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長平之戰,趙軍的多次衝鋒,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線?

憧靈




白起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孫武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賭國運的戰爭,雙方都是傾全力而為,但是由於趙國糧草匱乏,無法在堅守,於是趙國就選擇了速戰速決的戰略,但是趙軍在進攻的時候,無法突破秦軍的防線,最終趙括戰死,其餘的士兵投降。


在長平之戰中,趙軍不管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突圍,都無法突破秦國的防線,這個情況大家應該很是疑惑,趙括的手裡不是有十萬兵馬,集中一個點進行攻擊,還能突不了圍?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長平戰場的地形。


公元前260年,趙括成為了長平戰場上趙軍的主帥,當趙括開始率領軍隊進攻的時候,秦軍假裝敗退,趙括在不知道秦軍換了主帥的情況下,貿然的率領軍隊追擊,但是在他率領軍隊渡過了丹河的時候,看到的是秦軍堅固的空倉防線,這是秦軍依託地形構築的堅固防線。 這道防線是秦軍在趙軍原來的防線的基礎上有進行加固的傑作,而且地理十分優勢,前面是丹河,趙軍只有渡過丹河才能攻擊防線,防線距離丹河比較近,即使趙軍渡河了,在狹長的地段也無法施展開來。 這道防線的地勢比較高,趙軍要想進攻,就必須採取仰攻,大家都知道,仰攻是十分困難的。 當趙軍在攻擊空倉嶺防線失利的情況下,趙括就想在回到百里石趙軍的陣地,但是不想想,白起能讓他回去嗎?於是白起就讓大軍出動,不求殺敵,只要牢牢地把趙軍咬住就可以了。同時再派了2.5萬人,從後方攻佔了沒有主力防守的百里石陣地。 然後是白起又派5千人把趙軍的主力和輜重部隊分開,斷了趙軍主力的糧草。就這樣在秦軍不斷騷擾的情況下,趙軍無法撤退,最終被秦軍逼進了一個狹小的地帶。 秦軍以空倉防線、百里石防線、韓王山為依託,對趙軍形成了一個包圍圈,雖然秦趙兩國的兵力相差不大,但是依託有利地形的秦軍,不需要太多的兵力就能把趙軍圍的結結實實,而趙軍由於地形的限制,則無法展開軍隊的力量進行突圍,失敗在所難免。



大夢哆啦A夢


在長平之戰中,不論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突圍,趙軍都沒能突破秦軍防線,這的確是長平之戰中令大家比較疑惑的問題,就算趙國兵力處在弱勢,軍隊戰鬥力不如秦軍,但趙括手下畢竟有足足數十萬大軍,面對全線防守的秦軍,趙軍只要攻其一點怎麼可能突破不了呢?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長平戰場的地形問題。

趙軍全面出擊,為何突破不了秦軍壁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接替廉頗出任趙軍主帥,在對軍隊完成初步整合之後,開始主動出擊。

就在趙國更換主帥的同時,秦國也將他們的最大殺器白起,悄悄派往了長平前線。秦軍秦軍營地雖然仍高掛著王紇的帥旗,但實際上的指揮者卻已經變成了白起。

趙括率軍出戰,秦軍佯裝敗退,趙括在不知道秦軍已經更換主帥的情況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率領趙軍主力開始對秦軍展開追擊。然而就在趙軍渡過丹河之後,卻發現橫在他們面前的,是秦軍極為牢固的空倉嶺防線。(如下圖)這道防線是秦軍與趙軍在丹河對峙期間,依託空倉嶺、精心構築的一道堅固防線。

相信看到這幅地形圖,大家想必就已經明白趙軍為何無法攻破秦軍防線了吧。

1、壁壘極為牢固。作為秦軍的主陣地,這道防線是秦軍在趙軍原本防線上,傾注大量心血後修築的,牢固無比。、

2、具有地理優勢。趙軍如果想要進攻空倉嶺防線,那麼就必須先渡過前方的丹河,但丹河距離空倉嶺防線距離過近,趙軍即使兵力再多,也無法在狹窄且複雜的地形完全展開。而且,在渡河之後趙軍還有多少體力來進攻,也是個問題。

3、仰攻難度太大。空倉嶺防線的地勢較高,趙軍想要進攻只能採取仰攻,仰攻的難度不難想象,不僅對士兵的體能要求很高,且很多攻擊手段無法施展。而秦軍則可以依託防線居高臨下的進行攻擊,這將導致趙軍極大傷亡。

趙軍全力突圍,為何無法突破秦軍圍困

我們先來看看趙軍是怎麼被圍的。

在趙軍進攻空倉嶺防線受阻的情況下,趙括便想要率領趙軍後撤,撤回百里石長城一線的趙軍陣地。白起豈會讓煮熟的鴨子飛掉,在趙軍後撤之時,以逸待勞的秦軍立即出動,不求殺傷敵軍,只是死死咬住趙軍,不使其順利撤退。

