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史上最全衡陽縣寺廟,看這一篇就夠了

史上最全衡陽縣寺廟,看這一篇就夠了

&

六朝聖地伊山寺

伊山,又名桓山,位於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村北端。千年古寺伊山寺,寺以山名,山因寺幽,甚為和諧。

伊山寺屬中國百座名寺之一,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該寺在宋代重加修繕,清光緒年間又再次擴建,規模宏偉,三進六橫,僧侶多時達300人,供僧眾煮粥豆用的鍋叫“千人鍋”,刻姓名的鐘叫“萬人鍾”。寺前有一條依山而築的小徑,有一泓清澈見底的溪水,流入一口深潭,名叫“古潭”,跨潭而建造的一座石拱橋叫青龍橋。古潭潭岸長著7株大楓樹,丰姿綽約,傳說是天上七個仙女下到伊山寺觀景,流連忘返,後來變成了七株楓樹,古稱“七姊妹”。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

禹王殿

禹王殿位於岣嶁峰林場,相傳始建於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爾後歷代相繼改建,或為祠,或為壇,或為廟,或為宮,或為殿,後改殿為祠至唐,從唐至宋稱宮,南宋時改為禹壇,隨後又改為殿,直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兵部尚書彭玉麟重修改為廟。亦稱禹廟、禹祠。殿內有高大肅穆的禹王塑像,是人們為紀念大禹治水所建。千百年來,香火不斷,頌歌恆揚。禹王殿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多平方尺,殿高3丈9尺5寸。據傳這兩個數字很有講究,取禹王為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之立首,位居九五(指帝位)之尊,績奠九州永垂千古之義。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

培元寺

位於距樟木鄉政府駐地3公里的培元村,村以寺得名。距107國道約40米,距衡陽市12公里,距岣嶁峰10公里,距南嶽25公里。清同治《衡陽縣誌》記載:“培元寺在迎水鋪,道光中建。縣人陳氏子以居積致富,後乃舍資建寺,工費鉅萬。”據當地知情的群眾介紹,該寺建於今107國道旁的一座山坳處,寺宇三面倚山,唯正面有不足50米寬的山口。山上翠竹從生,綠樹成蔭。寺廟呈梯級建築,逐級向後抬高,整棟寺宇隱於山坳之中,蔚為壯觀。培元寺與大西林、福城寺、牧雲峰、國清寺、紫雲峰,曾號稱衡陽縣六大從林。

&

東陵寺與西陵寺

東陵寺位於樟木鄉西林村鬥衝組,距107國道6公里,有鄉道可通。

該寺建於明朝,設計大氣,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規模甚大,曾有住僧60餘人。為岣嶁四十八座茅庵之一,因其位居峋嶁峰東面的山腳下,故得名“東陵寺。”寺廟系磚木結構,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遭侵華日軍燒燬,至今只留下氣勢壯觀的寺門。據當地民眾說,此寺初建時香火旺盛,清末和民國後香客漸少,新中國成立後更無人問津,僧人亦不知所往。今寺僅留斷壁殘垣。

東陵寺之西有西陵寺,相距不足1公里。西陵寺位於西林村楊家組,美麗蒸陽距107國道5公里,同樣建於明朝,規模略小於東陵寺,其建築設計計、結構與東陵寺基本相同。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

三聖寺

三聖寺位於演陂鎮車站村二組的下橋街,距原1814線僅50米。該寺分為三部分:寺院、壽王殿、戲青聖三臺,總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寺院始建年代無考,據大世不法說已有近千年歷史。壽王殿建於民國五年(公元1916

年)。寺前柱子上雕有兩條龍形圖案,傳說這兩條龍每晚都要下河吃草。壽王殿供奉數尊佛像。戲臺設計美觀,大方精緻,特別是在戲臺天棚上設計有音鬥。過去沒有擴音設備,音鬥起到擴音作用。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

衛國寺

衛國寺位於演陂鎮西嶺村三組的西狗嶺,毗鄰原1814線,交通方便。清同治《衡陽縣誌》載:“衛國寺在西狗嶺,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總督董公督兵過嶺施資建設。崖有石洞,號曰獅口,石磴危網,多生木槿、麥冬及石姜諸藥草。西有白象峰,峰出甘泉,是曰象鼻。南有木魚峰,皆石巖也。東有西狗嶺,嶺臨官道。”

衛國寺總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積1800平方米。當時寺內有聖帝老爺、觀音娘娘和大小菩薩數十尊,有住僧99人,有香田、旱土1000擔,供寺內耕種。現寺院已毀,其遺址清晰可辨。衛國寺第四代師泰公上六之墓保存完好,墓的四周為花色石頭,左右為石頭高峰,且立有字碑。

&

金華山庵

該庵坐落的金華山,又稱小云山,宋代史載全國國5270座名山排列30洞天之一,乃衡邵名山。《湖南通志》載:“小云山在縣(今衡陽市)九十里,山不甚高,能望遠”。金華山東界庫宗橋南,一直向西延伸,與井頭鎮的大雲山銜接,整個山腰共有9個小峰,連綿起伏,亂石嵯峨,草木翳翠。明末山下住有劉近魯,家有藏書60000餘卷。因王夫之登小云山常到劉近魯家借書,兩人情投意合,並結成親家(劉女為王夫之的兒子王敵之妻)。王夫之登小云山吟詩作文,其中一首七言詩為:“青天一鏡倒晴空,戰壘仙壇碧萬叢。終遣屈平疑邃古,誰從阮籍笑英雄。大荒落月懸疏檻,五岑孤煙帶遠虹。獨坐上方鐘聲裡,消沉無淚酒羊公。”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

