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從歷史知識、歷史故事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

知州圖史


最通俗的講,歷史是前人經歷的記錄,但他是人寫的所以不能稱之為完全客觀。每個人對歷史的感悟都不同,所以不要迷信教條和權威。

1、要以批判的觀點讀史,可以明白什麼是經驗與教訓;

2、同一歷史要看不同的史籍,可以明白後人的觀點比史實更可怕;

3、這個世界想創造歷史的人太多,以至於有了“歷史驚人的相似”這句話。


漢水冷雨夜


偶然性、必然性交加推動歷史的發展;它可以很醜陋,它可以很美觀,它可以綿裡藏刀,它也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

同一個人,三個故事

  • 在他那個時代,佩劍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尤其是一把好劍。他就擁有一把好劍,但卻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甚至洗衣女的接濟度活。“待我發達歸來,一定千金以報”他的承諾,卻遭譏笑。

終於在一個平常的日子,一個地痞賴上了他“你的佩劍是不是很鋒利,要不用它殺了我,要不就從我胯下鑽過去。”殺人者死,這條法律他深深的明白,他不想死更不能死,所以他選擇了從無賴胯下鑽過去。

  • 他是諸侯體制下一個普通的小兵,本來自己的大王建立不世之功,卻被不公正對待被分到“漢地”。從上而下迷茫一種悲觀的情緒。身邊的夥伴們一個個逃走。終於,在一個月高之夜,他也收拾好行囊離開軍營而去。

好在,軍營後勤部老大覺得他是個人才,在那個夜晚知道他跑了後二話不說快馬把他追了回去!並且推薦給了漢王,從此,開啟了他開掛的人生。

  • 他已經是掌握天下三分之一兵馬並且打下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他的大王目前正在跟勁敵交戰,勉強支撐。

此時,大王不斷的催促他出兵擊敵;另一邊的“敵人”派使者勸他自立為王;甚至,自己的謀士也勸他獨立。他只猶豫了一會,就義無反顧帥軍與大王軍隊會師並親自帥軍剿滅了“敵軍”幫大王奪取天下建立了強大的帝國!


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他是誰!號稱“兵仙”,創造成語最多的韓信!

只是,從這些故事裡,裡面有它發展的必然,但如果說稍微轉變一點呢?那歷史會不會改變?如果韓信忍受不了“胯下之辱”殺了無賴;如果說,蕭何月下沒追上韓信,或者韓信沒跟他回去又或者劉邦壓根不授他大將軍呢;又如果說,楚漢相爭他選擇自立呢?

歷史的必然面臨一個個選擇,每個偶然的選擇造就了我們看到的精彩!


小何才漏尖尖角


我從漢匈戰爭和近現代史悟出一個道理:實力+骨氣(傲骨)是一個民族保證尊嚴不被踐踏的核心。

漢朝開國到漢武帝時期,被匈奴欺負長達七十多年,匈奴單于甚至還寫信要呂太后給他當情人,呂太后竟然迫於匈奴實力,屈辱地回信。

七十多年下來,匈奴無數次欺負漢朝,不僅不敢反抗,還要嫁出皇室公主去和親,用女人換取和平,這不僅是極大的恥辱,而且尊嚴被踐踏得不像樣。

到了漢武帝時代,終於拿起了武器向匈奴反擊,重新拿起武器需要勇氣,更需要骨氣,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漢武帝打了匈奴44年,終於打垮了匈奴,徹底解除匈奴對都城的威脅,將防線北移。

以往的恥辱被徹底洗刷,被踐踏的尊嚴被找回。

近代以來,西方各方面碾壓我們,無論是制度還是文化,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是全方位碾壓,軍事上更是被打的不敢還手。

民國時期,各地軍閥與洋人處事,總是束手束腳,被欺負了,大氣不敢出,曾經的東方強大帝國被人打了不敢還手,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

後面,終於我們拿起了槍桿子,先打贏了抗戰,後面炮擊紫石英號,讓侵略者灰溜溜逃跑,打贏抗美援朝,打贏中印戰爭,打贏珍寶島戰役,打贏越南反擊戰。一反常態,以往被踐踏的尊嚴被找回,洗刷了百年恥辱。