而就在趙軍進攻秦軍空倉嶺防線的同時,白起首先命令一支2.5萬人的軍隊繞到趙軍後方,攻佔了沒有主力駐守的趙軍主陣地——百里石長城一線。(如下圖)

其次,再以一支5千人的軍隊,對趙軍主力和輜重部隊的結合部展開攻擊,使得趙軍主力和輜重部隊徹底分割,斷掉了趙軍主力的糧道。(如下圖)

而在攻擊秦軍陣地受阻,且在秦軍騷擾下無法撤退的趙括部隊,實際上一直在沿著丹河河谷在前進。而最終,趙軍主力便被白起依託“空倉嶺防線——百里石長城防線——韓王山”死死圍在了一個狹窄地帶(如下圖)。

這種局勢下,雖然秦軍和趙軍兵力相差不大,但有堅固的壁壘為支撐,有崇山峻嶺為阻礙,秦軍實際上只需要很少的兵力便已經能夠對趙軍形成合圍。而由於地形的限制,無法完全展開的趙軍主力,是完全無法攻破依託地形進行防守的秦軍陣地的。


香茗史館


今年初,我為了看看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括的,趙括為什麼無法突圍,專門去了一趟長平古戰場實地考察,並且寫了一點個人看法,今天發在這裡,供大家批評指正!


長平古戰場實地勘察記——對白起包圍趙括40萬大軍的另一種猜想

衣賜履按:寫了《七問長平之戰》後,不少朋友熱情留言,既有對我的鼓勵,也有對一些問題的探討。我在文中參考了許多資料,但依然有一些問題拿捏不準,心裡總有點放不下,特別是沒有到現場看一下,我很難想像,在白起與趙括直面交手時,究竟是在什麼樣的地形條件下?白起是怎麼用五六十萬人圍住趙括的四十萬人的?我和一個哥們探討時,他表示願意陪我到長平之戰遺址看一看。於是,我們直奔高平(古長平),發現地形的確與想像中完全不同,為我們解開謎團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我在《七問長平之戰》中,提出什麼樣的地形才能圍住趙括的四十萬大軍?或者是狹長地域,或者是一個口袋形的地域,然後才可能讓四十萬趙軍無法突圍,成為待宰羔羊。然而,實地一看,情況似乎不是這樣。讓我們一條一條來扒哈。先看一下我拍的幾張照片。

【屍骨坑,拍攝於長平之戰紀念館】

長平裝不裝得下趙括的四十萬大軍?

太能了!大家先看一下當地地形。

【基本上沒有高山,地勢相對舒緩】

大家再看這幅圖。

【長平之戰決戰示意圖,拍攝於紀念館】

從圖上看,長平之戰最後的戰場是武訖嶺(訖讀如氣,當地人讀“愛”)、秦關、大糧山圍起來的三角地。在此三角地內,地形舒緩,周邊是類似於丘陵的山,中間是平地,面積大約幾十平方公里,別說四十萬,一百萬趙軍也放得下。然而,此地的山坡並不陡峭,不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最高處的秦關海拔1287米,而高平最低海拔800米,以我的目測來看,古戰場一帶可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那種險要的地形。

按照這個地形,秦軍如果想包圍趙軍,從地形來看,秦軍必須遠遠多於趙軍人數,才可能形成合圍。怎麼也得一百萬以上才可能,而且不能保證趙軍無法突圍。因為,當白起的50萬到60萬部隊把這塊三角地圍成一圈,勢必犯了兵家大忌,即,兵力分散,當趙軍集中兵力突擊一個方向,秦軍根本無法阻止。

那,究竟白起圍住趙括了嗎?

我想,圍住了。但,白起能圍,王齕圍不了。

為什麼?

我和朋友一致認為,只有白起有吞掉趙軍四十萬的格局和膽略。王齕,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可能有這種想法。這才是秦國派出白起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假設,在王齕與廉頗對峙的兩年時間裡,白起一定沒有閒著。他一定去過上黨不只一次,對那裡的山川地形太熟悉了。而趙括,我認為對這一帶也很熟悉,正因為熟悉,才可能落入白起的包圍圈。我們慢慢來說。

王齕在前方打,白起一方面勘察地形,另一方面,一定多次回到咸陽與昭襄王嬴稷詳細討論推演,制定作戰方案。當他把自己要吃掉趙軍四十萬的計劃告訴嬴稷時,嬴稷一定興奮得鬍子顫抖!

因為,他們都知道,趙軍非常強悍!趙括非常厲害!能夠把趙括的四十萬吞掉,這是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最重要的一戰!然而,他們吞不掉廉頗,因為廉頗不行,所以廉頗不敢跟他們玩兒,不敢玩兒怎麼吞?所以必須換上敢跟他們玩兒的趙括。於是,才有了范雎的反間計,才有了趙孝成王趙丹的換將。這些不再多說,我們來看看趙括。

趙括是個白痴嗎?

