計簡約,除了顯示時間,就是一些簡單的功能,秒錶,鬧鐘什麼的。最重要的是,電子錶不僅便宜,還不用上弦,走時還特別準,一個紐扣電池最少可以用一年。對於電子錶,劉意守莫名地喜歡,所以戴著很愛惜,那塊手錶竟陪伴了他整個的初高中生活。

身處第N次浪潮:機械錶、電子錶和智能手錶

那時候手錶是必需品,只要有條件,一般人都會戴一塊,而有些人沒買或者忘了戴錶,就會問:“同學,幾點了?”,現在這樣的問題幾乎絕跡了。

後來工作以後,劉意守換過幾塊手錶,除了電子錶,也戴過機械錶、石英錶,最大的需求還是看時間,直到一件東西的出現,劉意守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戴過手錶。

那是在工作兩年以後,劉意守買了人生中第1部手機,諾基亞N3210,這手機不僅能打電話發短信,還能玩貪吃蛇,重要的是,它的屏幕上無時無刻都在顯示時間。對於劉意守這樣純粹是為了看時間而戴錶的人來說,再戴一塊表就已經沒有意義了,所以從那時起,劉意守就再也沒有戴過手錶。很多人和劉意守一樣,也將手錶放在了家裡,從此手腕上空空如也,輕鬆了許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00年以後,戴手錶的人又多了起來,而電子錶這種純粹是為了顯示時間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此時戴錶的含義豐富了起來。什麼身份、什麼場合、和誰在一起,戴什麼樣的表,其中的講究可以寫一本書。電子錶不能承載這些附加的內涵,只有那些做工再怎麼精細,每年都會快或者慢幾秒鐘的機械錶才能承載這些豐富的內涵,這塊表套在手腕上,象徵著身份、折射出財富。飯局之中,幾個人擼起袖子,閃亮的錶盤和錶帶互相映照,圈子的認同感油然而生。

很可惜,這錶帶有時候和一種拘人的器具長得很像,迷迷糊糊中,錶鏈就變了樣子,戴錶的人也從飯局、會場走進了小黑屋。好事者從報紙上、網站上猜表識人,成為一些人的噩夢。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幾年出現了智能手錶,這表的功能很多,錶盤能切換,還帶GPS定位功能,除了能看時間,還能打電話發短信,有些手錶甚至能視頻聊天、付款。劉意守也動過心思,想買一塊兒嚐嚐鮮,可是看了幾家,試了幾次,一個是手腕已經幾十年沒戴過手錶,猛然一戴起來非常不適應,另外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現在的智能手錶,普遍待機時間太短,需要頻繁充電,體驗很不好。所以劉意守就放棄了再次戴錶的念頭。直到現在,從第一次用上手機,劉意守再也沒有帶過手錶了。

劉意守曾經看過《時間簡史》,雖然沒看懂,但劉意守有時候看著手機上的數字,也想過很多。其實,時間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東西。時間沒有實際作用,只是一種計量單位,而為了表達時間,才發明了手表。人們用手錶的時針轉圈的節奏將時間平均分割,隨著時針分針一圈圈的轉動,日升日落,世事變遷。人們總是追著趕著那一根根四平八穩地轉著的時針,卻總也趕不上時間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