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在幫助元順帝“搬家”後,正式稱帝,建立起了大明朝。但是“搬家”歸“搬家”,元朝的勢力依舊不容小覷,只不過是被打回了“原形”——以蒙古部族的形式存在。與此同時,西南藏族地區也是大明政權頗為頭疼的勢力。
面對兩股來自不同方向的勢力壓迫,雙線作戰壓力太大了,那麼,明朝到底選擇了什麼樣的政策方針呢?
元順帝算是從中原被趕了出去,但是對於彼時的朱元璋而言,革命其實還遠沒有成功,因為敵人只是被趕跑了,並不是和這個世界說拜拜了,他心裡很清楚,元順帝那夥人是不會習慣去大漠裡吃沙子的,畢竟還是中原舒服啊!更何況人家其實還頗有點東山再起的老本的:
“北出漁陽,旋輿大漠,整復故都,不失舊物,元亡而實未始亡耳。於時忽答一軍駐雲州,王保保一軍駐沈兒塔,納哈出一軍駐金山,失喇罕一軍駐西涼,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
作為“馬上皇帝”,朱元璋此時的第一想法肯定是趕盡殺絕,畢竟元朝和他是有血海深仇的。然而,正如“實踐出真知”一樣,朱元璋很快就會明白現實和理想確實是有差別的!
洪武二年:明軍主力進攻元上都,元順帝被迫遷徙到應昌,次年,明軍進逼應昌,元順帝積憤成疾。不治而亡。
洪武十一年:蒙古各大貴族封建領主裂地割據,大汗的權利受到了削弱。
洪武二十一年:明朝15萬軍隊深入大漠,雙方鏖戰於捕魚兒海,北元兵敗。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
儘管肅清北元的戰爭結果是好的,蒙古一下子被瓦解為三個部落,實力大大削弱,但是明軍同樣也損失慘重,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一點也不誇張。
在血淋淋的現實面前,明朝政府不得不開始著手調整對待蒙古的政策方針:
“北平口外馬悉數不過二萬,若逢十萬之騎,雖古名將,亦難於野戰,方今馬少,全仰步兵,必常附城壘,倘有不測,則可固守保全以待援至,此上策也”
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以守為主!
北邊的事情算是告了一段落,明朝前期主動出擊的方略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朱元璋覺得最大的敵人已經收拾妥當了,可以放心大膽地佈局自己的帝國了,正當他在自己的帝國版圖上指指點點的時候,他突然覺得,自己可能忽略了一個地方——吐蕃。
吐蕃,明代稱之為“烏斯藏”。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區域,自唐朝開始,吐蕃就已經和中原有了極為密切的聯繫,隨著元朝的終結,以藏族為主的吐蕃和以蒙古族為主的元朝也就被迫中斷了政治聯繫。
這樣一塊政治上的“飛地”,作為新興帝國的明朝自然不會放棄:
“爾吐蕃鄰居西土,今中國一統,恐尚未問,故茲詔示使者至吐蕃,吐蕃未即歸命,尋復遣陝西行省員外郎許允德往詔諭之”
看得出來,相比於對待蒙古,明朝對於烏斯藏是非常溫和的。除了洪武三年名將鄧愈攻克河州驅逐在藏區的元朝殘餘勢力以外,明朝政府幾乎就沒有和烏斯藏發生過正面衝突。而這一切就要歸功於一點:
藏區僧俗領袖受到中原王朝的教化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無論是從政治層面還是思想層面都比蒙古要來的容易溝通。中原王朝易主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統治者,中原的權威性對於藏區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
“大棒”給了蒙古,“胡蘿蔔”給烏斯藏,那麼明朝為何會做出如此選擇呢?僅僅只是因為烏斯藏更聽話嗎?要想了解這背後的原因,我們還得從蒙古和烏斯藏的歷史淵源說起······
早在鐵木真時期,蒙古族便與藏族就有過間接接觸。那時的蒙古正處於侵吞西夏的戰爭中。
“帝既即位,遂發兵復徵乃蠻。時卜欲魯罕獵於兀魯塔山,擒之以歸;二年丁卯秋,再爭西夏,克斡羅孩城。”
從地圖上,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西夏的地理位置和西藏是毗鄰關係,鐵木真對西夏用兵,勢必就會和藏區產生聯繫。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元朝在肆意擴張的時候,對於吐蕃相對溫和呢?其實,這就和宗教有很大的關係!