當然不是!趙括的領軍打仗能力一定是非常強。他對這一帶的地形一定也很熟悉。他非常清楚,他的四十萬,不可能被包了餃子。為什麼?因為地形舒緩,秦軍即使有六十萬,要把這塊地全部圍起來,一定兵力就會分散,趙軍只需向一個方向衝去,就如同拿著錐子扎布袋一樣,一捅肯定就漏了。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從武訖嶺到秦關,是長城,想要攻上去不容易,守軍不用過多,居高臨下,只要有足夠的弓弩,就能守得住;從武訖嶺到大糧山,雖然是山,但無險可守,完全可以突圍;從秦關到大糧山,一馬平川,更是無險可守。所以,當趙軍被圍的時候,除了武訖嶺到秦關一線不易突破,此三角地的另兩條邊,每個方向都可以突破,根本不存在被包餃子的可能性。

但是,趙括少算了一條。大家再回過頭看一下秦關到大糧山一線,有一條河,叫小東倉河。據說(沒有資料,我只能據說,我在現場只看到一條小河溝,問當地人也說不清是不是以前的小東倉河,呵呵),此河寬而淺,不但騎馬能過,徒步也能過。因此,在此三角地,除非秦軍有一百幾十萬人,否則根本不可能包圍趙軍。也就是說,趙括進退有據。

那為什麼趙軍還是被包圍了?

因為,秦軍主帥是白起,而不是王齕。

為什麼說白起是戰神?“神”的意思就是,別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這裡,我們必須再次討論這條河。當白起在長平一帶實地勘察的時候,他腦子裡一定在想,怎麼才能包了趙軍的餃子?必須換掉廉頗。因為廉頗在他看來就是縮頭烏龜,你的計策再好,廉頗根本不理你,在大營裡一縮,任你怎麼挑逗,沒用!我相信,在白起一開始構思這個大戰略時,腦子裡一定就想起了趙括,只有趙括才能上當,為什麼?因為趙括是傑出的將領,是能打的將領,只有他才可能上當被圍。

於是,整個戰略就圍繞著趙括的特點在進行。

趙括是傻逼嗎?你要圍人家的四十萬軍隊,即使有六十萬你也圍不住啊!除非你把人家引到一個絕地,或曰峽谷,或曰口袋,反正類似這樣的地域吧。如果是別的將領,只需找個峽谷、口袋地形的地方,把對方引過來包餃子就行了。但是,趙王不可能派蠢豬來統帥四十萬軍隊,趙王派來的一定是趙括。而趙括對上黨一帶的地形必然非常熟悉,他不可能鑽到口袋裡讓秦軍屠殺。

於是,白起和秦昭襄王玩兒了一個大戰略,玩兒了一個趙括根本想不到的大戰略。

我插一句話。我年青的時候喜歡下五子棋,有幾個哥們水平都在一個層次。我們在下棋時,能夠把整個圍棋盤下滿而平局。在多次廝殺過程中,我逐漸開始不想著上來就弄死對方,因為,想弄也弄不死。我一般是在防止對方幹掉我的同時,開始佈局。當我想在棋盤的右上角連成五子時,我會很隨意在右上角下一子,然後,在棋盤的右下角下一子,當對方防我時,我把因這一子而產生的可能性向棋盤左下角延伸,繼而向左上角發展,下著下著,在我進攻他防守的過程中,就到了棋盤的右上角了,然後,最終一子,與我最開始下的那一顆看似隨便的子連了起來,一舉決定勝負(不會下五子棋的可以飄過)。

白起也是一樣。因為趙括不是二球,不可能被引到口袋裡,於是,白起就在平地上打主意,在平地上建立口袋!

關節點就在那條河上。

我們都知道關羽的水淹七軍,上游先堵住水,等到戰況需要時,打開閘門,滔天洪水奔騰而下,把曹軍衝得七零八落。但,那隻適合戰鬥,不適合戰爭。因為被蓄積起來的水流完了之後,河面就恢復到之前的水平了,就沒有殺傷力了。

不是!白起和嬴稷幹了一件大事。他們不是蓄水,而是開始引流。有傳說是把黃河水直接引過來,當趙括的軍隊在邊打邊停到了白起預定的這塊三角地駐紮後,白起一聲令下,把早已開始動工的引流工程一鏟子打開,於是,當趙括頭天晚上還以為剛剛沒過小腿肚子的小東倉河,第二天一早,我靠!騎著馬都過不去了!所以,在圍住趙括的四十多天裡,那條河始終那麼深!始終讓趙軍無法渡河!

