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馬炎為何要立一個傻兒子當皇帝?


這主要還是一個身份的問題,嫡長子繼承製的觀念根深蒂固啊!

司馬炎咱們都知道,司馬懿的孫子,西晉的開國皇帝,終結了三國亂世的男人。不管怎麼算那都是一代人傑,在歷史上有頭有臉。而且西晉王朝在其治下也算得上是欣欣向榮,大有亂世之後的治世景象。

但是在選接班人這件事兒上,他確實做得不行,二十幾個兒子裡面,他挑了個最傻的。即晉惠帝司馬衷,也就是歷史上那位明明百姓因為災荒連飯都吃不起了,他還在問“何不食肉糜?”,妥妥的白痴一位。

而西晉王朝的滅亡,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白痴皇帝。當時由於司馬衷智商欠費,其大權旁落於皇后賈南風以及太傅楊駿等人手上。而賈南風這個女人雖然長得醜,但頗有心計,且極其貪念權勢,為了能夠獨掌大權。她不惜引諸侯王進京作亂,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

不僅賈南風自己玩火自焚,西晉王朝也在這場親戚內鬥中實力大損。最終北方的胡人,趁機起事,大舉攻伐中原,西晉王朝滅亡。開啟了五胡亂華時代,中原從才陷入到數百年的黑暗時期。

那麼司馬炎為何非要選這個傻兒子呢?要知道他兒子可是一大堆的。

這個還是一個嫡庶之分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古代嫡庶之分的觀念非常嚴重。一般是嫡長子才能作為正牌兒繼承人,庶子是沒有資格當繼承人。這一點在那些大家族中尤其明顯。

舉個例子,三國時期的袁紹和袁術兩兄弟,二人皆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但袁術是嫡子,而袁紹是庶子。即使後來袁紹過繼到了袁成名下,但由於袁逢才是家主,所有袁術是第一繼承人。

袁術因此都不大看得起袁紹,當年兩兄弟算得上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兩大軍閥,一個佔據魚米之鄉淮南;一個坐擁富庶之地河北,曹操在他們面前就是個弟弟。可是二人並沒有走到一起,袁術甚至還罵袁紹為其家奴。最終兄弟兩兵戎相見,給曹操做了嫁衣。

由此可見,庶子有多麼的不受待見。

而放到司馬炎這裡,他選擇繼承人首先第一條肯定是要看出身的。而在眾多兒子中,司馬衷的身份無疑是最為尊貴的。其乃是晉武帝司馬炎和武元皇后楊豔所生,妥妥的嫡子。雖然他頭上還有個哥哥,但不巧的是,他這個哥哥是個短命鬼,早早的就掛了。所以,嫡次子司馬衷成了第一順位繼承人。

當然了,司馬炎選擇司馬衷肯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個原因。畢竟事關國家傳承,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是標準之一,但也不是說必須得完全遵守。

不然的話,像什麼漢武帝劉徹這些人,那就別想當皇帝了。除非是在明朝,按照朱元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那就得必須這樣來。

所以選擇司馬衷還有許多客觀的考慮。

第一點:司馬衷背後的勢力

司馬衷的母親是武元皇后楊豔,這個女人很強勢,司馬炎在她面前完全就是個妻管嚴,這一點倒是很像他爺爺司馬懿。長子死後,楊皇后最愛這個兒子,她肯定是想要司馬衷繼承皇位的。所以楊皇后的枕邊風,司馬炎不得不考慮。而且楊皇后的背後乃是整個楊氏家族。西晉王朝還是一個門閥士族作主的朝代,他們司馬家想要坐穩天下,必須要依靠這些大家族勢力的支持。當年司馬炎他爺爺司馬懿之所以能夠高平陵之變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背後有著整個士族集團的支持。

當時的楊家乃是西晉王朝僅次於司馬家的勢力,楊皇后的叔父楊駿與其弟楊珧、楊濟勢傾天下,時稱三楊。晉武帝晚年,他們更是獨攬朝政,連司馬炎都被軟禁,可見其勢力。

而這些無疑都是司馬衷繼位的最好籌碼,司馬炎即使覺得司馬衷不適合當皇帝,但也不得不考慮其背後的這股勢力。他們是一把雙刃劍,要是太子之位傳給別人,他很難保證這些人會老老實實的放棄權力。反之,如果司馬衷繼位,他們自然還是最大的外戚集團,其將會成為司馬衷治國道路上最大輔助。

第二點:司馬衷有個好兒子

司馬衷有個兒子叫做司馬遹,其子聰慧異常,打小便顯現出過人的才智,深得司馬炎的喜歡。司馬炎經常在群臣面前誇讚自己這個孫在,稱其頗有當年司馬懿之風,日後將會興旺司馬家。

司馬炎傳為司馬衷,很可能是有著隔代傳的想法。

司馬衷繼位後,司馬遹也確實被立為了太子,頗有賢德的之名。但是他得罪了皇后賈南風,而他並不是賈南風所生,所以遭到賈南風迫害。最終太子之位被廢,自己也最終冤死。

想來也是可惜!

