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故宮一直是我心頭無法割捨的白月光,本來是打定主意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再去一次,但現在這個情況也...,所以這段時間我看了一些關於故宮的紀錄片、文獻資料,再加上我之前(淺薄)的知識儲備,今天帶大家一起深度(存疑)雲遊故宮~(如果有什麼地方我說錯了或者各位還有什麼補充,歡迎評論留言~

為什麼是紫禁城?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眾所周知,故宮在1420年建成的時候叫的是另一個名字“紫禁城”,這個“禁”很好理解,就是禁地,嚴格的宮禁使尋常百姓無法進入,是為“禁”;

而這個“紫”呢,就與天文學有關了,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將其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而這其中的三垣分別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其中又以紫微垣居中(所以也有“中宮”之稱),光芒也極盛(因為紫微垣其實就是那時候的北極星),《廣雅·釋天》裡有“天宮謂之紫宮”,這樣的頂級配置自然而然的與權力的至高無上聯繫起來,所以也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亦稱“帝星”;

本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在天上有天帝,人間有天子的指導下,以“紫”命名的紫微城(隋唐洛陽)、紫禁城(明清北京)也就成了代表了人世至尊所在,《後漢書》中記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為什麼是紅牆黃瓦?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關於故宮的這個紅牆黃瓦哦,也有很多種說法,我結合去年故宮副院長任萬平老師在華科的講座內容和央視的紀錄片《故宮》中的說法,給大家列舉一下幾個“據說”,至於信哪個,那就是各位的事了~

首先來說一下這個紅牆,第一種說法,明朝的國姓是朱嘛,“朱”本身就有紅色的意思,所以用紅色也有種“家天下”的意味;

第二種說法是與五行有關,紅色在五行中屬火,火象徵光明,正合了大明王朝的“明”。

然後再來說一下這個黃瓦,第一種說法是中華民族起源於黃土高原,女媧用黃土造人,土地對於中國人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於是導致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黃色最為高貴,所以屋頂用黃色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但其實黃色為尊的觀念應該是從唐朝才逐漸成為主流的,比如秦始皇相信陰陽五行,相信秦滅周就是水克火,於是選擇了水德的黑色作為自己衣服顏色的主色調

而第二種說法,則是這個黃是糧食的顏色,我們常說江山社稷,能跟在江山後的社稷就與土地、五穀有關,其重要性在我們的語言中已經可見一斑;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發展的好與壞也關乎一個國家與朝代的興衰存亡,一手締造這座宮城的大明在末期遭遇小冰期,夏日大旱大澇導致糧食大量減產,大規模的饑荒隨之而來,最終這個朝代連帶這座宮城在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的一把火中被掩埋(隨後入關的清朝又在原址上仿了個新的,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而且,也並不是故宮所有的屋頂都是黃色的,文淵閣屋頂用的就是黑色琉璃瓦,因為文淵閣內皆是怕火的珍貴書卷,所以要用代表水的黑色來克火。

角樓的傳說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角樓”,何以得名?我們上面說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其中這二十八星宿就環繞著天帝所居住的紫微垣,其中以角宿最為善戰,於是紫禁城四角的樓就被命名為角樓了。

角樓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經典,結構精巧複雜,號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太和殿才有13條脊),這樣的建築修建難度可以想象,於是就有傳說,工匠們很久都修不好,有一天來了一個賣蟈蟈的老人,工匠們發現蟈蟈籠和角樓的結構很像,於是就按這個籠子的樣子建起了角樓,後來有人說,這個老人是魯班。

《故宮退食錄》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這本《故宮退食錄》,每個對故宮有熱愛、有好奇的朋友都應該翻一翻,書的作者朱家溍先生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孫,他的父親朱文鈞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金石學家、收藏家,故宮博物院剛成立就被聘請去擔任專門委員,故宮收藏的書畫珍品有一些比如蔡襄的《自書詩卷》都是朱家的舊物,後捐獻給博物院,而在這樣的家學淵源背景下成長的朱家溍成了故宮的“活字典”。

太和殿那把必打卡的雕龍寶座,最初選了很多把都和後面的屏風不搭,最後還是朱家溍在存放廢舊木料的庫房發現了一把殘破的椅子,外觀看來是明代製作的,隨後朱家溍找到了一幅康熙坐在太和殿的畫像,最終確定了這把大椅子就是丟失的寶座。

還有故宮有沒有假文物呢?答案是有,朱家溍在書中寫道,因為嘉慶後的幾代皇帝普遍沒什麼欣賞古代藝術的修養,所以各地官員進貢的古玩字畫報的是古代名家大作,但其實就是假貨。

午門的故事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午門的命名源於天干地支,作為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南大門對應的就是十二地支中的“午”字,北半球正午最強盛的太陽總是出現在正南方向,坐北朝南的方位也是天子氣之所在,在方位上午門屬“至陽”,而在形制上卻選用了陰性意象的“凹”字形,陰陽相合,充滿了哲學意味(是不是腦海中瞬間浮現了一張陰陽八卦圖(沒錯,一個門的設計都可以考慮這麼多,是不是很厲害!