而這樣的戰略,王齕能想出來嗎?敢想出來嗎?因此,在河的問題上,需要多少工作量?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都在白起和嬴稷之間商量過N次。所以,打的不僅僅上戰場上那點兵力。你說,這樣的戰略,趙括怎麼可能想得到呢?

這下子才壞了菜!

這樣,從武訖嶺到秦關,秦軍依靠長城,只需要少量的軍隊就可以守得住,從秦關到大糧山一線,一條小東倉河,把趙軍死死攔住,秦軍只需在對岸設置幾百弓箭手,就可以把趙軍擋得一個都過不去(我們有理由相信,趙軍熟悉水性的人不多,即使有會游泳的,對面的弓箭手可以從容地做射箭遊戲)。

這樣,秦軍需要重兵把守的地帶,就是武訖嶺到大糧山這一線了。也就是說,白起布了一個袋子,這個袋子的口開得很大。想要攔住趙軍,也不容易。

現在來說趙括

我個人感覺,他在整個這場戰役中,沒有犯什麼錯誤,如果有,恐怕就是情報工作做得不夠充分,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對手是誰。他一直以為在跟王齕打,誰知道原來對手是戰神白起!

有人可能會問,都是兩軍對陣,幾十萬對幾十萬,是王齕還是白起有什麼關係?

靠!關係大啦!就比如你是一個打架很猛的人,有人讓你和鄒世明打一場,你感覺沒問題,就出場了。一上場,發現站在對面的是泰森!這架還怎麼打?

趙括也是一樣。秦國和趙國可能都認為王齕不是趙括的對手,趙括自己恐怕也是這麼認為的,再加上他熟悉上黨地形,攻擊王齕,即使不勝,也不可能慘敗,這才有可能帶著大軍直奔秦軍大營。然而,經過激烈戰鬥,居然沒有拔掉秦軍大營,估計趙括也覺得有些奇怪,但他還是不知道對手是白起。於是,就在圖中所示的位置紮下大營,與秦軍對峙。

然後,當白起的大水灌滿了小東倉河之後,我估計趙括知道是戰神白起來了,此時,已經晚了。

《史記》上說,秦國聽說趙國換帥之後,暗中派白起替換王齕,並且下了死命令,誰透露消息,砍頭!

於是,趙括被蒙在了鼓裡。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是王齕,長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包餃子的事情,所以,趙括可以驅兵緊追,出不了事兒。但如果是白起就不同了,秦軍佯敗,是什麼意思?趙括就要思索了,就算想不到白起最後的合圍,至少不會統率全軍追殺過來,就算追殺過來,至少不會全部兵力都帶過來,要留有後手,絕不可能傾巢而動,讓白起的三萬人就抄了自己的後路。這就是面對不同對手的時候,採取的不同戰略。就像如果你知道對手是泰森,你可能就不打那場架了,或者可能想別的招來贏泰森。

那麼,趙括戰力究竟如何?

我想,趙括的戰力是相當強的。白起雖然在三角地依託長城和小東倉河守住了兩條邊,但秦關到大糧山這一線,也是無險可守的。正是因為無險可守,所以才引得趙括上鉤被圍,然而這個寬闊的袋子口,想要完全封死,那就靠得是人力了!

於是,白起的五六十萬人,把這條線作為防禦的重中之重。他的戰略不在於殺傷趙軍的有生力量,而在於拖!拖得趙括軍中無糧,不戰自潰!

於是,白起的人沿這一線,一排一排的戰壕營壘,任務就是阻止趙軍突圍。

我猜,用不了多久,趙軍就喪失了戰鬥力。

然而,趙括之強悍此時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知道,趙軍在長平之戰中死了四十五萬人,其中,四十萬人是被白起坑殺,在趙括領兵時,一共才死了五萬人。而秦軍死傷多少?按白起的話講,傷亡過半。也就是說,白起手下的五十萬到六十萬人,為了包趙括的餃子,死傷二十五萬到三十萬!這個勝利,也是慘勝。

我們有理由認為,趙括也應該是一代名將。如果不是碰上白起的話,其歷史功績真的是不好說啊。

趙括的軍隊裡有多少騎兵?

趙軍斷糧之後,開始吃馬肉,被圍46天之後,趙括死,趙軍降。我們就算趙軍斷糧46天,都以馬肉充飢。假設一匹馬500斤(一般一匹馬800斤),一個戰士一天分配馬肉2斤,一匹馬可以供250個戰士吃一天,40萬趙軍一天得殺1600匹馬。那麼,46天就需要73600匹馬。也就是說,趙軍中的騎兵,撐死了不會超過這個數字。然而,趙軍最後餓到“人相食”的地步,想來趙軍中的騎兵也就兩三萬人吧。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軍中的騎兵戰力大增,而正是這些騎兵的衝擊,才使戰無不勝的秦軍,在長平之戰中的傷亡率是趙軍的五到六倍。

白起究竟是怎麼坑殺趙卒的?

