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旅順民主橋的前身為什麼叫“迎橋”?

解放前,旅順城裡從上溝到太陽的橋基本上都是用日本的地名和人名來命名,比如,朝顏橋、花水橋、大津橋、海雲橋、東洋橋、日本橋、大迫橋、廣瀨橋等等,唯一例外,那就是民主橋的前身叫“迎橋”。用一個動詞“迎”字,作為橋的名字,必定有其特殊的意義。

旅順民主橋的前身為什麼叫“迎橋”?

請注意右邊欄杆柱子上的日文(源自網絡)

迎橋位於九三路南端。清末時為木橋,1911年,改木橋為鋼筋混凝土橋,長14.21米,寬18米。既然叫迎橋,那是在迎什麼呢?是從什麼時候叫這個名字呢?聽我慢慢道來。15年前,我發現一張老照片,橋頭柱子上寫有日語字樣。找了幾個學過日語的年輕人問他們是什麼意思,回答是說不清楚。後來我把照片局部放大,去大連理工大學找日語教授蘇明順,他是我孩子的二舅。他接過照片讀了一下,告訴我這是古日語,翻譯過來是“迎橋”。這樣,我才知道這是後來的民主橋最早的橋。

旅順民主橋的前身為什麼叫“迎橋”?

請注意橋頭柱子上的兩個大字(源自網絡)

旅順民主橋的前身為什麼叫“迎橋”?

乃木希典大將騎馬(馬頭帶白色者)過橋(源自網絡)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無巧不成書。旅順城裡有一個叫隋玉清老人掌故頗為熟悉。他和一幫老人天氣暖和的時候就坐在圖書館門前的小樹林裡,天冷了進圖書館大廳裡嘮嗑。人們常說,家有一老是個寶。我經常在他們中間淘寶。有一次隋玉清老人對我說,你知道民主橋前身為什麼叫迎橋嗎?我告訴他不清楚,我正在尋找答案。他說在旅順公學堂讀書的時候,陳守堂老師講過為什麼叫迎橋。1905年1月13日上午,日軍戰勝俄軍舉行入城式。城裡戰敗的俄軍、市民代表在木橋兩邊手持日本旗迎接第三軍司令乃木希典及幕僚騎著高頭大馬入城。為炫耀攻克旅順的戰績,乃木希典就把清政府修建的無名木橋改為“迎橋”。老人簡短的幾句話就把困擾我多年的問題解決了。迎橋的“迎”字最通俗的解釋是“迎接”,那迎接什麼呢?迎接日軍進城。也就是用來紀念日軍的入城式。有人說可能跟日本的櫻花有關係吧?那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迎橋”的“迎”字是哪個字,想象力還是蠻豐富的。

旅順民主橋的前身為什麼叫“迎橋”?

請注意左邊橋頭柱子上的3個字——民主橋(源自網絡)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人了,1949年,把位於旅順中心地帶的迎橋改稱民主橋。政府門前的廣場也命名為民主廣場,也就是世達廣場東段部分。8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心河被硬覆蓋了,橋沒有了,廣場也改名了,一切都變了。但我依然懷念那些老橋和橋邊的老建築。

旅順民主橋的前身為什麼叫“迎橋”?

中心河上曾有過的主要的橋,目前只能看到改造後的海岸橋(劉聖君作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