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大唐盛世,也是剩男遍地的“剩世”

都說盛唐氣象,唐朝是一個自信而開放的時代,唐朝的男人浪漫,女人灑脫。

還有一個說法叫“髒唐臭漢”,唐人還沒有後世那麼多封建禮教的條條框框,生活在唐朝的人似乎應該是很“幸福”的。

但實際上,唐朝的大齡青年很多,晚婚非常普遍。穿越回唐朝,如果想解決個人問題,那隻能套用一句網絡熱詞:我太難了。

(一)官方與社會鼓勵早婚

貞觀元年,唐太宗頒佈詔令,規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者,可以結婚。這非常符合儒家主張的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是一項非常正能量的政策。

但當時的唐朝人意見很大,認為政府規定很不人道:憑什麼要我們晚婚晚育啊?書生們振振有詞地說:“女子十四有為人母之道,四十九絕生育之理;男子十六有為人父之道,六十四絕陽化之理”。男孩子16歲,女孩子14歲,就應該承擔起傳承下一代的社會責任啦!

大唐盛世,也是剩男遍地的“剩世”

因此,唐玄宗順應民意,於開元年間下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比群眾的要求還優惠了一歲。

在政策的鼓勵下,大唐的單身狗們是否會迎來春天呢?答案是否定的。

(二)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大齡青年氾濫

雖然唐朝男人十五歲就可以娶妻,但大齡青年卻不少。比如,大詩人李白27歲時才迎來第一次婚姻:當了湖北安陸許家的倒插門女婿。杜甫30歲時迎娶小他十幾歲的嬌妻。白居易娶妻時更是已經37歲高齡,要知道韓愈在這個年紀已經是“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祭十二郎文》),而韓愈本人也是在三十高齡,才享受到婚姻的滋潤。

這些上了史書的人出身不是官宦子弟,就是書香世家,為什麼會淪為剩男,是因為愛嗎?是因為責任嗎?都不是,是因為窮!

他們尚且娶妻不易,平民自然更是艱難。

大唐盛世,也是剩男遍地的“剩世”

但唐朝還有另一個群體,那就是貴族官僚。唐朝官員妻妾成群是一種社會風俗,“多蓄姬妾”、“侍妾百餘人”一類的記載屢屢見於史書。中唐詩人李涉,仕途不順,淪落為一個隱居山林的農民,仍然保持一妻一妾的基本配置。

唐朝時如果有官員不納妾,那麼他的列傳裡會專門提一句“不蓄姬妾”之類的話,作為此人清廉的優秀事蹟。當然也有例外,唐憲宗時的大貪官王涯是個守財奴,愛錢不愛色,嫌娶妾太費錢,“性嗇,不蓄妓妾”。

和現代一樣,唐朝娶妻與經濟條件密切相關,而且可能更殘酷。比如韓愈青年時四次科舉落第,生活悽苦,自然無錢娶妻,二十九歲時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幕僚,終於有錢娶老婆了。

白居易的情況類似,他29歲考中進士,31歲踏入公務員隊伍,從九品基層官員幹起,兢兢業業幹了好幾年,方能順利娶妻。更可怕的是,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41歲結婚,而當時他的母親年僅15歲。

不過,晚年的白居易事業迎來春天,成為唐政府高官後,瘋狂報復,養了一大堆的侍妾。

(三)門第觀念流行,加大娶妻難度

除了經濟因素,唐代門第觀念盛行,講究門第觀念,也是造成眾多男青年娶妻難的原因。比如白居易29歲中進士時,曾看中一位名叫湘靈的農家女,但白母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斷然拒絕(白居易家雖然是一個“世敦儒業”的書香門第,但他幼年已經家道中落,但依然看不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大唐盛世,也是剩男遍地的“剩世”

因此,雖然社會贊成早婚,但唐朝的晚婚現象十分普遍,白居易寫詩感嘆說:“婚姻多過期,生育常苦遲"

大齡未婚青年有男青年,也有女青年。如杜甫詩中記載了一位貧女,“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堪諮嗟”。《唐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前兼彭州別駕御史大夫孫公夫人梁氏墓誌銘並序》中記載一位梁氏,32歲出嫁。《大唐太子典設郎鄭公故夫人崔氏墓誌銘並序》記錄的一位崔氏,36歲出嫁。

(四)政府兜底,並沒有什麼用

唐朝各級政府也十分關心大齡青年未婚未育問題,甚至將之作為政治任務來抓。

對於唐朝的刺史、縣令來說,轄區內光棍數量太多,就會在吏部考核中被差評,如果能積極減少光棍數量,促進婚姻,則可以升官發財:“刺史、縣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量準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果單身人口太多,那在官員考評中是要扣分的。

雖然如此,但因為資源分配不公問題未解決,即使唐朝採取了鼓勵寡婦再嫁等措施,依然無事於補。大齡青年問題一直伴隨著整個唐朝,並在安史之亂後因時局動盪而愈演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