一句話,只要有骨氣,有實力,你就可以維持尊嚴不被踐踏。


煙郭說歷史


我從歷史知識、歷史故事中,收穫最大的是——智慧、勇氣、自信。

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聽長輩們講歷史知識,歷史故事,有時候還會央求長輩講故事。覺得歷史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充滿智慧,全身是膽以及充滿自信。上初中後便抽時間多讀史書,開始也只是抱著讀點歷史書,拓寬一下自己的知識面,多懂幾個歷史故事就好了,並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這些歷史上記載故事,也不深入瞭解史書中記載的故事人物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真是為讀歷史而歷史,為讀故事而故事了!然而歷史終究是歷史,它已成為過去了,後人在學習歷史知識、歷史故事中有什麼收穫呢?下文我舉兩個歷史故事,分享我收穫最大的是什麼吧。

火牛陣破燕軍

公元前248年,燕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很快佔領了齊國的大片領土,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最後只剩下了莒、即墨兩座城池城還在抵抗。而楚國又出兵,名為援助,實為攻擊,楚將淖齒虐殺齊湣王,淖齒又被齊人殺死。即墨大夫出戰陣亡。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被推舉為城守。即墨全城軍民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五年。樂毅強攻不克,改用包圍策略。接下來是田單出場拼智慧、勇氣、自信的時候了,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碰巧燕昭王死,子惠王立,此時田單抓住有利時機,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樂毅投奔趙國。燕惠王中了即墨守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讓騎劫代為將。接著田單又充分發揮自己智慧,利用封建迷信引導和麻痺燕軍,田單眼看反攻時機成熟了,於是趁機鼓勵士卒,晚間募得水牛千多頭,在它們身上蒙上布,畫著龍紋,又在牛角上紮上快刀,尾上紮上灌了油脂的蘆葦,鑿開城門數十洞,夜縱火牛,五千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牛群衝入燕軍,燕軍大驚,以為神兵天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死傷無數,燕軍大敗,混亂中騎劫被殺,齊70餘城又全部奪回。田單依靠當時人民對於封建迷信的一種嚮往,使用巧妙的手法激勵自己士兵鬥志,依靠平民冒充自己軍隊數量,使敵人無法分清具體情況!最終燕軍大敗,齊國光復。

田單軍民當時跟燕軍的實力懸殊究竟有多大早已無從考證,但當時燕軍已經佔領了齊國七十多所城池,而田單隻有一座城池,所以其兵力差距可想而知了,而田單卻能夠沉著應戰,把被動調轉為主動,妙招奇招並出,用反間計瓦解燕軍、用火牛陣衝破聯軍的防守,大敗聯軍!這震古爍今的牛戰,靠的是智慧、勇氣與自信!

張骼輔躒致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春季,棘澤之戰……

為方便大家閱讀,就不直接引用左傳裡邊的文言文了,還是用白話文好吧,前549年冬,楚康王伐鄭國來救被諸侯圍攻的齊國,攻打東門,駐軍棘澤。諸侯還救鄭國。晉平公派張骼、輔躒向楚軍單車挑戰,向鄭國求駕御戰車之人。

鄭國人先佔卜吉利,大夥都覺得宛射犬駕駛技術一流,經驗豐富,一定能很好的完成任務,於是鄭國人決定派宛射犬。臨行前子太叔告誡宛射犬說:“不能和晉國人平起平坐,你遇事需小心,多多忍讓才是。”而宛射犬孤行己見回答道:“不論兵多兵少,御者的地位在車左車右之上是一樣的。”(我覺得宛射犬說得太對了,都是同一條船上,危機時候怎麼能說某某人不重要呢?)太叔又很耐心地說:“不是這樣的。小土山上永遠沒有松柏。”於是宛射犬也顧不上那麼多了,收拾好行李便出發前往晉軍營壘了,到營壘後宛射犬受到的待遇是張骼、輔躒在帳篷裡,讓射犬坐在帳篷外,他們吃完飯後,再讓射犬吃(宛射犬此時心理想真是混蛋,走道瞅)。吃飽喝足後,張、輔兩人先命宛射犬駕車前進,而他們兩人卻還坐著平時的戰車(可理解為私家車),將到楚軍營地時,才登上射犬的車,而後不慌不忙地蹲在車後橫木上彈琴。從開始現現在這一系列不尊重盟友、無視同伴存在的行為讓宛射犬心中十分不悅,便有心想要戲弄一下二人。時間飛快,很快他們的戰車接近楚軍營門了,此時宛射犬沒有告訴他倆車已駛近楚營,就疾馳而進。說時遲那時快張骼、輔躒從袋子裡拿出頭盔戴上(只匆匆取頭盔戴上),戰車已衝入楚營。張骼、輔躒二人一躍而下,如虎入羊群,一把抓起一個楚兵扔出營壘,然後又捆好或挾在腋下。趁楚兵畏怯之際,二人挾起抓到的戰俘準備勝利撤退。不料,回頭一看,只見宛射犬自己駕車衝出營壘,並有沒策應他倆的意思。張骼、輔躒見狀,縱身一躍,跳上宛射犬的戰車,順勢抽出弓箭來射擊追兵。脫險後,張骼、輔躒又蹲在車後橫木上彈琴,邊彈邊唱說:“公孫!咱們同坐一輛戰車,就是兄弟,為什麼兩次都不招呼?”射犬回答:“第一次是一心衝入敵營,這次害怕敵軍多,沒顧上商量。”張骼、輔躒笑著說:“公孫是個急性的人啊!”

