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承認三大錯誤之後,巴菲特的身價飆漲了20多倍


承認三大錯誤之後,巴菲特的身價飆漲了20多倍


承認三大錯誤之後,巴菲特的身價飆漲了20多倍


在犯下新的錯誤之前,好好反省一下以前的那些錯誤倒是一個好主意。

所以讓我們花點時間回顧一下過去25年中我所犯的錯誤。

——沃倫·巴菲特

綜合整理丨《正經社》 郭小興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難以避免地會犯下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是願意承認錯誤的人卻並不多。

其實,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智慧。正如心理學的特里法則所言:

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為正視錯誤的人將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


簡單而言,承認錯誤既能糾正我們思維和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止損避免更大的損失,又有助於我們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找到正確的方法從而達成既定目標。

投資界人人熟知的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就在承認錯誤之後,實現了身價的暴漲。

福布斯2019年3月5日發佈的第33期年度全球億萬富豪榜顯示,巴菲特身家淨值降低15億美元,降至825億美元,但是依然排名第3位。

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1989年59歲時,他的身家“只有”38億美元。換言之,59歲之後的近30來年裡,巴菲特的財富增加了800多億美元。也就是說:

近30年掙到的錢是前59年的20多倍。


面對這個著名的大器晚成的勵志故事,人們不禁要問:

在絕大多數人都徹底屈從於命運安排要麼含貽弄孫要麼感嘆黃昏的年齡,

巴菲特卻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

他是如何做到的?


除了大家熟知的那些神一樣的操盤理論與實戰手法,1989年59歲時,作為伯克希爾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巴菲特身上還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

在致股東的一封公開信中,他詳細地總結了自己在第一個25年的投資行為中犯下的三大錯誤。

公開承認錯誤,是巴菲特人生智慧的體現。

而在業內人士眼中,那“三大錯誤”,也是股神投資生涯的經驗總結,足以奉為經典。

現在,就讓我們來重溫“巴菲特1989年致股東信”中的這部分精華。


01

錯誤一 :圖便宜買入劣質股票

買下伯克希爾的控制權當然是我所犯的第一個錯誤。

雖然我很清楚紡織這個產業沒什麼前景,買入的誘惑讓我無法抵擋,因為它的價格實在太便宜。雖然買入這樣的股票在我的投資生涯中確實讓我獲利頗豐,但1965年伯克希爾被投資後,我開始發現這種投資策略並不理想。

如果你以相當低的價格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通常情況下這家公司經營情況會有所改善,使你有機會以不錯的獲利把股票出手,雖然長期而言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可能很糟糕。

我將這種投資方法稱之為“雪茄煙蒂”投資法:

在大街上撿到一隻雪茄煙蒂,短得只能再抽一口,也許冒不出多少煙,但‘買便宜貨’的方式卻要從那僅剩的一口中發掘出所有的利潤,如同一個癮君子想要從那短得只能抽一口的菸蒂中得到天堂般的享受。

除非你是清算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公司實在是非常愚蠢。

1 、蟑螂在廚房裡絕對不止你看到的那一隻

買下這類公司實在是非常愚蠢的,除非你是清算專家。

第一,原先看來價格非常便宜到最後可能一錢不值。企業陷入困境中,還沒解決一個問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正如蟑螂在廚房裡絕對不止你看到的那一隻。

第二,被企業不佳的績效所侵蝕,你最初買入時的低價優勢很快地就會消失。

例如一家清算價值達1,000萬美元的公司被你用800萬美元買下,出售或是清算不管哪一樣,若這家公司你能馬上給處理掉,你的報酬換算下來可能會很可觀。

但是要花上你十年的時間才有辦法處理掉、可這家公司在這十年間盈利很少、只有很少的幾個百分點的股利相當於投資成本被派發的話,那麼來自這項投資的回報將會令人非常失望。

時間是平庸企業的敵人,卻是優秀企業的朋友。

這道理或許你會認為再淺顯不過了,但經歷慘痛的教訓後我才真正的明白。

2 、好騎師也要配備駿馬而非弩馬才能有上佳表現

伯克希爾被買下後不久,巴爾的摩一家名叫Hochschild Kohn的百貨公司被我通過一家名叫多元零售公司(後來與伯克希爾合併)買了,低於賬面價值相當大的折扣價格被我買入,管理層也非常優秀,我還獲得了一些額外的利益在這筆交易中:包含大量採取後進先出法的存貨準備和未入賬的房地產增值利益。

這筆投資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算我走運,三年之後,我以保本價將其出售,結束了跟Hochschild Kohn公司的關係之後,只有一個感想在我心中,正如一首鄉村歌曲的歌詞所描述的:

我依然非常懷念她,雖然我的老婆跟我最要好的朋友私奔了。

我可以給大家舉出更多我自己買便宜貨的愚蠢行為,但我相信你早已明白:

以一般的價格買下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要比用非同一般的好價格買下一家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

