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看《双子杀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尬的观影体验。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情老套。从预告片看,很多人会以为又是老套的时间旅行,年轻的威尔史密斯穿越过来,追杀年老的威尔史密斯。这样的梗,在《前目的地》《环形使者》里面都已经被玩烂了,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出来?待看到正片,才知道是比时间旅行梗更老套的克隆人,《第六日》、《逃离克隆岛》、《月球》……克隆来克隆去,其实都算不上什么新鲜话题了。在这个点上,《双子杀手》其实也没玩出什么新花样。那个克隆版的威尔史密斯到底应该算是这个老年版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还是弟弟,这本身是个说不清的问题。在《双子杀手》里面好像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双子杀手》里面的这两个威尔史密斯到底是什么关系?

不太明白,已经六十多岁的李安这几年为什么突然对技术这么痴迷,明明可以奔着李白去,为啥就那么想要当爱迪生呢?电影不好看,任你120帧还是1200帧也没用啊。

《双子杀手》中另一个技术看点是威尔史密斯变年轻了。这同样也不是什么新技术。下面我们就来梳理梳理银幕上的“返老还童术”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

一、从“银幕换头术”说起

过去十多年,“换头术”这一伎俩一直潜伏在诸多电影里面。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红桃皇后,这一形象便是传统特效技术和数字特效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果。《火星救援》里在火星被饿得面黄肌瘦的马特·达蒙,其实也有用到了“换头术”。至于美国队长这一经典形象,只要剧情需要,便可以让他在骨瘦如柴和身形矫健之间任意切换。可以说,像这类让某个角色身形发生变化的“换头术”如今已经相当成熟。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红桃皇后的“大脑袋”,背后离不开“换头术”的技术支持

在影片《美国队长》中,反派红骷髅其实是演员雨果·维文带着化妆进行表演的,但是无论怎么化妆,都无法让演员头部的体积产生变化。“银幕换头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创作者们利用CG模型替换头部,让最终的成片展示出逼真的骷髅效果。在这里,“银幕换头术”达到的视觉效果是传统的化妆技术无法企及的。另外,《美国队长》中主角获得超能力前后的身体变化同样也是得益于“银幕换头术”。利用传统的化妆技术对演员身体进行放大相对容易,但是视觉效果实在不敢恭维。比如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大只佬》里面,虽然用传统化妆技术让刘德华的身体变得强壮了数倍,但是看上去并不真实,肢体动作也不够协调。化妆术并不能对身体进行缩小,对身体进行放大又效果不佳,“换头术”的使用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美国队长》中主角由瘦弱到强壮的“真实”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换头术”造就的美国队长的两种体型

二、“换头”让角色“起死回生”

在此基础上,《速度与激情7》在“换头术”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影片《速度与激情7》运用“换头术”成功实现了演员保罗·沃克的重生。尽管这部影片中的“换头术”在创作上不如《本杰明·巴顿奇事》复杂,但对逼真度的要求却更高。毕竟,《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创造一个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而《速度与激情7》是“复活”一个已经既定的形象。从最后完成的影片来看,丝毫看不出哪个镜头里是真的保罗·沃克,哪个镜头是后期合成。可以说,这里的“银幕换头术”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影片制作流程大致如下:1、对于实地拍摄,片方使用了四位与保罗·沃克身高相近的演员,用于捕获主拍摄数据;2、保罗的兄弟——科迪·沃克和迦勒·沃克用于特写镜头;3、保罗·沃克替身的动作被用作基础层;4、将保罗·沃克的CGI脸庞与这些素材的动作匹配;5、为了创造无缝输出,维塔公司将各种CG渲染通道与实地拍摄相合成。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作为"脸替"的科迪·沃克(上)、科迪(左)与保罗(右)对比照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起死回生”的银幕角色

、强力PS让角色“返老还童”

《美国队长3》里面出现了年轻时代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这部分的特效出自Lola VFX这家公司。在此之前,也正是这家公司把这一返老还童术用在了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和《蚁人》(2015)里面。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在Photoshop里面修改照片,但具体细节要复杂的多。《美国队长3》中年轻的托尼·斯塔克形象大约持续了4000格,特效团队必须考虑到把五十岁的演员小罗伯特·唐尼变成二十几岁时,脸上每一个细节的变化,甚至包括骨骼的变化。“每一张照片都必须要套用相同的模式,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整个脸部肌肤没有办法跟上角色,所以看起来会像是脸部慢慢往下垮一样,我们必须要一一将它们提起来。其他的部分都非常的细微,例如光影在脸上的反射,以及脸部某些部分的血管必须要看起来比较有气色,才能够显示出托尼年轻的脸孔。”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美国队长3》里面返老还童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

继《美国队长3》里的托尼·斯塔克之后,《蚁人》里面出现的年轻时代的汉克·皮姆博士(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惊奇队长》里面年轻的神盾局局长,《终结者:创世纪》里面年轻的阿诺德·施瓦辛格,一个又一个的实现了“返老还童”。相比之下,《双子杀手》里的威尔史密斯在技术细节上确实更进一步,但还谈不上有什么本质性的突破。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四、“银幕换头术”的现状及前景

归纳起来,应用到“银幕换头术”的影片,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或者说可以实现这样一些效果。

