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故宫一直是我心头无法割舍的白月光,本来是打定主意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再去一次,但现在这个情况也...,所以这段时间我看了一些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文献资料,再加上我之前(浅薄)的知识储备,今天带大家一起深度(存疑)云游故宫~(如果有什么地方我说错了或者各位还有什么补充,欢迎评论留言~

为什么是紫禁城?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众所周知,故宫在1420年建成的时候叫的是另一个名字“紫禁城”,这个“禁”很好理解,就是禁地,严格的宫禁使寻常百姓无法进入,是为“禁”;

而这个“紫”呢,就与天文学有关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将其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而这其中的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其中又以紫微垣居中(所以也有“中宫”之称),光芒也极盛(因为紫微垣其实就是那时候的北极星),《广雅·释天》里有“天宫谓之紫宫”,这样的顶级配置自然而然的与权力的至高无上联系起来,所以也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亦称“帝星”;

本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天上有天帝,人间有天子的指导下,以“紫”命名的紫微城(隋唐洛阳)、紫禁城(明清北京)也就成了代表了人世至尊所在,《后汉书》中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为什么是红墙黄瓦?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关于故宫的这个红墙黄瓦哦,也有很多种说法,我结合去年故宫副院长任万平老师在华科的讲座内容和央视的纪录片《故宫》中的说法,给大家列举一下几个“据说”,至于信哪个,那就是各位的事了~

首先来说一下这个红墙,第一种说法,明朝的国姓是朱嘛,“朱”本身就有红色的意思,所以用红色也有种“家天下”的意味;

第二种说法是与五行有关,红色在五行中属火,火象征光明,正合了大明王朝的“明”。

然后再来说一下这个黄瓦,第一种说法是中华民族起源于黄土高原,女娲用黄土造人,土地对于中国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于是导致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黄色最为高贵,所以屋顶用黄色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但其实黄色为尊的观念应该是从唐朝才逐渐成为主流的,比如秦始皇相信阴阳五行,相信秦灭周就是水克火,于是选择了水德的黑色作为自己衣服颜色的主色调

而第二种说法,则是这个黄是粮食的颜色,我们常说江山社稷,能跟在江山后的社稷就与土地、五谷有关,其重要性在我们的语言中已经可见一斑;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发展的好与坏也关乎一个国家与朝代的兴衰存亡,一手缔造这座宫城的大明在末期遭遇小冰期,夏日大旱大涝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大规模的饥荒随之而来,最终这个朝代连带这座宫城在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一把火中被掩埋(随后入关的清朝又在原址上仿了个新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而且,也并不是故宫所有的屋顶都是黄色的,文渊阁屋顶用的就是黑色琉璃瓦,因为文渊阁内皆是怕火的珍贵书卷,所以要用代表水的黑色来克火。

角楼的传说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角楼”,何以得名?我们上面说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其中这二十八星宿就环绕着天帝所居住的紫微垣,其中以角宿最为善战,于是紫禁城四角的楼就被命名为角楼了。

角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结构精巧复杂,号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太和殿才有13条脊),这样的建筑修建难度可以想象,于是就有传说,工匠们很久都修不好,有一天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人,工匠们发现蝈蝈笼和角楼的结构很像,于是就按这个笼子的样子建起了角楼,后来有人说,这个老人是鲁班。

《故宫退食录》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这本《故宫退食录》,每个对故宫有热爱、有好奇的朋友都应该翻一翻,书的作者朱家溍先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孙,他的父亲朱文钧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故宫博物院刚成立就被聘请去担任专门委员,故宫收藏的书画珍品有一些比如蔡襄的《自书诗卷》都是朱家的旧物,后捐献给博物院,而在这样的家学渊源背景下成长的朱家溍成了故宫的“活字典”。

太和殿那把必打卡的雕龙宝座,最初选了很多把都和后面的屏风不搭,最后还是朱家溍在存放废旧木料的库房发现了一把残破的椅子,外观看来是明代制作的,随后朱家溍找到了一幅康熙坐在太和殿的画像,最终确定了这把大椅子就是丢失的宝座。

还有故宫有没有假文物呢?答案是有,朱家溍在书中写道,因为嘉庆后的几代皇帝普遍没什么欣赏古代艺术的修养,所以各地官员进贡的古玩字画报的是古代名家大作,但其实就是假货。

午门的故事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午门的命名源于天干地支,作为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南大门对应的就是十二地支中的“午”字,北半球正午最强盛的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方向,坐北朝南的方位也是天子气之所在,在方位上午门属“至阳”,而在形制上却选用了阴性意象的“凹”字形,阴阳相合,充满了哲学意味(是不是脑海中瞬间浮现了一张阴阳八卦图(没错,一个门的设计都可以考虑这么多,是不是很厉害!

