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人到中年,不惑於心,不困於情

最近閨蜜雅婷遇到一件讓她很糾結的事。

幾個月前,她應朋友邀請參加了一次聚會,結識了一家公司的經理,兩人雖是第一次見面,卻頗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相談之下,又發現兩人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驚人的一致,頗有知己之感。

聚會歸來,經理就對雅婷念念不忘,時不時發個信息或打個電話,交流一下對時下某種現象或某個事件的認識,二人後來又吃過幾次飯,每一次都相談甚歡。

可是就在兩天前,雅婷卻突然把經理拉黑,並且刪除了他所有的聯繫方式。

我們覺得有些可惜,畢竟這個世界上,能夠遇到一個說得來的朋友,實在太難得了。尤其是在許多人看來,那位經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男人,風度翩翩,事業成功,儒雅含蓄,比起雅婷的老公,真的是優秀太多了。

但是雅婷說:“如果他是個女人,那麼我一定會萬分珍惜這段友情,但是可惜,他是個男的,並且最近幾次見面,言辭之間總是會隱隱透露出一些想法,我們這個年齡,四十不惑,對於這樣的事,不應該像年輕時那麼糾結那麼猶豫了,也許做不成朋友會有些可惜,但是,如果任這段情感繼續發展,那麼受到傷害的,必定是更多的人。”

雅婷結婚多年,雖然丈夫並不像王總那麼風趣、多金、浪漫,但是雅婷說,這麼多年的夫妻生活,兩個人已經像親人一般血濃於水了。她感冒時,丈夫不顧夜黑雨大,跑了很遠的路為她買來感冒藥;她加班累了,回到家,等待自己的永遠是一杯溫度正好的蜂蜜茶,還有燒好的洗腳水……”

雅婷明白,女人哪怕到了八十歲,也依舊渴望得到寵愛和呵護。但是,來自婚姻之外的感情,卻不能輕易的觸碰。

人到中年,不惑於心,不困於情

人到中年,不惑於心,不困於情,遇到這樣的事,必須當機立斷。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不得不說,雅婷是明智也是理性的。雖然她也明白,遇到一位談得來的朋友值得珍惜,但是她更懂得把持住男女交往的那個“度”,不去觸碰危險的底線。

都說女性的感性多於理性,總是會感情用事,其實,女人到了四十,就會明白自己最應該珍惜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

電影《廊橋遺夢》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愛和責任的故事。

人到中年的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性情溫和,勤勞善良,丈夫是個不解風情的農夫,並不瞭解妻子內心一些浪漫的想法。而溫順的弗朗西斯卡對此毫無怨言,為了家庭辛苦操勞,任勞任怨。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攝影記者羅伯特,他要去曼迪遜橋。弗朗西斯卡領著他到了目的地,出於感謝,羅伯特送了一束野花給她,而這,卻讓她心中泛起了特別的感覺。

經過幾天的接觸,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產生了別樣的情感,她第一次覺得自己在他面前是一個完美女人,並且與他心靈相通。

然而,在愛情和責任的艱難抉擇中,弗朗西斯卡還是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家庭,選擇了現實。

人到中年,不惑於心,不困於情

楊絳年輕時,很多青年才俊都喜歡她,其中費孝通追求的最為熱烈。

在楊絳與錢鍾書相戀之後,費孝通想不通,找到楊絳問是否可以當朋友,楊絳說:“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換句話說,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妨絕交。”

錢鍾書先生去世後,費孝通去拜訪楊絳,祈望能夠實現多年的夙願,送他下樓時,楊絳說:“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

睿智如先生,乾脆利落地拒絕了他所有的想法和曖昧的心思。

人到中年,不惑於心,不困於情

女人到了中年,就不會再迷惑於虛幻而不切實際的感情了。她們的內心,更向往一種厚重的安全感,所有的生活和願望,都要落在實實在在的地方,而不是輕易的寄託在別人身上。

也許,有時也會為了某一段感情產生衝動和糾結,但是很快她們就會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觸手可及的安穩,而不是一種飄浮不定的情感。

女人到了中年,更加成熟,更加獨立,在情感和思想上也更加清醒,更加明智。

她們知道自己該交什麼樣的朋友,過什麼樣的日子,擁有什麼樣的情感。

那些家庭和婚姻之外的感情,也許會滿足有些女人小小的虛榮心,但是,它卻是洪水猛獸,一旦聽之任之,到最後吞噬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內心的安寧與平和,珍惜手中眼前的幸福,不惑於心,不困於情。

溫暖的餘生,才是最可珍惜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