查理老早就明白這個道理,我的反應則比較慢。

不過現在當我們投資公司或股票時,我們不但會堅持尋找一流的公司,同時這些公司還要有一流的管理層。

這正好引入了一個相關的教訓:好騎師也要配備駿馬而非弩馬才能有上佳表現。

伯克希爾紡織與霍士柴爾德科恩都有德才兼備的人在運作。若同樣的管理層受僱於具有良好經濟特質的公司,將會取得優異的成績。然而,他們在流沙中奔跑是永遠無法前進的。

我曾說過好幾次:

當一個績效卓著的經理人遇到一家惡名昭彰的企業,通常會是後者佔上風,而管理層卻已名聲盡毀。

要是我過去沒有那麼充沛的精力去創造這些例子該多好。

我的行為正如梅伊韋斯特(Mae West〕所承認的那樣:

曾經我是個白雪公主,不過如今我已不再清白。

3、儘量迴避妖龍,而不是冒險去屠龍

另外還學到一個教訓。在經歷25年企業管理與經營各種不同事業的歲月之後,查理跟我還是沒能學會如何去解決難題,不過我們倒學會如何去避免它們,在這點我們倒做的相當成功。

我們專挑那種能跨過去的一英尺高的欄,而避免去碰七英尺的高欄。

這項發現看起來似乎是不太公平,不管是在經營企業或是投資,通常堅持在簡單明瞭的好公司會比死守在有問題的公司要來的好。當

然有時困難的問題也有被解決的機會,像是我們剛開始在經營水牛城報紙一樣,或是有時一家好公司也會有暫時的難關,像是以前美國運通與GEICO都曾經一度發生狀況。

不過總的來說,我們儘量做到迴避妖龍,而不是冒險去屠龍。

02

錯誤二 :被“習慣性力量”誤導

我最意外的發現是:

企業有一種看不見的巨大影響力,我們稱之為“習慣性規則”。

在商學院時,沒有人告訴我這種力量的存在,而我也不是一開始進入商業世界就知道有這回事。

我以為任何正常、聰明的和有經驗的經理人都會很自動做出合理的決策。

但慢慢地我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相反,當習慣性規則起作用時,理性常會萎縮。

舉例來說:

1、就好像是受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所控制,任何一個組織機構都會抵抗對現有方向做出任何的改變;

2、就像工作會膨脹到填滿所有可利用的時間,企業的項目或購併最終會吸盡所有可利用的資金;

3、任何領導想做的事,不管有多荒謬,下屬們都會迅速拿出詳細的回報率和戰略研究來支持它;

4、同業的舉動,不管是做擴張、購併或是確定經理人報酬或者其他什麼事情,都會被不假思索地模仿。

是習慣的力量而非腐敗或愚蠢,引導公司走上這些路子,而這種引導幾乎都是誤導。

我因為忽視了這種規則的力量而犯下許多代價高昂的錯誤之後,便儘可能用減少其影響的方式組織和管理伯克希爾……

在犯下其他幾個錯誤之後,我學會只與我所欣賞、信任和尊崇的人合作。

就像我之前曾提到的,這種策略本身不會保證成功,二流的紡織工廠或是百貨公司不會只因為管理人員是那種你願意自己女兒嫁給他的人就蒸蒸日上。

然而,公司的所有人——或是投資人——如果能做到與那些呆在具有良好經濟特質的公司的人合作,就能成就奇蹟。

相反,我們不希望與那些缺乏值得尊重的品格的管理者為伍,無論他們企業的前景有多麼吸引人,我們從沒有與一個壞人成功地做一單好生意。

03

錯誤三 :白白錯過一些大買賣

我的一些最糟糕的錯誤是公眾所沒有看到的。

那就是有一些股票或者公司,我很明白購買它們的優點,然而我沒有購買。

錯失一些個人能力之外的大好機會當然不是什麼罪過,但是我卻白白錯過一些輕易送上門且完全在我理解範圍內的大買賣,對於伯克希爾的股東,當然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內,這種只能吮吸拇指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

04

我會堅持保守的財務政策

我們一貫保守的財務政策看似是一種錯誤,不過我個人並不認為如此。

回想起來,很明顯,在伯克希爾我們只要有顯著更高的經營負債率(儘管還是保守),就會得到遠比現在實際每年平均23.8%還要高的股本報酬率。

即使是在1965年,我們大概也能夠判斷,更高的經營負債率有99%的幾率只帶來好處。

相應地,我們也看到只有1%的幾率,在某種內部或外部突發因素的作用下,常規的負債率引發了介於暫時痛苦和拖欠債務之間的某種後果。

我們不會想要有那種99比1的賠率,永遠都不會。在我們看來:

一次痛苦和恥辱的小機會不能用一次超額回報的大機會來抵消。

只要你的行為合理,你就一定能夠得到好的結果;在大部分類似情形下,負債經營會讓形勢發展得更快……

但我從來都不會太著急,我享受過程甚於結果,雖然我們也已經學會去承受結果。

我們希望25年後還能向各位報告伯克希爾頭50年所犯的錯誤,我想2015年的年報,大家應該可以確定這一部份將佔據更多的篇幅。【《正經社》綜合整理】

【聲明:正經社整合或轉載此類圖文,目的在於傳播更多資訊。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同時,文章不是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