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談及"致仕"一詞,不少讀者可能會認為,這是古人進入仕途為官的意思,但答案卻恰好相反。《春秋公羊傳》中提到:"退而致仕"

,東漢經學大家何休注曰:"致仕,還祿位於君。"

由此可見,"致仕"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古代官員退休這一行為。因此與"致仕"意思相近的名詞,還有"致事"、"休致"、"告老"。

縱觀古代致仕制度,最早可追溯於商朝,後經歷代統治者不斷完善,逐漸成為古代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古代致仕老人

據《尚書·鹹有一德》記載:"伊尹既復政厥闢將告歸。"孟康注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商代名臣伊尹換政於太甲,以年老為由向其告假迴歸故鄉,這顯然是官吏致仕制度的萌芽。

然而,伊尹只是告假,並未上交全部權利,因此這還算不上致仕。不過從伊尹之後,以年老作為致仕條件也成為了後代的約定俗成。

一、官員致仕與世官制的對立

古代官吏致仕,這顯然存在於官僚制度的基礎之上。夏商西周時期,社會處於奴隸制當中。因此君王選拔官員,是以宗法制與血緣關係的親疏為評判標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社會逐漸解體,各路諸侯為走上爭霸制度,開始自行選拔官吏,官僚制度由此誕生。

每一位官員的任免、考核、赴任與致仕,都是在官僚制度的基礎上完成的。

由此可見,這顯然是逐漸壯大的地主階級,對奴隸制社會的變革。因而在先秦資料當中,也有不少官員致仕的資料留存。

《左傳·襄公三年》記載:"祁奚請老,晉侯間嗣焉。"《左傳·襄公七年》也提到:"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為何官員告老現象如此頻繁呢?這顯然就是官僚制度與世官制度的對立。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左傳》

所謂世官制度,便是根據血緣繼承父輩職位,具有"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特點。可以看到,落後的行政效率,已經開始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諸侯為代表的的地主階級,為達到爭霸目的,開始進行一系列變革,從而提高行政效率。

為打破貴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諸侯開始自行選拔人才。所謂"有能者居之",官員年老之後,便自然要懂得急流勇退,將位子讓給經歷更加充沛的年輕人。

《禮記·曲禮》中說:"大夫七十而致事",即指古代官員"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也"。

二、古代致仕官員的滿足條件

古代官員何時該退休?是應當主動退休還是等候被勒令退休?又應該以何種方式退休?需要向朝廷提出申請的,是全部官員還是一部分高官?這些問題不解決,便無法廓清古代官員致仕的先決條件。

(一)年老致仕

從前文中不難得知,自古代致仕制度的萌芽出現後,官員致仕最大一個理由,便是年齡問題。到了漢代,統治者明確作出規定,年七十者需要致仕。為何將年齡界限設置在七十?

民間有句老話說的好:"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古代衛生條件落後,一般人能活到七十便很不容易了。

對此,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解釋道:"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跌跨之屬是以退之。"也就是說,古人即便活到七十歲,其身體機能也會下降。此時再處理繁重的朝中政務,會嚴重降低行政效率。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古代老人圖

因此七十致仕這一傳統,也被後代皇帝沿襲。南朝齊明帝在位時,規定"百官年登七十皆令致仕";而北魏孝明帝時也說:"已滿七十,方求更敘者,吏部可依令不奏"。

及至隋唐宋明時期,七十致仕依舊是一個傳統。明太祖朱元璋曾將致仕年齡改為六十,後又改回到七十。

正因如此,不少官員在七十歲之時,都會主動請辭,一般以"起骸骨"之名。

一方面,古代官吏七十而致仕,是為遵循禮法中的規定;

而另一方面,也是"君不使自去者,尊賢者也"。君王一般不會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這樣會顯得天家無情。

古代官員要有"眼力見",自然不能"死乞白賴"地等著皇帝來發話,否則便是另一個結局了。另外,

官員主動請辭,皇帝為表明自己的大度,也會給予他們一定補償用於養老。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古代皇帝和官員劇照

(二)因病致仕

與年老一樣,病痛也會嚴重阻礙官員的辦事效率。所謂"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代官吏便率先以病痛為由請求辭官。