以上便是司馬炎要立傻兒子為皇帝的原因!


白話歷史君


有兩個說法吧。

第一個,也是最正統的說法:因為他是嫡子裡年紀最大的一個(他哥哥早早就死了,我也不記得他有沒有弟弟了。。)。

自古立嫡不立長,司馬衷做太子,符合規矩。

第二個說法是司馬炎很喜歡司馬衷他兒子司馬遹,所以為了讓這個孫子做皇帝,就立了他爸爸司馬衷做太子。

這個說法除了司馬炎確實喜歡司馬遹之外沒什麼有力證據,不過蠻合情理的。

明朝時候據說(據說)朱棣堅持自己那個殘疾兒子朱高熾做太子,就是因為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謝縉:好聖孫!)而康熙立雍正也有人說是因為他喜歡乾隆= =。

而且,司馬衷他老婆賈南風的賈家可是晉朝的大族,他岳父賈充是晉朝的開國大佬,他岳父的爸爸賈逵(似李,臭蟲!)也是曹魏的三朝老臣,地位也很高,所以有賈家支持,司馬衷上臺也很正常。(司馬衷小時候他爸讓他做文章答題,就是他老婆給他找的槍手)

最後,司馬衷可能沒有那麼那麼弱智,畢竟也曾說過“這是嵇侍中的血啊,不要擦”這樣的話,我覺得應該最多稍微比較笨笨的。不過反正也是被老婆支配,蠢不蠢其實都差不多。。


生活在廈門的外鄉人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逝,傳位皇太子司馬衷。千百年來,晉惠帝司馬衷一直被後人稱為“傻子皇帝”。對於司馬衷究竟是不是“傻子”或“白痴”,其實還是有爭議的。那麼“傻子皇帝”這個稱呼怎麼來的呢?根據史料記載,主要是來自兩個典故。

1.官私蛤蟆
有一年夏天,司馬衷在池塘邊,聽見青蛙叫聲。司馬衷覺得很奇怪,於是便問隨從這些咕呱亂叫的東西,是為官還是為私?隨從就說:“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
2.何不食肉糜
又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司馬衷聽到後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典故並不能證明司馬衷是個“傻子”,頂多說明他沒有生活閱歷。對於一個從小生長在皇宮裡的太子來說,不知民間疾苦其實也好理解。

司馬衷在當政期間,最令人詬病的是他寵信皇后賈南風,造成了“八王之亂”的局面。與其說他是愚蠢,倒不如說他是胸無大志,資質平庸。

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也可謂的一代英雄人物,他平定秦涼、擊滅東吳、統一全國,開創了太康盛世。為何這麼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會選擇一個資質平平或者“愚蠢”的兒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呢?

一、立嫡以長不以賢

封建禮風是“以長為尊”,“長兄為父”。誰最大,誰就有權利繼承家族的財產和爵位。即使老大是個愚笨的,甚至是個痴呆,只要活著就享有優先繼承權。

像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本身也都因為不是嫡長子或者嫡子而沒被封為皇太子,他們都是通過暴力手段獲得的皇位。

在講究禮法、講究門閥制度的晉朝,當然只有嫡長子才能被封為皇太子。而司馬衷因為兄長司馬軌的早夭而成為嫡長子,所以司馬炎在稱帝的第二年便將司馬衷冊立為皇太子,此後順利接班。

二、背景深厚

司馬衷能順利繼位,和他的親生母親楊皇后的力挺有很大關係。楊皇后姿質美麗,深得司馬炎的寵愛,關鍵是還能做司馬炎的主。當司馬炎“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統”,和楊皇后商量想換立太子時,楊皇后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來了個一票否決。楊皇后臨死向司馬炎推薦了自己的堂妹,目的無非就是想保住司馬衷的太子位,司馬炎“流涕許之”,答應了楊皇后的政治遺言。楊皇后的力保,讓司馬衷的太子位變得穩固,最終得以繼承大統。

