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人的一種品性總是與一類吃食息息相關的,而"吃"往往又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性格乃至文化。所以,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最簡捷的辦法是瞧瞧他們吃點兒什麼。-崔岱遠

《吃貨辭典》是一部"接地氣兒"的辭典,以八十多篇精緻散文介紹了中國天南地北的幾百道大菜小吃。酸甜苦辣鹹,色香味俱全,爆炒燒燎煮,煎糟滷拌汆,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生活,也讓唇齒之間留下了生活的滋味。《吃貨辭典》的作者崔岱遠出版的《京味兒》《京味兒食足》《京範兒》等作品引領人們尋著文字,感受京城民間最本真的性情氣韻,堪稱當代京味兒文學傑作,而新近出版的《吃貨辭典》則當選“2014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併入圍中央電臺“2014中國好書”,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吃,那是非常講究,中國的"吃文化"也是源遠流長。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崔岱遠先生的《吃貨辭典》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有飲食文化的民族,飲食也是一切文明的基礎,當我們不斷回味著那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為留戀的其實是吃東西時的一種意境和心緒。那些縈繞於心頭的滋味,隱匿著屬於自己的甘香或苦澀,人世間是無法買到的。

無論古今中外,美食和文化一次次的豔遇,成為了飲食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的強心劑。下面我們將從家裡吃著舒坦、街邊吃得隨意、飯店吃個名氣三個方面來欣賞中國的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1. 在家吃,講究的是踏實、舒坦

最好吃的味道,是家裡的味道,家裡的飯菜雖然未必金貴,卻吃得安穩,吃得舒坦。家的味道,吃到胃裡,暖在心裡。在家吃的氛圍,是任何飯店都找不到的。

作者崔岱遠曾說:

以北京人的習慣而言,如果請人在家吃飯,那是主人對客人極大的尊重。

在古代,豬是代表財富和聲譽的,在我們老祖宗眼裡,家就是房子裡有一頭豬,豬能幹什麼呢?當然是用來吃肉的。從《木蘭辭》裡“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到沈炯的“豬蠡窗悠哉”,肥頭大耳的豬不僅在古人的生活裡被寫進詩文,就連乾隆皇帝也留下了“夕陽芳草見遊豬”的詩句。

豬肉的吃法有千萬種,可以炒,可以煎、可以炸、可以煮……而這些做法裡面,普及程度最高的,當屬紅燒肉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紅燒肉


紅燒肉不屬於任何菜系,但又似乎哪個菜系都有它的影子。每家主婦都會做一道:紅燒肉。雖然都叫紅燒肉,但做法上卻沒有統一的規矩,唯一的共同之處是必選五花三層的豬肋條。紅燒肉

離不開一個燒,可以用水燒,也可以用紹酒燒,甚至啤酒燒。

大文豪蘇軾,又稱“東坡居士”,他專門給紅燒肉寫了一首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先生真有口福,大早上起來連吃兩大碗,我都流口水了。蘇東坡先生帶著這種嗜好回到杭州任知州以後,把這種柔火慢煨出的紅燒肉變成了杭州名菜,東坡肉,這道美食一直流傳至今,你看那一塊塊方方正正的大肉,紅潤油亮,裝在特製的小盅裡,就像小孩的拳頭一樣顫巍巍的,吭哧一口咬下去,頓覺脂溢滿腮,盛著濃香的油脂,從嘴角肆意流淌。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東坡肉


紅燒肉是家裡吃的菜,中華大地從南到北,只要是有豬肉的地方,誰家的媳婦都能做出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燒肉,而中國人是擁有吃得創新能力的,在紅燒肉的基礎上又創造出了“腐乳肉”、“米粉肉”、“梅菜扣肉”……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帶來一道道更加美味的食物。

2.在街邊小攤兒吃,為的是隨性、愜意

吃的味道和吃的場合密不可分,蘭州的“牛大碗”吃的就是早點鋪子的熱鬧。

牛大碗是蘭州人的主心骨,也就是當地隨處可見的蘭州牛肉拉麵。有人說,蘭州人的早晨不是被鬧鐘叫醒的,而是被飄進窗的牛肉麵香味喚醒的。牛肉麵對於蘭州人,是一天的開始。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牛大碗


牛大碗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

一清:即牛肉湯色清氣香。會吃的人,第一口是喝湯,這一口便能知道這家店是否地道。蘭州麵館各家有各家的湯料配方,絕對商業機密,甚至有些人家連妻子都不得傳。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一清


二白:即蘿蔔片潔白純淨。蘿蔔要預先用牛肉湯浸泡,待它變得微透軟嫩,白淨爽口,咬一口卻汁水滿溢,才能配上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麵。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二白


