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看《雙子殺手》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尬的觀影體驗。影片最大的問題在於劇情老套。從預告片看,很多人會以為又是老套的時間旅行,年輕的威爾史密斯穿越過來,追殺年老的威爾史密斯。這樣的梗,在《前目的地》《環形使者》裡面都已經被玩爛了,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出來?待看到正片,才知道是比時間旅行梗更老套的克隆人,《第六日》、《逃離克隆島》、《月球》……克隆來克隆去,其實都算不上什麼新鮮話題了。在這個點上,《雙子殺手》其實也沒玩出什麼新花樣。那個克隆版的威爾史密斯到底應該算是這個老年版威爾史密斯的兒子還是弟弟,這本身是個說不清的問題。在《雙子殺手》裡面好像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雙子殺手》裡面的這兩個威爾史密斯到底是什麼關係?

不太明白,已經六十多歲的李安這幾年為什麼突然對技術這麼痴迷,明明可以奔著李白去,為啥就那麼想要當愛迪生呢?電影不好看,任你120幀還是1200幀也沒用啊。

《雙子殺手》中另一個技術看點是威爾史密斯變年輕了。這同樣也不是什麼新技術。下面我們就來梳理梳理銀幕上的“返老還童術”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到現在的。

一、從“銀幕換頭術”說起

過去十多年,“換頭術”這一伎倆一直潛伏在諸多電影裡面。比如《愛麗絲漫遊仙境》裡的紅桃皇后,這一形象便是傳統特效技術和數字特效技術綜合應用的結果。《火星救援》裡在火星被餓得面黃肌瘦的馬特·達蒙,其實也有用到了“換頭術”。至於美國隊長這一經典形象,只要劇情需要,便可以讓他在骨瘦如柴和身形矯健之間任意切換。可以說,像這類讓某個角色身形發生變化的“換頭術”如今已經相當成熟。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紅桃皇后的“大腦袋”,背後離不開“換頭術”的技術支持

在影片《美國隊長》中,反派紅骷髏其實是演員雨果·維文帶著化妝進行表演的,但是無論怎麼化妝,都無法讓演員頭部的體積產生變化。“銀幕換頭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創作者們利用CG模型替換頭部,讓最終的成片展示出逼真的骷髏效果。在這裡,“銀幕換頭術”達到的視覺效果是傳統的化妝技術無法企及的。另外,《美國隊長》中主角獲得超能力前後的身體變化同樣也是得益於“銀幕換頭術”。利用傳統的化妝技術對演員身體進行放大相對容易,但是視覺效果實在不敢恭維。比如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大隻佬》裡面,雖然用傳統化妝技術讓劉德華的身體變得強壯了數倍,但是看上去並不真實,肢體動作也不夠協調。化妝術並不能對身體進行縮小,對身體進行放大又效果不佳,“換頭術”的使用很好地彌補了這些不足。《美國隊長》中主角由瘦弱到強壯的“真實”變化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換頭術”造就的美國隊長的兩種體型

二、“換頭”讓角色“起死回生”

在此基礎上,《速度與激情7》在“換頭術”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影片《速度與激情7》運用“換頭術”成功實現了演員保羅·沃克的重生。儘管這部影片中的“換頭術”在創作上不如《本傑明·巴頓奇事》複雜,但對逼真度的要求卻更高。畢竟,《本傑明·巴頓奇事》是創造一個並不存在的藝術形象,而《速度與激情7》是“復活”一個已經既定的形象。從最後完成的影片來看,絲毫看不出哪個鏡頭裡是真的保羅·沃克,哪個鏡頭是後期合成。可以說,這裡的“銀幕換頭術”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影片製作流程大致如下:1、對於實地拍攝,片方使用了四位與保羅·沃克身高相近的演員,用於捕獲主拍攝數據;2、保羅的兄弟——科迪·沃克和迦勒·沃克用於特寫鏡頭;3、保羅·沃克替身的動作被用作基礎層;4、將保羅·沃克的CGI臉龐與這些素材的動作匹配;5、為了創造無縫輸出,維塔公司將各種CG渲染通道與實地拍攝相合成。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作為"臉替"的科迪·沃克(上)、科迪(左)與保羅(右)對比照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起死回生”的銀幕角色

、強力PS讓角色“返老還童”