一個老者告訴我們,在當地流傳一個說法,白起在坑殺趙軍時,先將趙軍分隔開來,然後,讓餓了N天的趙卒,飽飽吃了一頓飯。這是閻王飯啊!餓了太久的人,一頓飽飯下來,立即完蛋,完全喪失戰鬥力。有的當場就被撐死,就算沒被撐死的,也動彈不得。餓得太很的人,吃飯只能喝點稀粥,要緩好些天之後,才能逐漸恢復飯量。

究竟坑殺多少趙軍?

剛才我們看到的圖片,只是一個屍骨坑,屍骨撂在一起,具體數目也不好統計。據說當地這樣的屍骨坑有很多,可能還有更多的沒有發掘出來,因此,在沒有新的證據出現之前,我們還是認為,白起坑趙卒四十萬。

趙國為什麼沒有增援?

趙軍並不是沒有增援,而是兩路趙軍都被擋在了外圍。這隻能說明,趙孝成王對這場戰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不但派的兵力不夠,而且增援的決心不夠,打不過去,就不打了。而秦國志在必得,全力阻擊。一個全力阻擊,一個是壓力不大,且秦軍的任務只是阻隔趙軍救援,就如同廉頗當年就是守在那裡,不跟你決生死,一個“拖”字訣下來,就斷了趙括最後的生機。

唉!可憐的趙括!


衣賜履和金大妞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趙軍是唯一能夠打敗或者對抗秦軍的,從當時留下的記載就能明白這一點。

但趙軍有個弱點,領軍主帥一死,容易崩盤,中下階層軍官不如秦軍,但主帥和士兵實力碾壓秦軍。

秦趙長平決戰,趙國死近65萬士兵,其中40萬投降後被坑殺,秦國死45萬,幾乎以死換死。

但趙括為何衝不出去,因為他不能退,退就是失守,敗退,只能往前衝,就是決戰。

人數差距,在這種雙方將領都不犯錯的情況下,95萬秦軍對決65萬秦軍,突圍自然無望。

趙括戰死後,趙軍弱點放大,就全線崩盤了。


董江波


趙國自從改變軍種,實行“胡服騎射”後,趙軍最強的本領就是野戰衝鋒。當趙軍的騎兵部隊衝起來的時候,天下無敵。可是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軍隊被秦國軍隊包圍起來後,趙括曾帶著40多萬趙軍發動了五六次衝鋒,都沒有辦法衝出秦國的包圍圈。趙軍的表現,為什麼這麼反常呢?

(長平之戰)

這件事,我覺得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趙軍的身體垮了。

趙軍還在廉頗指揮的時候,就已經多次打了敗仗,不得不改變策略,改打防禦戰。但是當趙軍改打防禦戰的時候,他們另外一個問題又凸顯了出來,就是糧草問題。

趙國和秦國的這場戰爭,一開始趙國就有些準備不足。在後勤保障上就跟不上。再加上秦軍數次襲擊趙軍的糧道,劫掠並焚燬趙軍的糧草,讓趙軍很快斷炊。要知道,如果趙軍還在打運動戰,那麼,他們還可以通過改換地方尋找糧草。但是因為是打陣地戰,糧草就只能依靠國內支持。而當秦軍截斷趙軍的糧道,摧毀趙軍的糧草以後,趙軍就只能捱餓。史料記載,當時趙軍已經發展到“人相食”的地步,由此可見,趙軍的身體受到了多大的摧毀。

當趙括取代廉頗指揮作戰的時候,他並沒有解決廉頗遇到的糧草不足的問題,反而輕易地向秦軍發動進攻。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讓趙軍的身體消耗得更快。而糧草充沛的秦軍以逸待勞,趙軍就算騎兵厲害,又怎麼會是秦軍的對手呢?

(趙括劇照)

二、趙人的精神垮了。

趙人的精神,是在多層面的猶豫彷徨中垮掉的。

首先是戰爭之前關於要不要接受上黨土地的猶豫彷徨。上黨本來是韓國土地,秦國在攻打韓國的時候,把韓國截成兩半,讓上黨孤立出來。韓王最終屈辱地表示把上黨送給秦國。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有骨氣,前往趙國,表示願意歸順趙國,請趙國保護上黨。這樣一來,要不要接受上黨的土地,趙國國內一開始就形成兩派意見。有的說接受,有的說不接受。最終,趙孝成王採納了接受的意見,於是秦趙戰爭打了起來。這一打,必然讓那些不願意接受的人心裡埋怨不已,因此內部牴牾很多。

其次是戰爭中關於進攻還是防守的猶豫彷徨。廉頗主戰防守,趙括主張進攻,而趙括的母親又主張防守,國內大臣更是形成兩派意見。可以說,趙國國內在這個問題上意見再次不統一。不統一,因此軍隊內部也是猶疑不定。

因為有多重猶豫不定,有多方內部牴牾,而接下來又是一連串的失敗,最終被秦國完全包圍。可以說,這樣一來,惶恐而絕望的趙人,精神完全處在了崩潰的邊緣。趙人的精神一崩潰,最終還怎麼衝得起來呢?

