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孔子為何被稱為聖人?


孔子為何被稱為聖人?


孔子為何被稱為聖人?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現在的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編撰的《春秋》開私人修史先例,他的學說成為中國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的本源,被尊為“聖人”。

大約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在魯國。魯國東南有一座昌平山,山下即古昌平鄉。昌平鄉東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名叫尼丘山。父母認為他是尼丘山賜予自己的,便給他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七十二歲的父親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親與年幼的孔子相依為命,在貧困中度日。

當時的魯國都城曲阜是魯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典籍豐富,名師眾多。因此,孔子自幼就生活在曲阜的傳統文化氣氛中,接觸到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獻,禮儀制度。孔子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光宗耀祖,繼承先聖商湯的業績,長大後成為有出息的人,就教他學習周王朝的《詩》、《書》、《禮》、《樂》。因此,他在父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況下,仍然發憤學習周禮。

孔子為何被稱為聖人?


孔子是個聽話而好靜的孩子。當他一個人遊戲的時候,常愛擺設三寶,學祭神的動作。“這孩子與眾不同,竟能做敬神的遊戲,真難得。”他的母親常這麼想著,看著幼小的孔子做遊戲。儘管他的吃穿都不如別人,母親還是常向孔子談起孔家歷代祖先的輝煌故事,不知不覺中孔子幼小的心靈裡產生了“我要努力,不辱沒祖先的榮譽”的信念。

孔子的母親因終日操勞變得體弱多病。每次母親病倒,孔子都盡心地服侍左右。當母親病情嚴重時,他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她左右。母親有時看他太辛苦了,便勸他去睡一會兒,可是他一直不肯,並說:“我睡不睡沒關係,您的身體要緊!”母親常為他的孝順懂事掉下辛酸而幸福的眼淚。

十三歲時孔子開始上學。教師都是村落中的長老擔任。當然,他們只是將詩、書、禮、樂簡單地介紹一番。一開始,孔子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對待長輩的禮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孔子剛開始只是默默地聽老師的講解,從不發問,後來,他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每一個疑問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他的老師和母親有時也被他問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孔子後來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也就是說他從十五歲開始對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孔子好學不倦,博學多識,主張“學而優則仕”。他盼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仕途的大門卻遲遲沒向他打開。孔子認為人應該“三十而立”。他三十歲時辦起了私學,招收了很多學生。據說他的學生前後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收的學生不分貴賤,貴族子弟、平民子弟甚至魯國以外的青年都慕名而來。孔子培養學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善於循循善誘,他的教學成效顯著。他的弟子中精通六藝的得意門生就有七十二人之多。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卻屢屢碰壁,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孔子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位賢明君主的重用,出仕從政,以實現自己的“仁政德治”,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救民於水火之中”。

五十歲時,孔子終於有機會升任魯國的司寇。孔子做的很出色,除了取得外交勝利,打擊了割據勢力,其他方面的政績也為人稱道:商人不敢胡亂漲價,社會秩序大有改善。但鄰國齊國擔心魯國強大起來對己不利,就設法從內部進行破壞。齊國君知道魯定公是好色且喜歡犬馬之樂的人,便投其所好,給他送來美女、華麗馬車。魯定公果然陷於其中,難以自拔,不再理會朝政,自然也不再找孔子商議政事了。孔子感到自己已經不能繼續施展政治抱負,於是,帶領弟子們離開了魯國。

孔子為何被稱為聖人?


公元前497年,孔子開始了為期十四年的周遊列國的漫長旅程。他盼望著從中尋到一塊能實現自己抱負的樂土。可當時諸侯國各國爭戰不休,縱使他有滿腔的學問和治國主張,也沒有人對此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猶如喪家之犬,受到驅逐。他周遊各國,歷盡磨難,終歸未被重用。最後,孔子只得返回家鄉。這時,他已經六十八歲了。

孔子為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施展而傷心失望。最後,他決定為後世留點有價值的東西,也希望藉此警告天下的亂臣賊子,能使其恢復先王之道,於是他決意編寫《春秋》。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總結積累了許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比如:他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主張“溫故而知新”、“多聞闕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他對保存古代文獻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春秋》的編撰,開創了私人修史的先例,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創造性貢獻。孔子辦教育,成六藝,在中國古代是空前絕後的偉業。孔子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所做的卓越貢獻,奠定了他的“萬世師表”的“文聖”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