司馬炎的岳父賈充是西晉的開國元勳,曾經參與過鎮壓淮南二叛以及弒殺高貴鄉公曹髦,是深受司馬炎信任的朝廷重臣。更重要的是賈充的家族已經顯赫了數十年,他的父親便是曹魏的名臣賈逵,被後世尊為“魏晉八君子”之一。與皇室結為婚姻之後,賈氏在朝廷中的威望,更加對司馬衷的太子之位起到了穩固的作用。

三、父憑子貴

史書記載,司馬遹幼年聰慧,很受祖父晉武帝的喜愛,常在晉武帝身邊。

有一天夜裡,宮中起火,司馬炎登樓觀望,年僅五歲的司馬遹扯著司馬炎的衣服要他回房裡,司馬炎很奇怪,問為什麼?司馬遹說:“夜裡突發事件,要有所防備,不能讓火光照到皇帝。”司馬炎一聽,這小子行啊,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見識,日後必成大器。就這樣,父憑子貴,司馬衷靠著兒子司馬遹才保住了太子地位。



小武痴史


都是皇家最無情,但是血濃於水的感情還是不可忽視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晉國出了一位殺伐決斷,勤政愛民,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這位皇帝最讓人稱道的不是他那卓越的功績,而是他幹了一件事,把他的江山皇位交給了一個傻兒子。關鍵是這位皇帝明白他的兒子是個傻兒子。

這就有點值得探究了,要知道動亂年代,能打下來的江山那都是極其不容易的,經過了多少年的血雨腥風,爾虞我詐,結果一朝江山斷送,這肯定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畫面,那這位皇帝為什麼這麼做呢?背後又有什麼深層原因呢?這位皇帝我們也很熟悉,他就是司馬炎。司馬炎早期與自己的兄弟進行一番廝殺,終於坐上了皇位。

司馬炎在位四十多年也是勤政愛民很有作為的好皇帝。晉朝在司馬炎的手下,可謂是輝煌了一個時代,司馬炎對百姓很好,輕搖賦稅,削減財政開支,百姓也是極為愛戴這個好皇帝,司馬炎在位期間,其他國家都明白晉朝的強大,不敢輕易來犯。但是司馬炎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衷上位,短短20多年,晉朝的國力日下,就被其他國家給吞併了。晉朝也四分五散。這背後肯定有原因。司馬衷在歷史上也很有名,但是並不是像他爹那樣作為一個好皇帝而有名,而是作為一個傻皇帝有名。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古代皇帝的選拔標準,上一任皇帝都不傻,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蒼生,為了百年以後能夠有顏面去面對自己的老祖宗,所以他們選太子的時候,一般都是慎而又慎,各位皇子為了表現突出,也是極盡才能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雖說古代時常有各位皇子為了爭奪皇位,明地裡,暗地裡,一番廝殺搏鬥,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過程怎麼樣,勝出的那一個肯定是很聰明的。

那麼司馬衷是怎麼當上皇帝的?說來也簡單,司馬炎皇后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不幸夭折了,大家自然都對皇后娘娘的小兒子司馬衷給予厚望。司馬炎也是如此,他很敬重自己的皇后,而且古代立皇帝一般也遵循一個道理,立嫡立長不以賢。自然司馬炎也是喜歡這個小兒子司馬衷的。

但是慢慢的,司馬炎就覺得不太對勁了,他這個兒子好像智力有問題,本來以為可能是小孩子生下來沒有玩伴,性子悶了一點,但是多方考驗下,司馬炎發現小兒子司馬衷是真的有點傻里傻氣的。這個時候司馬炎真的開始猶豫了。要知道,這江山社稷,天下蒼生真的很重要,得慎之又慎。

所以司馬炎講這件事告訴自己的皇后了,皇后一聽,惶恐了。後宮女人都是母憑子貴,皇后娘娘也不例外,如果被別人知道自己的兒子智力確實不夠,而且還不被皇帝欣賞,那麼肯定的,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的。皇后娘娘極力勸說司馬炎,或許自己的孩子只是晚慧呢?畢竟皇帝和自己可一點都不傻。

司馬炎也在猶豫,但是最後司馬炎還是定了司馬衷為太子,我想司馬炎不可能為了所謂的親情,就棄江山社稷,天下蒼生為不顧,司馬炎肯定有別的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確實司馬炎的背後確實有原因,這些還要從司馬炎的早年說起。

雖然司馬炎也是嫡長子,但是司馬炎知道自己繼承皇位是經過了多少兇險和危機,司馬炎很清楚,當初就是自己的父皇遲遲猶豫不定,他的兄弟們才開始蠢蠢欲動,所以司馬炎繼承皇位也是經過了一系列血雨腥風。所以司馬炎出於為自己的眾多兒子考慮,才定了司馬衷為太子。