说完建筑本身,我们再来聊聊午门的用途,第一个就是颁朔(此前叫“颁历”,为避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名讳而改为“颁朔”),这个仪式自古有之,是一种盛大而庄重的典礼,《周礼·春官·大史》中有“颁告朔于邦国。”通俗点理解就是总公司的大老板周天子在每年年末会向下属的各个诸侯告知明年主要干点啥,然后再发本日历(历书)让带回去广而告之;

后来颁朔主要承担授时的功能(可以理解成什么时候适合播种,哪一天适合走亲访友,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现在我们老式的日历上仍能找到旧日历书的影子),宣布政事的功能就弱化了。明朝颁朔的地点在奉天门(今太和门),时间也不定,到了清朝时间就定在每年十月初一,地点就在午门;一直到1911年清帝退位,民国政府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颁朔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古代制作历法,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术活动,更是政治、宗教事件,历法体现的是天地之道,昭示着上天的神性。谁掌握了制作立法、颁布历书的权力,谁就是天命所依的天子,有了号令天下的合法性。”(《午门颁朔礼》)所以历代私印历书都是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事情。

第二个就是廷杖,要知道斩首是在菜市口,而之所以会有“午门斩首”就是因为有些大臣被执行廷杖的惩罚后身亡,廷杖最早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后汉纪》记载:“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在明朝时廷杖成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起初只是一种“示辱”的形式,在刘瑾之后就真成了能杀人的刑罚,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廷杖其实也大有玄机,行刑者会根据监刑官的提示选择往死里打还是做样子打,而这个提示的来源可就更多了,可能是皇帝的密令,可能是给的贿赂等等,反正水很深就对了。

第三个就是献俘,明清两代,每遇重大战争,大军得胜凯旋归来,都要在午门向皇帝敬献战俘;

“这种献俘仪式极为严肃而令人竦惧。皇帝的御座设在午门城楼上,他端坐其中,瞰视着下面花岗石广场上发生的一切。他的两旁站立着授有爵位的高级军官,还有许多被称为大汉将军的身材魁伟的御前侍卫。在广场上大批官员的注视下,俘虏被牵着进来,手脚戴有镣铐,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遮胸盖背,被吆喝着正对午门下跪。这时,刑部尚书趋步向前,站定,然后大声朗读各个俘虏触犯天地、危害人类的罪行。读毕他又宣布,这些罪人法无可逭huàn,请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斩首示众。皇帝答复说:“拿去!”他的天语纶音为近旁的高级武官2人传达下来,2人传4人,而后8人、16人、32人相次联声传喝,最后大汉将军320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齐声高喝“拿去”,声震屋瓦,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万历十五年》)

神武门的故事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讲完了故宫大前门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后门,也就是北门神武门,因为正北方对应的是四象中的玄武,所以神武门最初是叫玄武门,后来为避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改为神武门~

好的,进入正文,话说那是公元1803年,清嘉庆皇帝在位的第八个年头,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回宫,前脚刚进了神武门,后脚一个彪形大汉突然就手持短刀冲出来,目标直指嘉庆,场面一度失控,先是定亲王绵恩冲出来挡刀,随后又有几个人护驾,还有两个人受伤,而最让人无语的还远不止是这场发生在紫禁城后门的刺杀,而是当时嘉庆身边有上百人,可那么多人却在大领导遭难的第一时间果断选择了围观;

嘉庆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创伤,于是气的大骂“百余袖手旁观者,岂无朕之至亲,岂非世受国恩之臣仆乎?见此等事,尚如此漠不关心,安望其平日尽心国事耶?朕之所惧者,在此而不在彼。诸臣具有天良,自问于心,能无愧乎?”