《美國隊長3》裡面出現了年輕時代的鋼鐵俠託尼·斯塔克。這部分的特效出自Lola VFX這家公司。在此之前,也正是這家公司把這一返老還童術用在了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和《蟻人》(2015)裡面。這一技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在Photoshop裡面修改照片,但具體細節要複雜的多。《美國隊長3》中年輕的託尼·斯塔克形象大約持續了4000格,特效團隊必須考慮到把五十歲的演員小羅伯特·唐尼變成二十幾歲時,臉上每一個細節的變化,甚至包括骨骼的變化。“每一張照片都必須要套用相同的模式,最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整個臉部肌膚沒有辦法跟上角色,所以看起來會像是臉部慢慢往下垮一樣,我們必須要一一將它們提起來。其他的部分都非常的細微,例如光影在臉上的反射,以及臉部某些部分的血管必須要看起來比較有氣色,才能夠顯示出託尼年輕的臉孔。”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美國隊長3》裡面返老還童的鋼鐵俠託尼·斯塔克

繼《美國隊長3》裡的託尼·斯塔克之後,《蟻人》裡面出現的年輕時代的漢克·皮姆博士(邁克爾·道格拉斯飾演),《驚奇隊長》裡面年輕的神盾局局長,《終結者:創世紀》裡面年輕的阿諾德·施瓦辛格,一個又一個的實現了“返老還童”。相比之下,《雙子殺手》裡的威爾史密斯在技術細節上確實更進一步,但還談不上有什麼本質性的突破。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四、“銀幕換頭術”的現狀及前景

歸納起來,應用到“銀幕換頭術”的影片,大致包括以下幾種情況,或者說可以實現這樣一些效果。

1、滿足電影的情節需求

電影通過複雜的製作過程將紙上的文字形象轉變成銀幕上的活動影像。電影劇本千變萬化,經常充滿各種奇思妙想,這就使得現實中的實拍無法滿足電影製作的需要,從而需要電影特效技術的幫助。在早期的科幻片和恐怖片裡面,創作者們為了創造符合劇情需要的角色,常用石蠟和油灰等材料來改變演員的臉型,後來則使用泡沫乳膠來進行化妝。使用泡沫乳膠進行特效化妝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其中包含的化學物質會對演員身體造成傷害。此外,化妝之後的臉部會顯得特別僵硬,影響到演員的表演發揮。“換頭術”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本傑明·巴頓奇事》改編自1922年的小說,而劇本早在1989年就已經寫好,影片的劇情設定荒誕怪異,講述了一個人以老人的形象降生,以嬰兒的形象逝世。在1989年,主角年齡和形象反向變化的問題在電影的技術環節幾乎不可能跨越,要麼使用幾個演員分時段飾演本傑明,要麼使用傳統的特效化妝術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會讓影片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劇本被擱置了近二十年後,電影特效技術有了跨越式的進步,技術水準已經成功跟上了劇情的需求,而劇情的需求又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創新性探索。

總之,《本傑明·巴頓奇事》可以說是一個劇情和技術互動的絕佳個案。劇情需要更加先進的技術,而當技術發展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影片的創作過程又可以進一步推動技術的進步。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2、從無奈選擇到滿足情懷

電影一般會有較長的製作週期,在這期間,一旦演員發生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導致拍攝工作無法繼續。比如李小龍在1973年拍攝《死亡遊戲》時猝然離世,只留下這部影片二十分鐘左右的素材。到1978年,嘉禾公司重新編劇和拍攝了這部叫做《死亡遊戲》的電影,把李小龍主演的這些片段和找另一位演員新拍攝的部分拼湊在了一起。我不清楚當年的電影觀眾看這部影片時是什麼感覺,在今天看完全無法接受,一眼就能看出哪裡是李小龍哪裡不是。多年後,李小龍之子李國豪在拍攝影片《烏鴉》(1994)時再次離奇殞命,此時影片已拍攝完成大半,電影公司用替身加CG特效的辦法勉強完成了這部影片。

類似的事情同樣發生在《角鬥士》(1998)的拍攝過程中。飾演奴隸主的演員奧列佛·裡德拍攝期間不幸過世,特效人員將缺席演員的臉部畫面取下,做成三維面具貼到替身臉上,加上後期處理成功實現了“換頭”的效果,也為“銀幕換頭術”的運用打開了新的思路。影片製作者可以先使用替身演員進行實拍,然後把替身演員的頭部用主角之前的影像或者三維動畫進行替換,就可以造成演員復活的假象,對劇情的影響較小。當然,在其他辦法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為了先前的資金投入和更理想的電影效果,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奈選擇。

