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2月28日,明星影片公司歷經8個月拍攝的第一部長片正劇《孤兒救祖記》,在上海公映。
影片描寫一個富翁楊壽昌在兒子死後,懷疑兒媳不貞,將其趕出家門。兒媳餘蔚如忍辱負重,將兒子養大成人,送入楊壽昌所辦的學校讀書。一天,當年陷害兒媳的侄子密謀害死楊壽昌,奪其家產,被孫子餘璞挺身相救,於是真相大白,一家人終於團聚。
據記載,《孤兒救祖記》公映後,“未二日,聲譽已傳遍海上,莫不以一睹為快”。以後又在上海、南京、漢口、天津等地連映六七個月,“營業之盛,首屈一指;輿論之佳,亦一時無兩。”
《孤兒救祖記》所帶來的鉅額票房收益,不僅使瀕臨倒閉的明星公司重獲生機,而且還讓明星公司成為二三十年代中國最重要的製片機構之一,並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運動”,史書上把《孤兒救祖記》稱為“中國第一部在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
《孤兒救祖記》不僅開了中國社會題材電影的先河,對日後的整個電影業都深遠影響,一直到80年代銀幕與熒屏上的兩枚“催淚彈”———《媽媽再愛我一次》和《渴望》,都是履行了描寫家庭親情、骨肉分離為題材的制勝王道。
《孤兒救祖記》這部電影在20年代的影響是空前盛大的,而片中的女主角——“賢妻良母”餘蔚如,正是兩度遭遇不幸婚姻,和家庭斷絕關係的王漢倫所飾演。通過這部電影,王漢倫一舉成名,成為中國銀幕上第一個賢妻良母的典型形象,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位電影女明星。在此之前的國產片中雖已有了女演員,但還不是明星,影響遠不如她。
而在拍攝這部電影前,王漢倫只是四明洋行的一位普通打字員而已,工資微薄,每日辛苦幹活,艱難餬口。
王漢倫,原名彭劍青,1903出生於一個封建大家庭。父親曾在安徽招商局謀得總辦一職,後來帶子女寓居上海,其中王漢倫是兄弟姊七人中最小的一個。她的父親把她看做掌上明珠,到上海後就把女兒送進上海教會女校聖瑪利亞書院讀書。而聖瑪利亞女校,在當時是一所女子貴族教會學校,學校招生對象多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舊上海灘的很多名媛淑女、紅極一時的影星都出自這所學校,如張愛玲、俞慶棠等。
不幸的是,彭劍青16歲那年,寵愛她的父親去世了。父親去世後,彭劍青失去了家庭支持,哥哥嫂子不讓她繼續讀書,強制性的給彭劍青包辦了婚姻,許配給遼寧一姓張的煤礦督辦為妻。她的哥哥、嫂子之所以這麼做,也是貪慕對方的錢財。
16歲的彭劍青,在婚後不久發現丈夫經常和一個日本女人鬼混。後來,她丈夫到上海一家日商洋行當買辦,她又發現丈夫協同日本人購買中國的土地。年輕的彭劍青對丈夫是婉言相勸,說這是賣國行為,不料被丈夫毆打一頓。
彭劍青不願再忍受丈夫的虐待,便提出離婚,丈夫給了她三百元錢,算是贍養費,但她分文未取。
離婚後,彭劍青回到上海。但因她的哥哥、嫂子對妹妹的離婚很是不滿,所以彭劍青回到上海後,只好住到乾媽家裡。安頓下來後,彭劍青在虹口一所小學裡擔任教員,但報酬少的可憐,入不敷出。為了能活下去,彭劍青又去學英文打字。三個月後,被錄用為四明洋行的打字員,報酬雖然有所提高,但也是隻能勉強生活而已。
無巧不成書。
當時四明洋行有一位同事,名叫任矜蘋,他是明星影片公司的股東,並且和明星公司的導演張石川認識。影片《孤兒救祖記》在開拍之前四處尋找女演員無著,經任矜蘋介紹,彭劍青前往應試。
張石川見到彭劍青後,讓她在攝影機前做一些喜怒哀樂的表情。張石川發現這位打字員很上鏡頭,正是他所想要的演員,於是當場拍板,和彭劍青簽訂了合同。合同上寫明,片酬五百元,每月拿二十元津貼。
