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公元265年,司馬炎竊取了曹魏的江山,篡位自立,定國號為

晉。但是晉又分為西晉和東晉,前者立國僅僅幾十年就被滅國,後者雖然又在江南偏安一百多年的時間,但是他們皇權力量的衰微導致司馬氏名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只是個傀儡,國家大事還是得靠當時一個獨有的政治群體:世家。

今天筆者一起來聊聊晉朝的分封制,很多人將晉朝的滅亡歸咎於“八王之亂”,但是引起“八王之亂”的源泉則就是司馬炎所定下的分封諸侯國的政策,至於分封制的具體內容筆者之前的文章也有寫過,如實在想要知道具體內容的可以從《晉書.志》系列去了解。因為這項制度所以後世的諸多學者認為“八王之亂”就是由司馬炎引起的,正是他的這項制度導致了“八王之亂”

為什麼要用分封制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但是分封制真的如同我們後世所想的那樣的不合時宜嗎?一個制度的產生是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和多方面因素綜合來考量的,並不是以我們後來人的眼光來看待事情的結果所得出的結論,今天筆者來談論一下當初司馬炎設立分封制的初衷。

歷朝歷代之中分封制首先出現於商朝,在周代其制度被用到極致,秦朝以後雖然廢除了分封制改設郡縣制,但是這個制度上某種程度上被漢朝換湯不換藥的繼承了。我們首先來看看周朝和漢朝為什麼要運用分封制。

首先是周朝,它們首先運用分封制的原因:

其一.周朝剛建立時還有一大堆的商人遺民,他們是一堆極其不利統治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周朝利用分封制來安撫情緒。

其二.當時的社會發展還沒有到達西晉的那個高度,因此為了方便管理周朝分封宗室大臣來達到治理周朝江山的目的。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至於漢朝,當時郡縣制已經開始實行,劉邦卻捨棄郡縣制反而運用分封制自然也有其目的:

其一.當時郡縣制雖以實行,可是秦朝建國才十餘年就被滅國,因此郡縣制還沒有深入人心。

其二.因為當時劉邦雖然一統天下,但是他早先就和異性諸王也有過約定在先,因此當時的劉邦不得不採用分封制來安撫諸王。

所以綜上所述,分封制在後世看來有很多的弊端,卻綜合當時的時局來看,如果不採用分封制可能反而會引起更大的動亂,所以姬發和劉邦不得不採取這個辦法來安撫人心。但是後來的一系列事情也證明了分封制並非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制度,春秋戰國的分裂和七國之亂的動亂打垮了周王室也差點使漢朝提前報銷。

這一系列的動亂莫非司馬炎沒有看到嗎?我想不可能吧。但是他明知有這麼多的弊端卻還要大肆分封宗室其中也有司馬炎不得已的難處,試問誰不想將權利集中在自己手中,誰又肯將權利下放至自己的手中,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司馬炎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原因: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其一.利用宗親的力量來制衡世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九品中正制”的執行,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世家。

其實“九品中正制”

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像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這兩項制度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有異曲同工的效果。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究竟有多強大,曾經強大的晉國就是被當時的晉國公卿韓、趙、魏所滅,從而“三家分晉”,掀起了戰國時代的序幕。

撇開戰國時代不說,我們來看看司馬氏為何能夠成功的篡奪曹魏江山呢?司馬氏本身就是世家,他們的祖上也世世代代都是漢朝時期的高官,並且由於曹丕和曹叡的扶持,司馬氏開始在朝中坐大。其實如果沒有後來曹爽的囂張跋扈的話,我相信至少司馬懿也不一定敢反,可惜曹爽任人唯親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因此司馬懿便聯合支持他的人發動了“高平陵政變”一舉將權利收攬囊中,從而奠定了西晉立國的基礎。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但是反觀上述兩個受到世卿世祿或者九品中正制而被對手勝利奪取的政權之中有一個共通點:宗室力量極其薄弱,從而導致世家坐大。

