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俄羅斯憋屈的發展歷史

基輔羅斯時期

由於諾夫哥羅德所處的地理位置偏僻,有許多不利於發展的因素,留裡克的繼承人奧列格決定向基輔進軍。他在佔領了基輔以後又四方征討,把斯洛文人、克里維奇人、德列夫利安人、謝維利安人、拉迪來奇人等斯拉夫人部落及麥里亞人、維西人、楚得人等非斯拉夫人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樣一來,歷史上就形成了一個以基輔為中心的國家———基輔羅斯。它實際上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共同的國家。這是一個保留著濃厚原始公社制殘餘的早期封建國家。它的統

俄羅斯憋屈的發展歷史

俄羅斯

治者們野蠻且貪圖享受,沉湎於吃喝玩樂,而掠奪財富的手段十分殘酷,其“ 索貢巡行”是眾所周知的。這一切最後引發了德列夫利安人與基輔羅斯的血腥衝突。德列夫利安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死了基輔羅斯的伊戈爾大公,伊戈爾的妻子則對德列夫利安人進行了多次罕見的殘忍報復,大有不將其趕盡殺絕誓不罷休之勢。而在基輔大公們攻打拜佔廷的過程中,古羅斯人再次表現出了極度的野蠻和兇殘,他們不僅瘋狂地掠奪財物,而且焚燒教堂,毀壞宮殿,對抓獲的戰俘,“或砍殺,或酷刑折磨,或作箭垛射殺,或投入大海”,真是殘忍得無以復加。按拜佔廷史學家的記述,伊戈爾的兒子斯維亞託斯拉夫更是不屈不撓,驍勇無比,生性大膽而易衝動。基輔羅斯的史書上記載,斯維亞託斯拉夫在戰鬥中“步履矯健,身輕如豹”,出征“不攜鍋灶,不煮食肉類,只把切成薄片的馬肉、獸肉或牛肉,架在火堆上炙燒而食”,夜宿“不搭設帳幕,不鋪鞍墊,枕馬鞍,露天而眠。”

由此可見,一些人所說的俄羅斯人從蒙古接受的那些“醜陋不堪的東方因素”,實際上正是生活在東歐平原北部的古代東斯拉夫人所固有的特徵。諸多地理、氣候、人文、政治、經濟等條件,造就了俄羅斯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格,其基本特點早已有之,並非從東方移植而來。至於蒙古人對俄羅斯人二百多年(1243-1480)的統治,確實給俄羅斯人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嚴酷地破壞了俄羅斯本來不甚悠久的民族文化,使俄羅斯民族的歷史不僅處於停滯狀態,而且可以說進入了一個退縮的時代。不過,相對而言,蒙古人對俄羅斯在諸多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影響並不太大,這是因為蒙古是遊牧民族,這種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難以與農耕為主的俄羅斯相融合,而且他們對俄羅斯人的統治是通過少數俄羅斯的王公貴族進行的,並未採取直接佔領的方法。在社會結構集中於城市和耕地的定居農業社會與掠奪性的、以大草原生產方式為主的遊牧社會之間,沒有建構統一經濟模式的可能性,並且遊牧社會具有周期性掠奪、擴張的特點,急劇膨脹又迅速縮小,其在被征服國家的生存方式是寄生的,生產方

俄羅斯憋屈的發展歷史

諾夫哥羅德郵票

式是停滯性的,沒有與俄羅斯融為一體。但從另一方面說,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這種征戰本身,打破了東西方之間的阻隔,也打開了俄國與亞洲交往的大門,俄羅斯開始睜開眼睛看亞洲,受到亞洲的吸引。

而且,蒙古在治國安邦等方面的經驗使俄羅斯的統治者受到極大啟示,蒙古人的許多管理國家的辦法在俄國一直沿用下來。但總體而論,俄羅斯從蒙古接受這一切都是被動的,迫不得已的,加之,蒙古崛起的時間並不久遠,所以,它對俄羅斯的影響,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心理方面遠不及文明古國拜佔廷的影響那麼深遠。