首先故事不管真假,古人能把這事記載下來,描寫張骼、輔躒兩人從容不迫、風趣自信,身手不凡,同時也描寫出一位機智勇敢,不卑不亢的宛射犬,更是描繪出了一幅沙場之上撫琴高歌,談笑自若,勇闖敵營,敢於獻身的生動畫面。

有時候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繁雜,乏味,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去讀,去思考,會就會發現,不管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今社會,想要成功、想要活出自己的風采都離不開智慧、勇氣與自信人生沒有捷徑,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充分運用古人的智慧確來幫我們走得更快更平穩更安全。學以致用,這是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給我們留下寶貴且無限財富。

熟讀歷史知識、歷史故事它將伴隨著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抉擇!每一次成功!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對於歷史,很多人對其都不太重視,認為歷史對現實的工作和生活沒多大的指導意義。儘管很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這些東西大部分時候也不過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難道讀歷史真得沒有用嗎?

所謂歷史,其實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浩瀚的歷史畫卷都是靠一代又一代、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個體來書寫而成的,儘管這一個個的個體微不足道,儘管他們這歷史的長河中停留的時間很短,但他們卻都是不可或缺的。

從小到大,無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單位的領導,都教育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總結,不斷地完善自己。而讀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總結前人經驗從而提升自己的過程。

不同的人會從歷史中得到不同的東西。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禮儀涵養、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如何艱苦創業、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精神、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修身養性之道、有人則從歷史中學到了隱忍低調、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歷史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擁有無盡的財富,每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只要你願意去挖掘。

學習歷史可以增強人的修為,增強個人對於事物的判斷力和洞察力,啟發腦力,提高做事的決斷力,這樣一來,當人生的某次機遇到來之時就能牢牢把握。即便是面對逆境,也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寵辱不驚,風清雲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借鑑前人的經驗,讓自己的人生少走彎路,讓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鐘都有價值,這大概就是歷史對我們現實生活最大的指導意義吧。


歷史的波瀾壯闊


學習歷史收穫肯定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學到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仁義禮智信,什麼是忠孝勇恭廉。說白了,學歷史能讓你學會怎麼做人。

其次可以學習古人的勵志、奮鬥及成功經驗,吸取他們失敗的教訓,以借鑑激勵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堅毅前行。

第三,學習歷史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讓自己變的有內涵有深度。

要從國家層面說,從歷史中收穫最大的就是落後就要捱打,腐敗就要亡國。

從中國五千年曆史中可以看到,開國皇帝一般都知道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從而使國力逐漸強盛。守成的皇帝也多有體恤民情,保持中興的。而處於一個朝代末期尤其是亡國之君,都是政治昏暗,重用奸臣,腐敗暴政而導致滅國。

商紂王暴政而商亡,周幽王昏聵而周亡,秦始皇暴政,兩漢後期重用外戚宦官,西晉內亂不止,隋煬帝不體恤民情,宋徽宗重文輕武,元朝高傲自大施以苛政,明末皇帝昏庸盤剝百姓,清朝閉關鎖國不接受先進文化,導致世界列強都來欺負中國。

所以,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逢盛世,應該更加團結一心,努力奮鬥,使我們的綜合國力真正強盛起來,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孫創造一個幸福的未來,使中華民族驕傲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想,這應該是學歷史我們最大的收穫!