金溪(雞)廟

位於衡陽縣境北部的金溪鎮,原為金溪廟鎮。金溪廟有一個傳說,說是很久以前,在金坑、金溪二水匯合處,有金雞戲水,而後河內出金,於是人們在此立廟並取名“金雞廟”。廟內對聯曰:“仙雞賜富最早,金溪流水更長。”當地人喜歡金雞,但更盼望幸福如溪水代代相傳,於是,便便將“金雞廟”改為“金溪廟”。清同治《衡陽縣誌》載:“絞車嶺水迤西八里,至龍興橋合高境兩小水,曲折東南流至金溪廟。而金溪水水瀕,有雞冠石,肖狀為名,倒映川際,路繞其下,如蟻穿曲珠。”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

國清寺

國清寺坐落界牌鎮將軍村鄧家灣組、白石峰西麓,寺以“國土清平”之意而得名,後該寺所坐落的鄉取諧音為“國慶鄉”。據清志載:“國清寺以地名,劉劉宋時大禪師道場也,唐僧一行習定於此。陳光大時智者禪師復建精宿為中國清寺。”寺側有小街,呈帶狀分佈。寺前國清水,源出磊石洞,因其廼曲,又號三十六灣河。上游有座高橋,現為兩冬電站壩址,側旁有兩冬寺遺址。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

鐵蓋寺

鐵蓋寺位於界牌鎮界牌村新德組,臨近公路旁,交通方便。該寺有200多年曆史,原寺毀於“文化大革命”,菩薩、法器及設施均遭破壞。現寺宇重建於1995年,建築面積200多平方米,寺內供奉四尊佛像,另設23尊羅漢。

&

福城寺舊址

福城寺位於三湖鎮印塘村寺幹組,距離渣江街道3.5公里,距三湖鎮街3公里,有渣洪公路經過,能與三湖古峰的諸多景點連為一體。福城寺為衡陽縣的六大叢林之一,福城寺的規模在整個衡陽市境內僅次於南嶽大廟。該寺建於宋朝,坐北朝南,佔地面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四進三橫:第一進為山門,匾額為“福城禪林”;第二進為大雄殿,匾額為“也算一宗”;第三進為鐘鼓樓,匾額為“無法天亮”;第四進為王族第一校,沒有匾額。後院為雜房和池塘。大廳兩側掛匾,一為“禪雲大老”,一為“不恂擇名”。正廳的兩側設十殿,稱為十殿閻王,十殿所掛匾是殿為“你也來了”;二殿為“見過明白”;三殿為“也有今日”;四殿為“誰瞞過我”;五殿為“蕪過誰來”;六殿為“早知如此”

七殿為“悔過遲了”;八殿為“摸心自問”;九殿為“何苦乃爾”;十殿為“回頭是岸”。正廳大邊一側設三進:一進是放生池;二進是節孝祠;三進是後院。寺內塑有二十四諸君、十八羅漢、四大金剛以及天壇地府、十宗嚴王的佛像。寺外四周是一條人工挖成的護院河。

&

普渡禪林

普渡禪林位於三湖鎮龜石村上街組。

普渡禪林原為一簡易的古老土地祠。民國38年漲大水,被水沖毀,隨後當地人捐款於本組老街後背修一寺廟,取名為樟樹廟。樟樹廟面積約30平方米,為土木結構,“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紅衛兵砸爛。2000年初,當地民間發起捐款建廟活動,籌籌得建設資金20萬元。選址本組的湖丫塘(即三湖鎮衛生院後背),佔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同年3月動工,6月1日竣工。新建的寺廟系紅磚混凝土結構,青瓦屋面,有大殿、正廳,附屬設施一應俱全,塑有佛像、羅漢菩薩。有住僧一人管理,現香火頗盛。2003年5月,該禪林由湖南省宗教事務局接管,現正在規劃擴建。

&

大道廟

位於原潮江鄉(現歸集兵鎮管轄)村伍家灣組,始建於明代,後幾經修復。現今的大道廟是1994年建的,磚木結構,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相傳是供拜董永的兒子大道老爺而建的。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四日是大道老爺的生日,當地人要舉行三天廟會,以示慶祝。廟會與界牌的火燈節一樣,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長安寺

長安寺地處長安鄉祠興村橋灣組,位於安隆山頂。

安隆山山上以松樹為主,草木茂盛,鬱郁鬱蔥蔥。傳說很久以前,山頂就有一 個簡易的木搭廟宇,取名長安寺。民國25年(公元1936年),當地人進行改建,用石板搭砌成一個較為堅固的廟宇,約10平方米麵積,青瓦屋面,寺內置有24尊佛像,同時於寺後建小戲臺。1958年被毀。1996年重新修復,寺宇的建築面積達60多平方米。2004年再次改建,不僅擴大了面積,而且全是紅磚混凝土結構,寺內的設施一切恢復原樣。解放後,燒香人不多,但每月的初一、十五特熱鬧,周邊不少信徒都來此朝拜祈福。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攝影/爬上窗臺的草、吉祥鳥

史上最全衡阳县寺庙,看这一篇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