元朝統治者對於佛教是相當講究的,尤其是藏傳佛教。吐蕃從松贊干布時期開始就一路高歌猛進,對於中原王朝文化的傳承是十分熱衷的,尤其是宗教文化。我們再看吐蕃的地理位置就會發現,這塊區域不僅僅依靠著中原,而且還依靠著佛教的發源地——印度。
對於選擇佛教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繼承人而言,真的沒有比吐蕃更合適的人選了,甚至佛教文化在吐蕃的發展比中原王朝更加純粹,原因就在於在整個吐蕃國度,有且只有佛教這一種宗教,而中原王朝,除了佛教以外,還有道教等本土宗教。
這種宗教信仰上的共識,成為吐蕃逃過元帝國擴張魔爪的“救命稻草”。1246年至1247年,時任蒙古親王的闊端與吐蕃高僧薩班正式進行會晤,因為有著宗教的親緣關係,這次會晤十分成功,雙方隨即簽訂了《薩迦班智達至蕃人書》:
一,承認蒙古對藏區的統治,西藏各教派僧俗官員以及全體百姓歸順蒙古。
二,承認薩迦派在藏區各教派中的統治地位,並允許薩迦派在蒙古族中傳播佛教。
這份合約標誌著闊端親王在政治上承認了蒙古與藏區建立了正式的隸屬關係,然而,這只是蒙古與藏族政治聯繫的開端。
1260 年忽必烈繼位,改元中統,下令尊奉藏傳佛教為國教,同時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政院,用以管理藏區和全國的佛教事務。
忽必烈對於藏傳佛教的重視程度不止如此,他還下令讓藏傳佛教高僧改制蒙古文字:
“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寖興,而字書有闕,於一代制度,實為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已。”
由此可見,蒙古文化和藏區文化的歷史頗為深遠,而忽必烈如此重視藏傳佛教的目的,也是為了利用佛教來有效地統治西藏,所謂“因其俗而柔其人”。
諸位抱歉哈,關於蒙古和吐蕃的關係確實費了點筆墨,但也實屬無奈,如果不講清楚這兩者的關係,那麼接下來的內容就會顯得很蒼白,OK,我們言歸正傳!
從“明朝對待吐蕃”以及“蒙古對待吐蕃”這兩段歷史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非常鮮明的結論:
吐蕃和蒙古因為宗教親緣,其實是“真心相愛”的,而明朝給吐蕃“胡蘿蔔”的目的在於拉攏吐蕃,以此斷絕吐蕃和蒙古的政治交往。
但是(此處強烈轉折!!!!),這種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行為其實是很容易打破的!
隨著明朝中後期國力的衰弱,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度大不如前,蒙古族勢力再次滲透到藏族地帶,而明朝政府給吐蕃的“胡蘿蔔”在這個時候也就突然不香了,尤其是在“俺靼封貢”之後,蒙古和藏族關係復甦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什麼是“俺韃封貢”?簡單來說就是明朝政府重新開放邊境貿易,主要是針對蒙古人的貿易。在此之前,明朝曾經封鎖了蒙古貿易線將近200年,從明英宗到明穆宗,蒙古人都無法向中原獲取貿易權,這對於物資極其匱乏的蒙古人來說,是十分致命的!
不僅如此,因為明朝封鎖了北部所有對外的關口,西藏地區也幾乎是在同時和蒙古失去了聯絡,明朝就好比強行拆散牛郎織女的王母娘娘一樣,用很生硬的政治舉措隔絕了二者的往來。這一關就是200多年!
“俺答封貢”之後,整個青海地區都在俺答的實際控制之下,蒙藏邊區的經貿也越來越頻繁,而明朝“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雖然沒有被廢止,但也名存實亡了.
明朝中央政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蒙藏之間日漸頻繁的經貿聯繫而沒有絲毫辦法。終於,蒙藏之間的政教聯繫又重新回到了正規。
雖然從歷史結果來看,明朝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並不算成功,但是鑑於當時比較複雜的政治地緣環境,似乎也沒有什麼比這個政策更好的提議了。
因為很明顯,吐蕃地區和明朝有著天然的隔閡,沒有思想上的統一,就不會有行動上的一致。而明朝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雖然維持了短暫的政治生態,但是卻沒有從根源上解決矛盾。
不過,明朝的失敗卻給了清朝很大的借鑑意義,明朝在這方面的努力都是清朝成功安定蒙古、藏區的基礎,我想,對於歷史發展而言,這也是一種利好了吧!
閱讀更多 公子墨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