酒味悠悠過


你從歷史知識、歷史故事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通過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中,瞭解人性和他們的智慧等。

瞭解人性,因為歷史記載過去幾千年無數人面對時代的不同的選擇和人生,從歷史才能明白人生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面對,如何選擇。

啟發智慧,歷史要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我的智慧,用古人的智慧這個磨刀石來磨我們腦子裡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切東西,只有刀才能切東西,背誦那些東西是沒有用的。

當我們遇到人生難關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是歷史上碰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個人,歷史上古人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人生沒有捷徑,但是古人的智慧確實何以幫我們走的更快更平穩,背誦歷史是沒有用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是國學的真諦,也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無限財富。

最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好好的去領悟和吸取他們的智慧以及瞭解人性。




你莫幾道啊我機道啊


您好,雲中靜月為您解答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說說我的認識。


歷史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偉大

我認為,真正的歷史是無聲的,是沉默,是等待被人發現,是需要被人解讀的。歷史就像是一片礦藏,深埋在地下,等待著被人們所發掘,被人們所注意。

而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知識,就是發掘這些礦藏的鑰匙,是解開這些迷霧的密碼,是通向偉大的鑰匙。

如果不是羅塞塔石碑的出現,人們是否能夠知道古埃及到底有多偉大?那些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帝王都是誰?獅身人面像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沒有王懿榮的那不經意的一瞥,又有誰能夠從殘破的龜甲上解讀出來一個震撼世界的文明?

沉澱的歷史知識不斷地打開我們認知的大門,不斷地讓我認識到歷史的偉大。知識化成故事,能夠成為一個注入民族靈魂的堅強基因。

面對德軍兵臨城下,斯大林說:讓我們的偉大祖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頓斯科伊、庫茲馬·米寧、季米特里·波札爾斯基、亞歷山大·蘇沃洛夫、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英姿,在這次戰爭中鼓舞著你們吧!讓偉大列寧的勝利旗幟指引著你們吧!

面對克里米亞戰場上衝殺而來的哥薩克騎兵,英國人科林坎貝爾爵士對身後組成一條細細的紅線的龍蝦兵們說道:"紳士們,你們必須死在你所站著的地方!”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在澤拉戰役中打敗本都國王法爾納克二世之後寫給羅馬元老院的信中捷報說道:“我來,我見,我征服!”

而陳湯的上書:“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是在我們的民族血液裡流淌了幾千年。

寫成文字的歷史,帶動著我們可以無盡的馳騁,縱然前方黑暗,我們依然義無反顧,毛主席說過: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要說拿歷史故事反面典型,毛主席還說過,不要當李自成。

我們從歷史中汲取養分,我們從歷史中再看未來,我們不斷反覆鍛鍊著我們的優良基因,我們承接苦惱走向輝煌,我們曾經無比輝煌,我們也曾經衰敗破落,道路坎坷崎嶇,走到今日,也許通過我們掌握的歷史鑰匙告訴我們,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雲中靜月


收穫最大的就是對人性的認知。過去特別討厭學歷史,喜愛理科。成年後走向社會,遇到諸多的問題,迷茫費解痛苦等等情感一起襲來。對諸多人和事所表現出來的人性、道德、處世等各種衝突,內心很糾結很壓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苦悶之餘就去尋找答案,結果在歷史書裡面慢慢地尋找到了感興趣的東西,原來自古就是這個樣子。雖然歷史久遠,歷史事件五花八門,但他們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一條主線,那就是人性。沿著這條主線走下來,就不難發現,目前所遇到的人和事兒,不過是歷史的反覆和重演,這個不是我個人所能把握和改變的,個人只能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性。如此以前所有的困惑豁然消失,把不理解轉換為一種超然的心態。認知歷史,借鑑歷史,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對個人培養自我獨立的三觀很有幫助。最喜愛讀的歷史書籍是史記、資治通鑑、漢書。


印象突兀


歷史的改革中,我覺得自己的聯想空間開始逐步的“升級”。抬頭仰望天空,一隻鳥兒掠過,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天空沒有鳥兒掠過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無數個疑問盤旋在頭上:為什麼鳥兒能飛,而人卻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魏源的《海國圖志》、林則徐、晚清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末的發展、20世紀初的短暫的春天……要想得內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維轉動起來了,學什麼都開心,不是嗎?又如,當老師說到清政府統治黑暗時,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並不黑,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聯繫,想起了“黑洞”一詞的最早發明才,美科約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說和光的波動說兩種光理論,腦海中呈現宇宙、大量的氣體緊緊地吸引到 ,聚成恆星。原子裼 猛烈碰撞,氣體升溫,……我也有點不相信自己了,這麼小的腦袋怎麼會能裝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無窮的,宇宙萬物悉在此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