1923年,20歲的彭劍青辭掉了四明洋行打字員的職務,正式加入了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她的演藝生涯。但當彭劍青的哥哥、嫂子知道妹妹做從影,做演員後大為惱火,認為她辱沒了門庭。畢竟,在20年代,人們對賢淑女性的定義還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洗衣做飯生孩子,依靠家庭生活的附庸品。
受到哥哥、嫂子的刺激,彭劍青決意與家庭斷絕關係,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新女性,給自己改姓王,取名漢倫,從此與家庭正式決裂。
誰都沒有料到,《孤兒救祖記》公映後,王漢倫一舉成名,成為中國第一位電影女明星。後續,她又繼續主演了《玉梨魂》、《苦兒弱女》、《一個小工人》等影片,都很賣座,但她的薪酬卻一直維持在20元。不久,長城畫片公司許以“高報酬”,從明星公司挖走了王漢倫。
令王漢倫失望的是,在長城畫片公司拍攝了三部影片之後,她並沒有得到什麼“高報酬”,後來鬧到法院,也沒什麼結果。
王漢倫賣力的演電影,雖然片子都很賣座,但獲利的是電影公司,她卻拿不到應得的報酬。在這種情況下,王漢倫決定自組公司拍片,公司的名字就叫漢倫影片公司。第一部作品就是《盲目的愛情》,又名《女伶復仇記》。此片拍成後,盛況空前,給王漢倫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出人意料的是,王漢倫自組公司成功拍攝《盲目的愛情》後,並沒有繼續向演藝事業攀登新的高峰,而是就此宣告結束。1930年,王漢倫告別影壇,用影片《盲目的愛情》賺來的錢,開辦美容院維生。
繼第一次婚姻失敗,從一名打字員走上中國第一位明星,後又在最輝煌的時候告別影壇。王漢倫在1933年又結識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王季歡,但這次婚姻更短。1934年,《電聲週刊》上就刊登出了王漢倫的離婚自述:“去年7月,依正在滬設美容院,得青年會徐潤身之母徐太大為介,得識季歡。季歡即追逐依甚熱,日來美容院,述思慕之情。徐老太太述季歡家如何殷實,復允以現銀千元、金飾六禮為聘物。依為自身歸宿計,故允之......一進王家,始知季歡為一酒瘋子,喜怒無常,動止莫測,甚至以腳垢鼻涕強令儂食,儂若出外,則令人騎自行車監視,如此生活直類地獄。儂曾託季歡之友宋容三律師出面調解,季歡於律師來,則和顏悅色,有求必應,律師去則故態復萌,種種苦痛,不堪言狀。嗣經宋律師仗義執言,援餘出厄境,僦屋居此,金盡囊空,典質以維持生活。”
王漢倫的第二次婚姻再次失敗,不僅如此,她前面所賺的錢也被騙走了。經歷了兩次婚姻的失敗之後,王漢倫再也沒有結婚,直到1978年去世,她一直孑然一身,無兒無女,在家中唯一的消遣,便是調弄她養的二隻大白貓。
1978年8月17日,75歲的王漢倫在上海廣慈醫院病逝,她的骨灰由外甥李家震安葬在位於蘇州橫塘的青春公墓。
縱觀王漢倫的75年,她一直都在努力,努力著擺脫舊時家庭對女性不公的束縛,做一名獨立的女性。但中國舊時的風俗與習慣,女子是依靠男子過活的,做演員,在公眾面前出頭露面的她,總是被世人所歧視的。正如她自述裡所說:“後來我便想投身電影界中,我為了此事,前後大約想了兩個多月。為什麼呢?因為中國電影事業是在將發萌芽的時候,大都以為做電影的人,很不高尚。不但做電影的人要被人看輕,大凡一件新的事,在初發起的時候,往往有人不以為然,所以我想了又想,後來竟決定犧牲自己。”
她,是一個“不高尚”的人,是一個犧牲自己,為中國電影做出貢獻的人,她叫王漢倫。
閱讀更多 往事如煙雲飛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