小海涯


第一,司馬衷不僅是嫡子,而且在其哥哥早夭後他還是長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第二,司馬衷其舅族弘農楊氏與妻族賈氏都是當時極有權勢的大家族,讓他繼位,也就拉攏了這兩大勢力,皇權可以更加穩固。

第三,司馬衷雖痴,但他兒子司馬遹十分聰慧。《晉書》載:宮中嘗夜失火,武帝登樓望之。太子時年五歲,牽帝裾入暗中。帝問其故,太子曰:“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由是奇之。嘗從帝觀豕牢,言於帝曰:“豕甚肥,何不殺以享士,而使久費五穀?”帝嘉其意,即使烹之。因撫其背,謂廷尉傅祗曰:“此兒當興我家。”嘗對群臣稱太子似宣帝,於是令譽流於天下。可見司馬炎是非常看重他這個孫子的,認為他如司馬懿一般,當會振興司馬家,而讓其繼承大統的前提是讓他的父親繼位,於是司馬炎“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

至於後來的宗室相殘完全是司馬炎始料未及的,他在最後更擔心的是這個孫子非賈后所生,能否順利繼承大統。“復慮非賈后所生,終致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後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淮南王允並鎮守要害,以強帝室。”可以說很大程度上為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AlmostW


這個問題,應該分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為什麼司馬衷能成為太子。司馬衷是在泰始三年(267)被冊立為皇太子的,他能夠成為皇太子,在當時看來,主要是因為他當時是司馬炎的嫡長子,(嫡長子司馬軌死得早)當然,除了他以外,司馬炎的皇后楊豔還有個兒子,也就是司馬柬,司馬柬深受司馬炎的喜愛。

我們知道古代漢人王朝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司馬炎選擇太子只能按照規矩立當時的嫡長子司馬衷,司馬衷被立為太子的始皇,只有8歲,8歲的孩子哪裡能看出痴傻的,大抵也只是不夠聰明罷了。

過了5年,十三歲的司馬衷取了重臣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怎麼說呢,司馬炎曾經認為太子司馬衷並不聰明,是想過廢掉的,但也不能無緣無故地廢掉,所以特意給他做過考試,只是這些測試,最終都在賈南風的協助下瞞混過關了。

而且,司馬衷也不可能一無是處,完全就是個白痴。如果他真是個白痴,生了26個兒子的司馬炎,斷然不會把江山交給一個傻得沒譜的白痴兒子。司馬炎即便再不關心女子成長,不可能連兒子是不是白痴都分不清吧。

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司馬衷在醫學上,是一個白痴。頂多只能說他 是一個稍微懦弱的政治白痴而已。

司馬衷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一般醫學上的白痴是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他雖然不熱衷於政治,但是能夠讀文章、寫字甚至擬發詔令。而且他對數字也很敏感。西晉後期變故迭起,戰亂不停,當時王浚攻打鄴城,盧志打算帶著司馬衷去洛陽。然而身邊的侍衛數量急劇減少,司馬衷便就問盧志: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的人越來越少的。

盧志說:叛軍去了鄴城還有80裡的路程,所以大多衛士聽聞後都散逃了,皇太弟想要奉陛下還洛陽。

司馬衷聽聞之後,回答了兩個字“甚佳”。也就是批准了盧志的提議,前往洛陽。

由這個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司馬衷能明顯感知周圍發生的變化,在聽到“賊去鄴尚八十里”的彙報後,司馬衷才覺得“甚佳”,由此可知他並不是對數字毫無概念,也看出了他關心時局變化、順應形勢發展的一面。

另外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司馬衷一生之中最危險的以此血腥經歷,也就是征伐皇太弟司馬穎。蕩陰之戰中,由於大軍潰敗,司馬衷的“乘輿委地”,他本人也身中三箭,在飛矢交前的情形下,身邊的人四處逃命,只有侍中嵇紹在司馬衷身邊扶著他。

敵將要殺嵇紹,司馬衷站出來阻攔說:“吾使也,勿害也。”敵將回答:“受太弟命,唯不犯陛下一人耳。”

於是,司馬衷只能眼睜睜看著嵇紹被殺,血濺龍袍。在自身難保的形勢下,司馬衷害想著保護樹下,但由於自己的權威掃地而無能為力,對此他一直耿耿於懷。事後,敵將準備為司馬衷換洗沾滿鮮血的衣服時,司馬衷說:“嵇侍中血,勿洗也。”

司馬衷用這種方式,對敵將殘忍行徑表示了強烈的抗議,對嵇紹的忠心赴死表露了哀思,試想,這是一個白痴所能做出來的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