三紅:即辣椒油鮮紅味純。來自蘭州的店長說,最提味的就是這勺辣椒油,在蘭州,吃牛肉湯麵不放辣椒油,就和清水煮麵一樣,加了辣椒油才能激發出各自香味。店裡用的是甘肅特產甘谷辣椒,特點就是香而不辣。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三紅


四綠:即香菜新鮮翠綠。在蘭州,麵店老闆如果聽見顧客說"來碗麵,不放香菜"想必會翻臉,香菜在牛肉麵中起到了重要的提味作用,最後一步撒在湯麵上,翠綠不打蔫。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四綠


五黃:即麵條柔滑透黃。麵條在牛肉湯中沸騰翻滾,醇香的牛油將麵條染黃,所以在蘭州,雪白的麵條如鍋,撈出來便成了飄著香味的嫩黃色。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五黃


牛大碗的面,不管怎麼拉都能做到一根不斷,據說牛肉麵被賦予了西北漢子般的筋骨。

蘭州,是武俠裡的江湖,俠骨柔情,兒女情長。蘭州的牛肉麵也是如此,爽然蕭颯,似一個有著絕世武功的俠客,在清湯麵水裡肆意翻飛,快意恩仇。

對於西北人來說,牛肉麵便是他們的鄉愁。許多人長大以後遠走他鄉,心心念唸的也不過是一碗鮮辣爽口的牛肉麵。世間一切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人事如此,美食亦是如此。

3.特意到飯店吃,圖的是名氣和精細

去飯店吃是個精細,圖的是個名氣,尤其那些老字號裡的百年傳奇、名角趣聞、為盤中餐添加了些特別的味道,宮保雞丁就是我們去飯店常點的一個經典菜。

說起宮保雞丁,他的發明者是山東巡撫丁寶楨,他是個忠臣,也是個吃主,最早在山東當巡撫的時候,最喜歡吃的菜叫醬爆雞丁,後來他調任四川總督以後,把這道菜搬到了成都,而丁寶楨在同治年間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尊稱

“丁少寶”,醬爆雞丁被叫成了“宮保雞丁”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是貴州菜,用的是雞丁,傳說梅蘭芳先生曾去當時北京的一家川菜館子-峨眉酒家吃過宮保雞丁。梅蘭芳先生雖然祖籍是江蘇,但是因為職業關係,他口味比較清淡,為了保護嗓子,不能吃太辛辣的、太刺激的,當時廚師就對這道菜專門進行了改良,既有川菜特有的麻辣,又兼備江南菜的甜酸,改良後的雞丁鬆散利落,稚嫰彈牙,而且是隻見紅油不見汁。

十年之後,梅大師再一次來到這裡,品嚐了宮保雞丁後,意猶未盡,揮筆題寫了“峨眉靈秀落杯盞,醉飽人人意未瀾”,時至今日,來到峨眉酒家,依然可以看到梅蘭芳先生親筆題寫的店名。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梅蘭芳先生為峨眉酒家題字


中國人對飲食的創新力讓美食在時代變化中推陳出新,以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持續不斷地擁有蓬勃的生命力,而飲食文化也在一步步滲透到每個家庭中。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在這本吃貨辭典中,既分享了普通飯菜裡的溫情和愛分享的人間之真味,儘管美味千姿百態,眾口難調,然而纏繞其間的親情與鄉情卻是相通的。

吃的故事,總也說不完的,最普通的事物,攜帶著最難忘的情感和精神。崔岱遠說:

飲食是體現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的載體。

吃,對於我們遠遠不只是充飢,而是融於言行,關乎禮儀,近乎信仰。飲食習俗化在人們的骨子裡,已經形成了一個民族特有的精氣神。


“民以食為天”,從《吃貨辭典》看中國的“吃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


結語:

生活中我們說話、聊天、談論等等,都不可避免地和吃掛上了鉤,譬如:我們會說家裡有幾口人、找了一個好的工作,我們叫鐵飯碗、單獨的飯我們叫吃小灶、飯做的好,顏色又好看,我們說秀色可餐、形容人背信棄義,我們會說吃裡扒外,學習精神的時候,我們會說吃透精神、和人有了糾紛我們會說吃官司,打人的時候會說吃耳光,西遊記裡面,孫悟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吃老孫一棒……由此可見,吃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我們隨便翻開一本辭書,不論是說文解字還是現代漢語詞典,口字旁的字幾乎是最多的,他們不僅僅被用來描述事態,也用來表達情感。

在開始倡導國學的今天,我們講究迴歸傳統,傳統本質上應該是生活的傳統。從衣食住上,我們已經看不到文明所特有的痕跡,但是當我們拿起筷子端起碗,我們發現碗裡的飯菜沒有變,它有滋有味,它絢麗多彩,讓我們吃下去腳底生根心裡踏實,正因為我們的飲食文化還在,所以我們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