晉國因為“曲沃代翼”和“驪姬之亂”實行公卿制度,不信任宗室重臣反而信任宗室之外的朝臣;而曹魏同樣的因為曹丕在立儲過程中的一系列遭遇外加上他是靠著得到世家的支持才登頂權力的巔峰,因此他也過分的打壓宗室,他的兩個弟弟曹植和曹彰都未能倖免。

司馬氏本身就是世家,因此司馬炎知道世家坐大的危害性,為了遏制世家勢力的發展,他便將司馬家的宗室下放到晉朝的大江南北,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利。可以說司馬炎的這個舉動很大打程度上的確做到了遏制世家坐大的效果,因為司馬氏在地方上很大的自主權,所以他們便會大力提拔寒門子弟來對抗世家。

比如後來司馬倫手下的重臣孫秀以及被譽為“西晉救火隊長”的苟晞,他們都是寒門子弟,都受到司馬姓王爺的有力提拔,成為了宗室王爺抗衡世家的工具。

來看看東晉時候的司馬氏是多麼的悲慘,明明擁有皇帝這個稱號,實際呢?國家大事聽憑世家做決定,而到了後期桓溫更是敢廢立皇帝,可見沒有了宗室力量的支持司馬氏的天下其實做的也不安穩。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其二:依靠宗室力量來為晉朝保駕護航

其實這一點可以說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在上述所說的內容上的延伸。

他分封宗王的初衷是希望像當年的周朝一樣,利用藩王的力量來守衛晉朝江山,希望這些同姓諸侯能夠成為守衛晉朝的屏障。

當然司馬炎或許自己也怕出現像漢朝時期的七國之亂一樣,因此在分封宗室的同時也有兩個保險:

1.那就是那些緊要之地只能派遣朝廷之中的宗室重臣來鎮守。

2.其次那就是諸王調兵有很大的侷限性,需要得到層層審批才能調動軍隊。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什麼是緊要之地,譬如當時臨近洛陽的長安、鄴城、兗州等地,鎮守這些地方的要麼是和皇帝血緣關係近的,要麼是在宗室之中輩分極高的。

那麼晉武帝司馬炎的這個措施做到保衛晉朝江山的作用了嗎?其實是有的,我們暫且撇開“八王之亂”不談,看看司馬炎平滅東吳的過程中其中不乏有宗室朝臣的身影,比如後期“八王之亂”中的司馬亮本人在伐吳戰爭之中也有他的身影。

後來楊駿亂政,縱然其背後是賈南風在幕後操縱,但是衝刺在最前面的也是司馬氏的這些諸王們,而後來賈南風的死也有司馬氏宗室力量的身影在其中。

五胡亂華開始的時候,劉淵從離石要塞起兵首先面對的是司馬氏的司馬騰(但是這傢伙被劉淵揍得夠嗆,要不是及時抽身估計會提前報銷在劉淵手上)。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雖然後期爆發了“八王之亂”,但是不難看出司馬氏的這些王爺們在司馬家族的統治受到威脅之時他們某種程度上的確做到了為晉朝保駕護航的作用。

而後期司馬睿建立東晉之時也曾想要過依靠宗室,可惜當時司馬氏的宗室力量很多都已經報銷在了五胡亂華八王之亂中,五馬之中的另外四個司馬氏王爺都已經不是西晉立國之初那些手握重權的宗室王爺了,所以這幾個人後期也都大部分被世家以各種理由搞掉了,所以東晉時候的宗室力量才會如此薄弱。

明知分封制的弊端,司馬炎卻為何還要大肆分封司馬氏諸王?

不難看出,其實當時司馬炎的分封制度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既有維持平衡的重要性也有保衛晉朝的作用性。不能因為他“八王之亂”而單方面的否則司馬炎當時分封諸侯的這項制度。

至於“八王之亂”的爆發,這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不單單是因為分封制度的形成。這個誘因在之後的敘述之中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