要不说为什么中国人起名要那么讲究呢,那还真不是没道理的,你看看人家康熙乾隆的组合就是“康乾盛世”,你再看看嘉庆和道光,“嘉道中落”,害,这让我说什么好呢。。。清朝的起起到嘉庆皇帝就开始落落落落...什么白莲教啊,什么天理教啊,乱的不行,整个官僚系统的效率低下,从这次刺杀反映出的宫禁废弛就可见一斑,连皇城的守卫都能如此松散无序,那么其他地方的情况也是可想而知的差。

当然最后刺杀者陈德还是被活捉了,然后审问出来的结果是无主使、无同党、无预谋,最终他的他儿子被杀了,但这件事确实让嘉庆很生气,皇帝很生气,后果...嗯...也不是那么严重,反正就是痛批一顿,下决心整改,至于这个整改的成果如何,反正两年后神武门又来了一次,然后八年后,天理教的林清直接就带着人杀到了养心殿,幸好当时嘉庆在木兰围场,算是躲过一劫,嗯,整改结果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左顺门的故事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时间退回到1524年的某一天,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场宫廷斗殴即将上演,双方因大礼议结下梁子【顺便给不太了解这个事件的朋友讲一下背景:简单来说“大礼议”事件可以理解为“一入宫城,亲爹变叔叔,亲娘变叔母,于是嘉靖皇帝和群臣杠上了”事件,因为堂哥朱厚照(即明武宗)死得早也没留下个儿子继位,于是大臣选了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璁(即嘉靖)来紫禁城当皇帝,然后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群臣就要这个15岁的少年认自己堂哥的爹当亲爹,嘉靖不干,要和他们死磕,组建了自己的战队,战队的小组长是一个叫张璁的政治投机者,“大礼议”说是名分之争,但其实是话语权之争,而话语权之争的本质是权力的争夺,所以双方都不退步,一时间各出奇招,你来我往,有胜有负】

大家都是文明人,讲究礼义廉耻都不想把事情搞的太难看,于是此前都是暗着斗,直到这个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一方的精神兼实权领袖四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廷和罢归故里,杨首辅的儿子怒了,拿过父亲刚放下的小红旗,气势汹汹地要搞事情,初出茅庐的少年小杨深知“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于是他不准备把对方打趴下,他准备直接把对方打死。

但作为首辅的儿子,我们的小杨同志知道杀人犯法,于是他把舞台定在了左顺门,一扇有“死刑豁免”的门。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为什么在这扇门杀人不犯法?这还要追溯到七十多年前正统年间的左顺门事件,话说明英宗朱祁镇十分英明地听信了太监王振的话选择御驾亲征,于是正好在回程的路上遭遇也先的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王振被打死,他本人也成了俘虏,这场大明单方面被暴打,皇帝被俘,明初积累的精锐军事实力几乎被消灭殆尽的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回京城,大家都傻眼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赶紧选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上位,一次朝会上群情激愤要诛灭王振同党,就在此刻,王振的死党马顺本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跳出来呵斥群臣,这样勇敢(无脑)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就是被群臣殴打致死,然后混乱之中又打死了两个同党,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请朱祁钰赦免群臣,风波就此平息。

但这个事还是留下了一个共识,在这打死人不用偿命有先例可循,于是高干子弟小杨选了这个地方准备与自己战队的人一起施展拳脚,奈何他们要打的那两个人,一个过于鸡贼听了小道消息就不敢从这走了,而另一个求生欲过强跑的太快也没追上,所以计划落空。

但少年小杨有PLAN B,嘉靖三年七月,“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吼道,于是二百二十余人于左顺门进行集体示威,中央六部,来了五个部长,嘉靖也怒了,他派出了锦衣卫,一时间场面陷入极度的混乱,少年小杨更是带头撼门号哭,从早朝结束哭到中午,这天结束后的第二天,明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廷杖之一拉开序幕,总计一百四十余人,打死16人(也有说是17人),而少年小杨因其突出的表现不光吃了两个回合的板子,还得到了特殊关照——流放。

左顺门的这次事件让这个曾经高中状元的少年小杨终其一生都没有再靠近权力中心,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翻云覆雨的官僚,多了一个朗月清风的诗人,那个少年名叫杨慎,位居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叫《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去年去故宫的时候并没有去左顺门,因为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说这扇门已经不存在了,但我回来后偶然看到了文献资料上说,现在故宫的协和门就是左顺门,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雷击起火,左顺门、右顺门皆被烧毁,后又经过两次改名,成了现在的“协和门”和“熙和门”,当年明月的意思应该是那扇见证了两次宫廷流血事件的左顺门已经不在了吧,但就算是这样,下次去故宫也一定要去看看~

——end——

2019北京之旅


「云游·故宫」那些不得不知的故宫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