說完建築本身,我們再來聊聊午門的用途,第一個就是頒朔(此前叫“頒歷”,為避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名諱而改為“頒朔”),這個儀式自古有之,是一種盛大而莊重的典禮,《周禮·春官·大史》中有“頒告朔於邦國。”通俗點理解就是總公司的大老闆周天子在每年年末會向下屬的各個諸侯告知明年主要乾點啥,然後再發本日曆(曆書)讓帶回去廣而告之;

後來頒朔主要承擔授時的功能(可以理解成什麼時候適合播種,哪一天適合走親訪友,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現在我們老式的日曆上仍能找到舊日曆書的影子),宣佈政事的功能就弱化了。明朝頒朔的地點在奉天門(今太和門),時間也不定,到了清朝時間就定在每年十月初一,地點就在午門;一直到1911年清帝退位,民國政府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年,頒朔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古代製作曆法,不僅是單純的知識、技術活動,更是政治、宗教事件,曆法體現的是天地之道,昭示著上天的神性。誰掌握了製作立法、頒佈曆書的權力,誰就是天命所依的天子,有了號令天下的合法性。”(《午門頒朔禮》)所以歷代私印曆書都是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的事情。

第二個就是廷杖,要知道斬首是在菜市口,而之所以會有“午門斬首”就是因為有些大臣被執行廷杖的懲罰後身亡,廷杖最早開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後漢紀》記載:“明帝時,政事嚴峻,故卿皆鞭杖”。在明朝時廷杖成為一種制度被固定下來,起初只是一種“示辱”的形式,在劉瑾之後就真成了能殺人的刑罰,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廷杖其實也大有玄機,行刑者會根據監刑官的提示選擇往死裡打還是做樣子打,而這個提示的來源可就更多了,可能是皇帝的密令,可能是給的賄賂等等,反正水很深就對了。

第三個就是獻俘,明清兩代,每遇重大戰爭,大軍得勝凱旋歸來,都要在午門向皇帝敬獻戰俘;

“這種獻俘儀式極為嚴肅而令人竦懼。皇帝的御座設在午門城樓上,他端坐其中,瞰視著下面花崗石廣場上發生的一切。他的兩旁站立著授有爵位的高級軍官,還有許多被稱為大漢將軍的身材魁偉的御前侍衛。在廣場上大批官員的注視下,俘虜被牽著進來,手腳戴有鐐銬,一塊開有圓孔的紅布穿過頭顱,遮胸蓋背,被吆喝著正對午門下跪。這時,刑部尚書趨步向前,站定,然後大聲朗讀各個俘虜觸犯天地、危害人類的罪行。讀畢他又宣佈,這些罪人法無可逭huàn,請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斬首示眾。皇帝答覆說:“拿去!”他的天語綸音為近旁的高級武官2人傳達下來,2人傳4人,而後8人、16人、32人相次聯聲傳喝,最後大漢將軍320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齊聲高喝“拿去”,聲震屋瓦,旁觀者無不為之動容。”(《萬曆十五年》)

神武門的故事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講完了故宮大前門的故事,我們再來看看後門,也就是北門神武門,因為正北方對應的是四象中的玄武,所以神武門最初是叫玄武門,後來為避康熙(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改為神武門~

好的,進入正文,話說那是公元1803年,清嘉慶皇帝在位的第八個年頭,嘉慶皇帝從圓明園回宮,前腳剛進了神武門,後腳一個彪形大漢突然就手持短刀衝出來,目標直指嘉慶,場面一度失控,先是定親王綿恩衝出來擋刀,隨後又有幾個人護駕,還有兩個人受傷,而最讓人無語的還遠不止是這場發生在紫禁城後門的刺殺,而是當時嘉慶身邊有上百人,可那麼多人卻在大領導遭難的第一時間果斷選擇了圍觀;

嘉慶的心靈受到的極大的創傷,於是氣的大罵“百餘袖手旁觀者,豈無朕之至親,豈非世受國恩之臣僕乎?見此等事,尚如此漠不關心,安望其平日盡心國事耶?朕之所懼者,在此而不在彼。諸臣具有天良,自問於心,能無愧乎?”