到了宋代以後,官員不到七十歲,但因為身上有病痛從而影響到行政效率的,多數也都會主動請辭,是為"引年致仕"。明朝時亦有相關規定:"不滿七十 者 ,若年邁力衰 、不能任仕者亦聽致仕。"

(三)勒令致仕

勒令致仕也分兩種情況。

其一便是前面提到的,年過七十依舊不願放棄高官厚祿者,皇帝會主動令其請辭;

其二是罪當免職者,或是或是遭受排擠、或是工作中出現大問題、或是遭受他人株連。

後一者,往往曾經立下過功勳。皇帝一是念及舊情,二來顧及天家顏面,故而沒有將其涉事者免職,反而勒令其主動請辭。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北宋官員王安石與蘇軾被排擠

這樣一來,後者便能走致仕的途徑,得到朝廷給予的若干經濟與政治待遇。由此可見,被皇帝勒令致仕倒也不全是壞事。

(四)致仕階層

眾所周知,古代官僚體系中的官員數量,一直頗為可觀,畢竟要運動如此龐大的國家機器,自然需要大量官員。

而倘若每位官員都向皇帝請辭,從而得到致仕待遇,這樣不僅皇帝忙不過來,朝廷也給不出足夠的"養老金"。於是從漢代開始,致仕制度便對官員的品階做出了嚴格規定。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仿漢朝官員

《資治通鑑》中記載:"丞相賢以老病乞骸骨。"漢初時期,只有丞相這樣的大官,才能算是"正式退休",並完全享受致仕制度帶來的優厚待遇。

另外,《漢書》中還規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只有"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享受到"退休金"。

到了唐代以後,"常參官五品,外官四品者然後許致仕,餘停",可見五品以上的大員才有資格以致仕方式退休。

宋代經濟繁榮,宋朝皇帝頗有底氣,於是在官階基礎上又新增一條規定,凡是七十歲者,皆可以致仕手段辭官,由朝廷來負責起"養老",這可謂是"財大氣粗"了。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古代致仕官員悠閒生活圖

三、淺談歷代官員退休金變化

從前文可知,古代致仕官吏有退休金,應當是始於漢末平帝時期,"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因年老而致仕,"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也就是說,漢代致仕官員在退休之後,依舊可領取原來俸祿的三分之一。不過,也有某些官員可以走皇帝"後門",儘管品階不夠,但依然可享受致仕官員的待遇。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中官員大多都能享受致仕待遇,但根據品階不同而略微有差距。

一品大員退休,自然是豐厚待遇;

二、三品也不差,其退休金按照原官階加一的標準來發放。

至於一些低級官員,雖然少了些福利,但也好過漢代三分之一俸祿的標準。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唐朝官員圖

唐初時期,皇帝提倡節儉,於是致仕官吏的退休金並不多,"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最倒黴的是五品以下的管理,連致仕待遇都沒有擁有。

這一點,一直被唐玄宗看在眼裡。當唐代經濟繁榮之後,朝廷有了底氣,於是他在天寶九年(750年)下詔曰:"應五品下致仕官,並終其餘年,仍永為常式。"

如此一來,唐代低級官員才有了出頭之路。可不幸的是,安祿山卻馬上就要起兵謀逆了。

到了宋代,開始出現全俸退休制。但有意思的是,致仕官吏能拿到全俸還是半俸,是要看其平時表現的。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古代繁華街景

也就是說,官吏在日常工作中會有一個"平時成績"。在其致仕之後,會有專人對其進行"績效評估",一旦符合要求,便是全俸待遇。而職業生涯中出現錯誤的致仕官吏,一般只能得到半俸。

當然,如果是因犯下大錯被強制退休,那就半分俸祿也無。

明代致仕官員的俸祿,多為半俸。不過明朝統治者對年齡放鬆了寬限。朱元璋曾下詔,規定六十歲便可致仕。官員提前退休,倒也能多享受幾年清閒時光。

古代官員退休能拿多少俸祿?宋朝需看“平時成績”,才能拿全俸

明朝官員60歲退休

明孝宗時也有規定,長期遭受病痛折磨的官員,可提前致仕,年齡可提前到五十五歲。可以看到,古代致仕官員的退休金,也與社會穩定、國家經濟與開明風氣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漢書》

《尚書》

《禮記》

《齊書》

《宋史》

《明史》

《唐會要》

《新唐書》

《資治通鑑》

《白虎通義》

《春秋公羊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