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01

當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怎麼辦?

知乎上有個媽媽提問:

我家孩子看了《我是佩奇》之後,總是在下過雨後模仿佩奇跳水坑,看到水窪就去踩,每次濺的渾身是水,弄得衣服全髒了,說過他之後,他還說豬爸爸也喜歡跳泥坑。我該怎麼辦?

《我是佩奇》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溫柔,他們可以接受孩子的一切行為,有時還會陪孩子一起去做,強調要保護孩子的天性,孩子愛探索就應該讓孩子探索,愛跳泥坑就給孩子跳泥坑,愛亂塗亂畫就隨他們喜歡。。。。。。

所以被評為最好的家庭教育,可是,那些畢竟是動畫片,我們是實際生活,我們有工作,有家庭,有情緒,孩子的衣服髒兮兮的好難洗,擔心臟水裡面有細菌,孩子會生病,究竟該怎麼說服教育孩子呢?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們想要跳泥坑,想要探索世界的需求,很合理;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他們不想讓孩子弄髒衣服,擔心孩子會生病,也很合理。

究竟該怎麼辦?

02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跳水坑?

1、孩子處於模仿階段。

美國心理學家J.凱根說:“對於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者別的渴望木匾的自我意識的嘗試。”

模仿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從1歲左右就開始模仿了,模仿動物,模仿繪本里的故事,模仿動畫片裡的人物,孩子可以在模仿中探索自我,探索世界,學習知識和很多本領。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2、孩子處於探索階段。

1.5歲--3歲,孩子開始對外界進行探索,與世界開始互動,這個階段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人的大部分能力都與此階段有關係,例如,注意力、表達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等。

隨著肢體的發展,孩子在具備了一定的運動能力之後,當他發現可以通過自己的運動方式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會擴大自己的探索範圍,為自己的腿腳把自己帶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而歡喜。

所以,你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哪裡不平去哪裡,哪裡難走往哪走,尤其喜歡高低不平的臺階,低窪處的水坑以及髒亂的地方等等,這些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腿來探索外部世界的表現。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3、孩子靠感官來認識世界。

0--3歲的孩子是靠感官來認識世界的。

感知能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事物等,在觀察過程中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感知運動階段,用感覺器官感受和接受外部信息,通過動作來對此進行分析、綜合、整合的心理過程。

所以,真實的體驗,豐富的動作能讓孩子瞭解真實的世界,以及他們和世界的關係。

孩子需要融入自然,觸摸食物,需要跑起來、跳起來,用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平衡覺等,充分感受他們所在的環境。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而每個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接受程度也不同,教育孩子有一些普遍原則,但又是一件很個性化的事情。

所以,我們既不能專制地阻止孩子一切合理的需求,又不能把孩子的需求凌駕於父母的需求之上。

03

當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以試試這4個“接受”:

1、無條件接受。

這種事情不是原則問題,每個人接受的程度不同,如果父母可以接受,那就盡情地讓孩子去玩。

因為玩水時孩子實在太開心了,看著他在水裡,快跳、慢跳、反覆轉圈、用手拍水,認知觀察水流的方向,當水花濺到臉上的開心大笑,甚至整個身子趴在水裡,試圖穿越整個水窪、在狹窄的地方邊蹚水邊保持平衡。。。。。。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通過玩水,孩子可以感受液體和固體的不同;可以感知物體和空間之間的關聯;可以觀察到水流的擴散和凝聚,這一切比起那些玩髒的衣服,是那麼的有價值和有意義。

2、“條件行為”接受。

所謂的條件行為,指的是跟孩子設置一些規則,然後孩子和父母一起遵守。

比如:“像豬媽媽教的一樣,必須穿上雨靴,穿上雨衣才能跳水坑”;

“跳水坑時不能濺到路人”;

“夏天才可以跳水坑”;

“自己試著洗跳水坑後的髒衣服”等等。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設立了規則,對於孩子來說,既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可以體驗玩水的快樂;而父母省去了洗髒衣服的煩惱,也不用擔心孩子玩水會生病,真的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3、“替代行為”接受。

即父母如果實在不能接受孩子的需求,那麼可以跟孩子商量以其他替代的方式來滿足孩子這項需求。

例如,如果不能跳水坑,可以跳沙坑;

不能在外面玩水,可以在家裡浴缸裡玩;

帶孩子去游泳,去水上樂園。

儘管觸感不同,體驗不同,但是孩子收穫的快樂是相同的。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4、坦然地告訴孩子,不接受。

小朋友天然活在事實中,如果大人不能接受,直接告訴孩子事實,不用講道理,不用說服孩子,很多孩子會平靜接受。

就像這次疫情,多少孩子想出門,但是不能出去,當大人通過繪本把事實告訴孩子,孩子很平靜的接受了,乖乖地待在家裡,等病毒消除了再出去玩。

無法滿足孩子,不圍著孩子轉,讓孩子感受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可以協商,愉快地玩耍;也可能被拒絕,但那並不代表不愛。

無法接受的時候,直接通知就好,孩子會尊重事實。


當愛遇上“佩奇”,現實和理論發生衝突,爸媽可嘗試4個“接受”


04

總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但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父母的要求和孩子的行為產生衝突時,都可以根據“4個接受”靈活對待:

一是:無條件接受;

二是:條件行為接受;

三是:替代行為接受;

四是:坦然告訴孩子,不接受。

最後,我想說,所有被大家稱為好的教育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所有家庭。好的教育一定是我們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性格思考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生搬硬套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