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歡迎公眾號訂閱基本面館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事件背景

10月21日上午,51信用卡外包催收業務因涉嫌使用暴力,總部大量員工被警方傳喚。在港股上市的51信用卡當日下跌34%。

次日,51信用卡CEO孫海濤在微博道歉,並聲稱公司外包催收業務已於今年7月終止。隨後51信用卡復牌,股價反彈12%。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表面上看,51信用卡在經歷了突擊式的被查風波後,很快平息了輿論。但一場延續3年的國內p2p公司整治風暴卻在無形中被推向了最高潮。

為什麼在中國p2p公司面臨著非死不可的局面?

互聯網貸款整治工作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51信用卡能否安全降落?

且聽麵館君為你一一道來。



1. 為什麼在中國p2p公司面臨著非死不可的局面

要知道,從金融學的角度講,p2p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商業模式了:有借款需求的人付出一定成本,有閒置資金的人獲取收益,撮合成交的平臺收取一定服務費,看上去每個環節都是那麼完美。然而

為什麼在中國這種模式就是行不通呢?

首先,p2p貸款的本質是一種次級貸款,因為使用p2p平臺借款的人群已經是被正常貸款渠道淘汰下來的“低信用”人群了,否則誰會願意選擇被砍了頭息,還要收取高額利息的p2p呢?

那麼對於這類次級貸款,放款者在收取高額利息的同時理應承擔借款者違約帶來的風險。然而問題就出在這裡:國內的p2p平臺為了使放款者放心將錢拿出來投資,一定會附帶“100%剛性兌付”等條款,即借款者違約由平臺或存管公司或保險公司給你擔保——也就是說本應由貸款者承擔的風險轉嫁到p2p平臺本身了。沒辦法,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敢把錢投進來的人呀!

如何做到100%剛性兌付呢?那就是萬惡的“資金池”了。試想,只要願意投錢進來的人足夠多,提現的人期限錯開,那麼只要有一個資金池子就能夠滿足多數投資人“剛性兌付”的需要。於是就有了類似“e租寶”之類的龐氏騙局——經營一個龐大的資金池,只要不發生借款人恐慌集體提現的“擠兌”事件,那麼這個騙局就能夠維繫下去。

這種風險錯配和隨之而來逐利者的瘋狂詐騙正是p2p模式在中國必將被取締的原因



2. 對不同p2p公司,互聯網貸款監管採取的不同手段和現狀

既然p2p公司非取締不可,那應該如何監管才能夠保證既可以快刀斬亂麻,又能保護已經深陷其中的普通群眾的利益呢?

結合這兩年的整治工作和結果,我來給您總結一下其實是這樣:

對於那些用戶規模不大的企業(社會危害較小)—— “一刀切”

例如10月16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網站發佈公告稱:2016年以來,湖南省P2P網貸行業一直在進行專項整治,至今未有一家平臺完全合規通過驗收。湖南省其他開展P2P業務的機構及外省在湘從事P2P業務的分支機構均未納入行政核查,對其開展的P2P業務

一併予以取締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所以你如果還在一個用戶量不多的小平臺參與p2p投機,建議儘早撤離。否則就只能像下圖的受害者一樣去政府信箱索要欠款了。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對於規模很大且有能力一次性解決資金償付需求的企業——“勸退”

一些規模較大,資金量充足的企業,想要一次性退出p2p業務、清算所有用戶也不是不可能。

雖然監管整治通知說的是“三降”(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但聰明的大企業早就嗅到了監管的真實意思,與其慢慢轉型或者調整各項風險指標,不如直接退出不玩了。

例如今年7月18日,網貸一哥陸金所就高調宣佈配合監管,退出p2p業務,並放出豪言,其現有存量客戶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可見對於退出p2p業務對客戶影響小的企業,監管還是希望能快則快。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對於有一定規模但是能力、資金有限的企業——“轉型”

今年初,互金風險專項整治辦公室、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辦公室共同發佈的《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為網貸機構轉型指明瞭三條出路:轉型為網絡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等。

網絡小貸公司實際上就是放貸用的資金為自有資金或自己從機構借來的資金,這就不是個人出資的p2p結構,從而在系統層面杜絕發生龐氏騙局的可能。例如51信用卡下的“51人品”就是第一批擁有網絡小貸拍照的p2p企業。

助力貸是目前門檻較低適用最廣泛的轉型方式。在助力貸項目中網貸公司實際上成為了傳統貸款機構的渠道方,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引流並承擔相應的初步審批職責。這是目前大多數p2p公司為了滿足監管要求選擇的轉型方式。

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說的高大上一點就是大數據風控和審批平臺技術服務,網貸公司通過自主研發風控、審批系統,將該服務提供給銀行等機構使用,並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這類轉型往往要求一定的技術積累。



3. 暴力催收事件後,51信用卡能否安全降落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在51信用卡這件事兒上,監管表面上是對暴力催收出手,實際上預示著p2p幾大頭部機構已經到了整治的最後階段。該清退的清退、該退出的退出、該轉型的轉型。

那麼51信用卡自己轉型的怎麼樣了呢?我們從它的2019半年報中找找答案。

從收入結構看,2019年上半年51信用卡屬於p2p收入的部分(信貸撮合及服務費)佔比為57.4%,相比2018年同期的73.2%,下降了13.9%,p2p業務確實是縮減了

值得關注的是,“介紹服務費”這一項非p2p業務收入2019上半年增長了134%。(注:介紹服務費是指,51公司在app產品中為用戶提供第三方貸款公司鏈接,將自身用戶推介給其他平臺所收取的介紹費)看來這就是51信用卡為自己找到的既能滿足監管要求降低用戶數量,還能攫取這些用戶價值的方法——導流給其他平臺但不是萬不得已誰願意將自己的客戶導流給別人呢?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再看同樣屬於非p2p收入的“其他收益”科目同比增長了104%,在年報附註中我們得知,這一項收入主要來自公司的“支付服務費“收入,也就是公司為第三方平臺提供的支付服務。結合上一條介紹服務費,也就是說51公司不僅為其他平臺導流,還為自己的客戶在別人平臺上付款提供接口。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這聽上去似乎合情合理,確實也使自己公司符合“三降”的監管要求,但51信用卡作為一個支付接口,如何鑑別第三方貸款平臺的安全性呢?由於半年報中沒有披露第三方貸款平臺的具體信息,我們不得而知。

最後看看51信用卡p2p業務的資金來源變化:個人投資者出資比例由2018年的91.5%以閃電速度縮減為2019年的65%。看來監管直接切斷了p2p的一直臂膀,然後又由機構把這個缺口補上了。

51信用卡風波暫平,國內P2P出路在哪?




總結

看上去,51信用卡的轉型速度極快,“三降”成果斐然,但轉型後的許多業務和數據還存在諸多疑點。很難想象,一家主營業務被砍的公司,能在短短半年內通過其他業務彌補回來,甚至做到收入同比增長。不過事情的真相只能有待時間去驗證了,至少從表面上看51信用卡的業務已經安全轉型了。



歡迎公眾號訂閱基本面館,獲得更多信息基本面館,開燈吃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