要不說為什麼中國人起名要那麼講究呢,那還真不是沒道理的,你看看人家康熙乾隆的組合就是“康乾盛世”,你再看看嘉慶和道光,“嘉道中落”,害,這讓我說什麼好呢。。。清朝的起起到嘉慶皇帝就開始落落落落...什麼白蓮教啊,什麼天理教啊,亂的不行,整個官僚系統的效率低下,從這次刺殺反映出的宮禁廢弛就可見一斑,連皇城的守衛都能如此鬆散無序,那麼其他地方的情況也是可想而知的差。

當然最後刺殺者陳德還是被活捉了,然後審問出來的結果是無主使、無同黨、無預謀,最終他的他兒子被殺了,但這件事確實讓嘉慶很生氣,皇帝很生氣,後果...嗯...也不是那麼嚴重,反正就是痛批一頓,下決心整改,至於這個整改的成果如何,反正兩年後神武門又來了一次,然後八年後,天理教的林清直接就帶著人殺到了養心殿,幸好當時嘉慶在木蘭圍場,算是躲過一劫,嗯,整改結果差不多就是這樣的。

左順門的故事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時間退回到1524年的某一天,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場宮廷鬥毆即將上演,雙方因大禮議結下樑子【順便給不太瞭解這個事件的朋友講一下背景:簡單來說“大禮議”事件可以理解為“一入宮城,親爹變叔叔,親孃變叔母,於是嘉靖皇帝和群臣槓上了”事件,因為堂哥朱厚照(即明武宗)死得早也沒留下個兒子繼位,於是大臣選了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璁(即嘉靖)來紫禁城當皇帝,然後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群臣就要這個15歲的少年認自己堂哥的爹當親爹,嘉靖不幹,要和他們死磕,組建了自己的戰隊,戰隊的小組長是一個叫張璁的政治投機者,“大禮議”說是名分之爭,但其實是話語權之爭,而話語權之爭的本質是權力的爭奪,所以雙方都不退步,一時間各出奇招,你來我往,有勝有負】

大家都是文明人,講究禮義廉恥都不想把事情搞的太難看,於是此前都是暗著鬥,直到這個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一方的精神兼實權領袖四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廷和罷歸故里,楊首輔的兒子怒了,拿過父親剛放下的小紅旗,氣勢洶洶地要搞事情,初出茅廬的少年小楊深知“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道理,於是他不準備把對方打趴下,他準備直接把對方打死。

但作為首輔的兒子,我們的小楊同志知道殺人犯法,於是他把舞臺定在了左順門,一扇有“死刑豁免”的門。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為什麼在這扇門殺人不犯法?這還要追溯到七十多年前正統年間的左順門事件,話說明英宗朱祁鎮十分英明地聽信了太監王振的話選擇御駕親征,於是正好在回程的路上遭遇也先的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王振被打死,他本人也成了俘虜,這場大明單方面被暴打,皇帝被俘,明初積累的精銳軍事實力幾乎被消滅殆盡的事件史稱“土木堡之變”,消息傳回京城,大家都傻眼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趕緊選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上位,一次朝會上群情激憤要誅滅王振同黨,就在此刻,王振的死黨馬順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跳出來呵斥群臣,這樣勇敢(無腦)的行為帶來的後果就是被群臣毆打致死,然後混亂之中又打死了兩個同黨,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請朱祁鈺赦免群臣,風波就此平息。

但這個事還是留下了一個共識,在這打死人不用償命有先例可循,於是高幹子弟小楊選了這個地方準備與自己戰隊的人一起施展拳腳,奈何他們要打的那兩個人,一個過於雞賊聽了小道消息就不敢從這走了,而另一個求生欲過強跑的太快也沒追上,所以計劃落空。

但少年小楊有PLAN B,嘉靖三年七月,“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他吼道,於是二百二十餘人於左順門進行集體示威,中央六部,來了五個部長,嘉靖也怒了,他派出了錦衣衛,一時間場面陷入極度的混亂,少年小楊更是帶頭撼門號哭,從早朝結束哭到中午,這天結束後的第二天,明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廷杖之一拉開序幕,總計一百四十餘人,打死16人(也有說是17人),而少年小楊因其突出的表現不光吃了兩個回合的板子,還得到了特殊關照——流放。

左順門的這次事件讓這個曾經高中狀元的少年小楊終其一生都沒有再靠近權力中心,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翻雲覆雨的官僚,多了一個朗月清風的詩人,那個少年名叫楊慎,位居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叫《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去年去故宮的時候並沒有去左順門,因為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說這扇門已經不存在了,但我回來後偶然看到了文獻資料上說,現在故宮的協和門就是左順門,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雷擊起火,左順門、右順門皆被燒燬,後又經過兩次改名,成了現在的“協和門”和“熙和門”,當年明月的意思應該是那扇見證了兩次宮廷流血事件的左順門已經不在了吧,但就算是這樣,下次去故宮也一定要去看看~

——end——

2019北京之旅


「雲遊·故宮」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宮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