1、满足电影的情节需求

电影通过复杂的制作过程将纸上的文字形象转变成银幕上的活动影像。电影剧本千变万化,经常充满各种奇思妙想,这就使得现实中的实拍无法满足电影制作的需要,从而需要电影特效技术的帮助。在早期的科幻片和恐怖片里面,创作者们为了创造符合剧情需要的角色,常用石蜡和油灰等材料来改变演员的脸型,后来则使用泡沫乳胶来进行化妆。使用泡沫乳胶进行特效化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其中包含的化学物质会对演员身体造成伤害。此外,化妆之后的脸部会显得特别僵硬,影响到演员的表演发挥。“换头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自1922年的小说,而剧本早在1989年就已经写好,影片的剧情设定荒诞怪异,讲述了一个人以老人的形象降生,以婴儿的形象逝世。在1989年,主角年龄和形象反向变化的问题在电影的技术环节几乎不可能跨越,要么使用几个演员分时段饰演本杰明,要么使用传统的特效化妆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会让影片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剧本被搁置了近二十年后,电影特效技术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技术水准已经成功跟上了剧情的需求,而剧情的需求又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创新性探索。

总之,《本杰明·巴顿奇事》可以说是一个剧情和技术互动的绝佳个案。剧情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而当技术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影片的创作过程又可以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2、从无奈选择到满足情怀

电影一般会有较长的制作周期,在这期间,一旦演员发生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导致拍摄工作无法继续。比如李小龙在1973年拍摄《死亡游戏》时猝然离世,只留下这部影片二十分钟左右的素材。到1978年,嘉禾公司重新编剧和拍摄了这部叫做《死亡游戏》的电影,把李小龙主演的这些片段和找另一位演员新拍摄的部分拼凑在了一起。我不清楚当年的电影观众看这部影片时是什么感觉,在今天看完全无法接受,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李小龙哪里不是。多年后,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拍摄影片《乌鸦》(1994)时再次离奇殒命,此时影片已拍摄完成大半,电影公司用替身加CG特效的办法勉强完成了这部影片。

类似的事情同样发生在《角斗士》(1998)的拍摄过程中。饰演奴隶主的演员奥列佛·里德拍摄期间不幸过世,特效人员将缺席演员的脸部画面取下,做成三维面具贴到替身脸上,加上后期处理成功实现了“换头”的效果,也为“银幕换头术”的运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影片制作者可以先使用替身演员进行实拍,然后把替身演员的头部用主角之前的影像或者三维动画进行替换,就可以造成演员复活的假象,对剧情的影响较小。当然,在其他办法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为了先前的资金投入和更理想的电影效果,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选择。

《角斗士》的处理办法其实启发了一个新的思路。伟大的演员在观众心中是永远磨灭不去的,影迷们总会抱有一种情怀,希望在银幕上能够继续看到他们。“银幕换头术”可以把已经逝世的演员带回到我们面前,比如前面的《速度与激情7》便是一例。实际上在某些广告里面已经实现了这类“复活”,比如李小龙的威士忌广告和奥黛丽·赫本的德芙广告,都把李小龙和赫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左为赫本"身替",右为赫本"脸替"

3、照顾演员和强化效果

“银幕换头术”的妙用还可以在不伤害演员身体的情况下,实现很多电影情节上的奇思妙想。比如让身体着火很容易实现,但头部着火却几乎不可能实拍出来。前面讲的《黑洞表面》里角色全身着火的段落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类似的情节在当年的《夺宝奇兵》(1981)里发生过,片尾约柜被打开后几个反派纷纷毙命。尽管这一段的视效出自“工业光魔”之手,但几个反派头部着火的镜头仍然是用传统特效手法,把人脸和火光简单重叠在一个画面里,效果比《黑洞表面》自然差了许多。

影片《火星救援》里马特·达蒙在火星上饿得瘦骨嶙峋的画面,同样也是“银幕换头术”的功劳。相比之下,当年汤姆·汉克斯为了演《荒岛余生》(2000),克里斯蒂安·贝尔为了演《机械师》(2004),都是生生把自己的体重减到影片里那个皮包骨头的程度,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这样的行为毕竟于演员的身体健康有害。

在影片《黑客帝国2、3》(2003)里面,反派史密斯复制了无数个自己,这里的“银幕换头术”自然是出于剧情需要。片中史密斯被尼奥一拳打到脸极度变形的这个镜头,之所以采用“换头术”来CG制作,其实不纯粹是为了照顾画面上的视觉震撼效果,保护演员也是原因之一,毕竟没有哪位演员能够经得起这样一拳。另一方面来说,即便是真人出演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震撼的画面。

说一说《双子杀手》中的“银幕换头术”与“返老还童术”

五、未来畅想

基于“银幕换头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和技术现状,我们不妨畅想一下用这一技术还可以创作什么样的电影出来。比如说,有了《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珠玉在前,我们完全可以创作各种基于“银幕换头术”的电影故事,就像《指环王》、《金刚》、《猿族崛起》等影片尽管故事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基于差不多的动作捕捉技术一样。再比如,在电影细节方面,有了“银幕换头术”之后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演员的束缚,让演员有各种不同的身体,或者让头部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总之各种真人表演无法实现的画面都可以借“换头术”来实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银幕换头术”让伟大演员重生。比如像1992年由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影片《卓别林传》,尽管主演演技精湛,但毕竟卓别林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而无论哪个演员在相貌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像卓别林本人——这也是诸多人物传记片的尴尬所在,无论主演再怎么卖力来演,都还是会让人觉得这是另一个人在饰演传主本人。倘若重拍这部《卓别林传》的话,或许可以用“银幕换头术”,把小罗伯特·唐尼的脸彻底变成卓别林的脸,当然最终效果还是要基于小罗伯特·唐尼本人的演技。

这一手法甚至还可以再进一步推广而不只限于演员,比如让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片里的撒切尔夫人完全是本尊的相貌,或者在银幕上让爱因斯坦“复活”饰演他自己——衷心希望很快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电影。总之,有了技术的支持,下一步就是考验想象力的问题了。

电影是靠技术支撑的艺术实现和艺术表达,本末倒置乃大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