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今年似乎沒有春節,其實是最長的一個春節,也許是這一生中最長的春節。

前幾年的春節,幾乎年年都會爆出農村的熱點話題,比如當年稱女博士返鄉、“年夜飯難吃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刷屏的"年夜飯分手事件" ,“東北農婦組團約炮事件”,春運後城市空巢迴歸農村;春節期間總有網絡輿論高潮的話題點。即使最後證明是虛假事件,但仍引發了巨大討論,農村與城市的割裂是一個長久的話題。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2020年,己亥末、庚子初年,荊楚地大疫。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沒有其他話題,一切都變成了新冠肺炎。

如你所見,你能看到的新聞、討論、訊息、微信群、朋友圈裡大多是城市發生的,而農村作為與城市相對的另一個場域。那裡,寂寂無聲,在今年極不尋常的氣氛中,冷清、被遺忘卻又值得警醒。

在城市居民看來,有便利的超市、交通、醫院,甚至連求助的渠道也遠遠多於農村的情況下,比如發微博、發抖音求助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武漢病人發熱12天住院難 微博求助後得以入院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微博專門設立了肺炎患者求助超話 求助有政府部門對接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而一旦引發公眾關注,政府重視,有些問題可能就應聲而解。

而這些,在農村可能是完全玩不轉的東西,他們是農民,更多的是留守在農村的99、38、61(老人、婦人、兒童)人群。

我國農村很多人都屬於“沉默的大多數”,無法表達,也不善表達,無法得知最新的消息,農村宣傳的最好方式可能是廣播。。。一些人對疫情不知如何應對,亟待公眾和政府的關注與幫助。

在農村,廣播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簡單,明瞭,易懂,口語化。


一段閩南語廣播在網上火了,具體內容如下,一起來聽聽:

  “喂!各位阿公阿嬤、阿姨阿伯,我們有可能是您未來的女婿,為了以後我們可以順利見面,變成一家人,有一些話我不想講得太難聽,你們差不多一點就好了,不要天天去別人家裡泡茶,不要跟朋友出去喝燒酒,不要天天在外面瞎轉悠,浪流連,在家裡乖一點,聽有無?”

  “最重要的是!聽好了!!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來!跟我念一遍!戴口罩,福星到,你我要,戴口罩!”

  “這樣子,聽懂沒有?要乖哦!在家就好哦!”

  廣播到這,你聽有無?


疫情之下,人人自危。截止到今天,農村發生疫情的少,農民對疫情可能沒有城市那麼緊張,他們沒啥娛樂活動,不會研究新品種蛋糕。

現在的問題是:如今已是“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甚是期盼下地幹活、返城復工,不然零收入,家中老人、小孩嗷嗷待哺,時不我待。


央視網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一些地方的農產品出現滯銷,尤其是一些不易保存的當季蔬果,由於沒有經銷商採購而爛在地裡,價格也是一路下行。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瓜農:沒有老闆過來收購了,所以哈密瓜全部摘出來放在這裡。然後村裡很多人過來拿回去,因為那哈密瓜是好的。拿回去也可以吃,也可以餵雞餵豬。

由於不能及時採摘,一些瓜農的哈密瓜爛在了地裡,收購價格也跌了一半。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不僅僅是海南,全國各地均有出現類似情形

遼寧省東港市草莓種植戶 馬廷東 :年前我們都20塊錢一斤的收購價,到年後初二收購價才3塊錢一斤,還有的是賣不出去。

因疫情江西南豐蜜桔滯銷。庫存有一兩億斤,當地縣長樂啟文開始在網絡上推廣“帶貨”,希望以此幫助果農。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旺鄉300噸柑橘滯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瞭解到一個案例:西北一個小村莊,劉老漢和老伴的心臟藥斷頓,這藥只能到鄉衛生院才能買,可村裡的路已封,公共交通停運,老兩口愁壞了。他們找鄉里的親戚幫忙,對方又託人,折騰了好幾天才把救命藥捎到村口。

目前,正是春耕備耕時間,全國已從南到北陸續展開。農村仍存在諸多影響春耕備耕的突出問題,農資生產、流通、供應都並未完善,農業生產場所大多在田間野外,一些不合理限制要取消,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

對於更多的務工農民工,需要他們回得來,打通人流、物流堵點,放開貨運物流限制,儘量復工復產。

古人詩云:

《農家》

唐 顏仁鬱

半夜呼兒趁曉耕,

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

將謂田中谷自生。

莫讓我們成為此詩所說的: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說田裡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憫農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陳毅元帥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以農補工、以鄉促城取得的,農業、農村、農民作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鄉村未來如何,始終是一個長久探討的問題。2004年至2020年連續十七年發佈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一號文件 已成為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

疫情別遺忘農村“沉默的大多數”鄉土味背後更需人情味

城鄉發展不平衡

從美麗鄉村、精準扶貧再到鄉村振興。年年有動作,2020還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約翰·多恩——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那便是一塊土地。

對於大多數人,鄉村的生活,是我們的童年。鄉村依然是國人魂牽夢繞的老家,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共同的家園。

有關部門、領導請走下去看一看,農村到底有哪些實際困難,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尙有飯否?菜否?生活物資救助是否到位?是否缺化肥、缺農藥?賣菜難?果蔬是否運不出去?拿出實實在在的應對辦法……

歷史應銘記,農民對於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國家的建設,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請善待農民,因為我們最應當感謝的,是農民!

而我們,往上三代都是農民。

故土難忘,鄉情難卻。故土那一縷鄉音,是聽得到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