《角鬥士》的處理辦法其實啟發了一個新的思路。偉大的演員在觀眾心中是永遠磨滅不去的,影迷們總會抱有一種情懷,希望在銀幕上能夠繼續看到他們。“銀幕換頭術”可以把已經逝世的演員帶回到我們面前,比如前面的《速度與激情7》便是一例。實際上在某些廣告裡面已經實現了這類“復活”,比如李小龍的威士忌廣告和奧黛麗·赫本的德芙廣告,都把李小龍和赫本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左為赫本"身替",右為赫本"臉替"

3、照顧演員和強化效果

“銀幕換頭術”的妙用還可以在不傷害演員身體的情況下,實現很多電影情節上的奇思妙想。比如讓身體著火很容易實現,但頭部著火卻幾乎不可能實拍出來。前面講的《黑洞表面》裡角色全身著火的段落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類似的情節在當年的《奪寶奇兵》(1981)裡發生過,片尾約櫃被打開後幾個反派紛紛斃命。儘管這一段的視效出自“工業光魔”之手,但幾個反派頭部著火的鏡頭仍然是用傳統特效手法,把人臉和火光簡單重疊在一個畫面裡,效果比《黑洞表面》自然差了許多。

影片《火星救援》裡馬特·達蒙在火星上餓得瘦骨嶙峋的畫面,同樣也是“銀幕換頭術”的功勞。相比之下,當年湯姆·漢克斯為了演《荒島餘生》(2000),克里斯蒂安·貝爾為了演《機械師》(2004),都是生生把自己的體重減到影片裡那個皮包骨頭的程度,其敬業精神固然可嘉,但這樣的行為畢竟於演員的身體健康有害。

在影片《黑客帝國2、3》(2003)裡面,反派史密斯複製了無數個自己,這裡的“銀幕換頭術”自然是出於劇情需要。片中史密斯被尼奧一拳打到臉極度變形的這個鏡頭,之所以採用“換頭術”來CG製作,其實不純粹是為了照顧畫面上的視覺震撼效果,保護演員也是原因之一,畢竟沒有哪位演員能夠經得起這樣一拳。另一方面來說,即便是真人出演也不可能創造出如此震撼的畫面。

說一說《雙子殺手》中的“銀幕換頭術”與“返老還童術”

五、未來暢想

基於“銀幕換頭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和技術現狀,我們不妨暢想一下用這一技術還可以創作什麼樣的電影出來。比如說,有了《本傑明·巴頓奇事》的珠玉在前,我們完全可以創作各種基於“銀幕換頭術”的電影故事,就像《指環王》、《金剛》、《猿族崛起》等影片儘管故事各不相同,但其實都是基於差不多的動作捕捉技術一樣。再比如,在電影細節方面,有了“銀幕換頭術”之後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演員的束縛,讓演員有各種不同的身體,或者讓頭部發生各種不同的變化,總之各種真人表演無法實現的畫面都可以借“換頭術”來實現。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銀幕換頭術”讓偉大演員重生。比如像1992年由小羅伯特·唐尼主演的影片《卓別林傳》,儘管主演演技精湛,但畢竟卓別林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而無論哪個演員在相貌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像卓別林本人——這也是諸多人物傳記片的尷尬所在,無論主演再怎麼賣力來演,都還是會讓人覺得這是另一個人在飾演傳主本人。倘若重拍這部《卓別林傳》的話,或許可以用“銀幕換頭術”,把小羅伯特·唐尼的臉徹底變成卓別林的臉,當然最終效果還是要基於小羅伯特·唐尼本人的演技。

這一手法甚至還可以再進一步推廣而不只限於演員,比如讓撒切爾夫人的傳記片裡的撒切爾夫人完全是本尊的相貌,或者在銀幕上讓愛因斯坦“復活”飾演他自己——衷心希望很快就可以看到這樣的電影。總之,有了技術的支持,下一步就是考驗想象力的問題了。

電影是靠技術支撐的藝術實現和藝術表達,本末倒置乃大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