我們從趙括被秦軍射死以後,趙軍立刻全線投降就可以看出,趙人的精神確實早就已經崩潰了。

(廉頗劇照)

三、趙將的方寸亂了。

當趙軍由廉頗指揮的時候,趙國還能依靠堅固的防禦工事,勉強抵擋住秦軍的進攻。但是當趙軍改為由趙括指揮的時候,趙軍將士當時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相信趙括的。因為不相信趙括,對趙括指揮的戰術就表示懷疑。這種懷疑,趙括肯定是聽到了的,這讓他自己也有些不自信起來。不過,因為秦軍假裝退縮,讓趙括雖然也有些懷疑,但是急於證明自己,所以他不顧一切地往前衝。而當趙軍中計,進入了秦軍的埋伏圈以後,趙括這時候的方寸完全亂了。

其實,趙括雖然被包圍,但是畢竟他手中有多達40多萬的軍隊。他要是把這些軍隊組織起來,合理佈局,或者聲東擊西,或者梯次攻擊,趙軍要想衝出秦軍的包圍,也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趙括卻從此沒有使用任何計策,也沒有組織任何有效的進攻,只是一味地發動突破衝鋒,可見當時他完全方寸大亂。

當趙括沒了主張,一味地和秦軍硬碰的時候,秦軍只需要在趙軍的攻擊點上,加強佈防,秦軍就別想再衝出去了。

總之,趙國40多萬大軍敗於秦國,連衝鋒也不會,完全是一場可悲的非正常死亡。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兩個因素:一是地理因素;二是糧倉和廉頗長城所在


地理因素

先來看長平之戰趙括被包圍時的總示意圖

曲折的紅線是廉頗修建的長城,趙軍防線;

紫色區域是白起所設置的口袋陣,趙括軍被包圍在其中;

藍色圈是秦軍防區;

紅色圈是趙括意圖和秦軍決戰的區域。

換個角度看廉頗長城和白起口袋陣

廉頗長城防線(紅色)和白起的口袋陣防線(紫色)都是依靠山脈進行佈置,想要突破非常困難。

白起口袋陣正面(從趙軍糧倉 大糧山角度)

秦軍糧草空倉嶺方向:

白起口袋陣左側觀察點地形:


大糧山、韓王山部分廉頗長城地形

韓王山觀察的趙括被困地形:

放大圖:

小結:先來看白起口袋陣的袋口圖

對於趙括而言,只有兩個方向:1、從谷口出去向大糧山方向;2、奪回被秦軍佔據的韓王山。口袋後方因為都是山脈,大部分難以翻越。

白起只需要在谷口、韓王山進行重兵防守,少部分兵力放在趙軍後路即可完成對趙括的包圍。

韓王山易守難攻。見圖:

從地理因素來說:在白起引誘趙括決戰,突發伏兵奪取了戰略點韓王山,迫使趙軍後撤去要奪回韓王山,就在趙軍攻打韓王山時,白起用大部分部隊將召集趕入口袋陣內,完成圍困。


二、戰略點韓王山、大糧山位置所在

韓王山、大糧山、故關三點是廉頗長城的三個戰略點,尤其是故關,是當時主要的道路關口。見圖

在韓王山被秦軍奪取後,趙括就不得不回撤奪回,在回撤的過程中被白起趕入口袋陣。這是趙括被白起圍困的過程。但白起不敢奪取大糧山,因為1、大糧山旁邊的山谷後方是故關,無法困住趙軍;2、韓王山不失,大糧山只是一個孤立點,沒有意義。

白起也不敢奪取故關,因為即便奪取,趙括回撤就讓秦守軍被斷後路。


綜述

白起困住趙括,趙括不是不能衝出去,口袋陣後面還是有相對平坦的地勢可以走出去。但趙括並不是想撤軍,而是繼續奪下韓王山,變被動為主動。

秦軍奪取韓王山,是白起勝利、趙括失敗的關鍵。如果趙括奪回韓王山,白起的口袋陣完全無用,白起也只能撤軍或者和趙括決戰。撤軍是危險的,因為會被趙括在開闊地區追擊。而決戰嘛,一半對一半的機率。

