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中國歷史上封王建藩的朝代很多,歷代帝王的初衷都一樣,本意是企圖用皇室親戚來維護皇權,作為維護家天下的屏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諸侯王野心勃勃,老皇帝在世時藩王還壓得住,老皇帝一死就公然與中央分庭抗禮。漢代漢景帝接受晁錯的“削藩”主張,引來了吳楚七國之亂,結局是平定七國,迎來漢武盛世。晉代八王之亂,徹底削弱了王朝的實力,差點導致亡國滅種。歷史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卻常常事與願違。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建文帝

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他苦心締造的藩王政治格局再次成了危害國家安全的硬核,皇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即位開始“削藩”,僅僅四年時間,燕王朱棣就發動“靖難之變”,武力推翻了侄子的王朝,歷史證明做皇帝朱棣還是合格的,他開創的永樂盛世至今任福延後世。可憐建文帝壯志未酬,如流星一般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中,據正史記載,破城之日建文帝自焚而亡,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謎,歷史上有多種猜想。

1、雲南說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傳聞朱元璋去世前已料到此劫,給朱允炆留下了一個神秘的盒子,說讓他將來在最緊要的關頭再打開看。後來朱棣兵臨城下,朱允炆命人打開了箱子,結果箱子裡只有一把剃頭的刀子,還有一個和尚穿的袈裟。朱允炆當即便領悟了朱元璋的用意。他命身邊的人幫自己剃掉了頭髮,穿上了袈裟逃出宮當和尚去了。朱允炆逃亡線路極有可能前往雲南投奔朱元璋義子朱沐英後代。大明正統年間,雲南郵壁出現一首題詩,證實為建文帝所題:

淪落江湖四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2、遊歷說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當年,朱允炆逃亡帶走了長子朱文奎,朱允炆的後代極有可能是朱文奎的傳人,這些年來南方各地紛紛有人自稱建文帝朱允炆的後裔,並拿出家族族譜試圖證明真實性。一位“讓”姓人道出秘聞:建文帝當年並沒有像史家所說自焚身死。而是從地道逃亡出宮,離開南京,隱居於民間改名為“讓鑾”,假扮僧道,雲遊於滇、黔、蜀、粵、桂、湘、鄂各省,在遊歷名山大川期間,讓鑾還題寫過許多詩詞和符號,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紅崖天書

貴州黃果樹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紅崖天書”的破譯也為證實建文帝未自焚死提供了佐證。上海工程師林國恩考證出“紅崖天書”其實是退位後,建文帝頒下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的檄詔,說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後,流落西南一帶,並有可能繁衍後代。

3、海外說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朱棣登基後派人密訪建文帝下落,有人說建文帝當初偽裝成和尚逃出皇宮之後,就遠渡重洋逃到國外去了,所以,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為了宣揚國威,促進中外交流,另外一方面就是為了找尋建文帝的蹤跡。法國的著名足球明星裡貝里曾經自稱自己是明朝皇帝的後代,一時之間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據裡貝里家族史記載,曾經寫過祖先是一位被親人篡權奪位後而逃亡到波斯的中國皇帝。而當初朱允炆下落不明,很多的專家學者就曾經懷疑過他已經逃亡到了國外。而且裡貝里家中竟然保存著中國皇宮裡的文物,試想一個法國人的家裡怎麼會莫名其妙的出現中國的文物呢,除非這個家族和中國的皇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還有面相專家分析裡貝里的面貌並不是純種的法國人,他的臉部輪廓很符合東方人的氣質。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2009年,南京大學明史研究專家潘群教授、明史學者馬渭源等通過考證研究,認定福建寧德市上金貝村的古墓就是600餘年來懸而未決的建文帝陵寢。古墓塔碑上刻的那個“御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真實身份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建文帝到底魂歸何處呢?熱播劇《大明風華》揭示了歷史迷案建文帝的下落——朱允炆危亡之際,打開爺爺朱元璋留下的錦囊,裡邊是一把剃鬚刀和一套僧服,於是他化妝成和尚逃出了京城。在姚廣孝的幫助下,朱棣在寺廟中找到了侄兒;當年遷都北京時,老和尚朱允炆還參加誦經,晚年朱棣想要留住侄兒未果,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心生惆悵……朱允炆終究是個仁孝的人,為了天下蒼生,他還是和現實妥協了,只要帝國昌盛,他做個塵埃又何妨。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看《大明風華》說建文迷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