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作者,是與岳飛齊名、為明朝續命200年的忠臣良將於謙寫。說起于謙,他的出生,與另外一件大事剛好湊在一起,成了明朝歷史上的一大巧合。1398年6月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同年5月江南地區有一小男孩|——明朝名臣于謙也出生了,51年後他為大明續命近200年。後人據此說,于謙的降世,是上天為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大明王朝續命而安排的傑作。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而《明史》中,史官對於這樣一個男孩,評價如下:忠義心烈,與日月爭光!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走進于謙,瞭解他的為人和生平。

少年英氣,一戰成名

于謙,1398年5月13日,出生在浙江錢塘縣,于謙家中世代為官,其祖父曾官至工部主事,他父親因個人性格選擇了隱居。于謙從小就敏而好學,七歲時曾被和尚稱讚相貌不凡,有主國之相。于謙在少年時期,一直刻苦讀書,自我勉勵,他志向高遠,十分仰慕文天祥的氣節,將文天祥畫像掛在座位之旁,幾十年如一日。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1421年,23歲的于謙考取進士,從此開始了為官生涯。1426年,漢王謀反,宣宗親自率兵平叛,于謙任御史隨行左右。宣宗讓于謙細數漢王罪行,于謙唇舌如劍,當面痛言針砭,將漢王的罪過一一道出,令漢王羞辱不堪,只能跪伏在地,認罪伏法。于謙因之一戰成名,被賜封為江西巡按。

百姓愛戴,奸臣陷害

朱祁鎮在位期間,寵信太監王振,文武百官為了保住官位,爭先恐後地給王振送錢。然而,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于謙。于謙不僅進京從送禮,還特意寫詩以明志——《入京》: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自此,于謙“兩袖清風”的美譽為眾人熟知。因為這兩件事,太監王振一黨覺得鐵面無私的于謙,必然會成為他們貪腐弄權路上的絆腳石,便開始設計誣告于謙,還上奏說于謙因不能晉升,對皇上心懷怨恨,主動上折辭職。英宗皇帝聽後大怒,將於謙投入了獄中,還判了死刑。這事傳出之後,山西百姓紛紛進京告御狀,為大夥愛戴的于謙求情,王振一黨迫於壓力,遂以抓錯為由,三個月後便釋放了于謙。

于謙因受百姓愛戴,僥倖躲過一劫,但還是被貶為大理寺少卿,發往山西。後來,因為山西官民擁護于謙,屬地藩王為他求情,于謙又回到巡撫之位。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力挽國難,鎮國鋤奸

1449年,對大明虎視眈眈的邊境瓦剌,舉兵來犯。太監王振鼓舞英宗親自迎戰,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認為此戰艱險,勸英宗莫要涉險,無奈英宗不聽勸阻,由於指揮的王振毫無軍事才能,50萬精良明軍大敗,英宗也被俘虜。國君被俘,百官惶惶,民眾慌慌。朝會上,有人提議遷都避難,于謙以宋朝為例,當場嚴厲呵斥,震懾了逃難之風。隨後,于謙接任兵部侍郎,先力推郕王為帝以穩民心,後調派南京、山東等地駐軍前來抗敵,他運籌帷幄,妙招齊出,瓦剌大敗,士氣大損,京城被保住了。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郕王主政後,朝中重臣紛紛上諫,要郕王嚴厲懲治王振,王振餘黨垂死掙扎,卻被戶科當場打死,兩方矛盾激化,朝堂上一片混亂。在郕王驚懼退避之時,于謙一聲“馬順死罪,打死不必追求。”平息了此次大難。這次朝亂之後,郕王愈加信任於謙,在於謙的勸諫下,郕王大力改革,撤立多餘官員,整頓軍機,明軍軍風整肅,朝局漸趨安穩。

奸佞當道,忠臣冤死

于謙的個性是剛直不阿,對不正之風更是絲毫也不能容忍,加上他功績高、權勢大,奸佞之臣心生怨憤,謀劃奸計剷除他。在敵軍撤退後,御史羅通牽頭上奏章彈劾于謙,說他虛報功勞,于謙因為有代宗的信任,安然無恙。1457年,代宗駕崩,英宗復位,于謙曾經得罪的朝臣蜂擁而上,彈劾于謙,英宗聽信並下令將其入獄,于謙與王文力兩人被判處死刑,國之棟樑被斬首於崇文門外。據民間記載,行刑當天,陰雲蔽日,百姓夾道喊冤,眾人失聲痛哭。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抄家時,前去的官兵發現于謙家中一貧如洗,所得賞賜,全都完好無損地鎖在正屋內。一年後,謀陷害於謙的奸佞敗露,英宗悔恨不已,嚴懲了小人。憲宗即位後,為于謙恢復名譽,忠誠于謙才正式沉冤得雪。于謙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明朝,他在政治和軍事上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從當時明朝的發展形勢來看,于謙可謂是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待功成名就之時,卻遭君主猜忌,以致招來殺身之禍。于謙為明朝所做的一切,足以為其續命近200年。

朱元璋去世後,江南有一男孩出生,51年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路補橋無屍骸”,雖然歷史上有許多忠良賢臣未得善終,但時間總會說出真相,歷史總會還他們公道,忠臣的冤屈必會被洗刷,奸佞之臣也會被懲治。以史為鑑,以賢良之士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當擦亮眼睛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