長平之戰的失敗,從戰略上來說是秦軍死守韓王山導致的。趙括親自上陣搏殺以鼓舞趙軍時期,也說明趙括對韓王山是志在必取。

趙括在戰鬥中意外戰死,是趙軍投降秦軍的根本原因。趙括不死,趙軍雖然一樣慘敗,但還是有一部分會和趙括逃回趙國。

總的來說,趙括和白起二人的攻守防線是韓王山一帶,雙方都認識到這個戰略地的歸屬決定了雙方的勝敗。趙括不是衝不開白起的防線,而是拿不到他想要的韓王山。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說到長平之戰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秦國的統帥白起,白起最擅長的就是大兵團大迂迴式的殲滅戰。這點有些像林彪,沉默寡言遇事冷靜。只是白起比林彪更加冷血,他與敵國作戰的首要目標不是攻城掠地,而是最大限度的消耗敵國的有生力量。這點大概就是孫武跟孫臏也沒有想到的,或者不敢去不想。

因為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整個國家就開始走上了以耕戰為主的鐵血軍國主義道路。衡量一個秦國的戰士的勇猛與否,不是看他負了多少傷,流了多少血。而是看他砍下敵人的頭顱有沒有戰友的多,這種與美國人道主義理念背道而馳的野蠻制度就是秦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制勝法寶。

因此上白起要做的就是如何保證秦國將士砍下敵人更多的頭顱,這樣才能不斷的激起秦國戰士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長平之戰就是趙國將趙括這塊肥肉親自送到了秦國的嘴邊,眼看到口的肥肉怎麼能讓它說跑就跑。這就是白起的與眾不同了,他先是設計將趙括引入了秦國的陷阱,然後在完全切斷趙括跟趙國的聯繫。

最後,就是貓玩老鼠了。趙括剛開始還會組織幾次大規模的猛烈突圍,當然會給秦國帶來不少的麻煩,因為秦國的包圍圈太大了。最後,只能再從國內調發援兵,加強胸牆壁壘之間的防守力度。他們就是要活活的困死趙括,按理說困獸猶鬥,兔子急了還咬人。但是白起就是做的這麼絕,一個趙軍也別想活著突圍出去。如果突圍出去了,他就不是白起。

最終,趙軍彈盡糧絕,人乏馬困的早已沒有了突圍出去的鬥志了。就像老鼠被貓玩到最後自己都想死的地步了,伸長脖子只等貓來咬。白起就是這樣玩趙括的,要怪只怪趙括太嫩了。以為熟讀兵法就可以放倒白起,殊不知白起就不按常規出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最後你就完蛋了。


黃土門前臥黃牛


白起為何許人也?

白起他是楚國楚平王白公勝的後代,史稱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再且,在《千字文》中,古人將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而白起還背名列武廟十哲。



秦始皇在《追贈白起武安君詔》中曰:“諮爾:武安君白起,先源兩楚,繼次三秦。昔在先皇,秉節朝室……”;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一文中稱:“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曰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

綜上所述,白起是戰功輝煌、戰績顯赫的大將軍,智勇雙全,頗有一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所有的國家都不敢與秦戰,後面加了一個註釋,就是因為秦人有白起將軍!傳聞中,他的一生毫無敗跡,這個就無從查起,無從探究了,不過英雄獨壓萬夫的氣概肯定是當仁不讓的。



長平之戰概況

白起指揮長平之戰,全殲趙軍。殺趙軍四十餘萬(又有小道消息認為共六十餘萬,坑殺降卒四十餘萬)。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既是秦國走向統一,改寫歷史的重大戰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殘酷、最壯烈的重大戰役,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與此同時,長平之戰是中國大規模地圍殲戰法先例。 長平之戰是一場兩國的生死大戰,當時的戰爭規模,在古代戰爭史上是很罕見的,在戰國時代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就是秦趙兩國調集的兵力,從史書上來看,這場戰役加起來應該有一百萬左右,在當時那個年代,兩千多年前,這是龐大而嚇人的一個統計數字,一百多萬。

長平之戰,為何趙軍始終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線?

在筆者看來,白起就是為戰爭而生的戰神,天生的戰神,英勇驍戰,少有人能敵。他有著先天的戰神特性,其他的名將中都是自己拜師學藝,腳踏實地才成為兵家名將,例如吳國伍子胥、孫武,魏國吳起、龐涓、齊國孫臏、燕國樂毅等,而白起很不一樣,沒有拜過師,也沒有學過純粹的兵家理論,而是一路拼殺,造就威名的。有的人再努力是可以位於前茅,但是無法比得上別人得天獨厚的純粹本領,在打仗這一點上,白起就是後者。

再來說說其他的外界因素吧,畢竟很多事的成敗都是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長平之戰也不例外。首先,白起面對的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一個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而另外一個是“實踐出真知”的猛將,誰能在這場戰役上獨佔鰲頭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

其次,秦軍佔了地理上的獨特優勢。趙軍必須要先渡過丹河,方可進攻白起的空倉嶺防線。然而,即使過了河,趙軍也很難在狹窄且複雜的地形展開發起攻佔。加上渡河艱難,趙軍的士兵們匍匐前行,體力不支,難以勝敵。空倉嶺的地勢險高,要攻佔下來談何容易?

