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蜀漢亡國之前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慘敗鄧艾之手?

範清k1ng-bAby


魏滅蜀是三國兼併的開始,魏國的戰略就是先滅蜀,再兩路夾擊滅吳,當時三國裡面魏國實力最為強大,不到半年就把蜀國給滅了,綿竹之戰是蜀國滅亡前的最後一戰,為什麼蜀國遭到慘敗,我想有幾個原因:

一、魏國大軍三路圍攻,精兵強將

《三國演義》雖然是根據歷史寫成的一部小說,要了解三國的歷史,我認為還是要看《三國志》,據《三國志》記載:

夏五月,詔曰:“蜀,蕞爾小國,土狹民寡,而姜維虐用其眾,曾無廢志;往歲破敗之後,猶復耕種沓中,刻剝眾羌,勞役無已,民不堪命。夫兼弱攻昧,武之善經,致人而不致於人,兵家之上略。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今使徵西將軍鄧艾督帥諸軍,趣甘松、沓中以羅取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諸軍趣武都、高樓,首尾嚺討。若擒維,便當東西並進,掃滅巴蜀也。”又命鎮西將軍鍾會由駱谷伐蜀。

也就是說,魏國派遣鄧艾、諸葛緒兩路為主力,從東西兩路攻打姜維。還有鍾會一路大軍從漢中攻打蜀國。

魏國三路大軍,氣勢洶洶,志在必得,而且魏國判斷,“蜀所恃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也就是說,蜀國現在所依賴的只有姜維了,現在姜維遠離大本營,比較容易打,只要把姜維軍攻破,蜀國就沒有所依靠的,所以魏國三路大軍也算是用上了精兵強將了。

經過幾次來回爭奪,在三路大軍壓迫之下,姜維只能憑藉天險與鍾會對峙與劍閣。

二、鄧艾兵行險招,走陰平道拿下江油,取得了戰略優勢

當姜維與鍾會對峙於劍閣的時候,鄧艾兵行險招,計劃走陰平直插江油、涪城。

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這招真是絕了,利用精兵直插心臟地帶, 在冬天的十月,要穿插七百里無人之地的秦嶺地帶,還面臨糧食接運不上的危險,真的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好不容易來到江油,《三國志》中的記載十分驚險: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結果鄧艾一到蜀地,江油的守將馬邈投降了,讓鄧艾軍能夠得到補給,後面諸葛瞻得到消息後,從涪城退守綿竹,這是最大的失誤。

三、綿竹之戰失利,成都失去了最後的屏障

諸葛瞻是諸葛亮老來得子,雖然繼承了諸葛亮的侯爵,可是諸葛瞻畢竟不是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太多帶兵打仗的經歷,而且蜀軍連連失利,蜀兵的士氣不高。但鄧艾帶領的魏兵可是久經沙場、士氣如虹,而且鄧艾孤軍深入,只有拼死一搏、取得勝利才有希望。用鄧艾的話說:“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所以,雙方士氣如何高下立判。

綿竹之戰一開始,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及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後來,“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諸葛瞻和張遵皆戰死,成都失去了最後一個屏障。最終,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

所以,綿竹之戰失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漢兵力過於分散,蜀漢軍隊的士氣消亡,以及蜀將指揮不力造成的,但是諸葛瞻能夠視死如歸、戰死沙場,也算是沒有丟諸葛亮的臉了。


長青大俠在線上


勞師遠征本來就是兵家大忌,後勤補給困難,水土不服,對方只要深溝壁磊,依託工事防禦,不戰自潰。


千難萬險不能擋2


蜀國到了後期已經是戰力全無 雖有良將也無良兵 人心惶惶 加上諸葛亮雖然是大才 但一生沒有培養出合適的接班人問題注意出自諸葛亮不願把自己的本事交給他人 最多給你個錦囊你造作罷了 長年的北伐已經讓脆弱的蜀國無論從財力 軍事 經濟 人員上無法抵禦強大的外敵 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不然歷史就要重寫了


舞愛潔


如果《三國演義》所說是真的話,諸葛瞻的文韜武略絕不是鄧艾的對手,他沒有其父諸葛亮作為一個軍事家的沉著冷靜。他的正確戰略是固守待援,綿竹是成都最後一道防線不容有失。城防堅固,軍隊糧草衝足,完全可以堅守,同時向踏中的姜維求救。完全可以和姜維救兵裡應外合擊潰鄧艾解燃眉之急,保全蜀漢江山。可他卻冒然出擊中了鄧艾的鬼記兵敗自殺,非常可惜。他犯了軍事冒險主義錯誤。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莽撞行動是非常危險的,必敗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