拜占庭影響

拜佔廷對俄羅斯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當然佔據最重要地位的是東正教。由於俄羅斯人原來的多神教信仰十分原始粗陋,棄絕它並不十分困難,而且,古代的俄羅斯人享有發達的神秘主義直感,他們在實現由多神教向東正教的信仰更宗時,相對而言,進行得比較順利。俄羅斯從拜佔廷接受的東正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種世界觀。俄羅斯人先知的預感,神秘主義沉思,啟示心境,宗教使命感和彌賽亞精神顯然都源於拜佔廷的宗教和文化。

由於當時拜佔廷的文化正處於鼎盛時期,對俄羅斯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除宗教以外,當時在西歐廣為流行的占星術,還有通靈術,以及字母、貨幣、建築和裝飾藝術等都從拜佔廷進入俄國,所以有人說,俄羅斯在上述諸方面都是“拜佔廷的女兒。”可以說,以東正教為核心的拜佔廷的人文精神進入俄國以後,逐漸深入到俄羅斯人的心靈之中,點燃了俄羅斯固有的多神教靈魂的神秘主義激情。也許,這其中才真正隱藏著俄羅斯人的歷史的宿命。

俄羅斯憋屈的發展歷史

城市風景

甚至在拜佔廷走向衰敗以後,俄羅斯人仍把教會視為精神積極性的源泉,依然在追隨希臘的傳統。所以,要看俄羅斯人的靈魂如何,不應該僅僅從他們與誰相鄰而居的地域的概念來認定,而主要應該看這一民族自身的文明發展歷程及在這一過程中吸納的適應其需要的影響。如果一定要說俄羅斯有兩種靈魂,那麼,並非是如有些人所說的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兩種靈魂,而是東斯拉夫人固有的靈魂和東正教的靈魂,確切些說,是這兩種靈魂的融合,這決定了俄羅斯民族的根本異質性特徵。

蒙古統治時期

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俄羅斯大部分國土,並以伏爾加河為中心,建立了金帳汗國,從此開始了長達240年的蒙古統治時期。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制是蒙古人統治的典型特徵。這一特徵主要承襲了中國的政權模式。這一模式又為以後俄羅斯國家的政權體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蒙古人的征服和統治使剛剛接受了西方文明的俄羅斯人急轉向東,這不僅嚴重地破壞了俄羅斯的經濟文化發展,而且阻礙了同歐洲的聯繫,這使得俄羅斯與西方文明之間的距離擴大了。

雖然蒙古人統治俄羅斯長達240年之久,但始終沒有使俄羅斯徹底東方化。因為俄羅斯人仍然保留著本民族的語言---俄語,仍然保留著東正教,即東正教的信仰。

彼得一世改革

從彼得一世起,一個“自上而下”大規模學習和趕超西方的改革開始了,彼得一世利用手中的權利強行把俄國拖向了西方。“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人採用西歐成果”,使一個愚昧落後、因循守舊的俄羅斯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繼承者,她使俄國在西方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同時她引進法國的啟蒙思想,使俄羅斯進一步深入接觸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但無論是彼得一世,還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無論他們在西方化的道路上走得多遠,始終不願將改革擴大到專制政體,不願限制專制君主的權利。由此可見,他們接受西方文明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東方化的統治。

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與放棄

1848年爆發的歐洲大革命,使俄國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腐朽與沒落。為了推翻封建專制政體,又能避免資本主義的災難降臨到俄國,列寧選擇了社會主義。他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了震驚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從而終止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腳步,開始了社會主義的進程。二十世紀末期西方文化再次向俄羅斯發起衝擊,尤其是蘇聯解體、俄聯邦獨立後,以葉利欽為首的俄羅斯自由派堅決拋棄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義無返顧地走上了西方式的資本主義道路。然而十幾年過去了,俄羅斯國家並沒有“西化”,相反卻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危機。普京上臺後,不能說他將葉利欽全盤西化改為東方化,但至少在他的政策中加入了東方因素。經歷了改革、失敗、再改革的俄羅斯社會逐漸從“西化”的惡夢中清醒過來。為了“強國富民”,俄羅斯百姓甚至不惜犧牲民主、自由,要求“鐵腕”整頓秩序。因此普京首先從恢復憲法秩序、整頓聯邦體制入手,實行了兼有東西方色彩的“新政”。隨著時間的推移,普京的“新政”已初見成效。東西方的文明通過普京的“新政”,又一次達到了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