最重要的原因是,趙軍糧草被中斷了整整四十六天,士兵已無力發起反擊。再加上秦軍配備了強弩弓箭,依據有利的地勢專門對付的趙軍,所以趙軍根本沒有突破防線的可能。趙軍也心知肚明,只是職責所在,不得不繼續奮戰,背水一戰。


瀚海說史


趙軍衝不破秦軍包圍,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解釋原因:內因是趙軍虛弱,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素,何況是鋼鐵一般的秦軍;外因是秦軍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皆屬一流,鼎盛時的趙軍也難討到便宜,何況衰弱至極的趙軍。最後一點就是秦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居高臨下,四面合圍,地勢給秦軍增加了一倍的兵力,才能使秦軍以六十萬圍困五十萬趙軍。



趙括意氣風發,銳意進取,主動攻擊秦軍,秦軍則一潰百里,死傷數十萬。趙括大喜,下令全軍出擊,結果被秦軍引入預設的包圍圈。趙軍多次突擊,希望衝出包圍圈,雙方血戰十場,死傷三十萬左右。趙括見衝不出秦軍包圍圈,於是築起車城大陣固守待援;白起則圍而不攻,消耗趙軍糧食士氣。兩軍固守不攻四十六天,趙軍糧草斷絕,戰馬吃盡,人們相互殺食,趙軍虛弱到了極點!


秦軍則每日大酒大肉,好吃好喝,養得腰肥膀圓,嗷嗷待戰。趙括不能再坐等全軍餓死,於是最後組織全軍衝擊,被秦軍亂箭射殺。趙軍二十餘萬士兵投降秦軍,吃了頓飽飯後,被秦軍全數坑殺,只有四百餘未成年士兵得已倖免。


大秦鐵鷹劍士


長平之戰是戰國末年對天下局勢影響最大的戰役之一,其意義不亞於樂毅領導的五國伐齊。在戰國末年,尤其是樂毅破齊和田單復齊以後,列國之中唯一還有與秦國一戰之力的就只剩趙國了。對秦國來說想要東出滅國,完成統一大業,趙國是不得不面對的對手,這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異軍突起的山東大國,此時已經成為了秦軍東出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因此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註定會有的一戰。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將上黨郡與韓國本土分割,上黨成為不可守的飛地。為了換取短暫的和平,韓國決定將上黨割讓給秦國,然而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願事秦,將上黨贈與趙國。趙國君臣認為“夫用百萬之眾,攻戰逾年曆歲,未見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為”,接受了上黨郡。此舉引發秦國極大的憤怒,秦昭襄王決定舉兵攻趙,奪回上黨,懲罰趙國。趙國派廉頗應戰,在幾戰受挫之後,選擇據險堅守,由此拉開了將近三年的秦、趙長平鏖兵的序幕。

公元前260年,國力漸漸不支的趙國決定改變戰略,以銳意進取,尋求決戰的趙括代替守成持重的廉頗成為趙軍主帥,伺機與秦決戰。趙括掌兵以後,撤換主張堅守的將領,改變用兵策略,立即出兵進攻秦軍,尋求決戰。趙軍全線突進,秦軍佯敗,引誘趙括深追,隨後大軍合圍,將趙軍困於山嶺之中。趙軍被圍四十六日,在數次突圍無果,主將趙括戰死後選擇投降,之後降卒被白起殺盡,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趙國騎士和秦國銳士都是當時最為強大的戰鬥力,秦國以等量之兵圍困,為何趙軍無法突圍呢?我想大概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趙國大軍被合圍之後,第一時間就被白起所派的王陵部五千軍分割,數十萬大軍首尾不能兼顧,軍令無法做到上行下達,戰鬥力大為減弱。

二、趙軍被包圍的地方是山陵谷地,對秦軍有利,不適合趙國騎兵展開,趙軍最為精銳的“胡刀騎士”,無法形成最有效的騎兵衝鋒,戰鬥力無法發揮,而秦軍只需謹守谷口,以逸待勞。

三、趙國飛騎為了追求速度,不著鐵甲,全軍裝備的都是皮甲,恰好被秦國的弩陣剋制,又因為沒有足夠的緩衝之地,騎兵無法加速,衝鋒過程中暴露在弩箭射程之內的時間過長,使衝鋒損失過大。

四、“秦強趙弱”本是事實,趙括不如白起也是事實,再加上趙軍臨陣換將,趙括大戰之前又裁換了許多將領,導致趙軍戰鬥力進一步削弱。

五、經年對峙,趙軍缺量,被圍困之後,趙軍更加缺糧,食不果腹也大幅削弱了趙軍的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